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包容性增长

周建军

当前之所以要大力倡导包容性增长,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没有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根据有关统计,目前全球尚有14亿人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虽然比1981年的19亿贫困人口有所下降,但这主要归功于中国贫困人口的减少;2005年,生活在中国以外地区的贫困人口较之1981年时至少增加了1亿。而且,目前全球有超过八成的人口居住在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拉大的国家和地区。这种不能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的经济发展,既有违社会公正,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在当前积极倡导包容性增长意义重大。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与“基础广泛的增长”、“分享型增长”、“亲穷人的增长”等的内涵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区别。

包容性增长既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强调经济增长的方式,二者同等重要。包容性增长首先是一种“增长”,这就对经济增长的速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是,仅有经济增长的速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必然带来贫困人口的减少。因此,还必须强调经济增长的方式,使增长成为基础广泛且包容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大多数人口的增长。在一个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社会里,不论种族、肤色、性别、年龄、体力、智力,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责任,人人都有用武之地,人人都得到保护,免于被歧视和被排斥。

包容性增长应该以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充分就业为基础。包容性增长更倾向于通过增加就业机会为个人创造工作岗位,使其不断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而不是直接通过收入再分配使个人被动地摆脱贫困。要实现充分就业,就要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对提高人们参与经济发展和改善自身生存发展条件、实现包容性增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

包容性增长应当使人们平等、广泛地参与经济增长的过程并从中受益。有关国际组织认为,机会公平对实现包容性增长非常重要。__同志更是强调了包括机会公平在内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因为机会不公平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中断经济增长过程。因此,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要着力促进人人获得平等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们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

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我国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要既强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下列对文中有关“倡导包容性增长”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北京四中网校

A.现实生活中,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经济发展的成果没有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

B.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接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仍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C.目前全球有大多数的地区财富分配不合理,生活在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拉大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比例较大。

D.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不能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有违社会公正,经济不可持续发展。

5.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过多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不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使经济高速增长,也不能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

B.在一个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社会里,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责任,人人都能参与社会管理,并都得到保护,免于被歧视和被排斥。

C.在提倡包容性增长的社会里,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增加人们参与经济发展和改善自身生存发展条件的机会。

D.中国是最早提出包容性增长的国家,也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要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

4.B

5.C

6.C

【解析】

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文章中找到论述“倡导包容性增长”的相关语段,然后联系“倡导包容性增长”的上下文具体语境来分析,B.“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表述不正确,原文为“生活在中国以外地区的贫困人口较之1981年时至少增加了1亿”。所以选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对于“包容性增长”的理解,可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C项,“通过救济使个人被动地摆脱贫困”表述有误,原文为“通过收入再分配使个人被动地摆脱贫困”。所以选C。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可根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来分析选项是否符合推理,A项“也不能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不正确,原文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必然带来贫困人口的减少”;B项“人人都能参与社会管理”不正确,原文为“人人都有用武之地”;D项“中国是最早提出包容性增长的国家”于文无根据,文中仅有“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故选C。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我们这个一向以诗歌国度为骄傲的民族到了今天,已经基本上与诗无缘了。除了教科书中的古典诗词和一些因时而变的所谓新诗,供孩子们形成概念外,大多数的读者,并不知晓也不关心今天中国诗人的存在与否。无论自何种角度,也看不到诗歌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证据。原因很简单,从生活样态和社会意识来看,经济头脑和市场逻辑的强力主导,使遣词造句、吟风弄月之事看上去纯属多余;从写作者或者说诗歌的发生状况来看,仍在不断发表作品的极少数从业者,已经日趋流落为边缘群体。

现代社会对诗歌荣誉、诗人地位的取缔已经是事实。关于诗歌的话题也就只能在所谓专业化的语境中自说自听——近三十年来,以“现代”、“国际化”为旗号的中国诗人们孜孜以求的,正是“个人”、“私人”和“纯诗”一类的东西,拒斥通俗,反对大众化审美,梦想与众不同的成就和价值,这本身就为诗歌的命运自设了陷阱。

我们从现有标本看到的,是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古风、乐府这样一些带有先民原初思维特质的歌咏,是唐宋以来的诗体自觉及形式上的登峰造极。后世的人们,在将早期汉语固有的声韵和节奏逐步书面化、文本化的同时,渐渐游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又被儒道之类的政治文化辖制,成为千年不变的教化工具,即便屡屡出现__载道、逃离世俗、解放心灵的冲动,却终归是游戏性质的,在认识上,在精神层面则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古代中国的诗歌,粗朴纯真,感时伤事,但少有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少有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

近世白话文运动的副产品之一就是所谓新诗的诞生。“新诗”似乎是一种基于思想浪漫而催化出的文体的浪漫——胡适、徐志摩、郭沫若这样一些典型人物大肆铺陈,为情造文,因时事造文,假思想之名造文,自由体翼然展翅。有人称此处发生了文化的断裂,其实非也。白话文运动也就是汉语的现代化,其功也许可比近代社会历史运动中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表意系统,被空前地大众化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彩被抹去,民主的曙光已经初现。但诗歌却很快停滞不前,原地踏步,再次脱离了读者大众。原因在于,新诗对体制有解放而无建设,基于语言的音韵节奏等特质的形式生命,涣散为七零八落的长短句,没有了任何抑扬抗坠、顿挫起伏,所谓“内在节奏”的形成也并无章法,诗人们只是率性而为。最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起初的精神动因——与呼唤民主、科学、自由,反对封建__文化,吁求健康国民性等“五四”精髓共生的思想锐气,在诗歌中不仅未见光大,反而屡被强加的战祸与社会的癫狂所压制干扰,及至消弭不见了。百年间,扔掉了旧式枷锁的新诗人们,就其思想的僵化、意识的荒芜而言,其实仍旧是破衣烂衫,唯有一副看似放浪形骸的奇怪尊容而已。

由于上述的未完成状态或日畸变,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诗人们,的确是没有太多体面可言的。(节选自殷实《语言和谐与价值和谐》,《读书》2012年第1期)

4.下列关于“新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包括新诗在内的现代诗歌已经远离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主要是因为经济头脑和市场逻辑在当代生活样态和社会意识中占主导力量。

B.新诗的没落与中国诗人“个人”.“私人”化的追求,排斥通俗和大众化审美,企图非凡的成就与价值有密切关系。

C.新诗作为自由体诗歌,有胡适、徐志摩、郭沫若等典型人物大肆铺陈,为情为事创作,真正实现了思想的浪漫和文体的浪漫。

D.在白话文运动中产生的新诗,体制上有解放无建设,内容上与“五四”精髓共生的思想锐气却没有发扬光大。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曾是以诗歌为骄傲的国度,而今天的人们基本与诗歌无缘,以至写诗的人逐渐沦落为边缘群体。

B.今天的孩子们对诗歌形成概念一般是依靠教科书上出现的古典诗词和一些所谓的新诗而已。

C.现在大多数读者既不知道又不关心当今中国诗人的存在与否,也不见诗歌与当代社会生活的紧密关联。

D.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历程来看,诗歌一旦变得书面化、文本化,就失却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一直充当教化工具。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诗歌荣誉和诗人地位已被现实社会所排斥,有关诗歌的话题也只限在专业化的小圈子里传播,很难在更广阔的领域引起共鸣。

B.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古风、乐府再到唐宋以来的中国古代诗歌,大多数缺乏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和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

C.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和表意系统的诗歌被空前地大众化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彩被抹去,所以给新诗带来希望的曙光。

D.今天的中国诗人们没有太多体面可言,这与诗歌发展的先天性不足、商品经济社会的特殊现状以及诗人本身等诸方面的因素有关。

4.C

5.D

6.C

【解析】

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论述“新诗”的相关语段,然后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断取舍,C项,表述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原文的“似乎”一词有否定意味。所以选C。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可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D“诗歌一旦变得书面化、文本化,就失却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一直充当教化工具”表述不正确,根据第三段的表述,“诗歌变得书面化、文本化”与“失却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之间没有必然的条件关系。“一直”表达绝对化。所以选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文中作者论述的观点进行分析推理是否正确,C项,不是“诗歌被空前地大众化了”而是“汉语被空前地大众化了”。从文中“诗歌却很快停滞不前,原地踏步,再次脱离了读者大众”一句可见,没有“给新诗带来希望的曙光”。所以选C。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字”有多解

从甲骨文到简体字,汉字的定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形音义三者一体的“六书”构造系统,使得汉字本身具备相当的完整性,从而能够灵活组词。比及表音文字,汉字笔画繁复,却是当今世界上仍在通行的最古老文字。汉字结构精致,形状优美,韵律协调,内涵隽永。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所以能够引起国人那么大的兴趣,除了出于对母语的情感外,还因为汉字本身具有活泛的灵性、睿智的义理、幽深的趣味,蕴涵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

“字”的本义是生孩子。“字”的结构,上有屋宇,下有子息,合起来会意,即在家中产子。乍一听来,似乎有点奇怪,其实这里说的是汉字的派生原理。唐代书家张怀瓘说:“文字者,总而为言。若分而为义,则文者祖父,字者子孙。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谓之曰文;母子相生,孳乳浸多,因名之为字。”在我国的经史典籍中,“字”含有“孳乳”“怀孕”“生殖”“繁衍”“养育”“爱抚”“教化”等意思。

在今人眼中,“字”,就是文字,没人会把它与生孩子联系起来。倘若仔细考究,即便是后来,乃至现在,“字”的表意尽管不再与生孩子相关,但也不限于记录语言的符号,还可以拓展为文书、信函、书法、人名、嫁娶等意涵。

称文书为字。签署合同、契约、协议,订立遗嘱、保证书以及书写借条、收条、欠条、领条、发条等,口头语叫“立字据”,所谓“空口无凭,立字为据”。为防日后争讼,涉及利益交割的字据还要有担保人签字画押。字条,也称条子,可视为凭据。字条虽小,有时也能办大事。管事的条子往往是走后门的通行证,递条子办事的做法自古就有。

称书简为字。“见字如面”的意思是:看到这封信,就像见到了本人一样;“由字度人”的意思是:通过这封信,想象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字如其人”的意思是:书写的风格就像他本人的品性。

称书法为字。人们把书法绘画作品统称为字画。北宋书画家米芾,将蔡襄、沈辽、黄庭坚、苏轼以及自己的书法分别称为“勒字”“排字”“描字”“画字”“刷字”。米芾的概括简明通俗,说的是书法的运笔风格。

称别名为字。过去的读书人因礼节相关,姓名之外有表字。《礼记•曲礼》云:“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成年后就要取字,以便他人尊称,同辈及晚辈不得直呼其名,所以有名讳一说。命名取字的讲究很多,通常要“名字呼应,互为表里”。《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字孟德,孟为排行,“德”与“操”相呼应;孙权,字仲谋,仲为排行,“权”与“谋”相呼应。这一古风延续到近代,乃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如辜鸿铭、孙中山、胡适之、梁实秋等称谓,都是表字冠姓而不是姓名。

称嫁女为字。待字闺中指的是成年待聘的女子。古时女子“十五及笄”,盘起头发,插上簪子,这叫“上头礼”,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后再取一个“字”,表示嫁人了。所以,成年女子尚未婚配,就叫“待字闺中”。

4.下列对于“字”的表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今人眼中的“字”就是“文字”,与它的本义“生孩子”相去甚远。但根据汉字的派生原理,“字”就是“在家中产子”。

B.唐代书家张怀瓘对“字”有“母子相生,孳乳浸多,因名之为字”的看法。这与经史典籍中“字”有“孳乳”之意是一致的。

C.现在,“字”的表意已与“生孩子”无关,也不含有“繁衍”“养育”“教化”等含义,它只是作为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

D.“字”的多解,由最初的“生孩子”,拓展为今人眼中的文书、信函、书法、人名、嫁娶等意涵,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汉字是集形音义于一体的至今通行的最古老文字,它经历了从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漫长演变过程,本身具有完整性,能够灵活组词。

B.“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起国人兴趣的最主要原因是汉字本身具有灵性、义理和趣味,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等因素。

C.口头语的“立字据”指的是签署合同、订立遗嘱和书写借条等,为了防止以后利益纠纷还需要担保人在字据上签字画押。

D.古代读书人“名”之外还要有“字”,这与礼节无关,这种古风甚至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孙中山的“中山”不是名而是字。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字作为当今世界上仍在通行的最古老文字,有很多令人骄傲的地方:结构精致,形状优美,韵律协调,内涵隽永。

B.平常我们所说的“见字如面”“字如其人”,这里的“字”常被狭义理解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其实这里称书简为字。

C.北宋书画家米芾称自己和蔡襄、沈辽、黄庭坚、苏轼的运笔风格分别是“勒字”“排字”“描字”“画字”“刷字”,用语简明通俗。

D.古代“字”有“嫁女”之意。“待字闺中”,是指女子还未出嫁;若表述为“笄而字”,就是说女子已将成年,嫁人了。

4.C

5.B

6.C

【解析】

4.

试题分析:C项中字除了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外,还有其他的意思。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B项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而且还没有说是“主要原因”。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C项中表述顺序颠倒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新诗中尺度的缺失

诗歌只有美才灵动,才有吸引力,才易打动人,才能诱发读者读诗的兴味,才能引领心灵进入哲理的思考中。

美之于诗好比花朵之于果实,我们最终想要得到的当然是果实,但在得到果实之前,首先要能为花色所打动、所吸引。美可以有优美、壮美,也可以有哲思之美、幽邃之美;可以有繁复之美,也可以有简略之美。总之,一首诗要使人读后如饮甘醴,如沐春风,欣然而快意,或于沉思之间豁然有所得。而当今诗坛有一些人以审丑为乐趣,以玩弄低级趣味为能事,类似戏剧舞台上的一些小丑、猫狗之流,写一些恶俗的文字,招摇于世。这种人不但毁灭了自己,也堵住了人们朝向诗歌之路。所以,当下诗坛,去除丑化、鄙化、俗化、矮化的痞子诗歌是一件势所必然的事情。

无论是写诗自娱,还是希望能于他人有所启示,一首诗都要有一定的精神含量,要能经得起时间(历史)的考问。你对自己的心灵有足够的把握吗?我要问一问每一个写诗者。你是否做到了在世俗面前不低头,在困厄之中不动摇,在世界面前不自卑,在自我之中不迷失?在这个方面,我对中国的诗人还不能很乐观,甚至说还颇有些忧虑。长时期以来,中国人理性的不足,教育与生活中对人的主体性有意无意的漠视,都导致人性脆弱易折。正如诗人们所说,人是水边的一根芦苇。而我的期望不是这样的。我希望每一位写诗者在心灵上是强大的、明晰的,任何苦难挫折也摧不垮他心中的高峰。这种力量的强大体现在诗歌中则表现为对世界的洞悉。世界在他眼中是澄澈的、清晰的、有条理的,他因而能洞察宇宙中一切事理而能把握住自己,进而把握住诗歌。而中国的诗人们,更多的是缺乏对自己个体在世界宇宙中的定位。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点是每一位写诗者都要明确的。而诗艺还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在诗歌本身的进程中和社会生活的进程中更新发展着。诗歌的价值本身在于不断带给人们新的阅读方式和新的美感体验,而不是对过去经验的反复重临。所以创新性或创生性成为诗人的不二追求。这既需要对过去诗艺的反复观摩与演练,同时又要有自我意识的跟进。这就要求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时刻是一个高度自觉而清晰的人。但在中国浩荡的诗歌作者队伍中,能保持诗艺上自觉且清晰的人,恐怕是凤毛麟角。而绝大多数诗人都是诗歌的追随者、模仿者,在他们的书写中,诗艺的尺度严重缺失,从而导致一种怪象:几乎每一位中国诗人都是某位外国大师的影子,在外国大师的裘腋下窃窃私语。从这个角度来说,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瑞典诗人,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中国诗界来说,既是一种鼓舞,又是一种压抑。而我觉得,中国的诗人们应解开诺贝尔奖情结,做一个安静的诗人,去安静地写诗。解决好自己的事情,这就是最好的。我们的书写是为历史而存在的,为民族的心灵而存在的,而不是为诺贝尔文学奖而存在的。

(选自《北京文学》2012年第12期,有删改)

6.关于诗歌的创作原则或指向,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创作要体现美,要能打动人,只有体现优美和壮美,才能诱发读者读诗的兴味,引起读者的共鸣。

B.要想使自己创作的诗歌不断带给人们新的阅读方式和新的美感体验,诗人就要抛弃反复观摩与反复重临。

C.诗歌作品要有一定的精神内涵,这往往要求创作者在世俗面前不低头,在困厄之中不动摇,在自我之中不迷失。

D.诗人的不二追求就是诗歌的创新性或创生性,而诗歌又是语言的艺术,因此,革新自己的语言也就等于创新了诗歌的内涵。

7.对当今诗坛的弊病的认识,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

A.一些诗人背离了为历史而存在、为名族的心灵而存在的诗歌创作原则,根本原因是他们习惯了在外国大师的裘腋下窃窃私语。

B.由于教育与生活的影响,当今某些诗人自身的人性脆弱易折,这也使得这些诗人自身缺乏对自己个体在世界宇宙中的定位。

C.当今诗坛上那种丑化、鄙化、俗话、矮化的痞子诗歌主要体现了某些以玩弄低级趣味为能事之人的审美扭曲。

D.在中国浩荡的诗歌作者队伍中,在诗歌创作中能时刻保持高度自觉而清晰的人真可谓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诗人是诗歌的追随者、模仿者。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是水边的一根芦苇”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作者希望诗人们在心灵上是强大的,并在诗歌中体现出来。

B.在作者看来,诗歌创作主要离不开以下三个尺度:一是诗歌美的尺度,二是精神与心灵的尺度,三是模仿的尺度。

C.作者对中国诗歌乐观不起来的原因很多,既有诗歌创作者自身对责任的认识以及自身审美素质方面的问题,又有诗艺方面的问题。

D.只要能走出外国大师的影子,并且在对过去诗艺进行反复观摩与演练的基础上,又有自我意识的跟进,就一定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6.C

7.A

8.C

【解析】

6.

试题分析:A项,“只有体现优美和壮美,才能诱发读者读诗的兴味,引起读者的共鸣。”说法有误,根据原文“美可以有优美、壮美,也可以有......简略之美”可知,美有不同分类。B项,根据“这既需要对过去诗艺的反复观摩与演练,同时又要有自我意识的跟进”可知,“抛弃反复观摩与反复重临”表述错误。D项“革新自己的语言也就等于创新了诗歌的内涵”无中生有。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A“背离了为历史而存在、为民族的心灵而存在的诗歌创作”是当前存在的弊端,而“习惯了在外国大师的裘腋下窃窃私语”也是其中的一种表现,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A项,作者并没有否定“人是水边的一根芦苇”。而是在承认这个说法基础上期望人可以不像苇草般柔弱。B项,第三个应该是“诗艺尺度”模仿只是其中之一。D项,只要......就一定能......说法有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比特币,因何而疯狂

熊爱宗

从2013年开始,网络虚拟货币比特币持续火爆,其价格不断攀升,11月底甚至一度超过黄金价格,其飞速发展的态势受到了各国货币当局的关注。

比特币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本质上与网络存在的其他虚拟货币相同,可以在网络空间购买一些虚拟物品,也可以与一些国家货币兑换套现,甚至可以直接购买现实生活中的物品。如近期有媒体报道,美国前赌场老板出售其拉斯维加斯的豪宅时表示愿意以比特币进行交易。

然而与其他网络虚拟货币不同,比特币并不是由某个特定机构发行。比特币主要基于一套密码编码、通过复杂计算机算法产生,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下载运行比特币客户端参与制造比特币,这个过程也被形象地称为“挖矿”。这赋予比特币两个特性,一是比特币生产的“去中心化”。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发行机构,比特币的生产不受任何一个机构的控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挖矿”行动来制造比特币。二是供给的有限性。通过设置复杂算法,比特币的供给行为被严格限定。按照最初设计的规则,全世界比特币的最大供给量为2100万枚,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用户量的增大,比特币的生产难度将会越来越大,直至最终停止。

比特币已经成为一种极度活跃的投机品。来自虚拟货币交易商Mt.Gox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13年之前,比特币价格一直徘徊在100美元以下,并未受到人们太多的重视。然而从201 3年上半年开始,比特币价格开始疯狂上涨。至11月底、12月初,一枚比特币的价格已经突破1200美元,短短一个月上涨超过6倍。这吸引了大批投机者进入,一些比特币辅助业务,如比特币“挖矿机”买卖、交易平台、支付中介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涌现。

比特币为什么会受到如此追捧呢?

一般来说,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大职能。对比货币职能,比特币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比特币可以由网络用户独立进行交易,无需第三方清算机构,交易和支付成本较低;第二,比特币供给有限,并不会像各国法币那样存在超发导致通货膨胀产生,这有利于其价值尺度作用的发挥;第三,比特币的“去中心化”使得其可以有效规避各国监管和资本管制。此外,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为比特币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全球量化宽松政策纷纷出台,主要储备货币资产价格动荡加剧,比特币供给有限的属性使其成为现有货币资产的自然替代,从而逐渐进入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例如2013年4月,塞浦路斯宣布对储户进行征税,导致民众纷纷将储蓄转化成比特币,推动比特币价格大涨。

然而,比特币和法定货币不同,它既没有内在价值,也没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信用担保,同时也不像其他网络虚拟货币那样拥有相关企业的支持。因此,比特币的价值完全依赖于持有者和使用者的信心,一旦人们预期它的用处下降,比特币最终将会沦为一堆计算符号,失去任何价值。同时,由于其“去中心化”的特性,比特币不受任何货币发行当局的监管和控制,但其却可以通过与法定货币兑换、行使直接支付手段等对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带来影响。

因此,大多数国家对比特币都采取了较为审慎的态度。例如,近期欧盟银行业监管当局向消费者发出警告,要求其警惕比特币等虚拟货币风险。由于这些货币不受任何监管且无内在价值,同时又可能遭到黑客攻击,因此,消费者买卖比特币时要审慎。韩国金融当局近期则宣布比特币缺乏稳定性,对比特币缺少可测量的金融指标表示担忧。印尼和澳大利亚等货币当局也对比特币的风险表示出一定担忧。201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文指出,比特币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同时要求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开展与比特币相关的业务,提醒社会公众注意相关风险。

货币当局应该加强对于比特币的监管。从目前来看,比特币在发行、交易、流通等各个环节既缺少相关政府机构的监督,也无相关法律规定,这种监管上的空白既可能造成投资者个人损失,也可能给宏观金融带来风险。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应摒弃投机心态,切莫盲目投资,避免成为金融泡沫的牺牲者。

(选自《世界知识》2014年第1期)

6.下列关于“比特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比特币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与网络存在的其他虚拟货币相同,可以在网络空间购买虚拟物品,可以兑换成大多数国家的货币,甚至可以直接购买现实生活中的物品。

B.比特币生产的“去中心化”是指它没有一个统一的发行机构,生产不受任何一个机构的控制,任何人都可以制造比特币,因此比特币可以无限量的拥有。

C.比特币主要基于一套密码编码、通过复杂计算机算法产生,人人都可以通过下载运行比特币客户端参与制造,这是它与其他网络虚拟货币不同之处。

D.全世界比特币的最大供给量为2100万枚,而且随着比特币产生数量的变化,“挖矿”的难度也在调整,因而比特币的供给行为被严格限定。

7.对“比特币”受到追捧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特币的“去中心化”, 并不是由某个特定机构发行,使得它可以有效规避各国监管和资本管制。

B.比特币交易和支付成本较低,可以由网络用户独立进行交易,也不需要第三方清算机构,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

C.比特币供给有限,并不会像各国法币那样因为超发而导致通货膨胀,理论上有防通胀的优势,这有利于其价值尺度作用的发挥。

D.一些国家的主要储备货币资产价格动荡加剧, “去中心化”的属性使比特币成为现有货币资产的自然替代,导致人们纷纷将储蓄转化成比特币。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比特币价格波动极大,甚至可能失去任何价值。因为比特币和法定货币不同,它没有内在价值,也没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信用担保,同时也不像其他网络虚拟货币那样拥有相关企业的支持。

B.由于比特币的“去中心化”和供给有限的特性,它可以通过与法定货币兑换、行使直接支付手段等对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带来影响,打乱正常的货币秩序。

C.尽管比特币具有很多法定货币所没有的优点,但大多数国家对比特币都采取了较为审慎的态度,他们认为比特币不受任何监管且无内在价值,又可能遭到黑客攻击,且缺乏稳定性,有一定的风险性。

D.对个人投资者而言,不要存在投机心态,盲目投资,因为比特币在发行、交易、流通等各个环节既缺少相关政府机构的监督,也无相关法律规定,这种监管上的空白可能造成投资者个人损失。

6.C

7.D

8.B

【解析】

6.

试题分析:A原文是“本质上与网络存在的其他虚拟货币相同”。B“比特币可以无限量的拥有”错,比特币是有限量的。D因果关系颠倒。”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D “‘去中心化’的属性使比特币成为现有货币资产的自然替代”错,应该是“供给有限的属性”。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B “由于比特币的‘去中心化’和供给有限的特性”错,应该是“由于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的特性”。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这是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很悠久。

我国发现的蜡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蓝色蜡缬毛织物,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墓葬出土的西凉蓝色缬绢和唐代的几种蜡缬绢、蜡缬纱,还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层壁画下发现的唐代废臵的大量蜡缬残幡。

蜡染是我国苗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苗族以蜡染作为主要装饰,她们的头巾、围腰、衣服、绑腿等都是蜡染制成,她们背孩子的蜡染背带,点染得精巧细致。苗族蜡染除蓝白二色外,有的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富丽的多色蜡染。

随着苗乡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人们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传统手工产品受到了冲击。过去由于居住在高山峡谷中,苗族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只能是祖辈所创造的文化。近年来,苗族地区的过剩劳动力大批加入全国劳动力迁移大军,当他们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后,就有了比较和选择,他们的价值观念就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

以前苗族妇女画蜡染没有功利目的,艺术劳动和生产劳动完全一致,可以说那时的苗族蜡染是一种地道的生产者为本身需要而创造的生产者的艺术。当我们翻看苗族妇女出售的蜡染时,凭直觉就可明确地判断出这是新的还是老的。她们的前辈在淡泊平静的心态之下点蜡,每一笔都透着灵气,构图也用心良苦,整个画面精致而饱满。现在尽管还有画得不错的妇女,但比起人人都是点蜡高手的时代来说,苗族蜡染无疑呈退步趋势。经济时代改变了她们的价值观,近年来画的蜡染多是草草了事,制作速度较快,笔画也显得粗糙。

但新的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使苗族服饰工艺得到了肯定,服饰工艺的传承不仅关系到苗族服饰文化的保存,也关系到了苗族人谋生技能的延续,因此可以说包括苗族蜡染文化在内的服饰工艺文化比苗族其他文化因子的发展机会更多。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苗族蜡染是苗家人的生活、生产、战争迁徙等场景按照自然的规律和心理活动逻辑进行简体、变形、夸__抽象而成的“人化自然”的心灵符号。这种“人化”作用沟通了人们的心灵,架起了一座人类共同审美经验的桥梁。它像一条纽带,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从深层意识中联接起来,使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不同层次的审美愉悦。

综上所述,苗族蜡染在新时代的发展虽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但同样也存在着机遇。现代的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正渐渐同化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这显然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传统的民族文化,是保持发扬,还是任其自生自灭。

6.下列有关蜡染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蜡染是将麻、丝、毛、棉等织物用蜡进行点绘,并放入染料缸中浸染,然后除蜡的古老的防染工艺。

B.苗族蜡染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反映着苗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世代传承,吐故纳新,近年呈退步趋势。

C.蜡染工艺历史悠久,发展到现代,除以蓝白二色为主外,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风格。

D.蜡染工艺在苗族居住区广泛流行,苗族以蜡染作为主要装饰,苗族妇女是苗族蜡染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7.下列对苗族蜡染呈现退步趋势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来在苗族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头巾、绑腿等日常生活物品,由于市场经济冲击已经不需要手工制作,蜡染工艺品使用范围缩小。

B.苗族不断融入现代社会,人力资源严重流失,蜡染发展得不到应有的人才保障,这将导致蜡染工艺走向消亡。

C.苗族蜡染在新时代的发展面临着被现代的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逐渐同化的境地,自生自灭显然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D.经济时代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人们逐渐变得功利化,近年来画的蜡染大多追求制作速度,笔画粗糙。

8.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我国发现的蜡染文物有的在新疆有的在敦煌,这说明在古代蜡染就有可能广泛流传。

B.苗族蜡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关键是点蜡时构图技能和独特工艺的延续。

C.苗族蜡染呈退步趋势,这体现了苗族人在审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时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发生了变化。

D.人们购买苗族蜡染,只需要凭直觉就可以判断是传统工艺还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

6.C

7.D

8.D

【解析】

6.

试题分析:C原文没有“发展到现在”的意思。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A蜡染工艺品使用范围缩小并不必然导致蜡染的退步。B“蜡染发展得不到应有的人才保障”无中生有。C“苗族蜡染在新时代的发展面临着被现代的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逐渐同化的境地,自生自灭显然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并不是苗族蜡染自生自灭不可逆转的潮流。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D“凭直觉就可以判断是传统工艺还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新的也并非一定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谈 人

朱 光 潜

世间事物最复杂、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希腊人把“懂得你自己”看做是人生最高的智慧。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西方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魔鬼固诡诈多端,而仙子也缥缈难测。

作为一种动物,人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他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又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类人猿发展到人。正如人的面貌还有类人猿的遗迹,人的习性中也还保留着一些兽性,即心理学家所说的“本能”。

我们这些文明人是由原始人或野蛮人演变来的,除兽性之外还保留着原始人的一些习性。要了解现代社会中的人,还需要了解我们的原始祖先。所以马克思特别重视摩根的《古代社会》,把它细读过并且加过评注。恩格斯也根据古代社会的资料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还详细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这对研究美学是特别重要的。古代不仅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政权的摇篮,而且也是zōng jiāo 、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数典不能忘祖,这笔账不能不算。

从人类学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来看,艺术和美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源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和女俘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活动。中国的儒家有一句老话“食、色,性也”。艺术和美也最先见于食色。汉文“美”字就起源于羊羹的味道,中外都用“趣味”来指“审美力”。原始民族很早就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他们用发亮耀眼的颜料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

在近代,人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一个活人时时刻刻都要和外界事物(自然和社会)打交道,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因为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不断地改造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复杂过程简化为从刺激到反应往而复返的循环弧。外界事物刺激人的各种感觉神经,把映像传到脑神经中枢,在脑里引起对映像的初步感性认识,激发了伏根很深的本能和情感(如快感、痛感以及较复杂的情绪和情操),发动了采取行动来应付当前局面的思考和意志,于是脑中枢把感觉神经拨转到运动神经,把意志转达到相应的运动器官,如手足肩背等类,使它实现行动。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选自《谈美书简》有删改)

4.关于“人”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动物,人是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再由类人猿发展到原始人进而发展到文明人的。

B.人是最难懂的。所以“懂得你自己”是人类的最高智慧,人类只要能够懂得自己,也就能懂得别人。

C.在进化过程中,人的习性里还保留着一部分“兽性”,还存在着原始人的一些习性。其中,“兽性”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本能”。

D.人的生活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不断地改造自己。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和美起源于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他们的起源并不是抽象概念。

B.儒家说:“食、色,性也。”在“食”和“色”这两大人类本性的具体行为中便蕴藏着艺术的美。

C.原始民族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原始民族很早就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

D.西方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这证明了人的性格是具有两面性的,不能把人简单分类。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心灵,所以,一旦人的各种感觉神经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脑里就会引起对外界事物的初步感性认识。

B.了解我们的原始祖先,就能更好地了解现代社会中的人,因为古代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政权的摇篮,而且也是zōng jiāo 、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

C.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这对研究美学有重要的作用。

D.哲学和心理学把人们认识世界的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4.B

5.C

6.A

【解析】

4.

试题分析:A.“懂得自己,也就能懂得人”与原文不符;C.“原始人的一些特点”是在“本能”之外的;D.原文是“改造自然和社会”,不是“适应”。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食”和“色”本身不全是艺术类,绝对化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B.引用古谚目的是证明人的复杂性;C.“就是美的历史”绝对化;D.“认识世界”应为“整个运动”,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2014年01月0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4.D

5.C

6.B

【解析】

4.

试题分析:依据文本最后一段,假设关系不成立。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C说法绝对化。原文是“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不符合原文第三段的内容“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2014年01月0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4.D

5.C

6.B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结合短文内容逐项排查,其中,D项,“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这个假设关系不成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C项,“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一说法绝对化。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B项,不符合原文第三段的内容“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文学的新贡献

桫椤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始终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中摇摆前进。但是,基于人类情感的稳定性,文学所要表达的人的内心世界已是“常量”状态,唯有文学的形式才是“变量”。从甲骨文到当代长篇小说,从希腊神话到后现代主义诗歌,我们看到的多是形式上的变化,文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并无太大的差别。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其“新”也在形式上。

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文学要以“书”的形式存在的历史,网络成为文学的载体,文学的传播方式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文字的黑白意境被光怪陆离的光电幻境所取代。如同从原始岩画、陶器到青铜,从竹木简到帛和纸,文学又一次迎来了载体形式的变化,这是文学最典型的“当代性”。

除了载体和传播形式的变化,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注入的另一股新力量,是它所引起的文本形式的变化。从早期的《悟空传》到改编为电视剧走红的《甄嫘传》,它们都在以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文本样式发挥着吸引读者的优势。叙述以对话为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模仿网络聊天的样式;段落容量短小,甚至以句号分段,每一句话都成为一段,令读者从冗长、复杂的文本段落中解脱出来,以轻松、快捷的愉悦体验完成阅读。受此影响,当代文学作品在文本形式上正在悄然变革,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的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短小精悍的对话和叙述。

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另一个贡献,是对新的语言形式的吸收和运用,这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用语和对网络语言的大量运用上。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完全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特别是在大量的对话描写中,基本上是日常口语的翻版,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当然,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是纯粹的形式艺术,即便是那些“无厘头”的篇章,也一定在表达某种意义。望文生义地理解“网络文学”,仿佛网络是形式,而文学是内容,但事情远非这样简单,网络文学也不是文学在网络上流传这样简单。在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中,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进行着新的探索。

以网络小说为例。网络文学的某些类型正走在一条文学的“返祖”道路上,诸如那些神魔、仙侠、玄幻等类型化作品,它们的创作甚至直逼文学源头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所不同的是它们的作者并非像文学的祖先们那样,以懵懂的目光认知世界,而是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不过在所谓“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文学性思考,将作品所反映的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信息时代来临,网络充当着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网络文学也是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面对争论和质疑,网络文学也亟待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努力呈现出新的面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关于“网络文学”,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它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新”在形式上,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没有变化。

B.它的载体形式发生变化,由以“书”为载体转为以网络为载体,传播方式由静态转为动态。

C.它影响当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使传统文学期刊的作品用对话和叙述代替描写或抒情。

D.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基本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都是日常口语的翻版。

8.关于网络文学的贡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本样式上,网络文学的叙述以对话为主,段落容量短小,阅读体验轻松、快捷。

B.在语言形式上,网络文学大量运用日常生活用语和网络语言,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C.在寻求意义表达上,网络文学某些类型的作者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D.它将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上,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是“常量”,文学的形式是“变量”,文学的变化多是形式上的变化。

B.在文学的“返祖”方面,网络文学追求的是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

C.“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思考,因为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

D.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的文学主流表达方式,面对争论和质疑,要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

7.B

8.D

9.A

【解析】

7.

试题分析:A.“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没有变化”无中生有;C.“用对话和叙述代替描写或抒情”错,文中是说“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D.“基本”和“都是”错。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D项不属于网络文学的贡献。解答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B.“简朴随意的表达”不属于“反祖”;C.强加因果;D.原文是“网络充当着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而非“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的文学主流表达方式”。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