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古老的文化,是一个覆盖面、影响面巨大的文化,是一个独树一帜并拥有巨大的影响与声誉的东方文化。它历经曲折,回应了严峻的挑战,走出了落后于世界潮流的阴影,如今日益呈现出勃勃生机。它更是一个能够与世界主流文化、现代文化、先进文化相交流、相对话、互补互通、与时俱进的活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独具特点的哲学观,一种人文价值与思路,一种乐生的、务实的、注重此岸性的生活态度,提供了一种有参考意义的克服现代某些弊端的思路。
中华文化,首先是汉字文化。它重整合,重大概念,重万事万物间的关联,重书写与万事万物的统一。它不是着力于塑造人格神,而是追求终极概念——理念之“神”。追求自高而低、自低而高、自大而小、自小而大的思维秩序与社会秩序。中华文化是一个泛道德主义的文化。它强调人伦关系,强调和谐与秩序的理想,主张克制无限竞争与不断膨胀的欲望,强调人生而有之的伦理义务,强调敬天与天人合一。这虽然有它的不足,影响了数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文化创新,但同时,它维护了中华大国的延续与统一,帮助中华民族度过了重重难关,以充满活力的姿态进入了21世纪。而且,今天看来,它对于回应恶性竞争、欲望膨胀、生存压力与飞速发展中的浮躁心理等种种“现代病”,是有启迪意义的。同时,中国文化又具有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取向。它较易与迅猛发展的现代性接轨,它接受发展是硬道理的思路,较少那种仇视现代性、敌视科学技术的心理与不求上进、消极懒惰的人生态度。地球不能垄断,文化不可单一,中华文化,是以欧洲为中心的jī dū jiāo 文明等现代世界主流文化的最重要的参照系统之一。
文化的软实力,关键在于它的有效性,我所说的有效其含义是:第一、它能提供越来越好的生活质量,给受这种文化熏陶的人众以幸福、满足、欣悦与尊严,它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使人们喜爱与尊敬这种文化。简单地说,它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而不是以人为敌或为奴的文化。第二、它有足够的凝聚力与亲和力,能够使受这种文化覆盖与影响的人,友善起来,聚拢起来。第三、它能坚持自身的特色,自己的性格,独树一帜而又友好立身,正确地处理与异质文化的关系,能够与外来影响切磋交通,也能撞出火花,取长补短,互利互补,既不会动辄失去自信,屈服于强势的文化,自我瓦解;也不会盲目排斥异端;不会在急剧的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陷入认同危机,即失去自身的身份认定,陷入绝望与仇恨。第四、它有足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有足够的自我调整、自我更新与抗逆抗压的能力,它能够与时俱进,自强不息。
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走过曲折的道路,经历了痛苦的文化危机与文化骚乱,同时我们已经并正在靠拢上述的四点文化期许。我们正在克服面临急剧走向现代化、全球化的世界所产生的紧张、困惑、焦虑与进退失据,我们一定能够做到文化兴国,为后世子孙并为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11月2日,有删节)
6.下列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东方文化,它不仅覆盖面广,而且影响面巨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并享有很高的声誉。
B.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经曲折,它面临过严峻挑战,曾经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如今它已走出落后的阴影,日益呈现出勃勃生机。
C.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一种独具特点的哲学观及人文价值与思路,继承这种传统文化,就可以克服现代性的某些弊端。
D.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一种静止的文化。它有活力,与时俱进,能够与世界主流文化、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交流对话、互补互通。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汉字文化注重各种事物间的联系和统一,追求思维和社会的有序性。
B.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可也表现出了创新性不足的先天缺陷。
C.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积极进取取向使它的生命力顽强并且充满着活力。
D.中华文化作为现代世界主流文化正对jī dū jiāo 文明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有关文化软实力的四点论述是作者针对中华传统文化缺少有效性这一不足提出来的文化期许。
B.中华民族曾经经历过痛苦的文化危机与文化骚乱这个事实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在走向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盲目排斥异质文化,自我更新和抗逆能力不足。
C.中华民族若想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走得更自信更坚定,就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D.中华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也需要改造和发展,我们只要克服急剧走向现代化、全球化的世界所产生的某些弊端。就一定能够做到文化兴国。
6.C
7.D
8.C
【解析】
6.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类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将可能性说成必然性。原文是为“克服现代性的某些负面弊端”“提供了一种有参考意义的”思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D项,偷换概念。由原文“中华文化,是以欧洲为中心的jī dū jiāo 文明等现代世界主流文化的最重要的参照系统之一。”可知,中华文化目前还不是现代世界主流文化。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A理解错误,作者的这种文化期许是对所有文化而言的,并非只针对中华传统文化;B结果与原因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D“克服某些弊端”与“文化兴国”不构成充分条件关系。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对外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5.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C.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D.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胡床”“貊盘”带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C.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D.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B.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C.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D.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5.D
6.B
7.A
【解析】
5.
试题分析:“必须”说法绝对化。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6.
试题分析:“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错,应该是“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与 原文不符。原文“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强调中华饮食文化的个性特征;“为世界各国所认可”的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个性特征,而不是“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中国古姓氏的产生和发展
卢 林
在远古时期姓氏的创立是以母系氏族的女姓为核心的。姓是什么呢?汉代的许慎认为:姓从女,女就是母,“女”、“生”就是“生母”。无论是谁,他的生命都是他的“生母”带来的。因此,古人的姓应该随从“生母”,他的生母姓什么,子女就应该姓什么。在家庭未产生以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生活在一种游猎和原始群居状态中,男子外出游猎,漂泊不定,女子往往定居一方,从事采集生产。男女不可能有固定的配偶关系,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只能知道“家中”有母,而不知道父亲是谁?在哪儿?所以说在母系氏族社会,母亲是后嗣唯一可以确认的尊亲。
母系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到来,氏也就出现了,它和姓不同,再也看不到文字中的“女”字旁了。根据史前的传说,黄帝和炎帝出生于姬水和姜水,也就有了姬姓和姜姓,但以姬为姓的黄帝却称“有熊氏”和“轩辕氏”,因为黄帝所率领的部落群在战胜炎帝所率领的部落群后,又打败了蚩尤率领的九黎族部落群,就驻扎在“有熊”这个地方,黄帝的氏族部落以驻地而得名“有熊氏”。“轩辕氏”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有人说和有熊一样,也是地名,但我相信,黄帝因发明车而得“轩辕氏”的传说是千真万确的。
从黄帝在氏名的选择上,我们应该理解:许多部族在选择氏名时,多以“图腾”为名。有的以植物为自己的氏,如:蒲、柳、杨、梅等;有的以动物为自己的氏,如:熊、马、牛、羊等。同一图腾氏族的成员禁止通婚,这与母系社会高级阶段同姓不通婚一样,是为了族人的健康繁衍,用以区别婚姻界限的标志,“氏”和“姓”是不一样的。在父系氏族社会的氏,是同姓衍生的一个个分支,本来是同姓部落的个体私有名称,到后来可能是专门指代部落的首领。
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在国家的体制下,某些官职也成了氏,在我国古代,邦国和官职有些是可以世袭的,于是这些氏也就可以随之世袭了。一旦邦国和官职失去之后,氏就开始演变成为家庭的标志。那个时候,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氏族名号的使用范围从王族一直涵盖到普通平民,但没有涉及到与奴隶相近的阶层。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姓和氏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从西周到春秋,是姓氏的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姓氏制度既是一种血缘性家族制度又是一种政治制度,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成了一种礼规。同时,赐姓制度的施行,彻底改变了先前的氏族名号制,赐姓命氏使得姓氏重新受人重视。在宗法社会等级制中,“嫡长称伯,庶长称孟”。这时期命氏的方法主要有:以国为氏,以采邑为氏,以祖辈或父名为氏,以官职为氏等形式。
姓氏合一和姓氏全民化是春秋晚期以后的事。姓氏合一主要表现为,春秋晚期,特别是在战国时期,姓氏在概念上混用,战国时代的女子名称中古姓基本不见了,个别古姓也已经在男子名称中出现,同姓不婚的规定被破坏,以氏别贵贱的功能也丧失。春秋晚期,诸侯兼并,强宗倾扎,血缘亲情的意识早已被人们淡漠,古姓氏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战国时期,原来以土地为依托的作为宗族的氏蜕化成一种与政治和等级脱钩的虚化的血缘标识符号,不再是别贵贱的象征,“氏”的概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别婚姻”的母系社会古姓和“明贵贱”的父系社会的氏走到了历史的拐点,终于合二为一了。
5.下列对有关“姓”或“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氏是姓的分支,氏名先是各分支的名称,后来可能就成为部落首领专用名称。
B. 各部族都把“图腾”作为氏名,既有以植物命名的,也有以动物命名的。
C. 母系氏族社会中子女都随母亲的姓,母亲是后嗣唯一可以确认的尊亲。
D. 氏出现在父系氏族社会中,“有熊氏”和“轩辕氏”就是对黄帝的称谓。
6.下列对姓氏产生和发展的表述,正确一项是( )
A. 西周到春秋时期,施行赐姓制度,氏族名号制被彻底改变,摒弃了男称氏女称姓的礼规。
B. 姓氏在概念上混用始于战国,当时女子名称中古姓基本不见了,个别古姓出现在男子名称中。
C. 奴隶社会中有些官职成了氏,这些氏随官职被世袭,在官职失去后,氏就演变为家庭的标志。
D. 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当时一些家庭中的子女只知 “家中”有母,而不知父亲是谁。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国为氏、以采邑为氏等命氏形式,都表明在宗法社会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B. 战国时期,姓在男子名称中出现,氏也与政治等级和宗族血缘脱钩,最终合二为一。
C. 奴隶制时代,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在贵族和奴隶之间则用不同的姓氏来区别贵贱。
D. 黄帝生于姬水,便以姬为姓,被称为“有熊氏”,这是因为熊是黄帝部落的图腾。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概念,此题是有关“姓”或“氏”的解说,将选项的解说与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找出异同。B .“各部族”是全称,而“许多部族”是特称;“都把‘图腾’作为氏名”不对,原文是“多以‘图腾’为名”。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此题重要语句指“对姓氏产生和发展的表述”的语句,解题方法仍然是将选项的解说与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找出异同。A虽然改变了先前的氏族名号制,却并未摒弃男称氏女称姓的礼规。 B原文中说“春秋晚期,特别是战国时期”,“始于战国”的说法不对 D文中有“在家庭未产生以前”的表述,说明当时还没有家庭。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全文有关内容的正确理解,该题选择理解正确的一项,即有三项是有错误的,分别于原文内容进行比较,找出理解错误的地方。A命氏的形式并不能证明宗法社会的等级制度森严,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嫡长称伯,庶长称孟”;B氏与政治等级脱钩,并未宗族与血缘脱钩,而是成为“虚化的血缘标识符号” C文中说“奴隶没有姓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恒星考古:发现原始巨星踪迹
①科学家们通过模拟早就预测到,第一批恒星中的某些恒星是非常巨大的,质量超过太阳质量的100倍,在仅仅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就经历了生存和死亡——这个时间在宇宙中相当于一眨眼的功夫。但天文学家们一直没有发现第一批恒星存在的迹象。他们只能推测,那些恒星可能是在宇宙大爆炸发生之后最初的几亿年里形成的,由氢、氦和微量的锂构成。随着那些恒星作为超新星爆炸之后,产生了第一批重元素,通过这些重元素演化出了后来的星系和恒星。
②目前,利用一项被称为“恒星考古”的技术,日本国家天文台的青木和光及同事发现了这种恒星的首个迹象,这种迹象保存在其远古后代的化学成分中。第一代恒星的遗迹存在于一颗叫做SDSS J0018-0939的恒星中,其中的化学成分表明该恒星形成于一个气团,气团是由一颗非常巨大的恒星爆炸后所产生的材料构成的。
③第二代恒星燃烧较慢,已经存在了大约130亿年,它们中含有微量较重的元素,这表明这些恒星是由一种气体聚结而成的,以前的一颗或数颗超新星产物使这种气体丰富起来。“这就像柜橱里层的罐子中所盛的豆子,它们永远在那里呆着,但你可以随时打开。”剑桥市麻省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安娜·弗雷贝尔说,“通过研究,科学家们能够将形成恒星的气团成分搞清,进而可以了解哪些成分以及其中有多少成分来自于第一代恒星。”
④跟铁之类的较重元素相比,恒星SDSS J0018-0939中碳、镁和钙等较轻元素的丰度很低。研究者称:对于这种特性,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一种叫做“不稳定对超新星”的特大质量恒星发生了爆炸。
⑤当恒星的核心温度变得非常高时,成对的光子变成成对的电子和正电子,这时就会形成不稳定对超新星。结果,外表压力下降引起恒星产生明显的塌缩,发生巨大的热核爆炸。青木称,这种爆炸会将恒星撕裂,产生研究小组发现的高浓度铁和少量的较轻元素。对此,弗雷贝尔说:尽管外层被炸掉,但较重的元素仍被吸回核心处,形成黑洞。
⑥这个研究成果是令人兴奋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理论家们就可以宣告胜利了。目前,这只是一颗恒星,而且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这些恒星都是以这种方式爆炸的。
⑦研究人员正在观察更多恒星的化学特征,进一步搜寻其他的例证。如果这种恒星如此普遍,使用定于2018年发射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或者利用下一代的大型地面望远镜,未来的天文观测通过来自最遥远星系的远古光线,甚至能够直接观察到这种巨型恒星作为超新星死亡的现象。
5.下列关于第一代恒星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第一代恒星中的某些恒星体积巨大,质量超过了太阳,但一眨眼工夫就完成了由生到灭的过程。
B.、第一代恒星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后最初的几亿年里形成的,其主要成分为氢、氦和微量的锂元素。
C.、第一代恒星存在的首个迹象是由日本科学家青木和光与其同事率先使用“恒星考古”技术发现的。
D.、第一代恒星的遗迹在于由一颗非常大的恒星爆炸后所产生的材料构成的气团所形成的恒星中。
6.下列关于“恒星考古”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恒星考古是围绕一颗叫做SDSS J0018-0939的恒星中保存的化学成分展开的。
B.、科学家试图通过搞清第二代恒星的气团成分来了解来自第一代恒星的成分及比例。
C.、对恒星考古目前的研究成果应持谨慎乐观态度,因为这些研究成果不具有普遍性。
D.、借助两种望远镜同时进行天文观测,恒星考古就会在2018年后取得更大成果。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的“这种恒星”与第三段中的“这些恒星”都是由一种气体聚结而成的,这种气体如同“柜橱里层的罐子中所盛的豆子”。
B.、一种叫做“不稳定对超新星”的特大质量恒星发生了巨大的热核爆炸,似可解释SDSS J0018-0939中较轻元素的丰度很低的原因。
C.、麻省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家弗雷贝尔认为,外表压力下降引发恒星爆炸,尽管外层被炸掉,较重的元素仍被吸回核心处形成黑洞。
D.、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未来的天文观测通过来自最遥远星系的远古光线,甚至能直接观察到第一代巨型恒星作为超新星死亡的现象。
5.D
6.D
7.A
【解析】
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找到论述第一代恒星的语段,然后将选项带入进行比较分析,A.第①段1~3行,“一眨眼”相对于宇宙演变而言,非实指。B.第①段4~5行,原文为或然判断“可能”;“主要成分”不正确。C.第②段1~2行,“率先”无中生有。所以选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找到答题区间第⑦段,然后将选项带入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D 项,“同时”不正确,原文中是“或者”;“就会”说法太肯定,原文中有“如果”。所以选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将选项带入进行比较分析,A项,“这种恒星”指第一批恒星,它形成于气团,“由一种气体聚结而成”无依据。所以选A。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丹培拉”与东方意蕴
程俊礼
绘画材料与作品的画面品质及技法、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纵观西方绘画,材料几经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西方艺术家曾从日本浮世绘等亚洲艺术中汲取营养,但是对于中国画水墨意蕴和中国画所特有的精神情感的表意方式却鲜有深入探究。为了寻求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我尝试运用“丹培拉”这一西方传统绘画形式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以求赋予这一传统绘画形式以新的面貌,借此展开我的艺术探索。
“丹培拉”是英语Tempera的音译,通常称作“蛋彩画”,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欧洲最古老的画种之一。丹培拉主要以蛋清或蛋黄等易融水媒介作为绘画颜料的调和剂,有多种混合方式。它多水时薄如水彩,透明流畅;少水时则饱满沉稳,速干的特性适于多层次的细腻描绘。在中世纪jī dū jiāo 美术中,丹培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顶峰,16世纪随着油画的兴起逐渐衰退,但至今仍广为流传,成就了伦勃朗、波提切利、弗朗西斯科、安德鲁·怀斯等绘画大师和他们的传世经典之作,体现出丹培拉独特的艺术魅力。
多层次的描绘让传统丹培拉绘画的制作过程耗时费力。但其速干的特性是否也适用于主观情感的即时宣泄?是否为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提供了可能性呢?我在艺术实践中常常思考,如何将丹培拉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如何以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在丹培拉色彩的流动中表达个人生存体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
中国画强调“意在笔先”。“意”与意境、意象相关,是画家在情景交融的状态下物我合一的艺术表达。正是在“意”的挥写中,画家将自然的存在状态与人的生命形态进行了链接,就像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阐释一般。“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试图在丹培拉的色彩挥写中,追求客观描摹和主观精神的发挥中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境,体悟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中国油画家主动追求油画本土化、民族化的今天,以丹培拉这一西方绘画形式追求中国传统文人画意韵的“西语式表达”,写“胸中逸气”,表“象外之意”。
为此,我以中国式的写意形式,对适合细腻描绘的传统丹培拉绘画材料进行了颠覆式运用,在自然风景的描绘等艺术实践中,更注重色彩运用的直觉性、随机性,强调西方表现主义和东方表现性绘画异质同构的审美特质。我希望通过作品传达一种更加接近东方古典哲学精神的境界,在色彩的流动中,让西方的丹培拉更多一抹东方意蕴。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2月16日12 版)
8.下列关于“丹培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丹培拉是一种西方传统绘画形式,作者借它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
B.丹培拉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通常称作“蛋彩画”。
C.丹培拉绘画颜料采用的调和剂主要是蛋清或蛋黄等易融水媒介,有多种混合方式。
D.丹培拉在中世纪jī dū jiāo 美术和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并达到顶峰,16世纪逐渐衰退。
9.下列对丹培拉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原因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丹培拉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成就了一批著名的绘画大师及其传世经典之作。
B.具有适于多层次的细腻描绘的速干特性的绘画颜料让传统丹培拉绘画制作耗时费力。
C.丹培拉绘画的速干性适于主观情感的即时宣泄,为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提供了可能。
D.中国画家想对丹培拉绘画材料的进行颠覆运用创作更接近东方古典哲学精神境界的作品。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西方绘画材料的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说明绘画材料决定着作品画面品质、技法、语言。
B.西方艺术家曾汲取了日本浮世绘艺术的营养,却没有探究中国画水墨意蕴和精神情感的表意方式。
C.作者试用“丹培拉”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是想赋予丹培拉以新的面貌,更多一份东方意蕴,寻求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
D.作者在艺术实践中已将丹培拉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以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表达个人生存体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
8. D
9.A
10.C
【解析】
8.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类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混淆了时段,原文是“在中世纪jī dū jiāo 美术中,丹培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顶峰”。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B.这里指出了丹培拉的不足,不是丹培拉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原因。C.将一种猜想说成了现实,也不是丹培拉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原因。D.是作者的一种希望,不是丹培拉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原因。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A.推理不合逻辑,原文是“绘画材料与作品的画面品质及技法、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纵观西方绘画,材料几经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B.表述太绝对化,原文是“鲜有深入探究”。D.将未然说成必然,原文是“我在艺术实践中常常思考,如何将丹培拉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如何以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在丹培拉色彩的流动中表达个人生存体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民间书法的文化艺术价值 马相武
民间书法这个概念,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民间书法,也没有绝对的官方书法,二者是相对而言。比如民间书法经常相对的是文人书法、官方书法和书法家书法。它们不光具有阶层色彩,还带有主流与非主流的区隔,比如官方书法常常相当于主流书法。有时候民间书法的概念使用带有贬义,暗指太随意、太土气、不入流、不雅观、缺少传统规范和法度。也有时候官方书法的概念使用带有贬义,暗指机械刻板模仿、缺乏艺术个性、随大流、大路货、太正统,或一味追求形式的典雅工丽,风格华靡萎弱。所以,这些概念的使用,关键是要看带入的语境,相比较的对象,价值判断的指向,这些才是最重要的。简单地说真正的书法在民间或者说在官方,其实都是错误的、偏颇的。民间书法和官方书法,虽有先后、源流之别,然往往于排斥对立中互补共存、相互依赖。
民间书法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书法历史上,有些书法类型,有些书法家,是受到官方或朝廷提倡推广的。比如“二王”,欧、颜、柳体等,它们几乎都是先由书法家书法和文人书法演变而成官方书法。而大量的汉简、敦煌抄经和汉砖瓦当文字,以及大量至今尚未收藏发掘完结的碑帖等等,都属于民间书法范畴。当代的“毛体”曾经风靡全国,同时受到官方和民间的普遍欣赏和模仿研习,却随着政局的变化而逐渐消退。这既是典型案例,又是特异案例。
民间书法,从表面上看,一般指书家书者属于民间,是普通市民或农民,是平民阶层。然而,我倒是觉得,其实不好以地位、身份和出身高低来划分民间书法和官方书法的。一个普通平民,写得一手直逼真迹的“毛体”,他是官方书法还是民间书法?他当然是官方书法。对于书者,你可以说他是民间书法家;对于书法,你可以说他是官方书法。官方书法和民间书法往往是一个悖论的存在,有一个相对的差异和关系,又往往有一个含混的边界,甚至交叉地存在,复合地覆盖。往往很难简单地划分论定。
在古代,官方朝廷并不仅仅维护官方书法,它们对于民间书法所起的推动作用也往往是难以否认的。北魏时期,民间书法得到了无比繁盛的发展,民间书法精品受到朝廷极大的认可和欣赏,并且加以推行宣传,蔚为风潮,壮观不已。在山东的邹县、莱州等地发现的摩崖作品,许多是民间书法瑰宝和艺术奇葩,对传统的书法艺术起了极大的丰富作用和启发作用。许多著名书法家情不自禁地加以模仿借鉴,成为官方书法的审美借鉴和艺术风格的一个有机构成。反过来,又推动刺激了民间书法文化艺术的发展演变。
中国书法起源于民间,篆隶楷行草的形成和演变,都是极好的证明。民间是书法的来源或源泉,汉简、敦煌抄经和汉砖瓦当文字以及大量碑帖资料,一直就是书法家研习的对象,它们是书法的文化宝库和丰富艺术资源所在。历代书法家成就大者和集大成者都从民间书法吸收艺术丈化养料,都高度重视从民间书法矿藏得到技艺创新的借鉴。
当今书法界,加上善书者和爱好者,人群庞大,光怪陆离,林林总总,这是信息化和大众文化时代加上商业大潮搅动之下必然的现象,不足为奇。然而,鼓励提倡大家放眼民间,辨清本末,正本清源,也不失为具有拓展创新书法文化艺术可能的提议和指向。
(选自2013年8月28日《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6.下列对“民间书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民间书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具有阶层色彩,属于非主流书法,常常带有贬义。
B.民间书法,相对于官方书法而言,一般表现为随意、土气、不入流、不雅观、不符合规范和法度。
C.民间书法,指书家书者属于民间,是普通市民或农民,是平民阶层,一旦其身份地位阶层变了,也就随之变为官方书法。
D.民间书法是一个历史范畴。汉简、敦煌抄经和汉砖瓦当文字,以及大量的碑帖等,都属于民间书法范畴。
7.关于民间书法的文化艺术价值,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间书法,有着对官方书法的补充作用。民间书法和官方书法,虽有先后、源流之别,但却常常在排斥对立中相互依赖。
B.民间书法,对传统书法艺术起了极大的丰富作用和启发作用。摩崖作品中的精品,成为官方书法的审美借鉴和艺术风格的有机构成。
C.民间书法,对官方书法起推动作用。北魏时期,民间书法发展繁盛,其精品受到官方朝廷极大的认可和欣赏。
D.民间书法,为历代书法家成就大者和集大成者提供了技艺创新借鉴的艺术资源,让他们从中吸收艺术文化养料。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民间书法,也没有绝对的官方书法。有些民间书法奇葩可以变成为官方书法,而有些官方书法也可能退变成民间书法。
B.那些机械刻板模仿、缺乏艺术个性、随大流、太正统,追求形式的典雅工丽,风格华靡萎弱的官方书法,不是真正的官方书法。
C.官方书法和民间书法的边界往往是含混不清,很难简单划分论定的。它们之间有时交叉存在,复合地覆盖,有一个相对的差异和关系。
D.当今书法界存在离奇杂乱的现状,只有鼓励提倡大家放眼民间,辨清本末,正本清源,才会使拓展创新书法文化艺术成为可能。
6.D
7.C
8.C
【解析】
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在文本中筛选出同“民间书法”相关的信息,然后同各选项表述对照。A项“常常带有贬义”错,原文说“有时带有贬义”,“要看带入的语境”。B项“一般表现为随意、土气、不入流、不雅观、不符合规范和法度”的说法错。C项“一旦他的身份地位阶层变化,他就随之变为官方书法”的说法,原文无此意。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C项“民间书法,对官方书法起推动作用”的说法错,原文是说:官方朝廷不仅仅维护官方书法,对于民间书法也起了推动作用。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A项“有些民间书法奇葩可以变成为官方书法,而有些官方书法也可能退变成民间书法”错,原文无此意。B项错误在于,这些官方书法虽有不足,但仍是官方书法。D项“鼓励提倡大家放眼民间,辨清本末,正本清源”只是一个可能,但不是唯一条件。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孔子对民生问题是重视的,但语焉不详。孟子则把孔子的仁学落实到政治的措施上,要求社会统治者和管理者在解决民生基本问题上体现仁民爱物的思想感情,中国近代的民生主义即发源于此。
首先,要“制民之产”,使百姓丰衣足食。仁政最核心的内容便是解决好民众的吃穿问题,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有起码的保障。其次,“省刑罚薄税收”,人民的负担要有一个限度,过此即有灾难,所以要省刑罚,必须薄税敛。第三,救济社会上孤苦无援者。第四,加强教育,德化民俗。孟子认为要在富民的同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民去恶从善,形成礼义之风。这样,社会才有秩序,人民才会有真正的安宁寿福。
在早期儒家代表人物中,没有哪一位比孟子更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
孔子讲过“民无信不立”的话。孟子则大大前进了一步,他提出“得天下有道,得斯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这就是民为邦本的思想。
孟子相信天命,但他把天命化为民意,认为这两者是一致的,这实际上是用民本思想重新解释了传统的天命论,大大提高了民众的地位。他引《太誓》的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的感受和意志,体现了上天的精神,“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君王只要能使百姓满意,就等于服从了天命。孟子用民众的意志代表天命,从而限制君王的意志,“君权天授”变成了“君权民授”。
孟子提出了一个超越同时代人的口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口号一经提出,便使社会震动,响彻了两千多年,成为批判君主__的有力武器。这个“民贵君轻”的说法,在先秦诸子之中是极为罕见的,它肯定民众是国家的主体,对于君权至上的制度具有很大的冲击力。按照孟子这一思想来设立政治体制,至少能发展出开明的君主立宪制。这是孙中山提出民权主义的思想源头之一。
孟子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确立中国士人的独立性格,提升了士人的精神境界,为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建立了一种较高的标准。
孟子认为君臣关系完全是相对的,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士可以为明君而死,但不必为昏君而死。暴虐之君可以被废除诛讨,所以他不赞成愚忠。他认为明君必须“贵德而尊士”,“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这样,孟子就大大提高了士君子的社会地位。
孟子刻画了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的气象,此即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的气度是何等的雄伟宏大,富贵、贫贱、威武这三样东西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节,在生死考验面前能“舍生而取义”,最后成全自己完美的人格。在中国历史上,为了社会进步事业而“成仁”、“取义”的志士仁人是很多的,他们的思想多少都受到孟子的影响。
对于我们来说,孟子的思想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如能认真开发而运用,对于今天人性的改良,社会的治理,民族的复兴,将有莫大的助益。
(选自牟钟鉴《从孔子到孟子》,有删节)
7.下列对于孟子“仁政”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和孟子都很重视民生,但孔子的论述模糊、零散,相比之下,孟子的“仁政”思想更清楚,更具体,更有条理,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B.孟子不仅继承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社会的统治者和管理者提出了具体施政要求。
C.孔子关于民生的论述虽然语焉不详,但它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础,所以,也理应把它看做是中国近代民生主义思想源头的一部分。
D.与要求保障基本民生、减轻百姓负担、保护和救济社会弱势群体相比,孟子的仁政更强调用孝悌之义对百姓实行道德教化,以确保社会秩序。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民本思想和“君权民授”的新天命论,都充分体现了孟子对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B.西欧和日本等国之所以能发展并保留成熟的君主立宪制,是因为这些国家比中国封建王朝更能接受孟子的学说,更愿意放弃君权至上的封建制度。
C.孟子为中国知识分子所建立的一套立命处世的高标准,不仅确立了中国士人的独立的人格,而且提升了士人的精神境界。
D.孟子重新阐释了君臣关系,认为士可以为明君而死,但不必忠于昏君,暴虐之君可以被废除诛讨,这已经具有了朴素的平等和民主思想色彩。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重视和强调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这不仅在儒家代表人物中是最突出的,而且在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是很少见的。
B.孟子的仁政学说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孙中山近代革命思想中的民生思想和民权思想也都从孟子那里汲取了精华。
C.孟子宣扬的“舍生而取义”人格已经成为一种完美人格和优秀精神的坐标,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的思想。
D.孟子的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认真开发、运用,就必定会对今天人性的改良、社会的治理和民族的复兴产生巨大的助益作用。
7.D
8.B
9.B
【解析】
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论述“仁政”的相关语段,然后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D项,孟子的仁政首先要保障基本民生。所以选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文意,将选项分别带入原文比较分析,B项,原因分析错误。不能从客观结果反推主观意愿,不符合文意。所以选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来分析选项是否正确,A“早期儒家代表人物”。C不是“舍生而取义”人格,而是“大丈夫气度”。D “只要……就”充分条件关系错误,过于肯定,原文表述为假设关系。所以选B。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续齐谐记》所载的东汉汝南人桓景经方士费长房指点登山辟邪躲过一劫的故事。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信。《齐谐》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去了。而桓景,在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都寻觅不到影子,仅仅在《宋书•符瑞志》中提到东晋成帝时有个太守叫桓景。
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祀活动,在人类早期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群居穴处,辗转山林。山林间生长着各种植物,隐栖着许多飞禽走兽,物产丰饶,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山上云雾弥漫,而人们又观察到云气能致雨,以为山岳为神龙居所,有降雨的能力。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们以为是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原始先民领略了莽莽群山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因而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崇”字从“山”从“宗”,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言的。
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牡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与刘邦同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莱萸,饮菊花酒,宴集游乐。这些登高活动,比桓景的所谓“登高避祸”要早二百多年。最早明确记述九月九日登高习俗的是三国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锺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故认为是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当时的重阳节俗:“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北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进而解释说:“其时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这些记载都说明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非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农历九月,夏季作物已经成熟,晚秋作物也丰收在望。黍秫收割后,各家各户满怀丰收的喜悦,品尝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饭,娱神又娱人。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成群结队到都外铺草为席,设宴饮酒,欢乐相庆,答谢山川大地赋予的恩惠,并祈求神灵继续保佑,使人们丰表足食,得以长寿。
古人说:“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人类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pú sà 的朝山活动,并最终演变为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面有关“重阳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重阳登高源自登山避邪的故事,原始先民在领略群山千变万化的过程中,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并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B.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因而“重阳节”被认为是一个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C.重阳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登高祭祀,汉朝时南越王赵佗、汉闽越王无诸等也曾在重阳节这一天率群臣登山饮宴游乐。
D.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不是欢庆祈福,而是辟邪避灾。这从南北翱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和《玉烛宝典》等著作的有关记述和解说中可以得到证明。
5.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说《齐谐》是一部连作者自己都未将其视作史实的志怪书,言外之意是《续齐谐记》中关于桓景登山辟邪一事的记载也不宜作为可信的史实来对待。
B.山林物产丰饶,能为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的原始先民提供最直接的生存资料,这是他们崇拜山岳山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C.高耸入云的山峰如同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人们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
D.史料记载的重九登高活动可以追溯到比所谓桓景登高避祸早二百多年的汉初,但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有了重阳登高习俗的明确记述。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而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却均无桓景其人的记载,可见费长房指点桓景登高避祸的说法并不可信。
B.古人说:“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pú sà 的朝山活动。
C.重阳节的习俗兼有“娱神”“娱人”两种功能,前者在于感谢自然的恩泽,祈求神灵的保佑;后者则在于亲朋相会宴饮,共享丰收喜悦。
D.“重九须登高”,如今,重阳登高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这与古人登高祈福的风俗一脉相承,只是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略有变化。
4.B
5.D
6.D
【解析】
4.
试题分析:A应该是“重阳登高源自原始先民的山岳山神崇拜”。C“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登高祭祀活动不一定是在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时间混淆。D应该是“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不是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5.
试题分析:D时间表述不准确,应该是“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重阳登高习俗的明确记述”。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D“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略有变化”错,应该是“说明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也会随之变化”。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儒学既是安身立命之学,更是经世致用之学。
要想解答什么是儒学,先要弄清什么是“儒”?传统的解释:儒是一种职业,即从事“相礼”的工作。在古代,祭祀是一项十分普遍、十分重要的活动,而祭祀仪式离不开礼,要严格依礼来进行。祭祖、祭天、祭神等等祭祀仪式都有十分复杂的礼仪规定,一般人主持不了这样的仪式,非从事“相礼”的儒来主持不可。不仅如此,部落、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也都有种种的仪式,儒的介入和参与,都是不可或缺的。儒在后来的演变发展,其内涵逐渐泛化,一般的读书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皆可称之为儒。
儒的如上考察和把握对于我们理解什么是儒学是有帮助的。那么,何谓儒学呢?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其后绵延不绝、及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这一定位是没有毛病的。不过,学界更多的是从儒学的内涵或学术旨趣来把握儒学,有说儒学是心性之学,有说儒学是人学,有说儒学是一种政治哲学,有说儒学是一种伦理道德哲学,等等。凡此种种说法,无疑都有其成立的理由,很难说哪一种说法绝对的合理、科学,哪一种说法绝对的不合理、不科学。照笔者对儒学的认识和把握,我想说,儒学既是安身立命之学,更是经世致用之学,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儒学作为一种安身立命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内圣”层面,所解决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境界、精神寄托、精神安顿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精神家园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笔者坚信,构建精神家园,儒学可以提供积极而丰富的思想资源。孔子讲“乐道”,讲“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讲“养心”讲“收其放心”,讲“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皆在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皆在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并从此种满足与提升中获得精神的愉快。
儒学作为一种经世致用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外王”层面,所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儒家特别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兼善天下”,强调“立人达人”。孔子云:“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论语·宪问》) “怀居”即所谓“怀安”; “士”者,事也。孔子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理当用自己的理想去引领社会,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社会,用自己的作为去改进社会;理当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否则,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贪图安逸,就不配做一个知识分子。孔子弟子子夏还说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表面上看,这是提倡一种读书做官论,然究其实质而言,这却是儒家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的最通俗表达。在一定意义上,入世和用世是儒家为儒的关节点。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以道家为代表的隐者认为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正因其天下无道,才有变革现实的必要,在变乱世为治世、变无道为有道的过程中,人生才凸显出其意义与价值。
5.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儒最初是指主持祭祀仪式的人,后来泛指一般的读书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B.作者认为儒学既是安身立命之学,更是经世致用之学,这也是从儒学的内涵或学术旨趣来把握儒学的。
C.作者认为,党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应该从儒学中挖掘丰富的思想资源。
D.儒学的“外王”层面是指儒家主张读书人、知识分子应当走向社会,影响社会,服务社会,改进社会。
6.下列言论中不属于儒家“内圣”层面的一项是( )。(3分)
A.为仁由己B.克己复礼为仁
C.我欲仁,斯仁至矣D.修己以安百姓
7.作者认为“儒学既是安身立命之学,更是经世致用之学”,文中有哪些理据?(4分)
答:
5.C
6.D
7.(1)孔子讲“乐道”,孟子讲“养心”,讲“理义之悦我心”,皆在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皆在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可见儒学是安身立命之学(2分)。(2)儒家强调“学以致用”“兼善天下”;孔子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子夏说:“学而优则仕。”都证明了儒家主张知识分子要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可见儒学是经世致用之学(2分)。(意思对即可,4分)
【解析】
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C项,作者只是说构建精神家园,儒学可以提供积极而丰富的思想资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解析此句的意思重在“以安百姓”,属于“外王”的层面;A B C三项均是对自己的精神修养方面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本题可以结合文中的相关叙述,诸如:“孔子讲‘乐道’,讲‘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讲‘养心’讲‘收其放心’,讲‘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皆在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皆在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并从此种满足与提升中获得精神的愉快。”、“儒家特别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兼善天下’,强调‘立人达人’。孔子云:‘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孔子弟子子夏还说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学而优则仕。’”等句子加以分析概括。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禽流感病毒研究将重启
有关H5N1禽流感如何获得在人群中轻易传播能力的研究现在已经开禁。
近一年前,在研究引发争议之后,约4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自愿决定暂停他们的工作。这次暂停是为了让政府有时间重新考虑生物安全性的问题并应对公众的焦虑。
“已经进行了很多讨论,因此我认为这一自愿暂停的必要性已经不存在了,”圣祖德儿童研究医院的病毒学家理查德·韦在23日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
另一名之前同意暂停工作的研究人员、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河冈义裕(音)也说,现在很有必要继续开展变异禽流感病毒的研究。
“我们想重新开始H5N1传播的研究,因为我们相信这一研究对于流行病的应对非常重要。我们对禽流感如何适应哺乳动物的研究将有助于监控和防疫工作,”河冈义裕说:“不进行研究的风险才更大。”
2012年12月,有关河冈义裕和荷兰伊拉斯谟医疗中心的罗恩·富希耶尚未公布的实验室工作的消息引发了争议。两个实验室通过不同的技术改造了禽流感基因,使其可以通过飞沫在白鼬中传播。这些研究的目的是看看病毒能够如何自然进化从而在人类中大规模传播。
有人担心,变异的病毒可能会无意中流传出来,或者重要的信息会落入__分子之手,外界因此呼吁终止研究或者不对公众发布重要信息。
不过最终,《科学》和《自然》杂志还是刊登了全部的研究内容。
富希耶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生物安全性并不是暂停研究的主要原因。
与安全官员的讨论表明,“研究原始资料被怀有恶意的人滥用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假如不说可以忽略不计的话,”他说。
并不是所有相关的研究都得到了解禁。河冈义裕说,在美国,联邦卫生官员还没有制定出规范这类研究的最终准则。
因此,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资助的H5N1传播研究尚无法重启。这其中就包括河冈义裕自己的传播研究和富希耶的一部分研究。 《参考消息》
6.对“禽流感病毒”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可在哺乳动物中传播的病毒。
B.禽流感病毒在传播的过程中是可以轻易获得传播能力的。
C.对禽流感病毒的研究有利于禽流感的监控与防疫,也可能被__分子所利用。
D.禽流感病毒通过变异在人类中进行大规模传播。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富希耶在之前同意暂停研究工作之后,于一年后,又重新启动了工作,他认为病毒研究被坏人利用的可能性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B.40位科学家出于对生物安全性问题的考虑以及应对公众焦虑心态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暂停了研究工作。
C.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改变基因的方式,借助飞沫在人类中大规模地传播。
D.由于政府官员对安全性的担忧及部分科学家的积极配合,对禽流感病毒的研究停滞了近一年。
8.依据文章,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冈义裕与富希耶的研究之所以引发争议,原因是他们通过改变基因的方式制造出了新的禽流感病毒,有人担心这些病毒可能会无意流传或重要信息落入__分子手中。
B.虽然禽流感病毒研究已经重启,但在没有制定出此类研究规范的准则的情况下,各国的研究仍难以进行。
C.借助人工改变基因的研究方式,是目前研究禽流感病毒如何在人群中大规模传播的唯一可行的方式。
D.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自然变异的方式,在人群中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因而引发政府及公众的关注。
6.C
7.D
8.A
【解析】
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论述“禽流感病毒”的相关语段,然后根据文中的论述来分别选项与之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C项,对“禽流感病毒”的理解不正确,没有触及到到禽流感病毒的内涵。所以选C。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可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富希耶是否在暂停之列,文中并无信息,2012年12月是他的研究引发争议的时间,并非重启时间。B“考虑”的内容是政府而非科学家。C文中改变基因的研究,仅限于白鼬之间,在人类中大规模传播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D项正确,信息在第二段。所以选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来分析,A是6、7两段的综合,说法正确。B、倒数第二段中说“并不是所有相关的研究都得到了解禁”,说明有些国家已经解禁,“各国”绝对化。C、改变基因的研究方式,只是文中提到的方式,推不出“唯一”的结论、D、政府、公众关注的是研究者研究的病毒流出被__分子利用。所以选A。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