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文本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每题2分,共6分)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 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 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 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4.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5.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是 ( )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答案】

4.D

5.C

6.B

【解析】

4.

试题分析:文中无此信息,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ABD分别表现了司马迁、江东父老和本文作者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而C却没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但是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

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像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孔子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去保持他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适;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也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的。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孔子和孟子相去约两百年,时局已有很大变化。

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

(节选自《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孔孟 “中间的不同”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可能与两个人的个性不同有一定的关系。

B.《论语》和《孟子》两部书取材记载不同。

C.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时局有很大的差异。

D.两人对“礼”的遵循不同,孟子超出了“礼”的严格规矩。

9.下列各项中关于孔孟不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给人“君子坦荡荡”轻松愉快的悠闲感;而孟子则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给人忧虑不安的紧张感。

B.孔子没有直接提出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可以间接地看出他认为人性本恶;而孟子则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

C.孔子非常尊重“礼”,“礼”大于“情”,循“礼”而行事;孟子却不然,行事完全不遵循“礼”,全凭自己的意愿。

D.孔子提倡“克己复礼”,认为旧的社会秩序可以恢复,希望复古;而孟子却更有“革命性”,认为必须改弦更张,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

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在衣食方面还有所挑拣,但孟子却提出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虽然这种平等思想和孔子相比是属于低水准的。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学习和自我约束,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自我产生的。

C.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性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这种不稳定是可以平息的;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

D.自宋朝以后,《孟子》就取代了《论语》,成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和科举取士的标准,从此以后,对中国的思想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答案】

8.D

9.B

10.B

【解析】

8.

试题分析:D项是两人有很多不同中的其中一种具体表现,而不是原因。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A项中“忧虑不安”没有依据。C项中说孟子“行事完全不遵循‘礼’”的说法不准确,文章中说孟子一切“全出已意”,并没有不遵循的意思。D项,第七段中说“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而选项中成了“必须”。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A“低水准”不正确,原文意在强调二者的不同,不是要比出高下之分;C战国时代的动乱大大超过春秋时期,但不等于给社会造成了全面的动荡,另外说“可以平息”只是孔子的想法,而非实际情况;D“取代”与“从此以后”属于无中生有。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语文教材的经典性与当代性

汪 政

⑴任何一种母语的语文教材都是以自己母语中的经典作品和一定比例的其他语种的经典翻译作品构成,因为传统经典代表了我们无法逾越的历史和必须接受的传统。经典是经过几代人的淘洗筛选得来的,面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其阅读与鉴赏的对象不管从时间、空间,抑或是从文化、心理、审美上与我们都相距甚远,但我们依然必须了解它,因为它是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传统经典组成了人类的精神史,它是我们认识自身无法绕过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为什么教材历来重视经典的重要原因。教育的本质首先是面对历史,是接受,是传承,是将受教育者变成有历史感、有深度的人,理想的教育结果是每一个人都是人类历史的载体。其次,从学者对经典的定义来看,经典来源于人们对经典标准运用的结果。经典从来不只是它们自身,它同时体现着复杂的价值、立场、趣味甚至权力。当某一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所传达的经验具有普适性时,它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对经典的阅读,既是对作品自身信息的接受,更是在了解和熟悉人类经典的标准,学习和验证这些标准。

⑵虽然如此,语文教材是否纯然由传统经典构成还是有争议的,这自然涉及到语文教育的性质。语文教育的属性很多,但当代性显然是其重要的品格。语文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让学生去读史讲典,而是学会语文生活,要让学生毫无阻隔地融入到当下的语文生活之中。但语文是变化的,古人与我们拥有不一样的语文生活,如何衔接彼时的经典与当下的语文生活显然是一个难题。而最便捷的方式无过于将当代作品引入教材,它意味着将当代人的生活、精神与价值引入课堂,将当代的文体、文风、语言状况与表达方式引入课堂。不过,当代作品与读者共处于一个时态、文化氛围和价值系统之中,这种近距离的关系实际上是极不利于对作品本身的价值或可能具有的价值予以认识和定位的,即当代作品无暇从容地从历时性的普适性的角度来确认它的经典。

⑶不过语文教材在教育功能之外另有职责,那就是参与语文经典的寻找与建构,语文教材一直是作品经典化及其传播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当代作品的阅读与欣赏,不仅可以打通传统经典与当代作品的血脉,而且可以看到它是如何转化,又是如何被“革命”的,体会到经典标准的运用,更可以远距离地体验到当代文化精神,建立起对自我语文生活的主体性,树立当下语文生活的信心,从面对经典的生活在别处获得现实生活的此岸性。

(节选自《名作欣赏》2012年第11期,有删改)

5.下面对文章中“传统经典”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经典经过了历史的选择和时代的考验,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传统文化。

B.没有传统经典,我们就难以认识人类自身,人类的精神史可能就会断裂。

C. 作品能否成为传统经典,取决于它包含的信息、所传达的经验是否具有普适性。

D.阅读传统经典,能够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加深我们对经典标准的理解。

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代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品格,引入当代作品已成为当下人们的共识。

B.引入当代作品是当代人语文生活进入课堂教学最便捷而且最可靠的方式。

C.当代作品能打通传统与当代的血脉,让学生体会到当代作品的“革命”性。

D.我们有可能在当代作品中寻找到新的经典,并远距离地体验到当代文化精神。

7.假设你是语文教材编者,依据本文意思,你会如何对待当代作品?(3分)

【答案】

5.C

6.D

7.①要选用当代作品;②要用“经典的标准”谨慎地选择当代作品中的优秀者;③要根据教材使用实际情况,及时更换其中不具“经典性”的当代作品。(共3分。较准确答出“要选用”、“用经典标准选择优秀者”、“在实践中检验”中一点意思,得1分)

【解析】

5.

试题分析:原文是“当某一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所传达的经验具有普适性时,它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就越大”,选项把成为经典的“可能性”表述为“能否”,即把“可能”说成“能否”的判断。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时要逐项与原文比较,比较时一定要细致。

6.

试题分析:A.参看第二段第一句;B.“最可靠”有误,从第二段后部分看这恰恰是有风险的;C.“革命”在原文中指当代作品如何“适应”“经典标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

7.

试题分析:抓住最后一段中“学生通过对当代作品的阅读与欣赏,不仅可以打通传统经典与当代作品的血脉,而且可以看到它是如何转化,又是如何被‘革命’的,体会到经典标准的运用,更可以远距离地体验到当代文化精神,建立起对自我语文生活的主体性,树立当下语文生活的信心,从面对经典的生活在别处获得现实生活的此岸性”这一段关键性的语段来揣摩,就可体会出对待当代作品的态度。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然后再分条表述。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一)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__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它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他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选自林建超《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6.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7.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里产生深刻影响。

B.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

C. 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

D. 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2分)

A. 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__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 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着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 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 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围棋的起源和发展这一概念理解。该题错误选项多,要逐一找出选项错在哪里。A项,“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错,原文是说“极有可能源自”,可能变肯定了。C项,“西汉时……广泛流行”错,根据原文,西汉时期围棋还“处于受挤压的位置”;另外,“东汉”应为“东汉中期后”。D项,“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于文无据,文中是说“人们”“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该项分析也暗换了主语,原文主语是“人们”,选项主语是“儒家”。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__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的表述。C项“人们……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与“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是并列关系,选项把它们变成了顺承关系。本题信息区域在第5段。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分析的理解。B项“盛极一时”的是曾经的“博累棋”,张冠李戴。C项“……有直接关系”无中生有,原文明确指出“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D项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是正确认识围棋“国艺”地位的必要条件,应将“只要……就”改为“只有……才”。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夏商周三朝,被中国传统史学家称为“三代时期”。商人性格活泼,注重感官享受,殷墟妇好墓挖掘出的210件礼器中,仅酒器就有方彝、尊、献、壶、爵等15种175件,占全部礼器74%,酒器在墓葬中的批量摆置反映了商人重酒的风气。

《诗·商颂·烈祖》中强调祭祖时美酒的重要性“既载清酤,赉我思成”。张光直在《商代的巫与巫术》中提出:“酒是一方面供祖先神祇享用,一方面也可能是供巫师饮用以达到通神的精神状态。”可见早期的祭祀离不开酒,而祭祀时候的饮酒也有特别的规定,一般先由巫师或祭司饮酒,传达神灵的旨意。

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平民墓葬中,有随葬品的均为爵、觚等酒器。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现代考古学家认为,这种酒器之所以命名为“爵”,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像雀啄,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宾主酒酣耳热之时,乐舞表演将把宴会的气氛推向高潮。根据《商颂》中的描述,重要的祭礼都以舞队的“万舞”开始,伴随着鼓、管、钟、磬等乐器的伴奏,最后在盛大的宴飨中结束。被总称为“万舞”的舞蹈包括舞者手持马辔的武舞,以及脚踩双杆,类似高跷的林舞。

与商代不同,周代的酒成为了王室弘扬“礼制”与仪典的载体,饮酒聚宴往往只是繁琐而庄重的祭祀典礼结束后的附属程序。对于饮宴具体制度,《礼记》记载了很多严格要求,比如参与祭祀宴会者的身份不同,其使用的酒器也有所差异:“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祭祀之时,酒之种类不同,摆放位置也有严格繁琐的规定,比如明确要求祭典时,淡薄的酒放置于内室,甜酒在门边,浅红色的清酒在堂上,清酒在堂下。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一落千丈,随之的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个人生活自由化,诸子百家兴盛。春秋战国时代的饮宴突破了拘谨死板的周代礼仪,《晏子春秋》就记载了齐景公在饮宴__开表示“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请无为礼”。

汉代宫室朝堂典章制度沿袭秦代,大大简化。从今天来看,唐、宋可称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第二帝国”时代,其强大壮盛,对外开放与交流程度较秦汉“第一帝国”,犹为过之。盛唐时的宫廷宴乐活动,较之秦汉魏晋,富于堂皇奢侈之象。到了元代,中原酒风为之骤然一变,由赵宋王朝时期的文弱细致,变得粗犷豪放。取代元帝国,复兴中原的明代从诞生伊始,就带有拘谨繁琐的作风,明太祖朱元璋极为推崇程朱理学。宴席开始,宫廷教坊司需跪奏一曲,这时所有预宴官皆跪,待皇帝饮毕,文武百官四拜而起,回到座位,各序班官员方进群臣酒盏。从第二爵酒开始,皇帝饮酒时群臣不必下跪,但需候皇帝举饮后,群臣才可自饮。

(节选自朱步冲《中国酒史:文化的脉络》)

4.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礼器中,大多数都是酒器,而且种类也多;可见酒器最初是一种礼器,而且商代人对酒的重视俨然已成风气。

B.据《诗·商颂·烈祖》记载,酒在当时的祭祀中是十分重要的,“既载清酤,赉我思成”,只有斟上清酒,才能与祖宗神灵沟通。

C.考古学家张光直认为商代的酒在祭祀中作用有二:其一,供祖先神祇享用;其二,巫师们饮酒达到一定的精神状态方可通神。

D.作者认为,商代祭祀时候的饮酒是有特别规定的,通常先由巫师或者是主持zōng jiāo 祭祀活动的人饮酒,以传达神灵的旨意。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考古学家认为,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爵”的造型像一只鸟雀,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因此名“爵”。

B.据《诗经·颂》描述,商朝重要的祭礼都以舞队的“万舞”开始,随着鼓、管、钟、磬等乐器的伴奏,最后在盛大的宴飨中结束。

C.周代饮宴制度有严格的要求,据《礼记》记载,参与祭祀宴会者的身份不同,所用的酒器也不同;酒的种类不同,摆放位置也不同。

D.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的现实,宴饮可见一斑:《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在饮宴__开表示“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请无为礼”。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饮酒从“三代”开始延至今日,虽各个朝代宴饮制度有所不同,但无不锚定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礼制与传统酒文化。

B.酒在商代主要用于祭祀;而到周代则成为王室弘扬“礼制”与仪典的载体,饮酒聚宴往往只是祭祀典礼结束后的附属程序。

C.酒作为宫廷宴乐品,在“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时代,呈现出强大壮盛和堂皇奢侈之象;缘于汉唐的对外开放与交流。

D.宋代酒风文弱细腻,元代酒风粗犷豪放;而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极为推崇程朱理学,致使酒文化带有拘谨繁琐的作风。

【答案】

4.C

5.A

6.C

【解析】

4.

试题分析:C项,原文是“一方面也可能是供巫师饮用以达到通神的精神状态”,可见张光直的论断是“或然”而非“必然”。A项,注意“可见”的推理;B项,注意“既载清酤,赉我思成”的理解;D项,注意“一般”换成“通常”的表述,易误判。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A项,原文是“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现代考古学家认为,这种酒器之所以命名为“爵”……”,可见“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并没有在“现代考古学家认为”之列。B项,注意“《商颂》”换成“《诗经·颂》描述,商朝”;C项,四个“不同”是对四段有关内容的概括;D项,注意“可见一斑”的推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C项,原文是“唐、宋可称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第二帝国”时代,其强大壮盛,对外开放与交流程度较秦汉“第一帝国”,犹为过之。盛唐时的宫廷宴乐活动,较之秦汉魏晋,富于堂皇奢侈之象。”可见“强大壮盛和堂皇奢侈之象”只属于“第二帝国”时代,不能说属于“第一帝国”时代;且将此“象”与“对外开放与交流”理解为因果关系,牵强。A项,是对全文内容的推理概括;B项,注意“;”和“而”的表述,否则可能误判;D项注意“主要是因为”的概括,除此而外应当还有改朝换代以及民族习惯等因素。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在风光旖旎的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因为传说,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据当地人讲,有一年初夏天旱,数十天滴雨未下,人们无法下田耕种。于是,一部分村民上山求雨,另一部分人把牛牵到田地等下雨。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后,天上很快下起了大雨,人们在大雨中耕种,田里的活一点儿都没耽搁。

②除了当地人外,一些见证过“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的游人也对此感到惊奇,迷惑不解。有外地游客到四川旅游,在得知蒙顶山上有口神奇雨井后,便想去见识一下。走到井前,跨过雕刻精美的石栏杆,上前轻轻搬开20多千克重的石刻井盖,眼前立时露出了一个直径为0.3米的圆形井口,俯视井内,可见井底储存的清澈泉水。井水不多,只有全部容积的1/3左右。揭开井盖后,站在井口等待了约五六分钟,想象中的雨点并没有从空中落下。

③就在游客准备下山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山顶上空突然云雾四合,乌云密布,冷风骤起。此时离掀开井盖约20分钟,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大约过了10多分钟,云开雾散,雨滴随即无影无踪,还露出晴朗湛蓝的天空。

④当地民间有一个神话传说:上古时孽龙撞破天宇,四处兴风作雨,人类始祖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并捉孽龙囚于蒙顶山井中,上盖大石以镇之,后历千秋万代,孽龙虽困于井中而不得出,但若有人揭开井盖,孽龙必张开龙嘴,呼风唤雨,企图乘大雨飞出井外,继续为恶人间,故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

⑤一些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井周围一带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十分充足,经常处于饱和状态,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引起了空气的震荡,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迅速造成连锁反应,并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专家同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这种现象在四川的甘孜、阿坝等高原湖泊中也较为常见。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会下雨,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⑥对古井揭盖后能下雨的现象,还有专家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井一般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一方面是打开井盖时产生了声音,震动了空气中丰富的水汽;另一方面,夏天时古井内的气温比井外略低,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对下雨助了一臂之力。但这种说法也不能解开人们心中的疑团,因为井口面积太小,不可能影响到整座山的气候变化。

⑦据气象专家介绍,蒙顶山海拔1440米,山顶常年云遮雾绕,湿度极大,降水日数多,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高达2200多毫米,比“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专家分析,这么多的降水量导致山顶一带几乎日日雨水不歇。因此,人们揭开井盖时,碰巧遇到山顶下雨的情形也就不足为奇了。

⑧至于为何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呢?专家表示,这并非是古井所致,而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蒙顶山处于气流迎风坡,空气沿山坡爬升时,到山顶一带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便凝结成雨降落下来。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节选自《百科知识·千年古井之谜》2013年第23期)

5.下列有关蒙顶山“神奇雨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川西蒙顶山上有一口千年古井,神奇无比,只要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天上很快就会下起大雨。

B.外地游客揭开井盖后,虽然没有马上下雨,但准备下山时,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这也令人惊奇。

C.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是因为神话中说揭开井盖,孽龙会飞出井外,为恶人间。

D.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这其实也无法解释古井的神奇之谜。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传说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所以这口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

B.专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C.夏天时,井内气温比井外低得多,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引发降雨。但这只是个别专家的观点。

D.揭盖下雨其实是一种巧合,因为蒙顶山自古就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雨量充沛,所以,人们揭盖时,碰巧下雨也就不足为奇了。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外地游客来川旅游,他们揭开20多千克重的石刻井盖后马上就把井盖盖好,结果想象中的雨点才没有从空中落下。

B.蒙顶山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比几乎日日雨水不歇的“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

C.古井位于蒙顶山接近山顶处的一块凹地上,湿度大,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

D.专家表示,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这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而并非是古井所致。

【答案】

5.A

6.C

7.D

【解析】

5.

试题分析:此题先从文中找到蒙顶山“神奇雨井”的所在段落,根据段落内容论述来判断。答题区间在第一段,A“只要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天上很快就会下起大雨”太绝对,原文是“有一年初夏天旱,村民求雨…”。所以选A。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可先读懂文章大意,然后将选项带入原文所在段落,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大意的差别,做出判断取舍。C“夏天时,井内气温比井外低得多”错误,原文是“夏天时古井内的气温比井外略低”。所以选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可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将选项带入进行比较辨识,做出判断。A项,“马上就把井盖盖好”与“雨点没有从空中落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B项,“几乎日日雨水不歇”是形容“蒙顶山山顶”而非“雅安”的。C项,“古井位于蒙顶山接近山顶处的一块凹地上”文中无据。所以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17 分)

“微小时代”里的城市文学新转型 叶祝弟

①纵览2013年,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登上荧幕,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网络媒介时代的《小时代》赢得了不错的票房,但是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小时代》中的物质化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连对之持宽容态度的王安忆也觉得这种以物判人的奇怪现象,可能会被将来的文学史注意到。面对咄咄逼人的消费写作,王安忆有意隐藏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有一些各行其道、互不干涉的意味。但是,从另外一个维度上讲,王安忆的《众声喧哗》和郭敬明的《小时代》,一个是纯文学的路数,一个是类型写作的路数,却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包抄过来,共同指向了今天的文化现实———转型之中国正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小时代。

② 从艺术水准来看,《小时代》确实乏善可陈,充其量是一部类型片,但是《小时代》的出现似乎宣示了一个时代预言:我们正进入一个奠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无边的消费主义、精致的物质主义、价值的虚无主义的小时代。不仅如此,随着微信、微博在青年人生活中的流行,并日益成为不可替代的通讯工具乃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个体化、群落化、亚风格化的小时代、微时代已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③ 小时代、微时代的到来,与崇高、理想等有关的那些坚固的东西也许真的从此烟消云散了。对大时代的每一次回望,都是一次告别的聚会。这个小时代的到来,对小说的意义在于,在充满着复杂的流动性的转型中国,小说家对时代的整体性把握将越来越不可能,史诗这种传统的农耕文明的写作方式将有可能被封入历史的库房中,任何想从整体上对这个时代命名的企图和冲动将不得不最终沦为可笑的堂·吉诃德。

④ 但是,这也给写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既然把握大的时代已经不可能,那么写出生活的小,让自己的感官的触角摩挲城市的每一寸肌肤,进入深入到城市的内部的肌理里,仔细打量将那些被大而化之、整齐划一的大时代所遮蔽的现代人生活中的小,让文学真正回到它的本源———文学是人学,文学应关注个体在此岸世界的存在,关注那些与个体生命存在有关的尊严、自由及其异化问题,关注与真诚、美好、恐惧、颤栗、焦虑、敬畏等等与文学和人有关的基本问题。对于今天的城市作家来说,做一个本雅明笔下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⑤ 与小时代相对应的是一种小叙事的方式,小说叙述越来越呈现为一种地方性知识,通过现象学的还原,在时间和空间交错的叙述中,呈现出城市内部的复杂性、差异性和丰富性。城市不再是铁板一块,也不仅仅是作为与乡村及其伦理相对应的另类的存在;它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奏和理路,有着自己丰富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即是从城市内部生长出来的,也是在城市和乡村的碰撞、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交流中延展出来的。展现这种丰富的复杂性,就是在呈现这样一种小时代。相比上一代或者上几代城市作家而言,以夏商、张怡微、路内为代表的上海作家,已经自觉与传统的城市书写方式拉开了距离,开始将目光投向已经被标签化、脸谱化的城市内部的丰富的复杂性,除了革命上海、洋场上海、传奇上海、魔幻上海、怀旧上海这些标签,对于生活在城乡结合部、主城区之外的那些更年轻的一代作家而言,南京路、淮海路固然是上海,田林、六里桥、嘉定也是上海,只不过是被大历史下被遮蔽的小叙事。

⑥ 我们正进入一个物质空前繁荣、社会矛盾凸显、精神裂变的文明转型时代,从美学上审视这个时代,它正呈现出一种灰美学的趣味。与以崇高、宏大叙事、整体划一、昂扬向上为总体特征的前期共和国美学相比,灰美学是一种处于过渡状态中的美学,它是诸多矛盾的集合体,在升腾中下坠、在流动中凝滞、在怀疑中坚守、在清醒中焦虑、在破坏中创新。它是转型期中国人生存状态的表征———充满着破坏性、不确定性,泥沙俱下,又生机勃勃;承载历史的重荷,又找不到未来的路。

⑦ 在这样一个新的时期里,城市文学作家们将重新思考个人与城市的关系,真正寻求到最适合城市人的生存状态的表达方式,重构城市的现代精神。不仅如此,文学应该与这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保持适当的距离,而城市文学更应该需要时间的积淀。

——选自《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2月14日

1.第①段中“消费写作”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2分)

2.第②段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到第 ④ 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接续上海二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开创的城市叙事传统

在小时代中回望大时代,让小和大在对话中走向一种间性的写作

③ 在光怪陆离的都市中做一个漫游者、闲逛者、勘察者

④ 城市文学的死胡同也许会获得曲径通幽的例外收获

⑤ 不失为一种可能的写作策略

A.④②①③⑤ B.③②①④⑤ C.④①③⑤② D.③①②⑤④

4.第⑤段列举了夏商、张怡微、路内为代表的上海作家,其用意是 。(2分)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王安忆对郭敬明的《小时代》持否定的态度。

B.微时代的到来,会使崇高、理想等有关的那些坚固的东西从此烟消云散。

C.小时代时期的年轻作家比传统作家更关注生活中的小,关注生活中的个体。

D.灰美学是转型期中国人生存状态的表征,因其破坏性、不确定性而使人找不到未来的路。

6.综观全文,“微小时代”带给文学的影响有哪些?(5分)

【答案】

1.为了赚钱进行的写作(商业化写作)(2分)

2.不能。起过渡的作用。由电影《小时代》引出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小时代、微时代;点明小时代的特点;引出下文对小时代城市文学转型的探讨。(3分)

3.D(3分)

4.证明(1分) 已有部分作家采用小叙事的写作方式与小时代相应,关注城市内部的复杂性、差异性和丰富性(或将目光投向已经被标签化、脸谱化的城市内部的丰富的复杂性)。(1分)

5.C(2分)

6.(5分)(1)小说家对时代的整体性把握将越来越不可能;(2)让文学真正回到它的本源(或:写生活中的小;或关注个体生命);(3)采用小叙事的方式;(4)关注城市内部的复杂性、差异性和丰富性(或将目光投向已经被标签化、脸谱化的城市内部的丰富的复杂性);(5)进入了灰美学状态。

【解析】

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注意从“消费写作”一语的上下文中筛选有用信息。此语的上文讲的是:宣扬“物质化的生活态度和方式”的《小时代》“赢得了不错的票房”,这就是所谓的“咄咄逼人的消费写作”。据此,可知“消费写作”就是为了赚钱进行的写作,或者说商业化写作。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问题,最好的答案应该是持否定态度(即应回答“不能删去”),因为此文既然选来命题,应自有其长处,所以不能轻易否定此文。至于原因,可从该段内容和该段所处位置两方面分析。因为该段为文章第二段,所以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根据该段内容具体分析承上启下的内容。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一要准确把握方框处上文的总话题,一要把握题中所给五句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题中,方框处的上文是一个格式为“做一个……的人”的句子;而题中所给的五句话中,只有③句式同其相似,故将③排在首位比较合适。于是可排除A、C两选项。比较剩下的B、D两项,D的排列顺序明显比B顺畅得多。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从上下文中仔细寻找原因。在第5段中,作者先讲当前的小说呈现出城市内部的复杂性、差异性和丰富性,于是可知列举这些作家,为的是给自己的这种说寻找证据,证明已有部分作家采用小叙事的写作方式与小时代相应,关注城市内部的复杂性、差异性和丰富性。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部分进行认真比较,以发现正误。题中,A项错误在于,文本是说“王安忆有意隐藏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有一些各行其道、互不干涉的意味”,并没说王安忆否定郭敬明。B项错误在于,文本中有“也许”二字,此项缺少了此二字。D项错误在于,原文是“它(指灰美学)是转型期中国人生存状态的表征———充满着破坏性、不确定性,泥沙俱下,又生机勃勃;承载历史的重荷,又找不到未来的路”并没说“找不到未来的路”的原因是灰美学的破坏性和不确定性。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紧扣“‘微小时代’带给文学的影响”一语在全文中筛选有关信息。比如,文本第3段有“小说家对时代的整体性把握将越来越不可能”一句;第4段有“让文学真正回到它的本源”一句;第5段有“采用小叙事的方式”一语;第5段还有“(使小说)呈现出城市内部的复杂性、差异性和丰富性”一语;第6段有“呈现出一种灰美学状态的趣味”一语。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乡愁的文化表达 邹广文

乡愁是对家乡故土的思念。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故乡的山川树木、住宅院子等都是乡愁最质朴的载体。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但却难以捕捉的情绪。人们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乡愁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乡愁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

翻开中华文化史我们会看到,乡愁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所表达的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等。都生动地表达出了古人悠悠不尽的思乡感受。

但乡愁对于步入现代化文明的人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的所指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从这个意义来说,乡愁产生于距离——这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生活过的乡村生活的顾盼。诗人__的“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体现的便是现代人对我们生命的安定之所、生命根基的找寻与眷恋。乡愁所传达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它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表达的就是台湾同胞期盼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思乡情怀。

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这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该如何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们告别乡村生活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心理距离却变远了。生存环境的改变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记起“我从哪里来”,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知道“我要到哪里去”。“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人们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 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选自2014年2月13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6.关于“乡愁”的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是以故乡的山川树木、住宅院子为载体,寄托着人们对家乡故土思念的情感状态。

B.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作为对现代化生活反拨的乡愁是一种人们在今天都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

C.在中国文化史上,乡愁是借助诗词寄托人们悠悠不尽的思乡感受或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的一种文化记忆。

D.对于步入现代化文明的人来说,乡愁是指人们对文化岁月的真切感受和对现代生活方式的留恋、缅怀。

7.关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不再指向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而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B.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产生于距离,是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生活过的乡村生活的顾盼,传达的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

C.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与人们的生存距离拉近、心理距离变远有着密切关系。

D.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和“集体无意识”。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人类步入现代化社会,需要保存当下的生活记忆,乡愁就成了现代人串联起生命之流、体味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

B.余光中的《乡愁》表达的是台湾同胞期盼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思乡情怀,是典型的传统意义上的乡愁。

C.乡愁既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还承载着这个地方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乡愁常常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

D.只有通过乡愁,现代人才能找到自己的“身份”,减少对传统的眷顾,感受到本民族的文化体温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

【答案】

6.B

7.A

8.C

【解析】

6.

试题分析:A“以故乡的山川树木、住宅院子为载体”说法错误;C“借助诗词寄托人们悠悠不尽的思乡感受”说法无中生有;D应该是“已逝的文化岁月和生活方式”。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A由原文第三段可知,“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不再指向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说法错误。从高考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3.已然、未然有意混淆;4.以偏概全;5.张冠李戴;6.因果颠倒 ;  7.误划类别;8.无中生有;9.偷换概念。因此解答时考生要把选项归位,通过与原文对比,找到答案。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A“当下的文化记忆”说法错误;B项“典型意义上的乡愁”说法错误;D项说法太绝对,“减少对传统的眷顾”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

从“变话”看六十年变化

李 勇

人民解放军进北京后不久,老同盟会会员、南社创始人、诗人柳亚子先生呈诗__,开首两句是:“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__唱和一首,最末两句是:“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两位诗人以独特的话语方式交流,其背后的深意,则需在那个天翻地覆的时代语境中去体会。

而在今日,人们的交往话语却是另一种风格。你可能接到朋友的这类短信:“别总当宅男,今晚请你出去‘撮’一顿。”收短信后可能这样回复:“只要老哥你埋单,我打的飞速赶到。”这番对话,散发着网络时代的话语气息。

中国语言文字曾数千年大体保持稳定。而肇始于清末民初的“白话运动”,是秦汉以后中国语言文字最大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发端于民间,顺应了历史潮流。从中国社会巨变洪流中走出来的中国__人,敏锐捕捉、深刻理解了这种话语变化趋势,逐渐形成了明白通晓、生动活泼的话语方式,从“打土豪、分田地”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在革命年代不断号召和凝聚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伟人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开启了全新的话语时代。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整个社会话语激情澎湃,呈现泛政治化和泛军事化的特点,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在“极左”时期,从“坚决打退”发展到“横扫一切”,连恋人之间的通信,也充斥着这类语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话语表达进入了又一次巨大的变化期。这种变化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呈现的特点是社会对知识的尊重,以及“经济建设为中心”语境下对财富的追求。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东南西北中,发财在广东”等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下海”、“申奥”、“入世”、炒股、买房、“奔小康”、依法治国……一长串热词相继涌现,见证了人们生活不断变化和国家发展的历程。而由于人员流动加快和传播技术进步,社会语言的流变也由点到面,由一隅走俏到风行全国。如广东方言词汇“的士”、“搞定”、“埋单”和东北方言“忽悠”,很快就成为全国人民通用的词汇。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等为代表的新话语日益深入人心。而互联网技术掀起的信息化浪潮,也使中国人话语表达呈现全新面貌,年轻人成为了推动语言变化的生力军。在网络时代,年轻的“新新人类”创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话语,如“东东、美眉、雷人”等等。这些话语创造,虽然还有争议,但已经开始影响国人的表达方式。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处在一个不断“变话”的时代。话语表达方式呈加速度变化,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丰富内涵,映照出人们心灵世界的多彩变幻,构成了60年中国社会历史巨变的别样风景。

(选自《人民日报》)

28.下面对60年来曾经流行的话语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别总当宅男,今晚请你出去‘撮’一顿”等一类短信内容,散发着网络时代的话语气息,大多是“90后”的话语方式。

B.诸如“打土豪、分田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些明白通晓、生动活泼的话语,曾是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知识尊重的话语特点。

D.“东东、美眉、雷人”等“新新人类”的创造话语,以个性鲜明的特点在争议中开始影响国人的表达方式。

2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和“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其背后的深意,离开特定的时代语境是难以领会的。

B.互联网技术掀起的信息化浪潮,使得中国人话语表达呈现全新面貌,年轻人因此成了推动语言变化的生力军。

C.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一些话语的表达呈现某种泛化意识,譬如“坚决打退”、“横扫一切”等话语曾充斥在恋人之间的通信中。

D.人员流动加快和传播技术进步,促成某些局部区域的流行语可能很快就成为全国人民通用的词汇。

30.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肇始于清末民初的“白话运动”,是秦汉以后中国语言文字最大的一次变革;而此前中国语言文字曾数千年保持稳定。

B.社会的发展会引起语言文字的变革,这些变革发端民间、顺应历史,见证了人们生活不断变化和国家发展的历程。

C.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处在一个不断“变话”的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话语表达方式呈加速度变化。

D.建国60年来,从泛政治化和泛军事化话语、尊重知识和追求财富话语,一直到网络新话语,这些“变话”现象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

【答案】

28.D

29.B

30.D

【解析】

28.

试题分析:可将选项中的语句带入原文,根据文意进行辨识,做出判断。A项“大多是‘90后’的话语方式”的表述无中生有;B项“曾是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的说法曲解文意;C项错在“改革开放以来”,应是“改革开放初期”。所以选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9.

试题分析: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内容大意的细微差别,做出取舍。B强加“因果关系”,“中国人话语表达呈现全新面貌”不是“年轻人成为了推动语言变化的生力军”原因。所以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0.

试题分析:可从文中找出作者的观点态度,然后仔细分析选项中的观点描述是否符合原文观点即可。A项应是“曾数千年大体保持稳定”;B项以偏概全;C项的逻辑关系混乱。所以选C。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自媒体时代下的电影美学嬗变

罗静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自主、自我、自由为典型特征的自媒体以感性、个性、散乱等方式,来实现对信息的传播。自媒体一方面蕴含着提升主体信息传播主动性等功能,另一方面却隐藏着缺乏传播统一性、客观性等方面的缺陷,导致自媒体环境下的部分信息存在价值错位、审美异化等方面的问题。

近几年涌现出的“微电影”可谓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典型代表。它不仅诠释了自媒体时代的内涵,而且代表了现代电影美学的嬗变,成为时代发展的又一“符号”,相较于传统的电影制作而言,微电影具有与之相区别的审美与价值定位。其以“青年化”“生活化”“民间化”等为创作品质,获得了社会广大受众的认可,展现出了独特的生命力。

所谓“微电影”,是指在自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一种以“微小投入、微小制作、微小剧情、微小记录”为内容特征,以精致、简短、筒约为表现特征的电影。微电影实现了电影从传统精英制作模式向草根“拍客”的转变,从普通事实记录向剧情创作的转变,成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电影制作,但又脱离于普通拍摄记录的影视作品。实践中,不同视角下的微电影具有不同的分类,按照创作的层级不同,可将其分为自由创作型、企业定制型和专业制作型。其中,自由创作型系个人情感意志的自由表达,不带有任何商业目的,主要依靠个体的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企业定制型则是由企业投资进行制作,内容倾向于广告化、商业化;专业制作型是由专门的影视公司进行制作,以商业化为创作取向。

从当下微电影所反映的内在审美取向来看,大多数微电影题材来源于现实,“再现”于现实,能够让广大受众置身于剧中,具有纪实性与真实性,系一种纪实的美学。在这一点上,有别于通过各种电影特技来塑造美、抽象美的传统的蒙太奇流派。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微电影在取材源于现实、“照顾”现实的同时,也渗透许多非纪实手法进行拍摄,具有制作的技术性与修饰性,如运用再现场景的拍摄手法,同传统的电视纪录片相区别。

当我们在对微电影进行审美鉴赏时,需要从审美真实与本质真实的角度去进行理解,即应该从微电影剧情背后所反映的现实问题、社会现象等方面进行审美解读,否则便偏离了剧情所反映的审美内涵与审美意义。例如,微电影《京杭运河行》中,从剧中最为典型的“桥和船”画面,衔接到一段段的历史和今天的画卷,从小处展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宏大,摆脱了传统“宏观选题”的叙事背景。对此,我们在对剧中所透露的美进行解构时,不能仅就剧中画面进行美的欣赏,应该将其上升到整个京杭大运河宏大的背景中,从大的视角进行解读和欣赏。

可见,以“微电影”为典型的现代电影,在传承蒙太奇流派的审美构造时,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倾向于纪实主义的审美构造。该种审美构造或许可以说是奇观化、平庸化,但不能脱离其内在的真实性,从而使得广大受众感同身受,以塑造其内在的美。

【注】蒙太奇:指剪接组合镜头,以形成完整的电影片。

6.下列关于“微电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电影”作为自媒体的一种,具有自主、自我、自由的典型特征,其传播信息的方式县有感性、个性、散乱等特点。

B.“微电影”是数字化时代自媒体信息传播的典型代表,微小投入、微小制作、微小剧情、微小记录等具体体现了“微”的特点。

C.“微电影”之所以成为时代发展的“符号”,是由于其不仅诠释了自媒体时代的内涵,而且代表了现代电影美学的嬗变。

D.“微电影”具有精致、简短、简约的表现特征,无论哪个层级的微电影,都主要依靠个体的媒体平台进行制作和传播。

7.下列对“自媒体时代下的电影美学嬗变”的分析与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以“青年化”“生活化”“民间化”等为创作品质的“微电影”,凭借“奇幻化”“平庸化”审美构造赢得社会广泛认可,这一点上区别于传统电影制作。

B.“微电影”实现了从传统精英制作向草根“拍客”的转变,从普通事实记录向剧情创作的转变,不同于传统电影的制作。

C.从内在审美取向来看,大多数“微电影”的题材来源于现实,又“再现”于现实,其纪实的美学特征有别于传统的蒙太奇流派。

D.“微电影”取材源于现实,但也采用许多非纪实拍摄手法,具有制作的技术性与修饰性,与传统的电视纪录片有一定区别。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存在着缺乏传播统一性、客观性等方面的缺陷,能够造成部分信息价值错位、审美异化等方面的结果。

B.按照创作的层级不同,“微电影”可分为自由创作型、企业定制型和专业制作型。这三类中只有自由创作型不以营利为追求目标。

C.文中举《京杭运河行》的例子,说明了微电影的欣赏要透过剧情对所反映的现实问题、社会现象等方面进行审美解读。

D.与传统电影只关注审美真实不同,“微电影”兼顾审美真实与本质真实,以内在的真实性塑造内在的美,来赢得广大受众。

【答案】

6.D

7.A

8.D

【解析】

6.

试题分析:此题可从文章中找到对“微电影”的论述语段,然后根据文意,来判断选项论述是否正确。答题区间在第一、二、三段。D“无论哪个层级的微电影,都主要依靠个体的媒体平台进行制作和传播”与文意不符。所以选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此题答题区间在第二段,可从第二段中找到对“自媒体时代下的电影美学嬗变”的论述,然后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做出判断。A“凭借‘奇幻化’‘平庸化’审美构造赢得社会广泛认可”与原文不符。所以选A。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大意的细微之处,然后做出判断取舍。D“传统电影只关注审美真实”文中没有依据。所以选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