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自媒体时代下的电影美学嬗变
罗静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自主、自我、自由为典型特征的自媒体以感性、个性、散乱等方式,来实现对信息的传播。自媒体一方面蕴含着提升主体信息传播主动性 等功能,另一方面却隐藏着缺乏传播统一性、客观性等方面的缺陷,导致自媒体环境下的部分信息存在价值错位、审美异化等方面的问题。
近几年涌现出的“微电影”可谓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典型代表。它不仅诠释了自媒体时代的内涵,而且代表了现代电影美学的嬗变,成为时代发展的又一“符 号”,相较于传统的电影制作而言,微电影具有与之相区别的审美与价值定位。其以“青年化”“生活化”“民间化”等为创作品质,获得了社会广大受众的认可, 展现出了独特的生命力。
所谓“微电影”,是指在自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一种以“微小投入、微小制作、微小剧情、微小记录”为内容特征,以精致、简短、筒约为表现特征的电影。微电 影实现了电影从传统精英制作模式向草根“拍客”的转变,从普通事实记录向剧情创作的转变,成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电影制作,但又脱离于普通拍摄记录的影视作 品。实践中,不同视角下的微电影具有不同的分类,按照创作的层级不同,可将其分为自由创作型、企业定制型和专业制作型。其中,自由创作型系个人情感意志的 自由表达,不带有任何商业目的,主要依靠个体的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企业定制型则是由企业投资进行制作,内容倾向于广告化、商业化;专业制作型是由专门的影 视公司进行制作,以商业化为创作取向。
从当下微电影所反映的内在审美取向来看,大多数微电影题材来源于现实,“再现”于现实,能够让广大受众置身于剧中,具有纪实性与真实性,系一种纪实的美 学。在这一点上,有别于通过各种电影特技来塑造美、抽象美的传统的蒙太奇流派。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微电影在取材源于现实、“照顾”现实的同时,也渗透许 多非纪实手法进行拍摄,具有制作的技术性与修饰性,如运用再现场景的拍摄手法,同传统的电视纪录片相区别。
当我们在对微电影进行审美鉴赏时,需要从审美真实与本质真实的角度去进行理解,即应该从微电影剧情背后所反映的现实问题、社会现象等方面进行审美解读,否 则便偏离了剧情所反映的审美内涵与审美意义。例如,微电影《京杭运河行》中,从剧中最为典型的“桥和船”画面,衔接到一段段的历史和今天的画卷,从小处展 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宏大,摆脱了传统“宏观选题”的叙事背景。对此,我们在对剧中所透露的美进行解构时,不能仅就剧中画面进行美的欣赏,应该将其上升到整个 京杭大运河宏大的背景中,从大的视角进行解读和欣赏。
可见,以“微电影”为典型的现代电影,在传承蒙太奇流派的审美构造时,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倾向于纪实主义的审美构造。该种审美构造或许可以说是奇观化、平庸化,但不能脱离其内在的真实性,从而使得广大受众感同身受,以塑造其内在的美。
【注】蒙太奇:指剪接组合镜头,以形成完整的电影片。
6.下列关于“微电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电影”作为自媒体的一种,具有自主、自我、自由的典型特征,其传播信息的方式县有感性、个性、散乱等特点。
B.“微电影”是数字化时代自媒体信息传播的典型代表,微小投入、微小制作、微小剧情、微小记录等具体体现了“微”的特点。
C.“微电影”之所以成为时代发展的“符号”,是由于其不仅诠释了自媒体时代的内涵,而且代表了现代电影美学的嬗变。
D.“微电影”具有精致、简短、简约的表现特征,无论哪个层级的微电影,都主要依靠个体的媒体平台进行制作和传播。
7.下列对“自媒体时代下的电影美学嬗变”的分析与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以“青年化”“生活化”“民间化”等为创作品质的“微电影”,凭借“奇幻化”“平庸化”审美构造赢得社会广泛认可,这一点上区别于传统电影制作。
B.“微电影”实现了从传统精英制作向草根“拍客”的转变,从普通事实记录向剧情创作的转变,不同于传统电影的制作。
C.从内在审美取向来看,大多数“微电影”的题材来源于现实,又“再现”于现实,其纪实的美学特征有别于传统的蒙太奇流派。
D.“微电影”取材源于现实,但也采用许多非纪实拍摄手法,具有制作的技术性与修饰性,与传统的电视纪录片有一定区别。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自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存在着缺乏传播统一性、客观性等方面的缺陷,能够造成部分信息价值错位、审美异化等方面的结果。
B.按照创作的层级不同,“微电影”可分为自由创作型、企业定制型和专业制作型。这三类中只有自由创作型不以营利为追求目标。
C.文中举《京杭运河行》的例子,说明了微电影的欣赏要透过剧情对所反映的现实问题、社会现象等方面进行审美解读。
D.与传统电影只关注审美真实不同,“微电影”兼顾审美真实与本质真实,以内在的真实性塑造内在的美,来赢得广大受众。
6.D
7.A
8.D
【解析】
6.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从文本中找到答题区间,在第一、二、三段中。D“无论哪个层级的微电影,都主要依靠个体的媒体平台进行制作和传播”与文意不符。
考点: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此题答题区间在第二段,在第二段中找到对“自媒体时代下的电影美学嬗变”的论述。“凭借‘奇幻化’‘平庸化’审美构造赢得社会广泛认可”与原文不符。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区别。“传统电影只关注审美真实”文中没有依据。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戏曲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戏曲脸谱,是戏曲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戏曲脸谱不仅仅是供悦目的,而且是戏曲艺术家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文化语言。正是习惯成自然的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给了这种特殊语言以约定俗成的语义,赋予它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术当然也充满了道德化的色彩。儒家强调忠、孝、节、义,这在戏曲中有充分体现。戏曲的道德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药人寿世的教化功能等方面。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人物性格、品德,寓褒贬,别善恶,充满着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戏曲脸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共识,如脸谱色彩的红表忠勇、黑表刚直、白表奸邪、蓝表威猛、黄表阴狠、绿表强悍、紫表耿介等。
戏曲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从诗歌中引进了“意象”“意境”“趣味”等;从绘画中引进了“神似”“形似”“虚实”等;从小说中引进了“真假”等。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识同样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
脸谱的勾画创作和中国书法的书写创作有相似之处。书法是从一撇一捺的文字书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脸谱则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艺术形式,两者在创作程序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程式化特征,正所谓无法不成谱。两者在用笔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都讲究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而神采飞扬。脸谱的构图章法与中国画一样,讲究疏密、穿插、虚实、均衡等,脸谱的勾画笔法也与中国画笔法相通,轻重缓急,顿挫有致,有谱有法。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
戏曲产生于民间,戏曲文化与民间美术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民间美术中的木版年画、窗花剪纸、纸扎糖塑、服饰刺绣、泥人、葫芦雕刻、建筑彩绘和雕刻等,都有戏曲人物形象,其中戏曲脸谱艺术也是民间美术经常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基本上是与戏曲舞台上的脸谱相一致的。但有时也有与戏台上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这既是民间美术中感情自由发挥的结果,又是对戏曲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的结果。不一定符合科学规范,但却能传神写意。这样一来,脸谱与民间美术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的了。脸谱给民间美术提供了大量素材;民间美术又给脸谱提供了可供吸取的丰富营养,而且民间美术为脸谱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戏曲人物形象(包括脸谱)深入到百姓生活的许多方面。
脸谱艺术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与戏曲艺术一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精品,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使富有民族性的脸谱艺术,更加辉煌灿烂。(选自2011年2月《黄梅戏艺术》,有删节)
4.根据文意,下列有关“戏曲脸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脸谱属于戏曲文化现象的范畴,其文化意蕴和历史内容都很丰厚。
B.戏曲脸谱作为一种文化语言,既可供娱乐之用,也用于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对话。
C.戏曲脸谱有其约定俗成的含义,脸谱的不同色彩往往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
D.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的影响,使戏曲脸谱中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
5.下列各项,不属于表述“戏剧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一项是( )
A.戏曲脸谱可以用色彩表现的品德节操,同时承载着区分善恶、弘扬正气以及警戒世人的教化功能。
B.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了人物充满着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
C.戏曲脸谱和中国书法都有谱有法,在勾画、构图、笔法等三方面有相似之处,依次为程式化特征、讲究布局、讲求节奏。
D.戏曲脸谱艺术为民间美术提供了大量素材,民间美术使戏曲人物脸谱深入到百姓生活的许多方面,两者相辅相成。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戏曲脸谱的审美之所以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是因为戏曲艺术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
B.戏曲艺术汲取了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中的长处和优点,又有所发展和创新,使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审美价值有所提升。
C.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与戏曲舞台上的脸谱大多是相同的,而那些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都是自由发挥和再创造的结果。
D.作为人类文化精品的脸谱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继承和发展好戏曲脸谱艺术,它才能拥有更辉煌灿烂的未来。
4.B
5.A
6.B
【解析】
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到原文与“戏曲脸谱”相关的语段,把选项带回原文进行分析比较做出取舍。B项,表述错误,与第一段“戏曲脸谱不仅仅是供悦目的,而且是戏曲艺术家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文化语言”的内容不符。所以选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A项表述与题干不符,表现的是“脸谱艺术的功能”,而不是“戏曲脸谱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所以选A。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排除法。B项,“汲取了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中的长处和优点,又有所发展和创新.超越了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高度”,表述不符合文意,从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属无中生有。所以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书指书体,即汉字。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而“韵”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韵”作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在瞬间的感悟中,让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奥妙所在。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去体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韵”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人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解,从而进入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
④“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艺术家很少去参政议政,他们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这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因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轨道。
4.下列对于“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韵”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指的是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那种无法用言语传达的、类似于诗的意味。
B.“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受到它和物质一样存在着。
C.“韵”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经典之作令人神往的气息。
D.“韵”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
5.下列对“中国书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B.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使之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C.在中国,书法是书法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
D.中国书法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是书法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者型书法家着眼于获取书法本体之外的韵,工匠型书法家着眼于书法本体,所以前者比后者更为世人所推崇。
B.古人先净手、屏息再欣赏作品,这样就可以在欣赏时,产生如对至尊的敬畏感,尽快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C.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可以让欣赏者在瞬间的感悟中超脱世俗,得到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
D.艺术家只是关心人生在世的快慰和满足,并不怎么关心政治,这就造成了他们创造的艺术很少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4.B
5.C
6.B
【解析】
4.
试题分析:原文中说“韵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共同创设”不等于“共同的审美心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第二段“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韵”不等同于“中国书法”。 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这样就可以……”错,原文“以让自己……”“尽快进入”错,原文为“慢慢地进入”。 解答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散文,回答题。【10分】
说《易水歌》①
林庚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②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③。”“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④”,而这里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⑤”,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⑥”,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相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⑦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注释:
①选自《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②[荆轲(?—前227年)]战国卫人(今河南北部)。称荆卿,③[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汉《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中句子。④[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楚辞·九辨》中的句子。⑤[明月照积雪」南朝·谢灵运《岁暮》中的诗句。⑥[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⑦[专诸(?—前515)]春秋时吴国堂邑人。吴公子光(阖闾)阴谋刺杀吴王僚而自立,伍子胥荐专诸于光。僚十二年,光具酒请僚,专诸置匕首于鱼腹中,乘进献时刺僚,立死。专诸为僚之随从所杀。公子光遂自立为王。事见《史记·吴太伯世家》。
11.填空并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指代的内容:
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2分)
“这”指代的内容是:
12.读毕此文,想一想,《易水歌》中的短短两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绝唱?本文对你鉴赏诗词的方法有何启示?(4分)
13.谈谈你对“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这句话的理解。(4分)
11.“这”指“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
12.因为它符合艺术的普遍性原则,道出了许多人的胸怀,并且将人带入一种悲壮的意境之中。
启示:①抓住诗词创设的意境;②将自己当作诗人。
13.诗人写出了诗,也成就了自己,使自己名传千古;它为荆轲抒了志,后人也可借诗抒发自己的志向。
【解析】
1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从文中找到第二段,然后分析第二段的写作思路,以荆轲引出艺术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以《易水歌》为例来读,最后概括总结。所以,“这”指代的应该是一个句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仔细阅读全文,结合文中的“艺术的普遍性原则”,即“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来理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第二问,可根据文中观点的提示,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来作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解答此题,可联系上一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来理解句意,诗人名传千古因写出了诗,诗人写出了诗,也成就了自己;后人往往会通过这句诗来抒写自己的志向,因此,属于一切的人们。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需要现时代的“处世哲学”
一个有着五千年浩瀚文明的国家,未来的建设不只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在国际政治、文化语境中,还应有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话语,以及影响世界、感染世界的思想、文化和理念。
具有国际感染力的理论观念首先应当“具有国内感染力”,而理论的感染力、思想观念的感染力,则在于其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具有文化覆盖性,在于其体现了人类的普遍旨趣与价值。所以,具有国际感染力的理论观念,体现在国家行为、国民行为上,则表现为人格形象、国格形象,是一个国家、一个国民的处世哲学。
崛起的中国需要一种怎样的处世哲学,即一种怎样的文化形象?对于我们来说,在和平、发展、合作这一现实的国际主题之上,还需要一种更高的哲学精神主题,这就是“超越与整合”。只有超越历史和前人的视野,超越当下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能够整合历史和前人的智慧,创新时代的精神价值,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大国公民乃至世界公民的文化形象。超越即是复兴。复兴不只是整体经济的强大,而是中国人新文化形象的复兴,是崛起的中国处世哲学的复兴,这就是全球视野、东方情怀、善待他人、和合共生。
由于跨国经济流通和文化频繁交流互动,地球村已然不是一个概念,而成为活生生的事实,各个国家和地区密切联系在一起,谁也不能完全孤立。钱学森称此为“世界社会形态”,它将逐渐打破地区、国家的界限,日益促进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社会”应当成为今日中国人了解和对待事物的新起点。我们倡导的“全球视野”,不仅富有东方文化底蕴,更将天下、世界、社会了然于心,毫无阻碍地克服和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盲动主义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有能力进入整合色彩斑斓的世界文化,引发推动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全球视野离不开固有文化的精神支撑。人要富有尊严而自信,富有尊严而包容。所谓东方情怀或东方神韵,即在于此。东方伦理道德与哲学精神的核心,即在指出人的尊严、维护人的尊严,将天、地、人并立于世。中国人的精神重建,首先就要复兴富有东方情怀的尊严,只要这种神韵情怀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行为方式的现在进行时,中国人的精神重建也就开始上路了。
东方神韵情怀的展现,需要内在心灵的安顿。在现时代,中国人需要唤醒内在的灵商。因为,人类面对的一切危机,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危机、人性的危机和价值的危机。当代中国精神重建的核心命题,依然是华夏先贤们提出的良心、良知、良能,其原理或道德律就是“善待他者”。“善待”,就是公正、无私、真诚、平等、自主、无差别、无障碍地对待。今日中国人,应当树立起这样的信念:善待他者的人格形象、国格形象、文化形象。
如果说“善待他者”还有目的,那么其终极目的就是和合共生。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生态已然走向“三大极限”,同时还面临着三大融合:经济生活领域里“增长的极限”与全球融合,政治生活领域的“对抗的极限”与天下相安融合,文化生活领域的“施恶的极限”与全民身心的安顿融合。因此,人们应认识到保护地球、呵护生命、尊重生态高于一切,认识到和合共生、和衷共济、和谐共享的价值高于一切。和合共生,真正体现出人类“敬畏生命”的情怀和“他者高于一切”的哲学伦理原则。
实现不同文明与文化的国家、地区和族群的共生,就会共同面对和解决全球性的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外层空间、族群冲突、重大自然灾害及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确定性增加等重大挑战。和合共生是精神重建和文化再造的时代主题。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0年4月7日,有删改)
6.下列对“处世哲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国家、一个国民的处世哲学,是具有国际感染力的理论观念,体现在国家行为、国民行为上而表现出来的人格形象、国格形象。
B.崛起的中国现时代需要的处世哲学,就是形成一种怎样的文化形象。只有做到“超越与整合”,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大国公民乃至世界公民的文化形象。
C.复兴崛起的中国处世哲学,需要我们拥有全球视野、东方情怀、善待他者与和合共生来复兴中国人新文化形象。
D.崛起的中国现时代需要的处世哲学,不仅富有东方文化的底蕴,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覆盖性,体现了人类的普遍旨趣与价值。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倡导的“全球视野”是要将“世界社会”作为今日中国人了解和对待新事物的起点,将整个世界了然于胸,克服和超越狭隘民族主义和盲动主义心态。
B.东方情怀是指人要富有尊严而自信,富有尊严而包容。它是今日中国人精神重建的核心命题,直接关乎中国人精神重建的成功与否。
C.由于面对的一切危机,归根到底是文化、人性和价值的危机,因此,今日中国人需唤醒内在的灵商,以“善待他者”为道德律来树立人格、国格、文化形象。
D.如果说“善待他人”还有目的,那么,“和合共生”是“善待他者”的终极目的,它真正体现出人类“敬畏生命”的情怀和“他者高于一切”的哲学伦理原则。
8.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浩瀚文明的国家,复兴,不是指以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来求得整体经济的强大,而是指中国人文化形象的复兴,是崛起的中国的处世哲学的复兴。
B.在作者看来,中国人的精神重建,首先就要复兴富有东方情怀的尊严。今日中国人只有把这种情怀或神韵践行在当下的行为方式上,才能真正重建起中国人的精神。
C.今天人类即将面临着生产、生活、生态“三大极限”和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领域“三大融合”,因此,人们应认识到保护地球、呵护生命、尊重生态高于一切,认识到和合共生、和衷共济、和谐共享的价值高于一切。
D.和合共生是精神重建和文化再造的时代主题,因为实现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族群的共生,就会共同面对诸如气候变化、能源安全、族群冲突、自然灾害、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大挑战。
6.B
7.B
8.D
【解析】
6.
试题分析:应是“在和平、发展、合作这一现实的国际主题之上”。 解答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当代中国精神重建的核心命题是华夏先贤提出的良知、良心、良能。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A、不是并列关系,原文是“不只是……还应是”,递进关系;B、不是充分条件,原文是“只要……就”;C、已然当作未然,原文是“人类的生产、生活、生态已然走向三大极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与书籍交流 人的生命可以更丰盈
曹文轩 1954年1月生,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根鸟》,文学作品集《忱郁的田园》《蔷薇谷》。《草房子》等作品屡获国内各项大奖,有作品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记者:您一直很重视阅读,甚至曾说“读书也是一种zōng jiāo ”,那么读书对人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曹文轩:读书可以丰富个人的经验。因为天地辽阔无际,个人只能体验广阔世界中很小范围内的东西。所以其实人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很狭隘、很苍白,甚至可以说是空洞。从情感上讲,人很多时候难免觉得孤寂。书籍能够有效改变这一切,它跨越时空,呈现了不同世界里的不同纽验,你坐在家中读书就能知闻天下事。这样来看,与书籍交流,人的生命可以更丰盈,不夸张地说,读书使得生命延长。
一个读书人和一个不读书的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书籍给读书人打开了另一扇门。有了书上获得的知识作为基础,创造就变得更容易。而且,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个人往往不由自主地跟着喧嚣、浮躁随波逐流。书,正是涡流中的“救生圈”。即使不说书的内容,单就读书速一形式本身,就能使你在喧嚣与骚动中获得宁静。我说读书也是一种zōng jiāo ,是指我们读书的时候,肯定在与书对话,可以敞开心扉,将心中的委屈、怨恨以及无法言表的一切,亳无保留地向它倾诉情愫,并可得到指引,与教徒向上帝祷告有一定的相似性。
记者:这些影响有何外在表现?
曹文轩:读书人与不读书的人,二者就是不一样,从气质上就看得出来。比如有些人天生长相不出色,甚至丑陋,但读书能让他们获得新生。他们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自己的发现,他们在生活中率性地幽默风趣……同样一个人,“书卷气”让读书人的神采、魅力从平凡的外表下透射出来。
记者:但也有读书人气质猥琐,不能简单地把气质好归结在读书上吧?
曹文轩:显而易见,书有好坏之分,人有会读书的也有不会读书的。我早就说过,开卷未必有益。有些书歪曲、丑化生活,文字、思维水准低下,长期读这种书并以此为美,就像在吸食毒品,会把情感搞得迟钝,把思维搞得平庸,把谈吐搞得俗气。
记者:可是很多人一直读专家推荐的书目,也并没有显著的成效。
曹文轩:很多人都在读书,读的也是好书,但不是谁都能把好书读好,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书读得全然没了个性。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批驳精神,要敢于与书争论,书的价值一者是共鸣,二者是碰撞。除了一些大家都应该读的基本书目之外,一个人读书应该有选择,要挑食。人的雕琢忌讳用一个模子,因为一个人若无个性,必然索然无味;作文同样忌讳雷同,人云亦云的东西,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我前面说过,书在影响人,书就是一把刻刀,都读一样的书,那么这把刻刀就成了消灭个性的“屠刀”。所以,聪明人读书会独辟蹊径,读不同的书,看不同的景。选书要有个性,读法与理解更要有个性。读文章时,别管别人对那书的唠叨,甚至不在乎权威专家对书的剖析,只管按自己的心思去读,按自己的直觉去读,甚至按自己的奇思异想去读,这样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树一帜的个性。一句话,读完一本书必须要沉淀出自己的东西。
记者:看起来,读书的必备品质竟然是选择,而且选择要贯穿全程。
曹文轩:的确是,读书的效果与性格有关,与警觉有关。书海浩淼,航海者(读书人)必须具备充分的自主意识、驾驭意识。知识欺人比世上任何恶人欺人还甚,一个没有自主意识的人,知识早晚会将其沦为奴隶。如果没有驾驭意识,知识只是一堆一无用处的石头,它既不能助你前进,也不能使你增加财富。知识只有在那些有自主意识和驾驭意识的读书人那里,才可亲可爱,才具有美感,才具有使人升学的力量。也只有那样的读书人,才会品尝到畅游书海的莫大快感。
记者:但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读书是受到外界干预的,并且在外界的干扰下,他们也会考虑到让自已的阅读服务于学习。精确地说,是服务于升学考试。
曹文轩:我曾经对清华、北大的高考“状元”们进行分析,首先发现的一个事实就是他们都是一些喜欢“自己阅读”的人,我认为这是他们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他们在与书的对话中释放了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所带来的忧郁与苦闷,读书非但没有影响他们计划内的学习,反而促进了他们有计划地学习。书中那些看似与概念、公式无关的文字,给了他们行之有效的办法、豁达自由的思路和拼搏向上的勇气。试想,一个视野、思路开阔的人,学习起来是否事半功倍?高考“状元”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课本的功夫,可以在课本以外广阔的读书世界里获得。现代教育理念不正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吗?最终不正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吗?“自己阅读”其实就是在自学!并且我观察到,这些出类拔萃的“状元”们,往往显得比他们的同龄人成熟,这种人格的长进,阅读功不可没,而人格的长进肯定能带来学习的长进。一个人的人格最重要,这决定着他能够走多远。
1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曹文轩认为,读书能够丰富一个人的经验,因此,与书籍交流,人的生命可以更丰盈;在一定程度上,读书可以使人延长生命。
B.书有好坏之分,好书能让读书人的神采、魅力从平凡的外表下投射出来。好书只要认真读,不管处于哪个阶层,有无基础,都能读好。
C.“刻刀就成了消灭个性的‘屠刀’”用形象的手法说明读书应该有所选择的道理。聪明人读书会选出适合自己个性的书来读,并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D.在曹文轩看来,有些出类拔萃的“状元”,往往显得比他们的同龄人成熟,阅读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他们大多喜欢读课本以外的书。
E.本文中的“读书是一种zōng jiāo ”是指我们读书时可以与书对话,可以向书敞开心扉,将心中所有毫无保留地向它倾诉并可得到指引。
15.曹文轩就“读书”这一话题,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请分别加以概括。(3分)
16.“书有好坏之分,人有会读书的也有不会读书的”,怎样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请结合文本的内容作答。(7分)
14.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A得1分。B、D不给分。(本题最高得5分)
15.这三个方面为:一是读书对人产生的影响;二是如何正确读书(或: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三是(中小学生)读书成功的秘诀。(本题4分。意思对答出两点给3分,三点给4分)
16.①选书要有个性。书在影响人,都读一样的书,必然索然无味。(2分) ②读法与理解更要有个性。按自己的直觉去读,甚至按自己的奇思异想去读,这样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2分)③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批驳精神,要敢于与书争论,书的价值一者是共鸣,二者是碰撞。(或答:读书人必须具备充分的自主意识、驾驭意识。自主意识包括选书、读法、理解要有个性;驾驭意识指读书过程要有批驳精神。)(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A“在一定程度上,读书可以使人延长生命”不当,原文是打的比方;B“好书只要认真读,不管处于哪个阶层,有无基础,都能读好”不正确,原文说“不是谁都能把好书读好”。D“尤其是他们大多喜欢读课本以外的书”不正确,原文是说“他们都是一些喜欢‘自己阅读’的人”。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通读全文,理清全文写作思路,然后归纳概括。记者的前三个问题谈的都是书籍会对人产生影响;第四到第五个问题谈的是如何读书;第六到最后一个问题,谈的是中小学生读书应注意的问题。考生一一梳理出来归纳总结即可得到答案。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从原文中寻找依据,从原文看,曹文轩认为“不是谁都能把好书读好,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书读得全然没了个性”,“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批驳精神,要敢于与书争论,书的价值一者是共鸣,二者是碰撞”,“一个人读书应该有选择”“读书的效果与性格有关”,“(读书人)必须具备充分的自主意识、驾驭意识”,由此考生可总结出正确答案。
考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
杨平
①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
②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③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然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化在其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如何避免城镇化浪潮出现“去历史、去文化”现象?
④“千城一面”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广受诟病的一种现象。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阶层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这些现象与工业化和市场化相伴而生,成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副产品。
⑤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产业增长,土地制度变迁,户籍制度改革,更要关注城市文化在城市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因为说到底,人们聚集城市是因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城市文化,则是一个城市能否赋予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
⑥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迅速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并未随之确立。中国人正在寻找工业化时代适合自身生存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与此同时,新工业文明正悄然袭来,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与这种新型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为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带来更大挑战。应对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将为我们未来的城镇化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⑦如何涵养城市文化?在传统中国,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因此,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政府的规划与行政能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也十分重要。但仅有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城市文化就缺乏生命力。
⑧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最终形成,必然有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及互动的过程,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无法形成城市精神,靠市场的无形之手也无法建构健康的城市文化。近年来,__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社会力量在介入重大灾害事件进而塑造公民精神的过程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其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协调。是城市文化塑造过程中的一个新命题。
⑨所谓城市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可以体现为美轮美奂的城市建筑,也可以体现为传统遗存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生长,但归根结底,它体现的应是一个城市的价值和精神。
(10)如此,城市才可宜居,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才可和谐,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才可扎根,经济发展才可能藉此获得自己的文化面孔。(选自2013年05月06日《人民日报》)
8.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大推动了中国近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是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共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B.涵养城市文化,以往是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现在是市场力量为主力军,但将来,社会力量将后来居上,成为主体。
C.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正面临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考验,只要认真应对,就可能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良好影响和积极作用。
D.城市文化表现形式呈多样化,既可以是能看见的美丽建筑,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既可以是传统遗存的物品,也可以是未来创造出的文化产业。
9.“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指什么?(3分)
10.作者为什么提出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的问题?(3分)
8.B
9.①当今城市缺乏有品质的生活;②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形成各种隔膜;③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
10.①过去和当今的城镇化建设缺乏历史和文化建设,缺乏有品质的生活;②城市有了文化,才能赋予居民幸福生活;③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体现了城市的价值和精神。
【解析】
8.
试题分析:“社会力量将后来居上,成为主体”不当,原文是“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 解答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本题涉及对句子的理解,结合上下文来看,“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应是指“种种矛盾和不适”在城市发展中的反映,也即第4自然段所说的“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社会缺乏共同伦理”,据此,可以很容易概括出正确答案。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本题涉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写作意思的考查,考生需要结合全文来分析。第4段作者列举了过去和现在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去文化去历史现象,由此可总结出第一点;第5段作者说“更要……直面文化命题。因为说到底……能否赋予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可总结出第二点;第9段“所谓城市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可总结出第三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9分,每题3分)
常平仓
如果说新石器时代的粮仓还带有“自发”的性质,到了夏朝,仓储制度在中国已经正式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财政制度。自周代开始,仓储制度日趋成熟、仓储规模不断扩大,不仅重视中央仓储建设,也注重在地方兴仓储粮。西汉王朝在营建新都长安时,第一批建设的工程不是豪华宫殿,而是名为太仓的粮仓。此外,西汉的郡、县两级还有常设之仓,边防__也建粮仓。
到汉宣帝时,中国则正式建立了常平仓制度。粮仓的基本功能是为日常消费储存粮食和在丰年积蓄余粮以备灾荒,常平仓的意义却还不止于此,当时的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在奏折中写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每当粮食短缺,市场上粮价飞涨时,政府就将常平仓的粮食投之于市,不致“谷贵伤民”;而当谷物丰收,粮价下跌时,政府又通过平价收粮,不致“谷贱伤农”,起到了平抑粮价、调控市场的作用。
到了北宋,王安石又改进了常平仓,即在粮食收获前,由政府借钱给农民,收获后交税时,农民可以以谷物抵值还债,如果还债时市场谷物价格上涨,农民可以归还现金,以保护农民免遭高利贷盘剥、稳定粮食生产、减少市场价格波动,从而保护城市消费者。至此,常平仓制度趋于完善,成了稳定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的重要制度,为历朝历代所沿用,只可惜由于具体操作时官员谋私、胥吏盘剥,常平仓每每名存实亡,起不到平抑粮价和备荒的作用,它的重要性慢慢被国人所忽视。
历史的转折总是非常神奇,没有人能想到“常平仓”再一次回到中国人视野并引起当权者重视,竟发生在两千年之后的大洋彼岸。
1943年2月25日时任美国农业部长的华莱士在她的日记中写道“蒋夫人(指宋美龄)告诉我她对农业是多么地感兴趣,她已经听总统讲,我们的农业计划部分根据的是中国哲学。然后我就告诉她我是如何从一本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原理》得到‘常平仓’概念的。”20世纪30年代,华莱士偶然读到了中国留学生陈焕章在其博士论文《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原理》中对中国常平仓制度的介绍,深受启发,他结合美国实际,制定了《1936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1938农业调整法》等相应法规,将常平仓引入了罗斯福新政,解决了农业生产过剩带来的经济危机和战争物资的短缺问题。从此,在各种演讲和回忆中,华莱士把常平仓视为“我任农业部长最值得骄傲的行动”。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储粮”在现在中国的粮食储备体系中担负着最大的责任,它的职责被定义如下:“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含中央储备油,下同)的经营管理,对中央储备粮的总量、质量和储存安全负总责,同时接受国家委托执行粮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也可以这样理解,中储粮就是我们现在的“国家粮仓”,或者说是“常平仓”。
现在,通行于全世界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现代社会的农业补贴、石油战略储备等,其观念来源,其实都与中国古代的常平仓制度有关。据统计,宋朝常平仓的粮食储存量大约相当于一年粮食消费量的六分之一,也就是16.7%左右;现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于世界各国粮食储备的最低要求是17—18%。是巧合吗?也许这更是现代科学对古人智慧的认可。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3月号《天下粮仓》,有删改)
6.下列关于“常平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平仓是始于西汉的,既能储备粮食,又兼有调剂粮价功能的一种国家粮食仓库。
B.常平仓制度在宋代渐趋完善,除储粮,还成了稳定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的重要制度。
C.常平仓除了具备一般粮仓的基本功能外,还有平抑物价、调控粮食市场的更大意义。
D.常平仓制度与目前通行全球的国家粮食、石油储备,农业补贴等政策的观念来源有关。
7.下列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储备粮食,从夏朝开始,仓储制度就已经正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国家财政制度。
B.常平仓制度对市场粮价的平抑作用,是通过政府将储备粮仓里的粮食高价卖出,低价买进实现的。
C.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解决国内的农业生产过剩和战争物质短缺问题,借鉴了中国古代的常平仓制度。
D.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在当代中国粮食储备体系中担负的责任,相当于古代由政府设置的常平仓。
8.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平仓制度的重要性被国人所忽视是因为在具体操作时常有相关官吏借机谋取私利,导致此制度起不到该起的作用。
B.《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原理》一文中对中国常平仓制度的介绍帮助美国制定了相关法规,彻底解决了当时的经济危机。
C.常平仓制度是以政府行为干预粮食市场,减少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稳定粮食生产,保护农民和城市消费者的利益。
D.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各国粮食储备17%—18%的最低要求,是为了降低世界各国发生粮荒、粮价飞涨等状况的可能性。
6.C
7.B
8.B
【解析】
6.
试题分析:C“平抑物价”应为“平抑粮价”。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7.
试题分析:B “高价卖出,低价买进”错,应为“市场粮价高时卖出以降低粮价,市场粮价过低则收购粮食以保护农民利益。”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B 彻底解决经济危机错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阅时代”
信息、影像和精致印刷等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字符出版不可撼动的神话,图小说、绘本、图文书等成为较容易赢得读者和利润的图书类别。有人称这一时代为“阅时代”。
“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和处理光信号;“读”是将文字符号解码为语音符号,进而理解其意义。人类原本是想借助直接图像来交流的,因为技术条件不支持,才发明了符号间接交流法。现代技术解决了图像和影像的精确重现问题。进而克服了语音和影像的一闪即逝的缺陷,并通过电子书签使“阅影像”如同“读文字”一样可间断和接续,这就使“阅”的方式传播和接受信息成为普遍的可能,动摇了文字传播的唯一性。阅图较读文轻松,是因为大脑不需额外解码。文字的用量也开始浓缩了,是因为交流手段的多样性和传播的便利(如微博)。
视觉器官天生是用来感知影像的。阅图时,大脑皮层兴奋的面积要远大于读文,在更多神经元参与的情况下,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所以,“阅时代”将使人更聪明而不是趋于弱智。
“读”是后天习得的技能,“阅”则是人类的天性。“阅”更容易被记忆,利用图形来强化记忆,已被心理学界广泛应用。正如国家有国旗国徽,企业有LOGO,商品有商标。写作要形象,说话打手势,也是让受者更易形成影像。字符的缺点是间接信息,在解码中可能添加受者的东西,这就是联想。但联想只是提取了受者脑中既有信息,并未增加新东西,而原信息则可能走形。用图表达一匹马,传递的信息具有确定性;而用“马”字来表达,无论再加多少形容词,受者的脑中都不可能再现授者想要表达的那匹马。其实,阅并非必然妨害想象力,因为读中的联想完全可以变成阅后的联想,只是思维方式变化了。从总体上说,“阅时代”将极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因为许多想象是文字难以表达的,而现代数码技术几乎可以表达人的任何想象——电影《阿凡达》就是一个例证。抽象思维的基础是形象,表达抽象思维的文字符号也可用非文字符号替代。某些领域用符号和公式来表达抽象思维具有便利性,但技术的未来发展至少会使符号的重要性显著下降。
有人说,读唐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个人会怀念自己的故乡,而用图表达就没有这样的魅力。须知,唐诗的魅力在于语言,而不是字符。语言可创造文学意境,图也可以。文学上图与影像无法取代语言,但与语言结合后并非不能取代文字。
“阅时代”理念必将深深刺激传统出版人的情感。但这是在预测未来,而不是对未来投票表决。未来不由我们决定,当看到青少年和儿童强烈地倾向于阅图时,未来实际上已被确定:无论出版人多么不情愿,也只能理性面对。情感无助于赢得未来,只会有害于判断未来。
5.下列关于“阅时代”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阅时代”是相对于“读时代”而言的,是随着现代信息、影像和精致印刷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
B.“阅时代”将使人更聪明,因为阅图时,大脑皮层兴奋的面积要远大于读文,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
C.“阅时代”将极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因为许多想象是文字难以表达的,而现代数码技术几乎可以表达人的任何想象。
D.“阅时代”理念深深刺激了传统出版人的情感,但为了未来出版业的发展,出版人虽不情愿,也只能理性面对。
6.下列关于“阅图”与“读文”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阅图”时,人是通过视觉器官接受和处理光信号;“读文”时,人是将文字符号解码为语音符号,进而理解其意义。
B.与“读文”相比,“阅图”时大脑不需额外解码,比较轻松,而且“阅图”更容易被记忆,人们会利用图形来强化记忆。
C.“读文”不能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因为受者在解码中可能会添加自己的东西。而“阅图”却不会如此。
D.面对“读文”和“阅图”,儿童和青少年都比较喜欢“阅图”,因为“读文”是后天学习而形成的技能,“阅图”是人类的天性。
7.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现代技术使“阅影像”可间断和接续,克服了音像传播中的缺陷,使“阅”的方式传播和接收信息成为可能,从而使文字符号改变它原有的功能。
B.授者通过文字字符能提供间接的信息,让受者产生联想;而图像能提供直接的、确定的信息,但会影响受者的想象力。
C.虽然用符号和公式来表达抽象思维具有便利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表达抽象思维时会淘汰文字符号而采用非文字符号。
D.语言、字符和图像的功能不尽相同,虽然文学上图像不能取代语言,但图像和语言结合后可以取代文字,因为图像和语言都可以创造文学意境。
5.D
6.C
7.D
【解析】
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首先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找到论述“阅时代”的相关语段,然后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D项将未然当成了已然。原文说“‘阅时代’理念必将深深刺激传统出版人的情感”。所以选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阅图”与“读文”分析的判断理解能力。C项“‘读文’不能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的表述太绝对,原文第二段认为,字符的缺点是间接信息,在解码中可能添加受者的东西,这就是联想。但联想只是提取了受者脑中既有信息,并未增加新东西,而原信息则可能走形。即读文不能完全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故选C。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能力。A项“从而使文字符号改变它原有的功能”无中生有。B项“会影响受者的想象力”不合文意。C项“淘汰文字符号而采用非文字符号”的表述不合文意。所以选D。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每题5分,共15分)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1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11.D
12.D
13.A
【解析】
11.
试题分析:A原文中说的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而并没有说化解了这种冲突。B 原文是说“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C原文中并未提到“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D对应原文“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可知是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 D原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并未说“静之寒就是空之寒”,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