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述类文本,完成后面题(每题3分,共9分)

青与绿

林 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到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青”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长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选自林庚《唐诗综论》)

7.从原文看,下列有关“青与绿”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可见青不能用来形容柳。

B.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所以青和绿原属于同一种颜色。

C.诗句 “春晚绿野秀”,证明了在诗歌中绿野不可能被称之为青野。

D.与重在表现具体现实的世界的绿相比,青似乎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意义。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同时并见,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到了春天。

B.诗中的“细叶”所以又被称为“柳眼”,因为它是春天到来的先兆。

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说明春的信息首先体现为草与柳的变化。

D.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因为绿是具有多样统一性的谐和色调。

9.依据原文信息,下列诗词名句中的“青”与绿无关的一项是( )

A.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B.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C.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D.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7.D

8.D

9.A

【解析】

7.

试题分析: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A项,以偏概全。因为后文就提及“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而“杨柳青青着地垂”“杨柳青青江水平”等诗歌名句同样可以作为本项说法的反证。B项,错在偷换概念、因果倒置。本文第3段首句已明确“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相近”不等于“相同”。C项,错在曲解原意。“春晚绿野秀”这句后面的原文是“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很少”不代表没有一点可能性。所以选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其与原文不一样的地方,D项,“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的实际原因可参见本文第3段内容,如“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而且青“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本项的错误在于强加因果。所以选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原文中作者的观点来分析选项是否符合原文中作者的看法和观点,A项,“青冥浩荡不见底”中的“青冥”是指“天空”,此处的“青”是指蓝色。所以选A。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唐代的山水诗,和以二谢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南朝山水诗所歌咏的对象不过是半壁河山,主要在东南一隅。那时的诗人足未涉黄河,身未登岱岳,没有机会领略广袤中原的风光。他们的山水诗,胸襟、气象、境界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为诗人提供了写作山水诗的最好条件。许多诗人在其创作的准备期或旺盛期都曾有过一段漫游生活,他们的足迹及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被祖国多姿多彩的山水所培育起来的这一代诗人,他们写起山水诗来,论胸襟、论气象、论境界,就远非南朝人所能相比的了。南朝的山水诗因为是在希企隐逸的风气中产生的,所以诗里常常流露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情趣。这种传统的隐逸思想在唐代的山水诗里虽然也有所流露,但除此之外,唐代的山水诗里更多了两种感情,这就是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生活的感情。正是这两种感情构成唐代山水诗思想内容方面的重要特点,使今天的读者讽诵之余仍然激动不已。洋溢在唐代山水诗里的那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那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仍然是我们的精神营养。从艺术上看,南朝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追求形似,崇尚工巧,缺乏神韵。唐代山水诗脱离了对形似的追求,而致力于达到神似。它们刻画山水,不滞于山容水态,而是力求把握和表现山水的个性。自然山水成了诗人的朋友,或诗人自己的化身。“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人和大自然,情和景,契合交融达到化境。中国的山水诗到了唐代,才臻于完美、纯熟。

五代以后,山水画渐趋成熟,至宋代遂蔚为大现。荆浩、关仝、董源、李成、范宽、米芾等一大批山水画家的涌现,培养了人们探索和欣赏自然美的兴趣,也刺激了用诗歌去再现自然美的欲望。如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秦观《泗州东城晚望》:“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用画家的眼光去欣赏山水。然而宋代以后由于诗歌创作总的水平已无法和唐代相比,因而山水诗的成就也比唐代逊色。但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仍然有所创新。特别是用五七言绝句的形式,集中地绘出一片风景,创造一个意境,常有近似图画的效果。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脉络》

4.下列对唐代山水诗“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原因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从外部环境上为诗人写作山水诗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B.唐代山水诗人屏弃了南朝山水诗中的隐逸风气,胸襟、气象、境界更加开阔。

C.许多诗人通过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的漫游,经受了多姿多彩的山水的培育。

D.唐代山水诗在思想内容上比南朝山水诗增加了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创作视野的角度看,南朝的山水诗人没有机会领略广袤的中原风光,所以在创作上受到很大局限。

B.从诗人情感上看,唐代山水诗人比南朝山水诗人更加丰富,尤其是多了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C.从艺术表现上看,唐代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不讲究外在形体上的的描绘,而是致力于达到神似。

D.从山水诗发展上看,宋代的山水诗虽然不及唐代,但在表达技巧、创作意境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唐代山水诗里洋溢着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与唐代的祖国统一、繁荣和富强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

B.南朝的山水诗虽然缺乏神韵,但没有这一时期的创作实践,很难说山水诗到唐代就臻于完美、纯熟。

C.宋代山水诗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高于唐代山水诗,是因为宋代山水诗人是在用画家的眼光去欣赏山水。

D.作者认为,宋代山水诗的成就从总体上看无法与唐代山水诗相比的原因,是宋代诗歌的总体创作水平不及唐代。

4.B

5.C

6.C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或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呈现出崭新的风貌”相关的语段,然后将选项代人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B项,“屏弃了南朝山水诗中的隐逸风气”说法不对。原文说“这种传统的隐逸思想在唐代的山水诗里虽然也有所流露”所以选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将选项分别代人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C项,“不讲究外在形体上的的描绘”说法不对。原文说“唐代山水诗脱离了对形似的追求,而致力于达到神似。它们刻画山水,不滞于山容水态,而是力求把握和表现山水的个性。”所以选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意,运用文中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来分析选项是否正确,C项,“宋代山水诗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高于唐代山水诗”说法不对。原文说“但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仍然有所创新。”所以选C。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文艺类阅读,完成后面题目。(9分)

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圆有时是相对于缺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圆满”一语,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也可看出中国人重视艺术生命的一份用心。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云:“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如太极然。”在这里,圆即充满、周备、具足,体现在诗性艺心就是浑全充融。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及至浩浩苍天、绵绵大地,都可以大道涵括。

中国哲学中有一个著名比喻:“月印万川”,最能体现充满圆融的特点。这个比喻有两层重要的含义:一是万川之月,只是一月。“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湛然寰宇,月光朗照,天下万千江湖,无处不映出它的圆影。然万千个圆共有一圆,万种之月,只有一月相照,一圆贯穿了万川之圆,散在江湖各处的异在之圆联成一个整体,只有一个生命。二是自此一月,可观全月。由于散在江湖的万千之月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均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任何江湖的月都是一个自我完足的生命世界。“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强调了万物都是一个自在圆足的生命这一重要特性。

中国哲学的圆满具足说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情调,它实际上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儒道佛中的充满圆融的生命哲学刺激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精神。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艺术家总有一种自觉的超越意识,要尽广大,极精微,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而观永恒。然而宇宙洪阔,天道苍苍,艺术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它总不能摆脱具体的实在,总在关注一人一事一时一物,这便制约了艺术家的绵绵长思。万川之月自在圆融的生命哲学却给了解脱这一难题的钥匙。艺术家既关心“一”,认为“山川即道”、“山水即天理”,万事万物均是道的化身,但更关心的是“一切”,因为“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都是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文心雕龙》云:“乘一总万”;《二十四诗品》云:“万取一收”,其意大致相同。

故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直接的观照,更关心微观,在艺术倾向上,两汉时铺排山川云物的现象到了唐宋时越来越少,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更加精微、细致。中唐以后,追求精微细致的审美风尚渐渐弥散开来。如在中国园林中,人们普遍追求“壶纳天地”的妙处。一湾清泉,几条幽径,几处亭台,便俨然构成一自在圆足的世界。请看中国园林的命名:勺园,如一勺之大;蠡园,如一瓢之微;壶公楼,小得如茶壶一般;芥子园,微小得尤如一粒种子;一沤居,细微得如同大海中的一朵涟漪。但是,在中国人看来,一沤就是茫茫大海,一假山就是连绵峰峦,一亭就是浩浩天庭。故人们常常将园林景区叫做“小沧浪”、“小蓬莱”、“小瀛洲”。“小”是园林特点,“沧浪”“瀛洲”等则是人们远的心意,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这成了中国艺术家不言的秘诀。

在中国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对山川无尽之妙的追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倪云林的《疏林秀石图》风格迥异,一是江山无限,一是片石只林,但所追求的却是一致的,人们在他们的画中无所憾,因为它们自身就是一个自我完足的宇宙。郭河阳“有人悟得丹青理,专向茅茨画山水”正谓此。若要能演成一个完整生命,“茅茨”也能成为灵区。

(节选自朱良志《论中国艺术论中的“圆”》,有修改)

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圆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重要因素。

B.圆即圆满、周备、具足、万物之理、混成无缺,体现在诗性艺心上即浑全充融。

C.“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到处春江的月明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都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

D.“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自然界中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虽形态各异,但都一统于“道”的世界中。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 (3分)

A.自在圆通的生命哲学是解脱艺术家受时空和具体事物限制的钥匙。

B.中国艺术家的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观永恒的观念,是受儒道佛中圆通生命哲学和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

C.“乘一总万”“万取一收” 与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的直接观照、关心微观等都体现了“山川即道”的哲理,都符合宇宙中的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的哲学观点。

D.中国山水画中有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追求在一山一水中去创造一个圆满自足的世界。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3分)

A.“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反映了物物均有其内在之理,而内在之理又是共通的道理。

B.“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中,“天地”和“须弥”是人们远的心意。

C.画道之理体现哲学上圆通之说,故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都如同有灵光耀现,形成自我圆足的世界。

D.两汉铺排山水云物的现象到唐宋越来越少,因为用精微、细致表现“涵盖乾坤”较铺排渲染更能体现所要追求的生命的博大精深。

4.C

5.B

6.D

【解析】

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C项,应该体现万川之月的第一个含义。曲解文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B项,范围扩大,应该是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D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出现比较。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论述类文本(9分,每小题3分)

浩瀚无垠的海洋似乎是永远也不会干涸的。大海中的水是怎么来的呢?

有学者认为,这些水是地球本身固有的。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水就以蒸气的形式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或者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存于地下岩石中。那时,地表的温度较高,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也较多。地球在最初的5亿年,火山众多且活动频繁,大量的水蒸气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即所谓的“初生水”。

为了探寻地球水的渊源,人们还把目光投向了宇宙。科学家托维利提出假说:地球上的水是大阳风的杰作。大阳风即太阳刮起的风,但它不是流动的空气,而是一种微粒流或带电质子流。根据托维利的计算,从地球形成至今,地球已从太阳风中吸收了17亿亿吨的氢,若把这些氢和地球上的氧结合,就可产生153亿亿吨水。

科学家路易斯·弗兰克也提出了一个新理论:地球上的水有可能来自迄今为止还未观测到的由冰组成的小彗星。他在分析卫星图片时发现了一些黑色小斑点,而这些黑斑是高层大气中大量分子聚集而形成的气体水云。他认为,小黑斑现象是许多小彗星不断地把水从高层注入大气,形成彗星云团,而后化作雨降至地面。不久,在600多千米上空,他又发现了带状发光物,即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而这一高度恰好是此类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1990年,一块冰体从天而降,落在中国无锡梅村乡。我国专家潜心研究后认为,此冰块就是来自彗星。弗兰克理论还为一些未解之谜提供了解释。例如可能就是有大量的小彗星倾泻而下,造成地球气候剧变,才使恐龙及其他一些物种灭绝。1998年美国科学家打开了一块来自彗星的陨石,结果竟在里面发现了少量的盐水水泡!不久又发现另一块陨石里布满了奇怪的紫色晶体,这些晶体里竟然有水!

对于小彗星是否为地球带来过大量降水,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试验。

4.下列对“所谓的‘初生水’”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

A.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的水蒸气

B.存于地下岩石中的结构水、结晶水

C.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

D.由火山喷发的水蒸气冷却后形成的水

5.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弗兰克理论的是 ( )

A.地球上的水有可能来自由冰组成的小彗星

B.在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发现了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

C.经我国专家研究,落在中国无锡梅村乡的冰块来自彗星

D.有的陨石里含有盐水水泡或含水的紫色晶体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根据托维利假说,人类有可能利用太阳风获取更多的水

B.根据弗兰克理论,人类有可能借助彗星云团进行人工降雨

C.对地球水源的研究,有助于预见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

D.对地球水源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他行星是否有水存在

4.D

5.A

6.C

【解析】

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从文中找到表述“所谓的‘初生水’”的相关语段,然后将选项带入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ABC三项都在说明水存在于何处,但本题是要求解释“初生水”的含义,从字面理解是地球表面最初产生的水,结合语境看,应是地球内部存在的 “水蒸气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水,所以选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可将选项带入进行比较,找出选项与原文表述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该题的题区间在第四段,第1句是整个段落的中心句,是弗兰克理论的核心观点,从第2句至结尾是用事实论据作具体分析论证。A项恰恰是弗兰克提出的理论观点,而题干却要求回答:不能支持弗兰克理论观点的“论据”,A项显然属答非所问。所以选A。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可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来分析选项是否正确,AB两项,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来看,依据现代的科技发展速度,今后很有可能实现,判断客观。D项,人类目前类似的研究很多,自不必赘述。C项错误不在于“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而在于“对地球水源的研究”能帮助“预见”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在文中没有暗示信息。事实上,从文中可知“地球气候剧变”,是由于“大量的小彗星倾泻而下”造成的。所以选C。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亚马孙丛林中的雄性蓝蝶带有彩虹般的蓝色光辉,半公里外就能看到。其光辉如此强烈,有的竟能反射70%的蓝色光线,远远超过蓝色涂料的反射率。蓝蝶耀眼的光辉,原是一种警号,使别的雄性蓝蝶在远处就能知所趋避。蓝光越强,示警作用越显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亿万年的自然选择,使亚马孙蓝蝶翅膀有了如此奇妙的性能。

这种性能,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人发现,但其奥秘直到最近才被揭开。原来蓝蝶翅膀上覆盖着许多微小鳞片(就是触摸蝴蝶翅膀时会沾手的粉),其表面有许多平行的脊状突起物。观察脊的截面,会发现其中包含着许多平行排列的羽状物。“羽毛”的主干两边生出若干分支,分支的长度沿主干从根到梢逐渐变短,其结构类似于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人造多层介质反射镜的反射光有很强的方向性:对接近垂直入射的单色光线反射率极高,但对斜入射光线的反射率很低。令科学家们大吃一惊的是:蓝蝶翅膀的反光却是广角的,可以在很大范围内看到。这种奇妙性能缘于那些羽状物的分支并非完全位于同一平面内,而是各具略为不同的倾斜角,使反光的视角大为增加。蓝蝶的翅膀还具有颜色选择性。其羽状物的尺寸恰好能增强蓝光的反射,而且其分支越多,反光就越强。一种仅有6到8个分支的蓝蝶翅膀,仍比蓝色涂料的反光率高出一倍以上。蓝蝶翅膀的反射光颜色随不同的视角略有变化,从蓝色到紫色,一直延伸到人眼看不见但蓝蝶能看见的紫外线。

目前人们正在研究蓝蝶的反光机理,想仿造应用。比如改善公路上的路标,改善电脑的液晶显示器。军事部门感兴趣的是仿蓝蝶翅膀的反光结构,将之用于可随环境变换色彩的新型迷彩伪装;服装公司则设想,仿蓝蝶翅膀做出的具有特殊反光性能的衣料,将使时装展示台上更加异彩纷呈。最重要的应用当然是有价证券的防伪,因为再先进的复印机也无法印造出具有精细立体结构的蓝蝶翅膀来。

纽约州立大学的一位昆虫学家说:“蓝蝶做到了工程师们试着做却未能成功的事。”的确,正在研究中的人造模仿物,在光学性能上仍无法与蓝蝶的翅膀相比。

5.通观全文,准确说明蓝蝶翅膀独特的光学性能的一项是

A.反射70%以上的蓝光,远远超过蓝色涂料的反射率。

B.反射光耀眼生辉,对半公里以外的雄蝶有示警作用。

C.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对于垂直入射光的反射率极高。

D.光线反射率极高,反射光具有广角性和颜色选择性。

6.对有关蓝蝶的仿生研究,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新型的变幻色彩的迷彩服,可能将与蓝蝶翅膀的反光结构有关。

B.翅膀上的羽状物的构造和尺寸,是仿生学家们极感兴趣的课题。

C.在蓝蝶仿生的各类应用研究中,证券防伪的研究最有成效。

D.对蓝蝶翅膀的反光机理的应用研究,目前还没取得突破性的结果。

7.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从飞越亚马孙丛林的小飞机上,有可能看到蓝蝶发出的蓝色闪光。

B.有关蝴蝶的传说,可能因蓝蝶反光的奥秘被揭开而更添浪漫色彩。

C.亚马孙丛林中美丽的蓝蝶,可能成为制造假钞罪犯的“克星”。

D.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其反射光不够强烈,是因角度所限。

5.D

6.C

7.D

【解析】

5.

试题分析:“光线反射率极高。反射光具有广角性和颜色选择性”这是蓝蝶翅膀光学性能的最独特的地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 “防伪的研究最有成效。”言过其实,因为现在研究正处于设想阶段。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第二段中“这种奇妙性能缘于那些羽状物的分支并非完全位于同一平面内,而各具略为不同的倾斜角,使反光的视角大为增加。”准确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题3分)

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

①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可谓灼灼其华,蔚然大观。千百年前的黄钟大吕,至今犹萦绕在苍穹。然而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华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望其兴叹,最后只好弃之而去。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尴尬”呢?

②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楚辞、乐府、律诗、宋词、元曲……不论其诗体形式怎么演变,但都是讲究韵律的,作品都具有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由于白话“新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胡适《谈新诗》)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

③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从而否定主题思想的意义,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

④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同古典诗词曲赋相比,当代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正日愈失去处理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能力,这就使得它日愈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其二,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其三,当诗人们精神的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喧嚣、乐趣、庸俗、时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扰着诗歌界,诗歌的阵地越来越虚弱。

⑤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国新诗只有志存高远,发扬其应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既在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传统诗词曲赋艺术,随时代、社会、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进,让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审美规范并早日达成审美共识。这样,中国新诗才能够既有技艺的美感又有时代的气息还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并因此而融入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而有机会成为新时期的经典诗歌作品而流传于世。

(选自《长空诗话》,有删改)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在题材内容方面的变化的一项是( )

A.、中国新诗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很少关注社会问题。

B.、中国新诗越来越狭隘,不能反映社会的主流。

C.、近年来出现了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

D.、质量上乘的诗歌越来越少,多数诗歌内容平庸。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处境“尴尬”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

B.、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

C.、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

D.、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中华古典诗词曲赋曾经有过许多令人骄傲的绚烂与辉煌。

B.、白话新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作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C.、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能忠实地坚守诗歌阵地的人越来越少,诗歌的发展江河日下。

D.、中国新诗只要注重与时代结合,并继承发扬传统诗词曲赋的艺术,就一定能够改变其“尴尬”处境。

5.C

6.B

7.D

【解析】

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C项错误在于,由第③段可知C项不是新诗内容方面的变化,是说新诗形式多样,反映新诗注重形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由文本第④段可知,B项描述的只是一个客观背景,主要原因在于在这个客观背景下诗人们的自闭。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由文本第⑤段可知,D项中“就一定能够改变”说法太绝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古老的文化,是一个覆盖面、影响面巨大的文化,是一个独树一帜并拥有巨大的影响与声誉的东方文化。它历经曲折,回应了严峻的挑战,走出了落后于世界潮流的阴影,如今日益呈现出勃勃生机。它更是一个能够与世界主流文化、现代文化、先进文化相交流、相对话、互补互通、与时俱进的活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独具特点的哲学观,一种人文价值与思路,一种乐生的、务实的、注重此岸性的生活态度,提供了一种有参考意义的克服现代某些弊端的思路。

中华文化,首先是汉字文化。它重整合,重大概念,重万事万物间的关联,重书写与万事万物的统一。它不是着力于塑造人格神,而是追求终极概念——理念之“神”。追求自高而低、自低而高、自大而小、自小而大的思维秩序与社会秩序。中华文化是一个泛道德主义的文化。它强调人伦关系,强调和谐与秩序的理想,主张克制无限竞争与不断膨胀的欲望,强调人生而有之的伦理义务,强调敬天与天人合一。这虽然有它的不足,影响了数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文化创新,但同时,它维护了中华大国的延续与统一,帮助中华民族度过了重重难关,以充满活力的姿态进入了21世纪。而且,今天看来,它对于回应恶性竞争、欲望膨胀、生存压力与飞速发展中的浮躁心理等种种“现代病”,是有启迪意义的。同时,中国文化又具有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取向。它较易与迅猛发展的现代性接轨,它接受发展是硬道理的思路,较少那种仇视现代性、敌视科学技术的心理与不求上进、消极懒惰的人生态度。地球不能垄断,文化不可单一,中华文化,是以欧洲为中心的jī dū jiāo 文明等现代世界主流文化的最重要的参照系统之一。

文化的软实力,关键在于它的有效性,我所说的有效其含义是:第一、它能提供越来越好的生活质量,给受这种文化熏陶的人众以幸福、满足、欣悦与尊严,它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使人们喜爱与尊敬这种文化。简单地说,它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而不是以人为敌或为奴的文化。第二、它有足够的凝聚力与亲和力,能够使受这种文化覆盖与影响的人,友善起来,聚拢起来。第三、它能坚持自身的特色,自己的性格,独树一帜而又友好立身,正确地处理与异质文化的关系,能够与外来影响切磋交通,也能撞出火花,取长补短,互利互补,既不会动辄失去自信,屈服于强势的文化,自我瓦解;也不会盲目排斥异端;不会在急剧的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陷入认同危机,即失去自身的身份认定,陷入绝望与仇恨。第四、它有足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有足够的自我调整、自我更新与抗逆抗压的能力,它能够与时俱进,自强不息。

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走过曲折的道路,经历了痛苦的文化危机与文化骚乱,同时我们已经并正在靠拢上述的四点文化期许。我们正在克服面临急剧走向现代化、全球化的世界所产生的紧张、困惑、焦虑与进退失据,我们一定能够做到文化兴国,为后世子孙并为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11月2日,有删节)

6.下列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东方文化,它不仅覆盖面广,而且影响面巨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并享有很高的声誉。

B.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经曲折,它面临过严峻挑战,曾经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如今它已走出落后的阴影,日益呈现出勃勃生机。

C.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一种独具特点的哲学观及人文价值与思路,继承这种传统文化,就可以克服现代性的某些弊端。

D.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一种静止的文化。它有活力,与时俱进,能够与世界主流文化、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交流对话、互补互通。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汉字文化注重各种事物间的联系和统一,追求思维和社会的有序性。

B.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可也表现出了创新性不足的先天缺陷。

C.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积极进取取向使它的生命力顽强并且充满着活力。

D.中华文化作为现代世界主流文化正对jī dū jiāo 文明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有关文化软实力的四点论述是作者针对中华传统文化缺少有效性这一不足提出来的文化期许。

B.中华民族曾经经历过痛苦的文化危机与文化骚乱这个事实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在走向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盲目排斥异质文化,自我更新和抗逆能力不足。

C.中华民族若想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走得更自信更坚定,就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D.中华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也需要改造和发展,我们只要克服急剧走向现代化、全球化的世界所产生的某些弊端。就一定能够做到文化兴国。

6.C

7.D

8.C

【解析】

6.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类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将可能性说成必然性。原文是为“克服现代性的某些负面弊端”“提供了一种有参考意义的”思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D项,偷换概念。由原文“中华文化,是以欧洲为中心的jī dū jiāo 文明等现代世界主流文化的最重要的参照系统之一。”可知,中华文化目前还不是现代世界主流文化。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A理解错误,作者的这种文化期许是对所有文化而言的,并非只针对中华传统文化;B结果与原因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D“克服某些弊端”与“文化兴国”不构成充分条件关系。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对外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5.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C.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D.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胡床”“貊盘”带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C.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D.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B.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C.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D.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5.D

6.B

7.A

【解析】

5.

试题分析:“必须”说法绝对化。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6.

试题分析:“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错,应该是“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与 原文不符。原文“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强调中华饮食文化的个性特征;“为世界各国所认可”的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个性特征,而不是“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中国古姓氏的产生和发展

卢 林

在远古时期姓氏的创立是以母系氏族的女姓为核心的。姓是什么呢?汉代的许慎认为:姓从女,女就是母,“女”、“生”就是“生母”。无论是谁,他的生命都是他的“生母”带来的。因此,古人的姓应该随从“生母”,他的生母姓什么,子女就应该姓什么。在家庭未产生以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生活在一种游猎和原始群居状态中,男子外出游猎,漂泊不定,女子往往定居一方,从事采集生产。男女不可能有固定的配偶关系,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只能知道“家中”有母,而不知道父亲是谁?在哪儿?所以说在母系氏族社会,母亲是后嗣唯一可以确认的尊亲。

母系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到来,氏也就出现了,它和姓不同,再也看不到文字中的“女”字旁了。根据史前的传说,黄帝和炎帝出生于姬水和姜水,也就有了姬姓和姜姓,但以姬为姓的黄帝却称“有熊氏”和“轩辕氏”,因为黄帝所率领的部落群在战胜炎帝所率领的部落群后,又打败了蚩尤率领的九黎族部落群,就驻扎在“有熊”这个地方,黄帝的氏族部落以驻地而得名“有熊氏”。“轩辕氏”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有人说和有熊一样,也是地名,但我相信,黄帝因发明车而得“轩辕氏”的传说是千真万确的。

从黄帝在氏名的选择上,我们应该理解:许多部族在选择氏名时,多以“图腾”为名。有的以植物为自己的氏,如:蒲、柳、杨、梅等;有的以动物为自己的氏,如:熊、马、牛、羊等。同一图腾氏族的成员禁止通婚,这与母系社会高级阶段同姓不通婚一样,是为了族人的健康繁衍,用以区别婚姻界限的标志,“氏”和“姓”是不一样的。在父系氏族社会的氏,是同姓衍生的一个个分支,本来是同姓部落的个体私有名称,到后来可能是专门指代部落的首领。

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在国家的体制下,某些官职也成了氏,在我国古代,邦国和官职有些是可以世袭的,于是这些氏也就可以随之世袭了。一旦邦国和官职失去之后,氏就开始演变成为家庭的标志。那个时候,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氏族名号的使用范围从王族一直涵盖到普通平民,但没有涉及到与奴隶相近的阶层。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姓和氏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从西周到春秋,是姓氏的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姓氏制度既是一种血缘性家族制度又是一种政治制度,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成了一种礼规。同时,赐姓制度的施行,彻底改变了先前的氏族名号制,赐姓命氏使得姓氏重新受人重视。在宗法社会等级制中,“嫡长称伯,庶长称孟”。这时期命氏的方法主要有:以国为氏,以采邑为氏,以祖辈或父名为氏,以官职为氏等形式。

姓氏合一和姓氏全民化是春秋晚期以后的事。姓氏合一主要表现为,春秋晚期,特别是在战国时期,姓氏在概念上混用,战国时代的女子名称中古姓基本不见了,个别古姓也已经在男子名称中出现,同姓不婚的规定被破坏,以氏别贵贱的功能也丧失。春秋晚期,诸侯兼并,强宗倾扎,血缘亲情的意识早已被人们淡漠,古姓氏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战国时期,原来以土地为依托的作为宗族的氏蜕化成一种与政治和等级脱钩的虚化的血缘标识符号,不再是别贵贱的象征,“氏”的概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别婚姻”的母系社会古姓和“明贵贱”的父系社会的氏走到了历史的拐点,终于合二为一了。

5.下列对有关“姓”或“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氏是姓的分支,氏名先是各分支的名称,后来可能就成为部落首领专用名称。

B. 各部族都把“图腾”作为氏名,既有以植物命名的,也有以动物命名的。

C. 母系氏族社会中子女都随母亲的姓,母亲是后嗣唯一可以确认的尊亲。

D. 氏出现在父系氏族社会中,“有熊氏”和“轩辕氏”就是对黄帝的称谓。

6.下列对姓氏产生和发展的表述,正确一项是( )

A. 西周到春秋时期,施行赐姓制度,氏族名号制被彻底改变,摒弃了男称氏女称姓的礼规。

B. 姓氏在概念上混用始于战国,当时女子名称中古姓基本不见了,个别古姓出现在男子名称中。

C. 奴隶社会中有些官职成了氏,这些氏随官职被世袭,在官职失去后,氏就演变为家庭的标志。

D. 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当时一些家庭中的子女只知 “家中”有母,而不知父亲是谁。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国为氏、以采邑为氏等命氏形式,都表明在宗法社会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B. 战国时期,姓在男子名称中出现,氏也与政治等级和宗族血缘脱钩,最终合二为一。

C. 奴隶制时代,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在贵族和奴隶之间则用不同的姓氏来区别贵贱。

D. 黄帝生于姬水,便以姬为姓,被称为“有熊氏”,这是因为熊是黄帝部落的图腾。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概念,此题是有关“姓”或“氏”的解说,将选项的解说与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找出异同。B .“各部族”是全称,而“许多部族”是特称;“都把‘图腾’作为氏名”不对,原文是“多以‘图腾’为名”。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此题重要语句指“对姓氏产生和发展的表述”的语句,解题方法仍然是将选项的解说与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找出异同。A虽然改变了先前的氏族名号制,却并未摒弃男称氏女称姓的礼规。 B原文中说“春秋晚期,特别是战国时期”,“始于战国”的说法不对   D文中有“在家庭未产生以前”的表述,说明当时还没有家庭。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全文有关内容的正确理解,该题选择理解正确的一项,即有三项是有错误的,分别于原文内容进行比较,找出理解错误的地方。A命氏的形式并不能证明宗法社会的等级制度森严,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嫡长称伯,庶长称孟”;B氏与政治等级脱钩,并未宗族与血缘脱钩,而是成为“虚化的血缘标识符号”  C文中说“奴隶没有姓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恒星考古:发现原始巨星踪迹

①科学家们通过模拟早就预测到,第一批恒星中的某些恒星是非常巨大的,质量超过太阳质量的100倍,在仅仅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就经历了生存和死亡——这个时间在宇宙中相当于一眨眼的功夫。但天文学家们一直没有发现第一批恒星存在的迹象。他们只能推测,那些恒星可能是在宇宙大爆炸发生之后最初的几亿年里形成的,由氢、氦和微量的锂构成。随着那些恒星作为超新星爆炸之后,产生了第一批重元素,通过这些重元素演化出了后来的星系和恒星。

②目前,利用一项被称为“恒星考古”的技术,日本国家天文台的青木和光及同事发现了这种恒星的首个迹象,这种迹象保存在其远古后代的化学成分中。第一代恒星的遗迹存在于一颗叫做SDSS J0018-0939的恒星中,其中的化学成分表明该恒星形成于一个气团,气团是由一颗非常巨大的恒星爆炸后所产生的材料构成的。

③第二代恒星燃烧较慢,已经存在了大约130亿年,它们中含有微量较重的元素,这表明这些恒星是由一种气体聚结而成的,以前的一颗或数颗超新星产物使这种气体丰富起来。“这就像柜橱里层的罐子中所盛的豆子,它们永远在那里呆着,但你可以随时打开。”剑桥市麻省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安娜·弗雷贝尔说,“通过研究,科学家们能够将形成恒星的气团成分搞清,进而可以了解哪些成分以及其中有多少成分来自于第一代恒星。”

④跟铁之类的较重元素相比,恒星SDSS J0018-0939中碳、镁和钙等较轻元素的丰度很低。研究者称:对于这种特性,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一种叫做“不稳定对超新星”的特大质量恒星发生了爆炸。

⑤当恒星的核心温度变得非常高时,成对的光子变成成对的电子和正电子,这时就会形成不稳定对超新星。结果,外表压力下降引起恒星产生明显的塌缩,发生巨大的热核爆炸。青木称,这种爆炸会将恒星撕裂,产生研究小组发现的高浓度铁和少量的较轻元素。对此,弗雷贝尔说:尽管外层被炸掉,但较重的元素仍被吸回核心处,形成黑洞。

⑥这个研究成果是令人兴奋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理论家们就可以宣告胜利了。目前,这只是一颗恒星,而且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这些恒星都是以这种方式爆炸的。

⑦研究人员正在观察更多恒星的化学特征,进一步搜寻其他的例证。如果这种恒星如此普遍,使用定于2018年发射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或者利用下一代的大型地面望远镜,未来的天文观测通过来自最遥远星系的远古光线,甚至能够直接观察到这种巨型恒星作为超新星死亡的现象。

5.下列关于第一代恒星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第一代恒星中的某些恒星体积巨大,质量超过了太阳,但一眨眼工夫就完成了由生到灭的过程。

B.、第一代恒星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后最初的几亿年里形成的,其主要成分为氢、氦和微量的锂元素。

C.、第一代恒星存在的首个迹象是由日本科学家青木和光与其同事率先使用“恒星考古”技术发现的。

D.、第一代恒星的遗迹在于由一颗非常大的恒星爆炸后所产生的材料构成的气团所形成的恒星中。

6.下列关于“恒星考古”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恒星考古是围绕一颗叫做SDSS J0018-0939的恒星中保存的化学成分展开的。

B.、科学家试图通过搞清第二代恒星的气团成分来了解来自第一代恒星的成分及比例。

C.、对恒星考古目前的研究成果应持谨慎乐观态度,因为这些研究成果不具有普遍性。

D.、借助两种望远镜同时进行天文观测,恒星考古就会在2018年后取得更大成果。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的“这种恒星”与第三段中的“这些恒星”都是由一种气体聚结而成的,这种气体如同“柜橱里层的罐子中所盛的豆子”。

B.、一种叫做“不稳定对超新星”的特大质量恒星发生了巨大的热核爆炸,似可解释SDSS J0018-0939中较轻元素的丰度很低的原因。

C.、麻省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家弗雷贝尔认为,外表压力下降引发恒星爆炸,尽管外层被炸掉,较重的元素仍被吸回核心处形成黑洞。

D.、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未来的天文观测通过来自最遥远星系的远古光线,甚至能直接观察到第一代巨型恒星作为超新星死亡的现象。

5.D

6.D

7.A

【解析】

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找到论述第一代恒星的语段,然后将选项带入进行比较分析,A.第①段1~3行,“一眨眼”相对于宇宙演变而言,非实指。B.第①段4~5行,原文为或然判断“可能”;“主要成分”不正确。C.第②段1~2行,“率先”无中生有。所以选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找到答题区间第⑦段,然后将选项带入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D 项,“同时”不正确,原文中是“或者”;“就会”说法太肯定,原文中有“如果”。所以选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将选项带入进行比较分析,A项,“这种恒星”指第一批恒星,它形成于气团,“由一种气体聚结而成”无依据。所以选A。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