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重拾中华之“礼”的当代价值

彭 林

东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文明,两者的关键区别究竟何在?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将东西文化归结为“礼”“法”二字。钱穆赞扬此语“深得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数十年后,钱穆又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说清礼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礼是理的同义词。“礼者,理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以礼为尽人皆有的四个善端之一,无礼者谓之非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造,而是渊源有自。

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能。人有文化自觉,不可与鸟兽同群,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礼是人生第一要义。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者与“非礼”的斗争。而历史的进步,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人生礼仪”进行指导,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四方发展不平衡,各地风俗更是歧异,对政府而言,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超越于方言、风俗之上,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互议,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

如今,举国上下都在谈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汇通,愿望很好,但如果对两大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盲目从事,就是不清醒的,甚至是有害的。

西方文化是zōng jiāo 文化,以神为中心,一切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按照《shèng jīng 》的说法,人有原罪,人性本恶,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灵魂。而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从周公制礼作乐起,民本主义迅速崛起,天意与民意几乎等同,人的自主意识抬头,人性本善,人的灵魂不仅要由自己来管理,而且能管好。礼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的不二法门,惟有经由礼,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当代中国,传统礼学依然有其生命力。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证明,物质与精神,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提上议事日程。近年,各地纷纷举办道德大讲堂,反映了社会对道德的呼唤。道德只有体现在人的身上,对人与社会的进步发生作用,道德才是鲜活的、有价值的,礼恰恰是把道德转换为可以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今天在社会秩序方面出现的种种乱象,包括某些国民出境旅游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根到底是行为“失范”。

礼仪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甚至远播东亚,推动了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修身、齐家密切相关,内涵极其丰富。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华礼仪也定能完成现代转型,再度辉煌。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2日05版,有删改)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我们只要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就可解决中国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B.人生第一要义就是礼,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要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需要。

C.中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方风俗各异,但国家能保持统一的趋势,其深层原因是在礼的层面上彼此认同。

D.要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汇通,首先就必须要对东西方文化有一个清醒而深入的认识,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E.西方文化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性本恶,人的灵魂只有上帝能拯救,人类要按照天意与民意管好自己的灵魂。

6.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3分)

A.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因此我们应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B.诸侯争霸的春秋乱世,证明了孔子关于“礼”的那一套理论在当时根本行不通。

C.因为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所以中国在总体上维持了文明的高水平。

D.独具特色的中华礼仪影响深远,对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7.为什么作者认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造,而是渊源有自”?(4分)

8.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打破传统道德底线的事件,如“小悦悦”事件等,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应该加强传统礼学的教育,让人们知礼明礼。请依据文意,谈谈你对这种呼吁的理解。(4分)

5.CD

6.D

7.①中国人按照礼来生活的,通过礼自别于禽兽;②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③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④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 [4分。每点1分。]

8.①广东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道德水平不尽如人意,这说明物质与精神,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如道德等就会提上议事日程。

②许多人呼吁应该加强传统礼学的教育,让人们知礼明礼,这说明只有通过礼的教育,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礼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可操作的层面,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4分。每点两分。其中恰当引用文中观点1分,结合题干中材料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A.“只要……就……”条件关系错误,原文是“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B.这一观点是中国人的看法,而并非所有人的看法;其次“其它动物则不需要”偷换概念,原文是“其它动物则不能”。E.事实混乱,“按照天意与民意管好自己的灵魂”并不是西方文化的思想,而是中国文化的。所以选C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可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来分析选项是否符合文意,A.因果关系不成立。B.春秋乱世有很多原因,不能证明理论的不可行。C.是因为中国人从小到大“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所以“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所以选D。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可先从文章中找出题干中的这句话,然后从下文第三、四两段中的论述中进行概括或者直接提取即可。如第三段,“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礼是人生第一要义。”可概括为中国人按照礼来生活的,通过礼自别于禽兽;“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可直接提取第一句;“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可直接引用。第四段开头第一句可直接提取作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列举广东经济高速发展后出现的精神文明的问题,然后再结合着文章中关于礼的论述,以广东“小悦悦”事件为例阐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明礼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共同发展,还要从让人们知礼明礼的方法角度来谈加强传统礼学的教育的重要性。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的批评家在划分文学史时期时,通常采用年号、朝代的名称,或诸如“初”“中”“晚”等朝代细分期名称。可是,当他们回顾唐代时,却将一个源于植物生长周期的新名称插入“初唐”和“中唐”之间。这一名称的采用,是文学史家超出平常的冷静而惊叹不已的表现:“盛唐”——“唐朝的黄金时代”,没有一个朝代的诗歌曾经如此称呼。在后世读者看来,以玄宗朝为中心的这一时代,闪耀着独一无二、辉煌壮丽的光彩,是文化繁盛和文学天才幸运地巧合的时刻。然而,这种特别的光彩也遮盖了这一时期文学史的庐山真面目:一个持续变化的复杂过程,却被看成是天才和多样化风格如同雨后太阳突现,而且其消失也如同出现一样迅速,留下后来的时代为获取其余辉而努力奋斗。

将盛唐看成中国诗歌顶峰的信念,出现于九世纪,发展于宋代,牢固地植根于所有后来者的心中。但如果我们想对这一时代及其诗歌进行严肃认真的探讨,就必须将这种辉煌绚丽的神话撇在一旁。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从远处观察它,就不能充分赏识其蓬勃生机和多彩丰姿:诗人之间的内在联系被曲解了,这一时代深植于过去诗歌中的根被切断了,一系列简单化的、陈旧的词语被用来描绘这一时代的风格特征。

要坚持盛唐是诗歌黄金时代的神话,就必须对三个重要方面加以注意。首先,不能将这一时代等同于李白和杜甫,两位被后代读者看成是这一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诗人。文学史并不能包括主要天才的全部,较为谨慎的做法是将天才安置于其基本背景之下。如果我们撇开盛唐神话,就会发现李白和杜甫并不是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后代读者往往满足于李白和杜甫的这一形象:他们不仅被视为诗歌的顶点,而且被视为诗歌个性的两种对立典范。但是,同时代诗歌的背景却使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殊为不同的眼光,这种眼光能使我们看出他们的独创性的本质和程度。我们的目标不是用主要天才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其最伟大的诗人。

其次是关于时代风格的一般问题。保守的文学史家幻想时代风格是一种完全一致的实体,具有明确的固定年代。另外一些人则不相信任何时代的标志,认为其中存在着不利于真正的诗歌鉴赏的东西。但时代风格是实际存在的;然而,时代风格又是无形的、多侧面的、相互渗透的实体,并不容易界定。它们在分界处体现得最明显:新的观念、有影响的诗人或各种再发现能够在短短几年的过程中引起诗歌的普遍变化。这些分界线是高度渗透的:新风格的起源和旧风格的延续在这里最清晰地显现。大约在715年至725年间初具规模的盛唐诗,显然衍生于初唐风格;同时,这一期间所发生的各种变化,正是基于许多初唐诗人对自己时代诗歌的不满。在分界线的另一端,盛唐最后一位主要天才杜甫去世后,盛唐风格仍余音不绝。直到八世纪九十年代初,对复古的关注重新兴起,这才真正进入了中唐。但这一分界线决不是绝对的:保守的诗人继续写着王昌龄风格的边塞诗,而激进的革新者在形成新诗歌的同时,仍然盯着李白和杜甫。

其三,盛唐神话的最严重危险是被切断其内在发展历程,变成一个光辉灿烂、多姿多彩的瞬间。盛唐诗的丰富多彩一部分确实是由于诗人个性的不同造成的,但另一部分却是七十多年历程中文学演变的结果。成熟于八世纪二十年代的诗人对于诗歌和诗歌传统的观念,与成熟于八世纪四十年代的诗人是迥然不同的。在八世纪二十年代,诗歌是一种优美圆熟的技巧,从理论上说可以用来激发深刻的道德和文化意义。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几世纪来没有出现过无可争议的大诗人,这就给天才的出现留下了宽广的空间。而成熟于八世纪四十年代的诗人,却面对着二十年来所创造的宏丽遗产。因此,杜甫面对其直接前驱者的特殊体验,是年辈较早的孟浩然从未有过的。

(选自[美]宇文所安著,贾晋华译《盛唐诗》,三联书店,2014年,有删节)

5.和6.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7.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8.下列对于时代风格的说法,不属于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的两项是 (5分)

A.时代风格是一种具有明确的固定年代的完全一致的实体。

B.时代的标志并不存在,如果存在则不利于进行诗歌鉴赏。

C.时代风格具有无形、多侧面、相互渗透而又不容易界定的特征。

D.时代的分界线是高度渗透的,新旧风格在一定时期会并存。

E.时代风格并不是虚无缥渺的,而是实际存在的。

9.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在文学史时期划分的问题上,中国的批评家们给予唐代有别于其它朝代的名称。

B.从九世纪开始,盛唐就被视作中国诗歌的巅峰,这个观点一直被延续至现代。

C.李白和杜甫并不算是盛唐时最伟大的诗人,他们只是两种诗歌个性对立的典范。

D.盛唐的诗歌同样具有其发展的历程,它是文学演变的结果,并不只是一个瞬间。

10. 文中第一段的“特别的光彩”和“庐山真面目”各指什么?(4分)

11. 结合文中观点,谈谈你对下面所述现象的理解。(4分)

王维和孟浩然都生活在盛唐,由于对隐逸主题的共同爱好而经常被后代读者联系在一起,但两位诗人在才性、诗风等方面其实都很不相同。王维年青时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一生好禅奉佛;他的诗风清新淡远,自然脱俗,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著称。孟浩然前半生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40岁后应进士不第;他的诗不事雕饰,简朴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5.AB

6.C

7.“特别的光彩”是指盛唐时期文化的繁盛和文学天才的大量涌现。(2分)“庐山真面目”是指盛唐的出现其实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复杂过程,并非突然出现,又迅速消失。(2分)意思答对即可。

8.同时代诗歌的背景使我们对诗人们有了殊为不同的眼光,这种眼光能使我们看出他们的独创性的本质和程度。(2分)王维和孟浩然虽同处于盛唐时期,又同样对隐逸主题有共同爱好,但要真正理解这两位诗人,还是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发现他们各自的独创性的本质。(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5.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类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A.“保守的文学史家”的想法。  B.“另外一些人”的观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C项,李白和杜甫是盛唐时最伟大的诗人,作者只是不赞成将盛唐时代的成就只等于这两个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需要结合“是文学史家超出平常的冷静而惊叹不已的表现:‘盛唐’——‘唐朝的黄金时代’,没有一个朝代的诗歌曾经如此称呼。在后世读者看来,以玄宗朝为中心的这一时代,闪耀着独一无二、辉煌壮丽的光彩,是文化繁盛和文学天才幸运地巧合的时刻。”、“一个持续变化的复杂过程,却被看成是天才和多样化风格如同雨后太阳突现,而且其消失也如同出现一样迅速,留下后来的时代为获取其余辉而努力奋斗。”加以分析概括。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是观点加分析。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本题重点结合“王维和孟浩然都生活在盛唐,由于对隐逸主题的共同爱好而经常被后代读者联系在一起,但两位诗人在才性、诗风等方面其实都很不相同。”加以分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中国修辞学思想的全球意义

中国古代有没有修辞学思想?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不止一次地断言:“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

那么,中国或东方古代是否有修辞和修辞学?西方学者所持的“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是基于怎样的逻辑呢?在此问题上,难道上帝真的漠视了他的东方子民了吗?显然不是,中国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修辞和修辞学,这是毫无疑问的。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因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为。“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是基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作出的判断,其中折射着文明的偏见。西方的古典修辞,就是以城邦社会为语境的演说、劝服和论辩。其经典模式是由“诉讼”“议政”“典礼”三种演说和“觅材取材”“布局”“谋篇”“文体风格”“记忆”“表达技巧”等五个步骤,以及“人格”“情感”“逻辑”等说服要素构成的范畴体系。我们称之为“三说”“五艺”“三素”。如果以此模式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无论是亚洲、非洲、美洲,都是不合适的。“西方之外无修辞学”的观点是狭隘的,它反映的是某些西方学者的自大与傲慢。

什么是“修辞”“修辞学”,众说纷纭。我们认为,“修辞”“修辞学”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即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在不同的修辞形态,“修辞学”也具有不同的含义。但是,这不等于说,众多的“修辞”“修辞学”观不存在任何交集。相反,尽管存在上述方面的差异,“修辞”“修辞学”依然是一个相对明晰的概念。简单地说,“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人们依据具体的语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建构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及其他文本,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的一种社会行为”。显然,运用语言等媒介符号进行思想、观念、情感交流,以实现信息共享、行为协调的传播行为,是人类修辞的共性。修辞学就是研究修辞规律,即揭示如何高效地实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

从现存的文献看,说服、论辩现象,或者说“长短术”“纵横术”,是我国先秦时期典型的修辞形态,特别是在战国时期,以门客、游说之士为最。但是,除此之外,当时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形态。《春秋左传》《战国策》等古籍中有许多关于策士论辩的记载,属于论辩修辞。而《诗经》《论语》等,则是文学和教育话语,也是当时的修辞形态。而当时关于修辞的思想和学说,则遍布先秦诸子的著作。

随着国际修辞学研究全球化趋势的深入,人们发现,中国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古至今,中国不但有修辞实践和修辞学思想,而且修辞形态多样,思想十分丰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也具有像古希腊一样悠久的修辞学传统,也有论辩、说服、演说传统。在世界共融环境下,了解中国修辞学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将有助于增进东西方的学术交流,有助于促进大同世界的建构。”

(选自2013年第5期《北京大学学报》,有删改。)

4.下列关于“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一些怀有偏见的学者套用西方的古典修辞学传统,来分析中国和东方修辞学,得出了中国和东方没有修辞学的结论。

B.依据客观公正的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来判断,没有演说、劝服和论辩活动的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

C.用西方古典修辞“三说”“五艺”“三素”的经典模式来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是规范、合理的。

D.这种观点源自某些自大、傲慢的西方学者对东方的歧视,这些学者认为除东方之外的地域才有修辞学传统。

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修辞学”不是一个历史概念,而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它在东方和西方各有不同的含义。

B.“修辞学”是明晰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修辞形态。

C.从现存的文献看,我国先秦时期已经有了自己的修辞形态,它们就是门客、游说之士在说服、论辩中采用的“长短术”“纵横术”。

D.《春秋左传》《战国策》中关于策士论辩的记载,《诗经》《论语》中的文学和教育话语,都是当时的修辞形态。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为,所以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

B.作为一种具有共性的人类语言传播行为,修辞具有普遍性,但是中国古代的修辞形态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形态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

C.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揭示如何高效地实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

D.部分西方学者提出的“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观点现已有所改变。中国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是不争的事实。

4.A

5.D

6.C

【解析】

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B项“客观公正”有误,文中是说“折射着文明的偏见”;C项错误在于,原文认为“是不合适的”;D项错误在于,文中有“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的说法。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A项的“不是……而是”应为“不仅是……也是”;B项错误在于,原文是说“这不等于说,众多的‘修辞’‘修辞学’观不存在任何交集”;C项错误在于,原文说“除此之外,当时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形态”,这里说成“先秦”是以偏概全。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C项错误在于,后面一句是“修辞学”的定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3.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唐诗让人感到真切、亲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B.唐朝写诗的人太多了,唐诗并不都为了求取功名而作。

C.唐诗在当时是社会场合的交流方式,也是流行的东西。

D.大诗人李白的诗在盛唐被歌唱,到晚唐渐渐不再流行了。

4.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唐诗为宋词元曲所取代,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长盛不衰,值得欣喜。

B.李谷一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异曲同工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怀念。

C.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比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色。

D.唐诗和现在的流行歌词都写人的现实和梦想,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5.根据原文内容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最美歌女唱的是王之涣的诗,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被广泛传唱。

B.时间和距离产生美,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若干年后应该会被人们推崇。

C.杜甫的诗难以流行因为它可能文本些,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系。

D.唐朝人没把唐三彩和唐诗看得很珍贵,它们就是流行、时尚的东西。

3.D

4.B

5.C

【解析】

3.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类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到晚唐渐渐不再流行了”绝对化。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B项,A欣喜的原因不是;C “出色”不准;D “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非唐诗。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C项,张冠李戴、强化因果。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琴,其实并无古今之分,仅有中外之别。现在所谓“古琴”的说法,是为了和西方的各种琴类乐器相区分罢了,而古琴在中国绵延千万年的古代历史与传统文化中有着极重要的地位,几经浮沉,甚至一度成了鲜有人知的“奢侈艺术”。

古琴初制,历众说纷纭,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人将其历史远溯上古三皇时期,故今之制式曰伏羲、曰神农、曰虞舜,皆是沿以始创之功。至仲尼时,琴学也已完备,其艺也大昌。至于秦汉,琴在人们生活中更为普及,司马相知一介寒儒尚有名琴“绿绮”一张,以此琴借语文君,是为千年名曲《凤求凰》。各类曲艺中有《琴挑》一折,专述相如风流逸事。至东汉,蔡伯喈博学多艺,妙于琴音,作《游春 》、《 渌水 》、《 幽思 》、《 坐愁 》、《秋思》诸曲,为著名的“蔡氏五弄”。另作琴学专论《琴操》一篇,广传后世,是为琴学理论之滥觞。隋唐以,琴学更兴,不仅琴家辈出,斫琴圣手亦繁盛一时。较有名者,如雷、郭、张、沈四家,蜀中九雷更是独步古今,现存唐琴“九霄环佩”即出自雷氏一门,盛唐遗音借此琴传响至今。明代士人间,无论是否善于操弹,皆悬琴一张于壁,如《长物志》所言“琴为古乐,虽不能操,亦须壁悬一床”。一般认为,此时的古琴俨然成为文人的象征。因琴学影响广泛,琴谱传刻也是一时风尚。到了清代晚期琴学逐渐式徽,随着西洋乐器及其音乐理论的进入,对于国故民乐影响甚大。

古琴的传承与教授,不同于西方乐器的记谱,而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记谱方式——减字谱。减字谱代表的是古琴的指法,可以算得上是一段时间内行为动作的文字,是一段时间内行为动作的截取,用一种特殊的文字符号体系,是将时空运动符号化、凝固在一个文字体系之中。减字谱是中国古人伟大的创造发明之一,它并未准确地记录音符,而将动作记录,故而按弦时间的长短以及种种吟揉的动作使得古琴艺术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风貌,即流派的形成。

古琴在出现伊始是作为礼乐中乐器使用,但随着之后的不停演进逐渐成为文人的象征,成为文人必备的四艺之首,代表了一种自在风流。我们常常可以在古代的绘画作品中看到携琴访友或者童仆抱琴的形象。正如前文所说,古琴之于文人,不在于是否真的会弹,而在于一种形象的标榜,一种身份的标志。这和文房四宝、茶、鹤、梅、剑等等一同组成文人生活之必备元素。正如明代文彭一方“琴罢倚松玩鹤”的印文,最能反映古琴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琴作为一种乐器已经不仅仅表达了文人的意趣,还带有了一点对于古代世界追慕的情愫。

9.下列对古琴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古琴的历史悠久,它的记谱方式是中国古人伟大的创造发明,但后期也受到了西洋乐器及其音乐理论的影响。

B.古琴的减字谱记录的是抚琴时的动作,而抚琴者按弦时间的长短以及种种吟揉的动作并不相同,故而形成不同的流派。

C.古琴,同文房四宝、茶、鹤、梅、剑等一同组成文人生活的必备元素。明代文彭的一方印章就是最好的证明。

D.古琴出现时是作为礼乐中乐器使用的,但随后逐渐演变成为文人的象征,它代表了一种自在风流,表达了文人的意趣。

10.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这一说法不是为了区分古今琴类的不同,而是体现了它与西方的各种琴类乐器的区分。

B.司马相如一介寒儒尚有名琴“绿绮”一张,以此琴借语文君,演奏《凤求凰》。可见,相较于前,秦汉时琴在人们生活中进一步普及。

C.妙于琴音的蔡伯喈创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是琴学理论的起。

D.隋唐以后琴学更兴,斫琴圣手繁盛一时。雷氏就是其中佼佼者,至今尚能演奏的“九霄环佩”就出自雷氏一门。

1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古琴在中国千万年的古代历史与传统文化中曾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不过,岁月更迭中,也曾一度成鲜为人知的“奢侈艺术”。

B.明代士人无论是否善于操弹,都悬琴于壁,可见,古琴已经成为明代文人的象征,从中不难看出明代琴学影响广泛。

C.减字谱代表的是古琴的指法,不同于西乐器的记谱方式,是一种特殊的文字符号体系,记录抚琴时一段时间内的行为动作。

D.古代绘画作品中的携琴访友或者童仆抱琴的形象反映了古琴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是一种形象的标榜,一种身份的标志。

9.A

10.C

11.B

【解析】

9.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解答此题,可先从文中找到表述古琴的语段,然后将选项带入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A项,无中生有,文中未提及记谱方式受到西洋乐器及其音乐理论的影响。故选A。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C项,表述有误,原文“另作琴学专论《琴操》一篇,广传后世,是为琴学理论之滥觞”,所以应该是他的《琴操》是琴学理论的起源。所以选C。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来分析选项是否正确,B项,“古琴已经成为明代文人的象征”表述错误。原文“一般认为,此时的古琴俨然成为文人的象征”。所以选B。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现代文(论述类)阅读 (9分)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宗白华

诗哲泰戈尔曾说过:“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这是极其伟大的一种天赋。”

他的这几句话里,包含着极精深的观察与意见,值得我们细加思考。

先谈“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东西方古代哲人,都曾仰观俯察探求宇宙的秘密。但希腊及西洋近代哲人倾向于拿逻辑的推理、数学的演绎、物理学的考察去把握宇宙间质力推移的规律,一方面满足理知了解的需要,一方面导引西洋人去控制物力,发明机械,造福生民。西洋思想最后所获得的是科学权力的秘密。中国古代哲人却是拿着“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即泰戈尔所谓旋律的秘密。《论语》上载:“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的运行,生育万物,对我们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一切在此中生长流动,具有节奏与和谐。老子也从他高超严冷的眼里观照着世界的旋律,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活泼的庄子也说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他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荀子歌颂着天地的节奏:“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中国古代哲人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并且把这获得的至宝,渗透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生活在礼与乐里,创造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我们又把这旋律装饰到我们的日用器皿上,使形下之器启示着形上之道(即生命的旋律)。中国古代艺术特色表现在日用器皿的各种图案花纹里,而中国最光荣的绘画艺术,也还是从商周铜器图案、汉代砖瓦花纹里脱胎出来的呢!

再谈“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制作了玉质的日用器皿,后来把它们作为我们政治上、社会上及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在青铜器时代我们竭尽当时的艺术技能把日用器皿,如烹饪的鼎、饮酒的爵等,制精制美,使他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我们赋予最现实的器具以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不仅仅是我们役使的工具,而且可以同我们对语,同我们情思往还。

但我们也曾得到过科学权力的秘密。火药同指南针这两项发明到了西洋人手里,成就了他们控制世界的权力——陆上霸权与海上霸权,中国自己倒成了这霸权的牺牲品。我们发明火药,却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使人们在新年里享受平民式的欢乐。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获取霸权,却让__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方位和走向,使我们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中华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却轻视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使我们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受人欺侮,我们的灵魂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正面临着极大的问题。

(选自《艺境》,有删改)

7.关于“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哲人仰观俯察宇宙秘密的目的,并不像西方哲人那样想获得“科学权力的秘密”。

B.发现宇宙秘密的能力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被泰戈尔认为是中国人的一种极其伟大的天赋。

C.中国古代哲人找到的“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

D.中国古代哲人把找到的宇宙旋律的秘密渗透进现实生活,创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8.下列各项不能体现“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的一项是

A.四时运行和万物生育,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这种秘密。

B.新石器时代制作了玉质器皿,后来我们把它们作为政治、社会和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

C.我们将崇高意义与优美形式赋予现实的器具,使它们已不再仅仅是被役使的工具。

D.我们没有用火药和指南针来获取霸权,而用来享受新年的平民式的欢乐和适宜的自然环境。

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西方哲人探求宇宙万物的目的是了解与控制,因此他们根本就体会不到探求过程中的真谛与乐趣。

B.庄子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而荀子歌颂天地的节奏,他们对宇宙旋律的体验大相径庭。

C.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体现在“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

D.在重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的同时,我们更应坚持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否则,我们便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

7.B

8.A

9.C

【解析】

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从文中找到“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的语段,然后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分析,B项,“发现宇宙秘密的能力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不符合文意。所以选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文中作者关于“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的语段论述,仔细辨识选项与之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A项,属于对“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的阐述。所以选A。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代人,进行比较分析,A项,“因此他们根本就体会不到探求过程中的真谛与乐趣”属无中生有;B项,“他们对宇宙旋律的体验大相径庭”与原文不符;D项,“更应坚持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并不是我们“摆脱贫弱的地位”的途径。所以选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修辞学思想的全球意义

中国古代有没有修辞学思想?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不止一次地断言:“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

那么,中国或东方古代是否有修辞和修辞学?西方学者所持的“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是基于怎样的逻辑呢?在此问题上,难道上帝真的漠视了他的东方子民了吗?显然不是,中国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修辞和修辞学,这是毫无疑问的。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因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为。“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是基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作出的判断,其中折射着文明的偏见。西方的古典修辞,就是以城邦社会为语境的演说、劝服和论辩。其经典模式是由“诉讼”“议政”“典礼”三种演说和“觅材取材”“布局”“谋篇”“文体风格”“记忆”“表达技巧”等五个步骤,以及“人格”“情感”“逻辑”等说服要素构成的范畴体系。我们称之为“三说”“五艺”“三素”。如果以此模式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无论是亚洲、非洲、美洲,都是不合适的。“西方之外无修辞学”的观点是狭隘的,它反映的是某些西方学者的自大与傲慢。

什么是“修辞”“修辞学”,众说纷纭。我们认为,“修辞”“修辞学”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即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在不同的修辞形态,“修辞学”也具有不同的含义。但是,这不等于说,众多的“修辞”“修辞学”观不存在任何交集。相反,尽管存在上述方面的差异,“修辞”“修辞学”依然是一个相对明晰的概念。简单地说,“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人们依据具体的语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建构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及其他文本,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的一种社会行为”。显然,运用语言等媒介符号进行思想、观念、情感交流,以实现信息共享、行为协调的传播行为,是人类修辞的共性。修辞学就是研究修辞规律,即揭示如何高效地实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

从现存的文献看,说服、论辩现象,或者说“长短术”“纵横术”,是我国先秦时期典型的修辞形态,特别是在战国时期,以门客、游说之士为最。但是,除此之外,当时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形态。《春秋左传》《战国策》等古籍中有许多关于策士论辩的记载,属于论辩修辞。而《诗经》《论语》等,则是文学和教育话语,也是当时的修辞形态。而当时关于修辞的思想和学说,则遍布先秦诸子的著作。

随着国际修辞学研究全球化趋势的深入,人们发现,中国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古至今,中国不但有修辞实践和修辞学思想,而且修辞形态多样,思想十分丰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也具有像古希腊一样悠久的修辞学传统,也有论辩、说服、演说传统。在世界共融环境下,了解中国修辞学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将有助于增进东西方的学术交流,有助于促进大同世界的建构。”

(选自2013年第5期《北京大学学报》,有删改。)

4.下列关于“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一些怀有偏见的学者套用西方的古典修辞学传统,来分析中国和东方修辞学,得出了中国和东方没有修辞学的结论。

B.依据客观公正的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来判断,没有演说、劝服和论辩活动的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

C.用西方古典修辞“三说”“五艺”“三素”的经典模式来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是规范、合理的。

D.这种观点源自某些自大、傲慢的西方学者对东方的歧视,这些学者认为除东方之外的地域才有修辞学传统。

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修辞学”不是一个历史概念,而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它在东方和西方各有不同的含义。

B.“修辞学”是明晰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修辞形态。

C.从现存的文献看,我国先秦时期已经有了自己的修辞形态,它们就是门客、游说之士在说服、论辩中采用的“长短术”“纵横术”。

D.《春秋左传》《战国策》中关于策士论辩的记载,《诗经》《论语》中的文学和教育话语,都是当时的修辞形态。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为,所以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

B.作为一种具有共性的人类语言传播行为,修辞具有普遍性,但是中国古代的修辞形态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形态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

C.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揭示如何高效地实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

D.部分西方学者提出的“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观点现已有所改变。中国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是不争的事实。

4.A

5.D

6.C

【解析】

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B项“客观公正”有误,文中是说“折射着文明的偏见”;C项错误在于,原文认为“是不合适的”;D项错误在于,文中有“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的说法。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A项的“不是……而是”应为“不仅是……也是”;B项错误在于,原文是说“这不等于说,众多的‘修辞’‘修辞学’观不存在任何交集”;C项错误在于,原文说“除此之外,当时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形态”,这里说成“先秦”是以偏概全。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C项错误在于,后面一句是“修辞学”的定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3.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唐诗让人感到真切、亲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B.唐朝写诗的人太多了,唐诗并不都为了求取功名而作。

C.唐诗在当时是社会场合的交流方式,也是流行的东西。

D.大诗人李白的诗在盛唐被歌唱,到晚唐渐渐不再流行了。

4.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唐诗为宋词元曲所取代,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长盛不衰,值得欣喜。

B.李谷一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异曲同工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怀念。

C.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比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色。

D.唐诗和现在的流行歌词都写人的现实和梦想,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5.根据原文内容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最美歌女唱的是王之涣的诗,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被广泛传唱。

B.时间和距离产生美,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若干年后应该会被人们推崇。

C.杜甫的诗难以流行因为它可能文本些,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系。

D.唐朝人没把唐三彩和唐诗看得很珍贵,它们就是流行、时尚的东西。

3.D

4.B

5.C

【解析】

3.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类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到晚唐渐渐不再流行了”绝对化。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B项,A欣喜的原因不是;C “出色”不准;D “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非唐诗。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C项,张冠李戴、强化因果。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v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