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PM2.5,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对它的准确定义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又被称为细颗粒物或入肺颗粒物。由于体积小,重量轻,PM2.5可以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PM2.5的比表面积①比较大,可以吸附更多的病毒细菌和各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空气中的PM2.5,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在肺泡内积聚,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各种疾病。因此,PM2.5对健康的危害特别严重。

1982年,美国已经开始展开有关PM2.5的前瞻性研究,并于2002年将论文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同样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就开始监测空气中PM2.5的日均浓度。研究显示,PM2.5的增长与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的人数成正相关②。

随后,潘小川等人利用模型计算PM2.5对北京市人群的健康威胁,发现当PM2.5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非意外总死亡的死亡百分率分别上升0.76%、0.43%和0.67%。

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其中污染排放为首的主要因素有:汽车尾气的排放,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重犯”,包括大型公交车、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包括可燃性气体、含硫化物的气体、有毒的气体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等,这些气体随着废气的排放扩散到空气中;工地建筑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正在城镇化中崛起的新型城市,建筑工地扬尘、“泥头车”上路撒漏扬尘以及城市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均会促使PM2.5浓度升高。

为了更好的控制PM2.5的浓度,专业人士建议出台整治施工工地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限制燃煤锅炉使用、加强清扫保洁作业、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机动车限行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从源头抓起,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水泥厂、化工厂、冶炼厂和火电厂等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确保达标排放,对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要采取停产、限产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可借鉴英美国家关于空气污染防控法案举措,加快我国清洁空气的立法保护。 (节选自2013年1月《南方周末》,有删改)

注:①: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分外表面积、内表面积两类。

②正相关:是指两个变量变动方向相同,一个变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亦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不过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正比”多与“正相关”混淆。正比,有一个确定的比例系数。

21.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颗粒物PM2.5,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

B.PM2.5之所以能够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是因为它的体积小,重量轻,且能够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

C.由于比表面积较大,因此PM2.5可以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

D.PM2.5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呼吸系统的正常运转,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2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最早于1982年开始有关PM2.5前瞻性研究,中国在此方面虽起步较晚,但至今也有近十年的研究。

B.根据潘小川等人利用模型计算,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时,就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0.76%。

C.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的原因,其中污染排放主要是客观因素。

D.只有减少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和道路交通而产生的扬尘才会降低PM2.5浓度。

2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控制PM2.5的浓度,整治工地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限制使用燃煤锅炉、加强清洁作业、处理好生活垃圾等措施是不可或缺的。

B.要想整治好交通污染,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禁止私车发展,以求达到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目标。

C.在工业领域一定要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加大对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也可以适当地采取停产、限产措施。

D.为了更好地控制PM2.5的浓度,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是必然的趋势。

【答案】

21.B

22.A

23.B

【解析】

2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先在原文中找出各选项内容的相关文字,再逐一进行比对。仔细核对全文可以知道“且能够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并非是原因之一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关联词的考查本就是这种题的考查重点。结合着自己的理解,作出准确的判断。B项范围扩大,潘教授等人的计算只是针对北京市人群的计算。C项“客观因素”错,于文无据。D项“只有……才”错,PM2.5浓度升高不止扬尘这一个影响因素。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先在原文中找出各选项内容的相关文字,再逐一进行比对。原文是“抑制”私车,不是“禁止”,答案偷换概念。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将古本《大学》中的“亲民”改为“新民”:“亲,当作新。”朱子有云:“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就朱子看来,“明德”就是人的本体,是全善的。但人就其现实的存在来说,则存在“为气禀所拘”和“为人欲所蔽”的问题。故本体“明德”存在“有时而昏”的情况,需要做“明”之功以“复其初”,即“明明德”。“学者”完成“明明德”之后,则又需要“推己及人”。这就从“明明德”转向了“在新民”,使民也在学者的教化下去完成德性的复归,复其本性之初的“明德”状态。朱子在这里诠释的关键是由“旧”转向“新”,或者说是回归“新”的问题。所谓“旧”,就是指“为气禀所拘”和“为人欲所蔽”的不合理状态;而“新”自然是指在学者推己及人的教化下民众回归到本然的“明德”之初的全善的理想状态。总之,教化是朱子的“新民”思想的核心,即“学者”对“民”的教而化之。高考资源网

与朱子的“新本”《大学》主“新民”不同,王阳明则主古本的“亲民”。阳明反对朱子的“新民”而主“亲民”,最重要的理由是他认为“说‘亲民’便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所谓“偏”,是指朱子偏重于“教”的一面,而忽视“养”之一面,而说“亲民”,本身就包含了“教”“养”两个方面。换言之,“教”“养”都统一于“亲民”中。在教养关系上,阳明主张的是教养合一,而这个合一之“一”就是“亲民”。或者可以说,即使单就“新民”之“教”来说,也不能脱离“亲民”的根本宗旨。如果只讲“新民”,就是一种“偏”见。这种“偏”,不仅是教养关系的“偏”,还可能“偏”离儒家教化的根本宗旨,而儒家教化的根本宗旨就是“亲民”。另外,王阳明的“亲民”,还体现了他对“民”的恻隐仁爱和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怀。这可以通过阳明“万物一体”的道德境界得到说明。“万物一体”是宋明儒者共同的追求,阳明对此的理解是“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所谓的“万物一体”,基本内涵就是对生民之困苦荼毒感同身受的体会与同情,是把生民之疾痛等同于自我之疾痛的一体感通。而从王阳明的“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的观点来看,“亲民”正是“万物一体”精神的具体运用与表现。“亲民”所体现的也正是对生民之困苦荼毒感同身受的一体感通之仁。总的来说,王阳明的“亲民”,蕴含的是他在教养关系上的中正理解,体现了他对民众一体感通的仁者关怀,是他对民众疾苦感同身受的思想表现。

(选自《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12日,有删改)

21.下列有关“亲民”与“新民”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民”的基本内涵是对生民之困苦荼毒感同身受的体会与同情,是把生民之疾痛等同于自我之疾痛的一体感通。高考资源网

B. “亲民”思想包含“教”“养”两个方面而且二者合一,统一于儒家教化的根本宗旨,即“亲民”。

C.“新民”思想强调学者对“民”的教而化之,使“民”本性之初的“民德”得以恢复。

D.“新民”思想是基于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为气禀所拘”和“为人欲所蔽”的问题而提出。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朱熹看来,“明德”是人的本体,“明明德”就是“民”通过“明”之功来恢复其“有时而昏” 而暂时被“拘”“蔽”的人之本性。

B.“新民”的关键是由“旧”转向“新”,即从“为气禀所拘”和 “为人欲所蔽”的不合理状态回归到本然的“明德”之初的全善的理想状态。

C.朱熹的“新民”思想过于强调对民众的教化,而“偏”忽了“养”的一面;王阳明的“亲民”思想则很好地将“教”“养”统一了起来。

D.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异中求同,既分析了“新民”“亲民”两种思想的不同,又归纳了它们的本质特点是儒家的“仁爱”思想。

2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不仅要完成“明德”的自我内化,还应该“推以及人”,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他人。

B.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解决民生疾苦,这是“新民”与“亲民”思想的现实要义。

C.“新民”之教如果不脱离“亲民”的根本宗旨,就不会偏离儒家教化的根本宗旨。

D.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其提升思想素质,这符合“新民”思想的内在要求。

【答案】

21.A

22.D

23.B

【解析】

21.

试题分析:A项,偷换概念,对“亲民所体现的也正是对生民之困苦荼毒感同身受的一体感通之”是“万物一体”的基本内涵。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D项“异中求同”错,文中只分析了“新民”“亲民”两种思想的不同。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

试题分析:B项,“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无中生有。“新民”思想的核心是教化,即努力提高民众的德性,“亲民”思想虽然体现了对民众疾苦的感同身受,但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上的情怀,并没有明确提出“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的要求。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某留美人士在接受提问“美国人为什么这么不喜欢中国人?”时答道:“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

早就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是zōng jiāo 资源的稀缺。这话大体不错。因为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从源头上就和zōng jiāo 情怀各执一端,而长期以来,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统治地位又和封建王朝__制度互为依托,形成一个“超稳定结构”,这自然就没有给任何zōng jiāo 的发展留下适宜的空间和条件。

中国人缺少zōng jiāo 情怀不假,但不信教并不等于什么也不信。事实上,中国文化中关于道德信仰方面的分量并不低于任何一种高级zōng jiāo 。

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其所经历的艰苦思想过程,使它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一个相当高的层次。比如,“孝”知“以孝治天下”观点的提出,就反映出在信仰问题上的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先儒们早就发现,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必然植根于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在这个过性中,“孝”正是最中心的环节。处于文明早期阶段的人类没有“孝道”这一说,相反历史上许多游牧种群都有歧视老人的风俗,时至今日,西方发达世祭的伦理秩序中,下一代也仍然排在上一代之前。这种对下一代的关爱,是和动物的本能完全一致的,只有“孝”却是反其道而行——它是一种和动物本能逆向的理念。能够在这点上取得突破,推而及之,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这就叫做“百善孝为先”。因此可以说,“以孝治天下”确实是很高明的政治哲学。

在中国历史上,道德信仰的众多原则的实践远非至善至美。不过,只要国家大体安定,文化建设总还是统治者不可或忘的大事,道德教化也就得到有效的传承,有时候甚至表现出强大的力量,足以媲美于各种zōng jiāo 。为信仰献出生命并不是zōng jiāo 徒的专利,相反,近代以来许多为实现政治理想而慷慨赴死的事例与zōng jiāo 毫无联系,但为理想而不惜生命的原则是一致的。

上面是对传统文化中道德信仰方面的正面评估,是一种积极的说法。而要做到客观公允,它消极的另一面也不能回避。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道德信仰的状况常常受时代环境的左右,在一个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又较容易受到蛊惑,因而其坚定性确实赶不上各种高级zōng jiāo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令人厌恶现象的原因之一。而在权力场中,无论是谄媚逢迎的瞒心昧己、虐杀无辜,或者是垂涎财富的崇洋媚外、惟利是图,内涵虽然不同,嘴脸一样丑恶。而且,从表面看来,其来源和过程毫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东西,能够按照当权者的意志接踵而至,一夜之间便蔚为风气。这在zōng jiāo 传统很深的国家是很难看到的。

jī dū jiāo 和yī sī lán jiāo 在西班牙和巴尔干地区发生过猛烈的碰撞,反反复复的改宗斗争是一个相当漫长而惨烈的过程,时至今日,巴尔干人民还在饱尝这一惨剧留下的苦果。相对他们而言,中国人倒该是有福的了,在这里所谓“坏事变好事”的逻辑得到了证明:不是吗?如果我们也十分执著于某种信仰,那中国和世界今天会是何等模样?

说到这里,再回到开篇的问题:美国人为什么不喜欢中国人?那位留美学者的答案“没有信仰”

云云,便很值得怀疑。

21.下列关于“信仰”的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从某种意义上说,zōng jiāo 资源的稀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这使得中国人缺少信仰。

B.为信仰献身不是zōng jiāo 徒的专利,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道德教化表现出的强大力量足以媲美于各种zōng jiāo 。

C.儒家思想在文化领域内的统治地位和封建王朝__制度互为依托,没有给其他zōng jiāo 信仰在中国的发展留下任何空间和条件。

D.道德信仰易受时代环境左右,在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其坚定性往往比不上其他zōng jiāo 信仰。

2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体现出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从这一点上讲,先儒们“孝”的观念的提出,可谓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

B.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之所以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相当高的层次,正是因为它经历了艰苦漫长的过程。

C.中国历史上,在国家基本安定的情况下,统治者总会重视文化建设,道德教化也会得到有效传承。

D.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信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消极的一面。

23.依据原文的信息,不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也许缺少zōng jiāo 信仰,但是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信仰并不逊色于任何一种高级zōng jiāo ,所以,zōng jiāo 对于一个民族并不是不可或缺的。

B.“百善孝为先。” “孝”道得到推行,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今天,我们仍然应该推行“孝”道。

C.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道德信仰有其消极性,也有积极性。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崇尚zōng jiāo ,仍应加强道德建设。

D.中国和平安宁,而巴尔干地区还在饱尝漫长而惨烈的改宗斗争,这表明道德信仰优于zōng jiāo 信仰。

【答案】

21.B

22.B

23.D

【解析】

21.

试题分析:A项“这使得”不准确,因为还有其他原因;“中国人缺少信仰”错,中国人还有“道德信仰”。C项“没有给其他zōng jiāo 在中国的发展留下任何空间和条件”错,原文是“没有给任何zōng jiāo 的发展留下适宜的空间和条件”。D项“其他zōng jiāo 信仰”错,应是“各种高级zōng jiāo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根据原文“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其所经历的艰苦思想过程,使它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一个相当高的层次。”,“思想”一词漏掉了“漫长”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

试题分析:“道德信仰优于zōng jiāo 信仰”的说法不对,原文在强调道德信仰的作用,没有比较道德信仰和zōng jiāo 信仰优劣的问题。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论劝谏

(英)艾迪生

一般而言,我们最难于接受的便是规劝。我们往往把提出劝告的人视作对自己看法的一种渎犯,认为把自己当成儿童或愚人看待。我们把这类晓谕视作一种隐含的责备,把他人在此情形下为我们自身利益所捐献的诚悃视作一种冒昧行为或造次举动。而事实上,那些进献忠言的人,至少在这点上,也确乎比我们高出一筹,他之所以要进行规劝,无非因为相比之下,他认为我们在行为抑或认识上确有某些不足。惟其如此,故使劝谏并乐为人所采纳成为极难的艺术;实际上古往今来的无数作家,其间的相互消长,亦每每与他们在这门艺术上的造诣不无关系。试想为了使这帖良药而不苦口,人们曾经尝试过多少方法?或依赖于优美之文词,或凭借于动听之韵律,或乞求于警策之谈吐,或借势于简练之箴言,因而使自己的一番意思;能够达之于人。

然而在所有上述种种进言方法之中,我以为最为有效的一种,也即是最为人们所欣然乐从的一种,则再无过于寓言,不拘这寓言以何种形式出现。如其我们能以这种方法进行劝说或提出忠告,其效果将远胜于其他各种,理由是这个方式最不易招致人们的恶感,也最不易引起各种反对。

这种方法之妙,只须稍加思索,便不难明白。首先,一般阅读寓言之际,我们往往不觉自己在受人指教,而是自己在教自己。我们阅读某人的书,不过读其故事而已,至于那规箴劝戒,则只是我们自己得出的结论,而非出自于作者的传授。于是书中种种道德教训遂入人于无形,我们受教于非所预期,进德益智于不知不觉。总之,借助于此法,人之茅塞既经洞开,遂自信其处处无不在自己引领自己,因而也不易唤起一般在听人劝说时的不快之感。

其次,我们如对人性稍加体察,必将发现,人心通常最感悦怿之际,亦即当人所从事的活动能使人对其自身的完美与才力有所感觉之时。心灵的这种极为自然的虚荣之感,在阅读寓言一类书时往往最能得到餍足;原因在阅读这类作品时,整个写作活动也仿佛有了他的一半;这时每个发现也即是他自己的发现;而读的过程亦即是将此人此事不绝地用于某个环境的过程,因而就这方面而言,则一个人自己既为书的读者,亦为书的作者。于是毫不奇怪,遇到这种情形,即当一个人的心智对其自身甚感满意,又能对其种种发现发生兴味,这时他必对引起这一切的某部作品深具好感。正是这种原因,《押沙龙与亚希多弗》遂成为英国诗中迄今最负盛名的篇章。诗的本身固然极佳,但即令写得再好,如其构制不能予读者以从中驰骋其才智的机会,谅其亦未必会这样脍炙人口。

既然这种迂回的进言方法绝无伤人之弊,故我们只须稍稍翻检一下古代史册便不难看到,旧日聪颖之士在向帝王进谏时,往往喜用寓言的形式。许多人人皆知的事件不须讲,这里仅举一则土耳其的故事,其中不无东方式的虚夸之处,但我以为内容仍颇可喜。

据云,某苏丹因连年对外穷兵黩武,对内专横暴敛,早已使境内田舍荒芜,人丁萧条。苏丹阶前有一觋①者(至于其人是否怪异抑或狂妄,则不得而知),自称善解鸟语,凡各种鸟类一旦啼叫,无有不晓。某晚,觋者随帝狩猎归;见废墟颓垣之侧有鸱枭一双聒噪树间。苏丹对觋者曰:“彼鸟吱吱喳喳于树上,然殊不解其所言为何事。朕甚欲知之。汝其趋往听之,归以复我。” 觋者潜树下,作仔细聆听状。旋复命苏丹曰:“臣于鸟之所言实已窃闻其一二,唯内容则不敢言。”苏丹必欲闻其详始。觋者乃曰:“然则臣亦只得据实而陈之矣。适才树上两鸟,乃为其子女作联姻之议耳。据臣闻之,雄鸟之父语于雌鸟之父曰:‘亲家,俺对此婚事实无不欣然乐从,唯为令爱来日之生计计,自非有五十荒村作伊妆奁莫办。’雌鸟之父对曰:‘区区五十亦何足挂齿,弟则颇有心以五百为小女作赔,唯望亲家晒纳是幸。天佑吾苏丹万寿无疆!只须他圣人长御宇内,亲家你我应不愁国中无荒村耳。”’

据故事称,苏丹竟闻奏而大动,着即将通国之废城荒村修缮一新,并称,自是于其行事亦颇能咨诹民意云。

注:①xí觋,男巫师。

2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本文论述劝谏的方式和效果。作者认为劝谏是门艰难的艺术,要想劝谏使人乐于接受,犹如良药而不苦口,必须讲究方法。

B.劝谏最有效的方法无过乎寓言,否则即使用再优美的文辞、动听的韵律、警策的谈吐、简练的箴言去劝谏,都无济于事。

C.与用寓言劝谏形式相比,其他进言方法难以凑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劝说难免直白,有伤人之弊,容易引起被劝说者的反感。

D.苏丹阶前的觋者尽管为人怪异甚或狂妄,但是他借助鸟语讽谏苏丹收到良好的效果,亦不失为一位聪颖之士。

E.本文论述劝谏的艺术,作者讲道理摆事实深入浅出,语言平易典雅,说理生动透彻,显示了作者娴熟的说理技巧。

25.人们评论艾迪生散文的语言“亲切而不鄙俚,典雅而不炫耀”,文辞优美,平易近人。试结合文中第一段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这一语言特点。(4分)

26.最后一段既是一则故事结局,也是全文的结尾,文章以一则故事结尾有什么好处?请就此作简要赏析。(4分)

27.作者认为在所有进言方法中,最有效的无过于寓言。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寓言劝谏效果最好”的内在原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有关“劝谏”的看法。(8分)

【答案】

24.B  D

25.这段话巧用修辞比喻和排比。(1分)以“良药”借喻“劝谏”,形象生动。(1分)而其中四个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句子组成的排比句,更是使文章文辞优美,节奏明快,气势酣畅,读起来既觉得朗朗上口,又显得文辞亲切而典雅。(2分)

26.这个结尾别致新奇,回味无穷。(答出类似的观点2分)一般议论说理的文章结尾往往紧扣或深化论点、总结照应全文,而本文以一则故事收束全文,启人深思。如再论述中心论点,反成蛇足,显得多余。(分析合理2分)

27.第一,寓言劝谏,种种道德教训入人于无形,使被劝谏者受教于非所预期,进德益智于不知不觉,自信是自己引领自己,不会觉得受人指教。第二,从人性的角度看,阅读寓言往往最能得到餍足,感到愉悦。被劝谏者在阅读寓言时仿佛自己参与了寓言的写作,自己既为书的读者,亦为书的作者,必然对寓言深具好感。(6分,答出一点3分。答案必须是从文章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整合概括出来。)生活当中,规劝尊长、朋友,应该讲究方式方法,避免给对方造成伤害,借助寓言类文章让对方自己发现并改正错误当然更好,但直言规劝有时也是必须的。(2分,有自己的看法且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24.

试题分析:B项说法绝对,其他劝谏方法只是效果不如寓言。D根据文意,觋者应是假装怪异或狂妄以便劝谏苏丹。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

试题分析:对划线句子的语言特点分析,一般从语言运用的修辞、句子的句式特点如整散句、变式句,语言的运用行文特色如文采派的、质朴本色派的。结合该句分析,修辞是第一位的,从修辞的好处作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结尾的好处答出与众不同的地方,一般议论说理的文章结尾往往紧扣或深化论点、总结照应全文,而本文以一则故事收束全文,启人深思。如再论述中心论点,反成蛇足,显得多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只要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作为切入点着手探究即可。答题首先表明观点,旗帜鲜明,再次结合文本答,,最后联系自己,作答时几点谨记:分点作答,标明序号;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言之有理,要点清晰。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圆形人物”的塑造

刘凤芹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加洛蒂认为:“能达到现实主义要求的不仅只是一种手段或风格,而是有无数的手段或风格。因而现实主义是‘无边的’。”他的论断为现实主义本身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当代开放的文化环境、多样的社会文学思潮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当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因而,在文学创作中,路遥执意要“在前面大师们的伟大实践和我自己已有的微不足道的经验的基础上,力图有现代意义的表现”,甚至为自己规定了“无榜样意识”的创作原则。由此看出,路遥的突破意识是十分明确的,突出一点就是他着力塑造“圆形人物”形象。

每一种事物都包含有对立因素。对立统一原则是这个世界的根本原则。同样,人也是无数对立两极的合成:包括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对立;理智与情感的对立;意识与潜意识的对立;善与恶的对立;美与丑的对立等。正如英国文学批评家福斯特所言,人是具有多面性的,这样的人他称为“圆形人物”。但是在新时期以前的当代文学中所塑造的此类人物并不是很多,“扁平形象”却比比皆是。这些扁平形象多是一维构成,符合当时流行的二元判断(即黑白逻辑),非是即非,非善即恶,非白即黑。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似乎只有二元,排中律的使用使得那段时期的文学里只有两种人,要么好人要么坏人,好人与坏人之间的中间区域被人为地删除了。于是立体变为平面,复杂化为简单,内在化转为脸谱化,真实被扭曲、剥夺。这种情况在“__”期间更是变本加厉,对人物的简单判断简直达到了极致——完全以阶级属性为标准进行二元判断。以后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甚至是“改革文学”都不同程度地延续着这种模式的判断。

路遥对于这种现象是颇为不满的,决心“要给文学界、批评界、给习惯于看好人与坏人或大团圆故事的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形象,一个急忙间分不清‘好人坏人’的人”,《人生》中的高加林就是这种有意识塑造的一个“圆形人物”。对于他,我们很难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他既不像梁生宝脚踏实地地为集体事业而贡献全部力量,也不像郭振山一味热衷于营建自己的安乐窝;既不是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之人,也不是不择手段的庸碌宵小之辈;他的追求目标正当且高远,追求方式却又下作而卑鄙;既有保尔的坚韧,又有于连的钻营;他不鄙视任何一个农民,却从来不打算一辈子务农;他抛弃巧珍的态度是决绝的,但内心却备受道德谴责的煎熬;他鄙视、痛恨利用权势牟取私利,却又坦然仰仗权势、不正之风牟取私利;他的灵魂光明又污秽,内心自卑又自亢。这些十分矛盾的性格汇聚其一身,实在令人眼花缭乱,以至于《人生》的发表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热烈的大讨论。对于习惯于二元判断的读者来说,高加林的出现无疑打破了他们的惯常思维,我们很难说他是英雄,却又不能说他是坏蛋,在这里采用非好即坏、非肯定即否定的简单化的判断是解析不清这个“圆形人物”的。但是,对于这种打破,读者不但不感到别扭,反而感到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有着“感同身受”的震撼。这不能不说是路遥的巨大成功。

其实,任何一个典型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的特点就在于他不仅担负多方面的矛盾,而且还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这种矛盾里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实于自己。”路遥总是注重挖掘、表现人物性格心理的多重性与复杂性,其笔下的高加林、黄亚萍、高大年、高明楼、孙少安、田福堂、孙玉亭、刘丽英等莫不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完全突破了以往好人与坏人完全对峙的僵硬模式。

(节选自《名作欣赏》,有改动)

21.下列关于“圆形人物”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加洛蒂和英国文学批评家福斯特看来,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一定是具有多重人格的“圆形人物”。

B.文学作品中的“圆形人物”立足于表现人物的真实,反对将人物形象脸谱化、类型化,强调塑造立体人物,凸显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C.路遥决心要创造出“一个急忙间分不清‘好人坏人’的人”,这表明在他看来,“圆形人物”应是让读者无法抉择、无法取舍的复杂形象。

D.那种突破人们的习惯思维,汇聚十分矛盾的性格于一身,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读者强烈反响的文学人物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圆形人物”。

2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中国当代日益开放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学思潮的多样性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圆形人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B.在“__”期间,受社会影响,人们习惯于以阶级属性为标准评价文学人物,这种评价观严重阻碍了后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新兴文学流派的发展。

C.在路遥的作品《人生》中,高加林是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这一人物形象的出现,不仅引发了社会的热烈讨论,也结束了中国文学“圆形人物”空缺的历史。

D.对于习惯了简单的二元判断的读者来说,“圆形人物”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他们的思维模式,颠覆了他们的价值观,这是“圆形人物”不易被读者接受的主要原因。

2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文学所塑造的文学人物中缺乏经典的“圆形人物”,而“扁平形象”却比比皆是,这说明当代文学在塑造人物上是失败的。

B.社会流行二元判断(即黑白逻辑),非是即非,非善即恶,非白即黑,这是当代文学习惯于塑造“扁平人物”的社会成因。

C.无论世界多么复杂,人们始终用二元判断来界定文学人物的好与坏,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家很难塑造出经典的“圆形人物”。

D.在塑造人物时,只有注重挖掘、表现人物性格心理的多重性与复杂性,突破好坏完全对峙的僵硬模式,才可能塑造出经典的“圆形人物”。

【答案】

21.B

22.A

23.A

【解析】

21.

试题分析:A项错误有二:①“现实主义的丰富性”与“现实生活的丰富性”的内涵并不相同;②“现实生活”只是为“圆形人物”的塑造提供了可能性,而非“决定性”。C项“让读者无法抉择、无法取舍”理解有误,忽略了“急忙间”的界定。无论何种人物形象,读者对人物的价值判断最终都是可以抉择、可以取舍的。D项“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读者强烈反响的文学人物”并非“圆形人物”的必备条件。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项在原文中都能找到依据,否则作答是很难的,往往要耽误时间。B项“这种评价观严重阻碍了后期……发展”不合原文意思;C项“结束了中国文学‘圆形人物’空缺的历史”说法太过绝对,与原文不合;D项“‘圆形人物’不易被读者接受”与原文不合。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先在原文中找出各选项内容的相关文字,再逐一进行比对。“这说明当代文学在塑造人物上是失败的”推断有误,“扁平人物”并不代表人物塑造上的失败。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弄口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1. D(有效信息在第①段:“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就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从这句话中不能明确得出李白的诗歌到晚唐就不再流行了。本项逆推错误)

2. C(A项,原文在第②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句中的“这”指代上段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所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此项张冠李戴。B项,信息源在第②段:“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据此可知,“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流行歌词”。D项,信息源在第②段末:“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此项言过其实)

3. B(B项信息源在第①段末:“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此项张冠李戴、强化因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买意外险需看清保险公司的免责条款

葛爱娟

据各大保险公司反映,韩亚空难之后,近期前来咨询和购买航空意外险、交通意外险等险种的客户明显增多。

一般意义上的航意险,是指乘客在保险期限内因飞机意外事故遭到人身伤害导致身故或残疾时,由保险公司按照保险条款所载明的保险金额给付身故保险金,或按身体残疾所对应的给付比例给付残疾保险金。这是大部分人乘坐飞机时习惯购买的,也是保险公司为航空旅客专门设计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商业险种,这类航空意外险基本只保障单次航班,每次花费20元,保障额度20万到40万。当然,并不是购买了航意险就意味着在空中遇到的一切意外都在保障范畴内,不少意外事件都在责任免除范围内,其中就包括在核爆炸、核辐射或核污染,战争、军事行动、暴动或武装叛乱期间发生意外,保险公司是不给予赔付的。

20元买一份保额为40万的航意险,从保额、保费、保障范围来说,都不太划算。乘客可根据自己出行情况,综合考虑保障期限、范围和保费等各方面来选择航意险。对于“空中飞人”来说,可购买一年期的航意险,可保一年内的航空意外,不限乘坐飞机的次数,而且一年期航意险的保费一般在40元到60元之间,保额介于45万至50万元之间。

此外,经常出差、探亲的旅客可以选择交通工具综合意外险。除航空意外,还涵盖了轮船、汽车、火车甚至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其他交通工具的意外保障。一年期的价格一般是50到300元,保额为20万到100万。此外,部分保险公司的寿险和养老型保险产品,可以附加意外险保障,而且针对不同的交通工具,赔付比例相差也较大,一般附加的航空意外伤害,可以获得10至40倍于基本保额的保险保障。

就像航意险有许多种保险公司不予赔偿的情况,意外险中也有许多免责条款需要关注。比如旅游意外险,如果在行程中有登山、攀岩、滑翔等高危项目,一定要注意这些活动是否在保险公司责任免除条款中列明。

如果是出境游,专家建议购买含有国际紧急救援服务的保险产品,由于游客一般对目的地国家不太熟悉,再加上语言障碍,一旦发生意外,很容易出现求助无门的情况。目前包括人保、新华、太保、平安、泰康在内的很多保险公司都采取与国际救援组织合作的方式推出了国际紧急救援保险,为投保人提供包括一般援助到医疗救助等一系列保障。

1.下面关于“航意险”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航意险只负责乘客在保险期限内因飞机意外事故而遭遇到人身伤害导致乘客身故或残疾情况。

B.航意险要求保险公司按照保险条款所注明的保险金额给付身故保险金,或按身体残疾所对应的给付比例给付残疾保险金。

C.航意险是保险公司要求乘客乘坐飞机时必须购买的,基本只保障单次航班。

D.航意险是保险公司为航空旅客专门设计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商业险种。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在核爆炸、核污染、战争等期间乘客因乘坐飞机而发生意外,保险公司是无需给予赔偿的。

B.经常乘坐飞机的乘客每次乘坐飞机都花费20元购买一份保额为40万元的航意险,不是很合适的。

C.交通工具综合意外险,除了包括航意险外,还包括轮船、汽车、火车甚至地铁、公交、出租等其他交通工具的意外保障,所以人们应该购买此类保险。

D. 人们在购买意外险时需要关注那些保险公司的免责条款,如旅游意外险中是否把行程中登山、攀岩等高危项目列入责任免除条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常乘坐飞机的人如果购买一年期的航意险,只需花费40元到60元便可无限制地乘坐飞机,也可以保一年内的航空意外,保额介于45万元至50万元之间。

B.购买部分保险公司的寿险和养老型保险产品的同时,人们也可以附加购买意外险保障,一般附加的航空意外伤害,可获得10至40倍于基本保额的保险保障。

C.由于旅客在出境游时对目的地国家不够熟悉,又有语言交流障碍,所以尽量购买含有国际紧急救援服务的保险产品,这样乘客在出境游中发生意外就会得到保障。

D.韩亚空难后,到各大保险公司咨询购买航意险、交通意外险等险种的客户明显增多,很多保险公司也采取了与国际救援组织合作的方式推出了国际紧急救援保险。

C(“必须购买”错)

2.

C(“人们”扩大范围,指“经常出差探亲的旅客”)

3

A(“无限制地”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尼罗河谷的纸莎草

洪均寿

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埃及游历时,留下了一句名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那么茁壮生长的纸莎草,则是尼罗河三角洲沼泽地带孕育的宠儿。

纸莎草属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特点为茎三棱形且粗壮,实心;穗状花序顶生,下垂似缨络,极富观赏价值。纸莎草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埃及人民加以开发利用,他们用其丰富的纤维制成绳索、渔网、草船,也用其填塞船缝,甚至制衣、袜。我们在开罗的制纸作坊,目睹了制作草纸的全过程:首先将新鲜的纸莎草剥去绿色茎皮,取出髓心;然后把髓心切削成均匀的薄片,浸泡在清水中数分钟,再将薄片捞出,纵横交叉重叠排好,加压处理晒干,便可得到一张张光滑、柔软、平整的草纸。如果把20张这种潮湿的草纸拼接起来,便可做成3—6米长的纸卷。

从3000多年前新王国时代的阿布辛贝神庙、卢史索神庙,到2000多年前托勒密王朝的菲莱神庙等的宫殿圆柱顶部,都雕刻着纸莎草状的纹饰,有穗状花序的,有捆扎成束状的,不一而足,给圆柱平添自然之美,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奇葩,足见法老们对纸莎草喜爱有加。

在埃及的金字塔、帝王谷和王后谷等法老的花岗岩石棺中,也出土了许多纸草卷,上面书写着象形文字。建于开罗解放广场的埃及国家博物馆内,有专门陈列出土纸莎草的文字室,其中就收藏《死者之书》,但其文字颇令人费解。幸亏法国的历史、语言学家让·弗朗索瓦·商博良解开了纸莎草纸上象形文字的密码。原来,《死者之书》是一部记录古埃及主要zōng jiāo 仪式的典籍,还包括了赞美诗,埃及的历史、传奇和冒险故事,以及情歌和英雄史诗等大量文学作品。可见纸莎草纸是古埃及文明历史的载体和见证,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传说当年的埃及艳后和恺撒大帝经常在尼罗河上到处游玩,所乘的游船就是用纸莎草捆绑成束,编织在一起制成的。这种埃及先民发明的原始的船,每船可乘10余人,曾给古代埃及人民带来无穷的乐趣。

数千年的过度采集利用,致使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1000多年间,尼罗河沼泽地带几乎见不到纸莎草的踪迹,制作草纸的工艺也失传了。直到1984年,哈桑·拉吉布博士从苏丹把纸莎草重新移植到开罗的雅各布岛。该岛四面环水,与外界隔绝,纸莎草在这里茁壮生长。失传了1000多年的纸莎草纸制作工艺得以恢复,绘制草纸画的作坊也应运而生。由于纸莎草纸上书写的象形文字、古埃及诸神的风采、阿拉伯风情的画作、书签文字和绘画等产品,均能保存数千年之久,这种纸深受人们的青睐,目前已成为埃及最大宗的出口产品。

(选自2008年第6期《大自然》)

5.下列对“纸莎草”概念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纸莎草是尼罗河三角洲沼泽地带孕育的宠儿。

B.纸莎草是一种极富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C.纸莎草是茎粗壮且呈三棱形的穗状花序顶生、下垂似缨络的,古埃及人用来制成绳索、渔网、草船的一种草本植物。

D.纸莎草是一种极富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仅生长在尼罗河沼泽地带的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纸莎草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埃及人开发利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结绳、制网、造船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B.《死者之书》是一部用纸莎草纸记录象形文字的书,它记录了古埃及主要zōng jiāo 仪式,还包括传奇故事以及英雄史诗等大量文学作品,也记录了古埃及的文明。

C.古埃及的艳后和恺撒大帝经常在尼罗河上到处游玩,他们乘游的工具是用纸莎草编制的船,原始的草船也给帝王的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

D.用纸莎草纸书画的作品,能保存数千年之久,因而纸莎草纸深受人们的青睐,也是目前埃及最大宗的出口产品。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纸莎草多生长在热带与亚热带潮湿地带,盛产于埃及等地,用其制造的纸莎草纸闻名于考古学界,古埃及的文献都记录在这种纸上,并得以保存至今。

B.从古埃及帝王神庙宫殿圆柱顶部的雕刻,可以知道纸莎草与古埃及人的建筑、艺术、生活密切相关。

C.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1000多年间,纸莎草在尼罗河沼泽地带几乎绝迹了,制作草纸的工艺也失传了,其主要原因是那时的人没有环保意识,也不懂这门工艺的价值。

D.古埃及人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开始利用纸莎草,从出土的许多写有象形文字的纸卷中,可以看出造纸术早于中国。

【答案】

5.B

6.C

7.B

【解析】

5.

试题分析:A.是生动形象的说明,非准确;C.“古埃及人用来制成绳索、渔网、草船等”太片面了;D.“仅生长在尼罗河沼泽地带”说得太绝对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先在原文中找出各选项内容的相关文字,再逐一进行比对。C艳后和恺撒大帝的事原文是“传说”;“给帝王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情调”无中生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注意答项在原文中都能找到依据,否则作答是很难的,往往要耽误时间。A.“古埃及的文献都记录在这种纸上”应为“古埃及大量的文献”;C.原因推断不科学;D.文中没说公元前2000多年古埃及已经制纸的信息,从出土的纸卷中不能推断造纸术早于中国。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范艾伦辐射带

闪电发生的时候,道道弧光如同从云端抽打地面的鞭子,可是这鞭子不仅抽击着地面,而且还抽打着地球的外层空间。

美国国家航天局的詹姆士·格林博士的研究就表明,雷暴中的无线电波有些散逸到了外太空,从而为在地球外层范艾伦辐射带运行的人造卫星清理出了一条安全地带。

地球上的范艾伦辐射带是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范·艾伦根据宇宙探测器“探险者”1号、3号和4号的观测而发现的。辐射带分为两层,形状有点像砸开成两半的核桃壳。离地球较近的辐射带称为内辐射带,较远的称为外辐射带,也分别称为内、外范艾伦辐射带。辐射带从四面把地球包围了起来,而在两极处留下了空隙。

范艾伦辐射带是由地球磁场俘获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组成的。地球磁场中不可见的磁力线从南极区域延伸出来,进入太空,再回到北极区域。由于辐射带中的粒子都带有电荷,它们会受到磁力的作用,沿着磁力线盘旋前进,并且在行星磁场最聚集的两极之间不断反弹。这个辐射带内的高能带电粒子对载人空间飞行器和卫星、仪器都有一定的危害。辐射内层距地面约7000公里,外层距地面约为13000公里。两层中的缝隙为辐射较少的安全地带,人造卫星可以在此区域内安全运行,人称范艾伦带缝。但是有时,太阳风暴也会暂时把这条缝弥合起来,这时人造卫星的工作就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自从发现了范艾伦辐射带之后,科学家们一直感到很困惑,为什么在辐射带中间会出现一个安全地带?

过去主要的理论认为,由于辐射带中的湍流产生的来自太空的射电波,将这一区域清理出来.形成了范艾伦带缝。另一种理论则认为,由闪电产生的射电波才起到了清理安全地带的作用。格林的研究为后一种理论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格林认为,被地球磁场俘获到的带电气体会使闪电发出的射电波弯曲,使得这些射电波沿着地球磁力线流向地球两极的上空之中。在那里,射电波与带电粒子发生作用,带走一小部分能量,并改变这些带电粒子的方向,使它们逐渐回落到地面,不再反弹回外层空间。可以说,闪电产生的射电波就像地球外围的电扫帚一样,把高能粒子一扫而光,从而形成一个范艾伦带缝。

这个研究对航天飞行很重要,目前太空中飞行的人造卫星超过600颗,每个都价值不菲。如果没有闪电清理出来的安全地带,人们还真的很难决定把这些宝贝疙瘩放在什么地方。

(选自2005年第5期《科学之谜》,有删改)

5.下列对“范艾伦辐射带”这一概念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艾伦辐射带是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美国一位科学家根据宇宙探测器“探险者”l号、3号和4号的观测而发现的。

B.范艾伦辐射带分为内外两层,内层距地面约7000公里,外层距地面约13000公里。

C.地球磁场俘获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组成了范艾伦辐射带,这些带电粒子对载人空间飞行器和卫星、仪器都有一定的危害。

D.范艾伦辐射带内外两层中的缝隙地带是辐射较少的安全地带,一般情况下,人造卫星可在此区域内安全运行。

6.下列不属于格林研究的理论的一项是(3分)( )

A.被地球磁场俘获到的带电气体使闪电发出的射电波弯曲,这些射电波会沿着地球磁力线流向地球两极的上空。

B.在地球两极的上空,射电波与带电粒子发生作用,带走一小部分能量,并使这些带电粒子的方向发生改变,使它们逐渐回落到地面。

C.闪电产生的射电波就像地球外围的电扫帚一样,把高能粒子一扫而光,从而清理出一条安全地带。

D.目前在太空飞行的人造卫星有600多颗,它们都能在闪电清理出来的安全地带安全飞行。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地球磁场中不可见的磁力线是形成范艾伦带缝的条件之一。

B.如果没有被地球磁场俘获到的带电气体的作用。那么闪电发出的射电波可能是笔直的。

C.没有对范艾伦带缝的发现,目前在太空中飞行的600颗人造卫星就不可能研制成功。

D.科学家对范艾伦带缝的研究,推动了人类航天飞行事业的发展。

【答案】

5.C

6.D

7.C

【解析】

5.

试题分析:C故意把原文“这个辐射带内的高能带电粒子对载人空间飞行器和卫星、仪器都有一定的危害”中的“高能”删掉了,造成了范围的扩大。仔细核对就行了,此题不难,靠细心。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D不是格林的研究理论,属混淆内容,它是一种现在的客观存在,属于文不对题,不符合题目要求。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先在原文中找出各选项内容的相关文字,再逐一进行比对。C“不可能研制成功”属无中生有,程度过重,因而推断不合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来看,当时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已形成,并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与世界许多古文明建筑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是中国建筑一大特色,《诗经》中“如翚”“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颇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不以单一的独立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从发掘的极为片段的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情况看,雄伟壮观;从陶俑的状貌直到建筑材料的坚实也无不显示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汉、唐、宋、明、清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建筑美学风格,这个风格就是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祭拜神灵即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世间居住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zōng jiāo 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了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zōng jiāo 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庙宇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与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占着明显的优势,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正是这种迷狂意识构成许多zōng jiāo 建筑的审美基本特征。

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点。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jī dū jiāo 、yī sī lán jiāo 来,它确实相对低矮、平淡,甚至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来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格。随着晚期封建社会中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通过“借景”“虚实”等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现了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但仍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zōng jiāo 神秘。

(摘编自李泽厚《建筑艺术》)

4.下列对于中国建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的土木体制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形成,并且成为后世的主要建筑形式;从秦到清一直保持、延续着一致的建筑艺术风格。

B.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建筑材料暖和、坚实,建筑物之间相互接连和配合,平面铺开,雄伟壮观。

C.中国建筑的代表主要是君主居住的宫殿建筑,它威严庄重而高耸人云,给人以神秘、超越世俗的巨大空间感受。

D.中国建筑以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为特征,表现了中国人实用的、人世的、理智的、历史的生活意绪。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经》中“如翚”“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不仅说明当时木建筑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表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B.中国建筑讲究对称,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有机安排,因此,虽然它的风格严肃方正、缺少变化,但整体布局和谐统一。

C.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能使人在游历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与环境的和谐,这是中国建筑理性精神的很好体现。

D.新石器时代,人们祭拜神灵就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场所;儒学替代zōng jiāo 后,神人同在的倾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以逶迤交错、气势雄浑的建筑群取胜,jī dū jiāo 、yī sī lán jiāo 建筑则以孤立高耸、出世脱俗的单个建筑见长,二者各具特色。

B.封建社会晚期,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的建筑出现了,打破了以前建筑的严格对称性,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生活、意识形态的变化。

C.“借景”“虚实”等方式把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明了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逐渐取代充满理性精神的美学思想。

D.以阴冷的石头、空旷的空间等体现出的反理性迷狂意识是西方zōng jiāo 建筑的审美特征,这与中国建筑的审美观念有很大不同。

【答案】

4.C

5.B

6.C

【解析】

4.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先在原文中找出各选项内容的相关文字,再逐一进行比对。“高耸入云、神秘、超越世俗”理解有误,文中讲的是“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缺少变化”分析有误,文中讲“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格”说明还是有变化,选项绝对化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表明了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逐渐取代充满理性精神的美学思想”分析有误,文中原话是“表现了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舍弃掉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概念扩大化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