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口才的衡量标准是()。

A:说得对不对 B:说得好不好 C:说得妙不妙 D:说得快不快 E:说得准不准

一般口才的衡量标准有()。

A:说得广 B:说得妙 C:说得好 D:说得对 E:说得快

一般人对战地记者的理解往往肤浅片面,如果说得好听点,就是过于浪漫化了。让大家动心的,是战地记者的“帅”“酷”,是那种从事着______的工作,行走在死亡边缘,享受英雄般注目的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异乎寻常 快乐 B:与众不同 快感 C:出类拔萃 幸福 D:独一无二 兴奋

一般人对战地记者的理解往往肤浅片面,如果说得好听点,就是过于浪漫化了。让大家动心的,是战地记者的“帅”“酷”,是那种从事着______的工作,行走在死亡边缘,享受英雄般注目的______。
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异乎寻常 快乐 B:与众不同 快感 C:出类拔萃 幸福 D:独一无二 兴奋

奥利弗与其他鸵鸟

[美]詹·瑟伯

一天,鸵鸟群中的权威 —— 一只态度严厉的鸵鸟向年轻的鸵鸟讲演,他认为他们比其他一切物种都优越。“我们为罗马人所知,或者确切地说,罗马人为我们所知。”他说,“‘鸵鸟’,他们这样称呼我们,‘罗马人’,我们这样称呼他们。希腊人称我们strouthion,意思是‘诚实的鸟’,好像是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同样也是最好的鸟。”

所有的听众都兴奋地大叫:“说得好!说得好!”①但只有富有思想的奥利弗没有欢呼。“蜂鸟可以向后飞,而我们做不到。”他大声地反驳道。

“那是撤退,”这个态度严厉的老鸵鸟说,“我们却前进,我们永远向前。”

“说得好!说得好!”除奥利弗以外的所有鸵鸟都叫喊起来。

“我们生的蛋最大,也最好。”这个老学者继续说。

“知更鸟生的蛋比我们的漂亮一百倍。”奥利弗说。

“知更鸟的蛋除生知更鸟外什么都不生,”老鸵鸟说,“知更鸟吃草虫成性。”

“说得好!说得好!”除奥利弗以外的所有鸵鸟再次叫喊起来。

“我们走路只需用四个脚趾,而人需要用十个。”这个老学究提醒他的学生说。

“可是我们不能像人那样坐飞机。”奥利弗评论说。

老鸵鸟先用左眼,后用右眼,严厉地看了看奥利弗说:“人飞得太快。可是地球是圆的,所以很快后者就会赶上前者,撞击以后,人永远不会知道,从背后撞他的也是人。”

“说得好!说得好!”除奥利弗以外的所有鸵鸟又一次叫喊起来。

【“当危险来临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头埋进沙子里使自己什么都看不见,”老学者慷慨激昂地说,“别的物种都不能这样做。”】

“我们怎能知道我们看不见人家而人家也不能看见我们呢?”奥利弗盘问道。

“胡扯!”老鸵鸟叫道。除了奥利弗以外的其他所有鸵鸟也叫道:“胡扯!”尽管他们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就在这时,一阵令人惊慌的奇怪的声音,由远及近地传来。但是这不是暴风雨即将来临的雷声,而是一大群因受惊而狂奔乱跑的象所发出的雷鸣般的轰响。老鸵鸟与除奥利弗以外的所有鸵鸟,都迅速地把头埋进沙子里。奥利弗躲在了附近一块巨石后边,直到这群狂风暴雨式的野兽狂奔而去,奥利弗才出来,他出来后,看到一片沙子、一些白骨和羽毛——这些就是那个老学者和他的弟子们留下的一切。然而,奥利弗为了证明是否还有生命存在,他开始点名,可是没有任何回答,最后他点了自己的名字“奥利弗”,这时他听到了回答。

“说得好!说得好!”②奥利弗说。除了一阵隆隆的雷声,在远远的地平线渐渐消失,这是沙漠中仅有的声音。

11.小说开篇写“鸵鸟群中的权威”的讲演,夸耀自己的物种,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2.文中加点的“说得好!说得好!”①和“说得好!说得好!”②的含义有什么不同?(4分)

“说得好!说得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得好!说得好!”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在结构和描写上的好处。(3分)

答:

14.请分条列出奥利弗性格品质的几个方面。(5分)

答:

15.细读标有“【】”的几句话,请赏析这些对“老学者”刻画的文字(5分)

答:

11. (1)提领下文,便于故事情节的展开;

(2)与情节的结局(高潮)形成对照;

(3)为下文讽刺效果的形成与强化作铺垫。

12.“说得好!说得好!”①:这是随声附和、盲目从众式的叫好,十足的整齐划一,典型的人云亦云。    (意思正确即可)

“说得好!说得好!”②:以此言所代表的效果证明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重要,可惜这是孤独的、曲高和寡的,充满着无人理解的悲哀。   (意思正确即可)

13. 结构上:以此为关节点使作品前后文形式强烈波澜与转折。

    描写上:恰当运用场景描写,渲染了紧张气氛,烘托不同类型的形象面对危险时的不同作为。

14.(1)它(他)不盲目崇拜权威,有着可贵的自我审视、自我解剖的精神。

(2)他了解现实生活,能够将理论(学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3)他能直面险境(危机),不予回避,而采取正确的方式去应对。(意思正确即可)

15.(1)突出老学者盲目自信、自我膨胀、看待自身都是优点、看待人家都是缺点的形象特点。

(2)照应下文情节,为自己及其附和着的可悲可叹的结局作铺垫(埋伏)。

(3)与奥利弗面临危险采取正确方式形成反差,突出像奥利弗这种有清醒头脑、有独立判断力的人孤独。(意思正确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7题。(8分)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颀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変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念在月夜里 听见贾鸟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 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表示寺里有人应门。仿佛是来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即使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看来,“推”似乎比 “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 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上“推敲”。

(节选自朱光潜 《咬文嚼字》)

16.“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为什么?(4分)

17.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用得好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16. [d0b5b523534a8051.jpg]

17. [f016b94f725616e8.jpg]

阅读《咬文嚼字》选段,回答7~12题。(16分)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7.“咬文嚼字”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说把“咬文嚼字”说成“推敲”,是说得好听一点?(3分)

8.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用得好的理由是什么?(3分)

9.联系全文,发挥你的想像,猜一猜韩愈选“敲”的理由。 (2分)

10.作者举“推敲”一例,意在说明什么?(2分)

11.这段文字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2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段内容的两项是( )( )(4分)

A.要想通过更改一两个字就使文字顺畅或漂亮是不可能的。

B.作者对“推敲”优劣的分析和观点其目的并不是要推翻韩愈。

C.作者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不可知的东西,只有作者自己才知道。

D.“推”和“敲”不是文字上的分别,而是意境上的分别。

E.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考虑用什么样的字词才能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问题。

7. “咬文嚼字”原指过分地斟酌字眼,含讽刺意味。在作者看来,“咬文嚼字”和“推敲”都是对语言文字斟酌锤炼,只不过“咬文嚼字”在词典上的意思是贬义,而“推敲”是褒义。

8. “推”字更能体现环境的幽寂和僧人的孤寂,更能与孤僧步月归寺的情境调和。(作者认为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文字不仅要符合全诗的意境,也要符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此来判断用词是否妥当)

9.“敲“字是以声衬静,更加突出环境的幽静;动静结合,使诗歌的意境更丰富。(能说明道理的答案均可。这是一道无固定答案的题,是高层次的文学鉴赏,对韩愈理由的猜测,实际上是自己在进行鉴赏活动)

10. 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11. 文字和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12. B、E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