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公西华)也做小事,那谁还能做大事 B:何竟日默默在此 为什么竟然默默地待在这里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还是本来成功和失败的根源都出于人事呢 D: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我在门板外应答她
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鼓瑟希,铿尔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C:莫春者,春服既成 D:唯求则非邦也与
选出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
A: ①不辩牛马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失其所与,不知 B: ①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②将免者以告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 C: ①赵王之子孙侯者 ②鼓瑟希,铿尔 ③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D:①莫春者,春服既成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三年释其政
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 )
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你们不要因为这样就不敢说了】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有人了解你们(而起用你们),那么你们将打算做些什么事呢】 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用礼乐来教化百姓)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公西赤却认为这职位太小了,那么谁能给他个大点的职位呢?)
《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
曾皙 孔子 曾皙孔子
【解析】一问一答,只要把握孔子的观点,和二人师生的关系就能推断出来。
【解析】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标点,是孔子在回答了曾皙的问题之后,又自问自答;第二种标点,是曾皙和孔子两人一问一答。同学们可以赞同任意一种,说明理由。
【参考译文】
天的覆盖没有偏私,地的承载没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
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
晋平公向祁黄羊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担任。”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可以做地方官的,不是问我的仇人哪。”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就让解狐担任,国人都很称赞。过了不久,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管军事的官,那有谁能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管军事的官,不是问我的儿子呀。”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又让祁午担任,国人都很称赞。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说法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推荐家里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公正了。
墨家有个大师腹䵍,居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这件事情上就听我的吧!”腹䵍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是天下的大义。君王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让官吏不杀他,我不能不施行墨家的法规。”腹憞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䵍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概括曾皙的性格特征。
(2)孔子“与点”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1)恬淡潇洒放达。
(2)体现了孔子思想的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入世,以礼乐治国;二是如果道不行于世,则安贫自守,过高雅、闲适的生活。是积极的。(3分)
解析:文章体现了孔子思想的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入世,以礼乐治国,所以,他支持弟子们有所作为;二是如果道不行于世,则安贫自守,过高雅、闲适的生活,所以,他也赞同曾皙的想法。后世儒者多取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处世态度,完全是传承了孔子的思想。
解析:
(1)1分
(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章甫 端:使……正
B.且知方也 方:道义
C.以俟君子 俟:等待
D.其言不让 让:谦让
1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毋吾以也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C.舍瑟而作 人而不仁,如礼何
D.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唯赤则非邦也与
1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⑵异乎三子者之撰。
⑶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7.由对话可见,孔子四个学生的性格各有特点,请作简要说明。
18.曾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孔子为什么对曾皙的想法深表赞同?
14.A
15.D
16.
⑴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想做些什么呢?
⑵(我的志向)跟前面三位讲的不同。
⑶公西赤做国家的小司仪,谁还能做国家的大司仪?
17.子路直率、争强好胜、勇于任事;冉有谦虚;公西华谦退(更为谦逊);曾皙从容。
18.描绘了一幅悠闲逍遥的日常生活图景。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曾皙的志向,表明他“知时不求为政”,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或:描绘了一幅安乐祥和的理想社会图景。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答案不拘泥以上两种,能自圆其说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4.A.“端章甫”“端”的意思是“穿礼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D项两个“则”都是连词,就。A项前一个“以”是 介词,因为;后一个“以”是介词,用。B 项前一个“如”是连词,或;后一个“如”是副词,至于。C项前一个“而”是顺接连词;后一个表假设,如果。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⑴“或”代词,有人;“知”了解;“何以”宾语前置,“以何”,做什么。
⑵“异乎三子者之撰”主谓倒装,“撰”,讲的话。
⑶“小”指国家的小司仪,“大”指大司仪。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孔子四个学生的性格各有特点,可以通过文中的描写概括出来。“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可见子路的直率好胜,勇当大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可见冉有的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的谦逊。“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见曾皙的从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曾皙描绘的图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幅图景是怎样的安乐祥和,这是多少人所祈求的生活啊,没有战乱,没有忙碌,“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多么逍遥自在,多么悠闲快乐。孔子一直提倡“仁政”,他的理想社会就是曾皙描绘的这样的画面,所以孔子才由衷的赞成曾皙的理想,是因为他的学生中,曾皙真正理解了孔子的思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4——25题(4分)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4.孔子为何要“与点”? 答:
25.孔子对冉求、公西赤是怎么评价的?你的看法又是什么? 答:
因为曾皙之志虽不在为政,但其描述的暮春同乐图,正是孔子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是“为国以礼”的结果对此孔子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25、①认为他们太过谦让,并且看问题不够深刻、全面,委婉地批评他们看不到自己所选择的理想与治国大事的内在联系。②略
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你们不要因为这样就不敢说了】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有人了解你们(而起用你们),那么你们将打算做些什么事呢】 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用礼乐来教化百姓)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公西赤却认为这职位太小了,那么谁能给他个大点的职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