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题。
自从有鉴宝节目以来,古董市场开始热闹起来。一些鉴定古董的门道和术语,诸如“掌眼”、“打眼”、“蚯蚓走泥纹”都变得妇孺皆知。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现象。广大群众对古 董的热情与日俱增,但对真赝古玩的鉴识能力,却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
古董这个行当,水很深,需要长年累月的实践经验加理论知识,任何一门类想搞明白,没几十年功夫下不来。好在上天有好生之德,给咱们这些外行人留了一条活路,叫做知识盲点。
所谓知识盲点,是指一些文史上的小常识、小细节。这些东西大家耳熟能详,实际上却和想象中不一样,形成了一个知识结构的盲区,不留神就会犯错误。如今市面上假货很多,大部分都是低仿品,造假者水平不高,做工粗糙,经常会露出一些常识性破绽。只要我们掌握一些知识盲点,就能够觉察到这些相对醒目的破绽,不致上当受骗。
比如说吧,李白有一首诗,叫《静夜思》。这诗大家小时候都背过,而实际上,这首诗的原文不是我们熟知的那个版本。在宋代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里,原诗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到了明代,《万首唐人绝句》被修订了一下,第三句“举头望山月”改成了“举头望明月”。到了清代沈德潜的《唐诗别裁》,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改成了“床前明月光”。到了蘅塘退士编撰《唐诗三百首》,把这两句修改综合到了一起。如果有人要卖给你件屏风,说是明代的,上面刻着《静夜思》全诗。你过去一看,发现它起头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那就可以直接把这假货扔出门去了。
再比如说,陆游有一首《示儿》,也是众人皆知。它开头一句“死去原知万事空”,其实最初的版本写的是“死去元知万事空”,因为在明代之前,“原来”、“原知”都是写成“元来”、“元知”,元字做本来、起初意。后来朱元璋嫌恶元朝,连元字也看不得,遂下令将“元来”改为“原来”,才成为现在通行的用法。了解了这个知识盲点以后,若有人给你看一样南宋的古董,里面出现“原来”字样,不用再做别的鉴定,一定是假的。
还有一个成语,叫“纸上谈兵”,说的是赵括夸夸其谈,在长平被坑杀了四十万赵军。可仔细想想,赵括是战国时候的人,纸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西汉年间刚有纸的雏形,到了东汉蔡伦,真正意义上的纸才出现。实际上,“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最早出现,要到晚清那会儿,和赵括联系到一起,差不多是民国时期。如果你看到一件古玩古书里提及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直接扔开就是,假的无疑。
此前古董届出现过一对明代青花暖水瓶,很精致,所有者宣称是郑和用过的,着实唬住不少人。可当这对暖水瓶的题款一亮出来,连我这样的外行人都乐了。那提款写的是“明成祖朱氏棣 皇帝皇宫御用大明永乐六年戊子秋”。稍微有点文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明成祖是庙号,皇帝死了才有,怎么可能在永乐六年就出现呢?
有人兀自强辩,说庙号说不定是皇帝生前就准备好的?这又是一个标准的知识盲点。实际上, 朱棣死后的庙号是明太宗,一直要到一百多年以后,嘉靖皇帝在位时,才把朱棣的庙号改为明成祖。后世的人习惯叫成祖朱棣,但当时的人可绝对不会这么称呼。
所以说,如果造假者胆敢在永乐六年的御用瓶底写下“明成祖朱氏棣”的话……恐怕下场比 方孝孺还惨!人家方孝孺只诛了十族,这个造假的恐怕连微博关注的人都得被株连吧?
(选自马伯庸《外行人的古董鉴定法》)
6.下列关于“知识盲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造假者往往不留神犯“知识盲点”错误,因而他们制作的仿品能轻易被人识破。
B.知识盲点是指一些大家耳熟能详却容易弄错的文史上的小常识、小细节。
C.我们一旦了解一些知识盲点,就能够扫清仿品上的破绽,成为文化专家。
D.广大群众缺乏积累“知识盲点”是他们缺乏对真赝古玩鉴识能力的主要原因。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普通百姓懂得一些鉴定古董的门道和术语并非好事。
B.《静夜思》大概在清代以后才形成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版本。
C.“纸上谈兵”的故事是后人杜撰的,赵括并非夸夸其谈之人。
D.通过基本的文史常识可以判断那对所谓的郑和用过的暖水瓶是赝品。
8.简要说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6.B
7.C
8.告诉人们光掌握一些文物鉴赏术语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一些基本的文史知识。
【解析】
试题解析:
6.A项“能轻易被人识破”有误。C项了解一些“知识盲点”并不能使人成为“文化专家”。D项前后两者无必然联系。
7.C项中的“赵括并非夸夸其谈之人”在原文中无法看出。
8.解答该题,应当结合文章的前三段考虑,从第一段中可以概括出“只掌握文物鉴赏术语”不够;从二三两段中可以概括出“应当懂得一些基本的文史知识”,综合这两方面的信息解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落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粘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4.下列关于原文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及创作态度、题材的差异,决定了飘逸与沉郁风格的不同,其风格不同可从所选意象看出:前者常超越现实,后者则偏于写实。
B.严羽认为,李白诗歌风格飘逸、万景皆虚,杜甫诗歌风格沉郁、万景皆实,两者不能互学。这些观点虽不确切,但的确道出了两者风格与意象的不同。
C.李白的诗歌常常穿插表现历史、神话、梦境,把表面似乎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组合成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
D.杜甫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善于对生活细节作精致的描绘;他的一些记游诗所描绘的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甚至可作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白和杜甫都能用夸张,但李白想象驰骋、夸张大胆,如“燕山雪花大如席”;而杜甫取自现实、偏于写实,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B.杜甫赞赏王宰的山水图画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也常常如此,往往从实处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问题。
C.李白诗歌总是驰骋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虽然很少精致描绘生活细节,但虚中见实,实处用力,妙在烘托,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飘逸。
D.杜甫诗歌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常常以生活的细节表现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如《北征》即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变化。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的是重大社会政治内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表现出生活细节和作者内心的波澜。
B.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古体诗,写的都是安史之乱,但李诗对现实似乎不甚着力,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
C.李白的诗歌往往在虚处用力,诗的意象不粘不滞,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诗风飘逸洒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极具艺术魅力。
D.杜甫的诗歌往往在实处用力,其妙在于刻画,刻画深入具体,气魄非同一般,意象不浮不泛,情感真实深挚,显现出沉郁的风格。
4.B5.C6.B
【解析】
试题解析:
4.“李白诗歌万景皆虚,杜甫诗歌万景皆实”不是严羽认为的,文中说的是“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这些观点虽不确切”也不合文意,原文是说“固然未必十分确切”。
5.“实处用力”有误,文中说“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
6.“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属无中生有。
湘水苍凉话屈原
张坚固
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候,来自君王无故的怒气和指责,被迫的疏隔和远离,对于屈子,就像是孩子第一次遭受的不公平对待。我仿佛看到他的不知所措,他的想不通,他执拗的不舍的背影。
他还是被疏远、流放了,虽然他一度倔强地辩解,说是自己主动走的。但我们都不信,他自己也不信。屈赋中几乎每一句话,他的理智都是不相信的,但他的心灵相信。
美人与香草,爱慕与背弃,远逝与归来,全部的屈赋都在纠结着。每个读者都感觉到诗中话语和意象的一再重复,惟有屈子不自觉。他深深沉溺其中,唯恐那个人不知、不信,于是一遍遍地诉说,一次次地表白。而那个人的反应如何呢?——他掉过头去,“佯聋而不闻”。看到这里,不觉失笑了,他们就像一对过家家的孩子。这个动作甚至让我觉得,怀王并非要刻意地伤害,只是他像孩子一样任性和不耐烦,忽然地就“不理你了”。这其中也许有旁人的挑拨,也许是彼此人格中的不和谐因素慢慢凸显,让他们隐约意识到,彼此要走的道路将是多么不同。怀王后悔了曾经赋予他的无限制的信任和权力,他要把它们收回来,却用了最粗鲁的方式。他像孩子一样自私,并不去考虑这一切的后果。于是,撕毁诺言、背弃情谊的痛苦,全部推压到了屈子身上。
他们终究不是孩子。两人之间的变故,牵动着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而这,更时刻折磨着屈子的身心。
是真的越来越远了。屈子从郢都离开,一路摇摇晃晃来到了湖南。这是我的家乡。沅湘一带的奇山异水,对后世的文学家而言,是个最富诗趣的所在,他的《离骚》,浪漫主义风格的吟诵,就是在这里写就的。但对于屈子,它更有可能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莫大恐慌。去年我在湘西采风,很多地方都还是渺无人烟。可以想象,两千多年前的这里,是怎样荒芜一片。
长时间这样脱离社会的生活,会把一个正常人逼疯的,何况屈子本来就不正常。于是,我们读到的诗句渐渐语无伦次了。我无法控制自己有这种感觉:诗中的想象越是奇幻流丽,语言越是脱俗出尘,他就越是憔悴疯癫。如果有故人看到他那时的样子,恐怕要心碎了。可是,没有人。
他是那么偏执的一个人。那里的食物,他怕吃下去不洁,把花瓣和露水当作食物;那里的衣服,会玷污他清白的躯体,宁可穿着他荷叶做成的奇异衣裳,行吟在寂寞的泽畔。他自恋,比美人更美,比娇女更娇,比坚强更坚强!
一方面极疯癫,另一方面却极清醒。他清楚地看到国家一步步衰落,社会的__与人心的浑浊。他厌恶那个浑浊的世界,面对那里,他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清高和自豪。可是当他远离那里的时候,又是多么不舍。仿佛一次长途旅行,从希望开始,却曲折不期,回返已是暮途,“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 ”,“屈心而抑志兮”,委屈身心,压抑感情,不能遏制,这是他心里永远的矛盾,永远的痛处。
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到了如何不堪的地步,才让屈子走向了汨罗江的水波?诗篇中说得很明确,自沉是经过深思后的抉择,并非一时血气上涌或是神经失常的冲动。这更让我心痛——没有人比他更热爱生命。他那么喜欢美丽的花草,香洁的衣裳,那么害怕光阴的流逝,他对尘世怀着极端眷恋。但最终给他以归属感的,竟是滚滚波涛。屈子用他的生命完成了他一生的追求和证明了他高洁的人格!这是一场人格的悲剧,这样的人,必然有这样的结局,无论我们如何不甘。
如果我是江边生长的一株芷草,必曾牵留过他的衣袂。千年来端午落下的龙舟雨,是那时牵留不住的泪水。
(选自《株洲二中》报137期,有删节。)
10.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是( )
A.屈原是被疏远了、流放了,但他却倔强地辩解说是自己主动走的,说明他有时也有点维护面子的虚伪。
B.文中加点的“那个人”“那里”分别指代的是:“那个人”是指楚怀王;“那里”是指楚国的国都即郢都。
C.文中“他像孩子一样任性和不耐烦,忽然就‘不理你了’。”隐晦地表达了楚怀王流放屈原的粗鲁方式。
D.文中引用屈赋中“香草”,“荷叶、花瓣、露水”,象征的是诗人屈原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E.“沅湘一带的奇山异水”激发了屈子的诗情,这是《离骚》诞生的最主要的原因。说明屈子即使被流放,也有流连山水的闲情逸致。
11.作者说怀王和屈原都像个“孩子”,请说说这两个“孩子”所蕴含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12.为什么说屈子“一方面是极疯癫,另一方面却极清醒”?
13.结合“如果我是江边生长的一株芷草,必曾牵留过他的衣袂。”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10.B D
11.(1)说屈原像个孩子是指:他在遭受不公平的对待时的不知所措,执拗不舍。表现了屈原坚持真理、正义和理想时,孩子般的天真和执着。(2)说怀王像个孩子是指:他像孩子般的喜怒无常,任性,不耐烦;像孩子一样自私、撕毁诺言。表现怀王孩子般的任性和专横。
12.“极疯癫”表现在他诗句中的“想象的奇幻流丽”,“语言的超凡脱俗”,赞颂屈原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指他始终不渝的美政追求,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极清醒”是指他清醒地看到国家(楚国)一步步衰落,看清了社会的__与人心的浑浊,所以他处在那样的庙堂不高兴,同流合污又做不到。体现了屈原心里永远的矛盾和永远的痛处。
13.(1)对屈原的无限崇敬之情,敬仰他对美、正直、正义的坚守,歌颂诗人高贵的品质和爱国情怀;(2)对屈原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屈原的悲剧人生深深的惋惜;(3)同时也表达了对怀王的自私、粗鲁和专横以及对污浊的社会环境进行否定和批判。
【解析】
10.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内容及情感的细微差别,A.“维护面子的虚伪”错,结合全文可以得出表现了屈原坚持真理、执着;C.“隐晦”错,应该是通俗;E.“最主要的原因”错,应该是他自身的遭遇和性格;“流连山水的闲情逸致”也错,应该是借此表达理想和人格。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文章的主旨、行文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如本题A.“维护面子的虚伪”错;C.“隐晦”错,应该是通俗;E.“最主要的原因”错,应该是他自身的遭遇和性格;“流连山水的闲情逸致”也错,应该是借此表达理想和人格。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说怀王和屈原都像个‘孩子’,请说说这两个‘孩子’所蕴含的意义有什么不同”这是考查重要语句的含义,答题时要结合上下文,有效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第二、三两段,如“爱慕与背弃,远逝与归来,全部的屈赋都在纠结着”“他深深沉溺其中,唯恐那个人不知、不信,于是一遍遍地诉说,一次次地表白”屈原像个孩子,他在遭受不公平的对待时的不知所措,执拗不舍。表现了屈原坚持真理、正义和理想时,孩子般的天真和执着。“怀王并非要刻意地伤害,只是他像孩子一样任性和不耐烦”“却用了最粗鲁的方式。他像孩子一样自私,并不去考虑这一切的后果。于是,撕毁诺言、背弃情谊的痛苦,全部推压到了屈子身上”他像孩子般的喜怒无常,任性,不耐烦;像孩子一样自私、撕毁诺言。表现怀王孩子般的任性和专横。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看位置,析语境。1.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2.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四、由果溯因,提炼内核。很多句子如果只揭示“是什么”的问题,本身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揭示,因此,应结合语境指向求因,提炼内核。凡是字面意思可问“为什么’的,均应在“为什么”上寻求原因,融入答案。五、联系时代背景、主旨、写作意图和作者的经历、创作风格等。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从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如本题有效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第二、三两段,结合有关语句概括。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为什么说屈子‘一方面是极疯癫,另一方面却极清醒’”,即找出作者这样认为的一些原因,答题时首先确定范围,主要集中在文本后本部分,然后找出能够表现作者观点的和表达感情的有关语句,如“我们读到的诗句渐渐语无伦次了”“诗中的想象越是奇幻流丽,语言越是脱俗出尘,他就越是憔悴疯癫”“他清楚地看到国家一步步衰落,社会的__与人心的浑浊。他厌恶那个浑浊的世界,面对那里,他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清高和自豪”“可是当他远离那里的时候,又是多么不舍”“委屈身心,压抑感情,不能遏制,这是他心里永远的矛盾,永远的痛处”“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到了如何不堪的地步,才让屈子走向了汨罗江的水波”“他那么喜欢美丽的花草,香洁的衣裳,那么害怕光阴的流逝,他对尘世怀着极端眷恋”“屈子用他的生命完成了他一生的追求和证明了他高洁的人格”,可以概括出:他的“疯癫”体现在他诗句中的“想象的奇幻流丽”,“语言的超凡脱俗”,表现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指他始终不渝的美政追求,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同时他也是极其“清醒”地看到国家(楚国)一步步衰落,看清了社会的__与人心的浑浊,所以他处在那样的庙堂不高兴,同流合污又做不到。所以他宁愿自沉江底,体现了屈原心里永远的矛盾和永远的痛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时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具体步奏如下:(1)读懂暗示语。散文写景、抒情或叙事,作者为了表情达意总是对人物或事件、时间或空间、景物或感情作某些暗示、标识,或明或暗地给读者传递阅读信息。(2)悟透概括句(或总结句)。散文的一些概括句(或总结句)是作者感情的升华或表意的集中体现,隐含诸多阅读信息,对它应深入解读。(3)关注过渡句。.过渡句不仅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同时还常常隐含上下文诸多主要信息。(4)此外散文阅读还应注意一些指示语(指示代词“这样”“那样”“如此”等)、情态语(表明人、物情态)、感情句、主旨句所隐含的信息,对其正确地辨别、筛选有助于我们阅读作品,解答试题。如本题“一方面是极疯癫,另一方面却极清醒”就是一个过渡句,在概括答案时要在其上下文寻找,才能全面。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如果我是江边生长的一株芷草,必曾牵留过他的衣袂’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该句处于文章的末尾,故应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同时要注意最后一句“千年来端午落下的龙舟雨,是那时牵留不住的泪水”。依据原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是答好探究题的第一步。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性和抒情性的语句,把握住这些,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人物形象的把握来讲,作者对作品中人物倾注的情感的褒贬,是理解好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基础,所以要搞清作者写了一个什么事,通过这个事体现了作品中人物的什么性格,表现了什么主题。本题作答时可结合文章题目“湘水苍凉话屈原”和上一个小题,可以看出作者眼中的屈原:坚守美、正直、正义,保持高洁的品行、满怀爱国热情、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对其作者满怀敬仰之情,歌颂诗人高贵的品质和爱国情怀,对屈原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屈原的悲剧人生深深的惋惜;同时也表达了对怀王的自私、粗鲁和专横以及对污浊的社会环境进行否定和批判。
【考点定位】
【名师点睛】经典作品往往意蕴丰富,其深刻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传递真、善、美的人文精神,此类探究注重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要求剖析文本,与作者商榷,重构文本的新义,从而实现阅读的探索和创造。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一般可从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去发掘,思维的触角要伸向作品是否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否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等等。如本题就是结合抒情句“千年来端午落下的龙舟雨,是那时牵留不住的泪水”和屈原的人格来作答。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三
中国纸,通常是指用手工捞出来的“土纸”,即手工纸;欧洲纸,一般是指用机器抄出来的“洋纸”,即机制纸。造纸工艺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但生产流程和操作方法不同,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在外观方面,如果把手工纸拿起来迎着阳光观察,就会发现纸内有一条条的“印子”,也就是“帘纹”,而机制纸则没有。由于机制纸是经过高温烘缸干燥,故纸面光滑度较高,而手工纸是低温干燥的,其光滑度要低得多。在性能方面,手工纸一般呈碱性,纸面柔和,宜于使用毛笔书写,吸水性较大,纸的强度较小、质地较软而轻。机制纸一般呈酸性,纸面挺硬,吸水性较小,宜于使用硬笔书写。
在价值方面,区别于机制纸以实用性价值为主,中国手工纸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要了解传统文化,中国纸及纸文化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简单点说,纸文化包括了历史古籍、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许多丰富的内容。早在汉朝时,我国就发明了纸,随后又在隋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此后我国的书籍出版、印刷事业突飞猛进。据报道,我国现存3000万册古籍,这些古籍不仅是珍贵的文物,更具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
中国纸从用毛笔书写开始,历经了拓碑、写经、抄书的漫长岁月,进入了书法、绘画阶段,草篆隶楷、写意工笔之精品,令人倾倒,达到艺术的高峰。欣赏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能在思想或性格上受到熏陶,使人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有了转变和提高。
关于民间艺术,是指与纸有关的艺术品,如年画、春联、剪纸、纸脸谱、扇面画、风筝、折纸等。它们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民俗的,又有高雅的;既有创造的,又有欣赏的,真可谓蔚为大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手工纸与我们的文化生活和人文修养结下了不解之缘。保存和保护一定范围的手工纸市场,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就像日本把他们国家的“和纸”(手工纸)称为“无形文化财产”,政府和民间共同出力帮助经营,使和纸在市场上锦上添花,有了如纸插花、浮世绘等作品,丰富了手工纸的市场。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文化发展策略对中国纸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取材于刘仁庆《中国手工纸与传统文化》)
6.下列关于手工纸和机制纸区别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手工纸专指中国纸,而机制纸则专指欧洲纸。
B.手工纸因高温干燥而能看出“帘纹”,机制纸则不会。
C.手工纸柔软而吸水性强,机制纸则恰恰相反。
D.手工纸只有文化价值,而机制纸只有实用价值。
7.下列对“材料三”中所提到的文化名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画:大都于新年时张贴,含有吉祥喜庆之意。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B.草篆隶楷:指中国书法的四种字体,其中楷书代表作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C.写意工笔:指中国画中的重要技法。“写意”注重神韵的表现和作者情感的抒发。
D.扇面画:书画家在扇面上的绘画或书写,用以抒情达意,也使扇面兼具收藏价值。
8.中国宣纸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上述三个材料作答。
6.C
7.B
8.①使用价值: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寿命长久,有利于古籍的保存与传承。②文化价值:宣纸传统制作工艺精细考究,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③艺术价值:其纸质特点适用于中国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的创作、保存和传承。④宣纸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提升人文修养。
【解析】
6.根据原文第一段可以提炼手工纸和机制纸区别为ABD三项的内容,C项的“机制纸则恰恰相反”表述错误,原文只是提到手工纸“吸水性较大”。
7.B项“楷书代表作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错误,根据文学常识可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行书,并且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8.解答该题,可以从原文中提取信息,分点作答即可,通过材料一“宣纸具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材料三“这些古籍不仅是珍贵的文物,更具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等信息可以总结出第一点;根据材料二“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信息可以总结出第二点;根据材料三“纸文化包括了历史古籍、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许多丰富的内容”“中国手工纸与我们的文化生活和人文修养结下了不解之缘”等信息可以总结出第三点和第四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用互联网的力量开启未来
在洋溢着古典风情的乌镇,又召开了一场可以塑造未来面貌的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古典与未来的美妙结合,不仅体现了互联网的力量,也是中国当前的面貌写照。
今天,互联网已无所不在。会场虽在乌镇,却让人感到就在我们身边。用网络的语言来说,似乎很难有一场盛会,能够像互联网大会那样“酷炫”,一幅未来世界的图景正在我们眼前慢慢展开:互联网建设将如何升级,互联网经济将如何转型,网络规则又该打上怎样的补丁……这一切,都在本次大会的议程里,并将如春风化雨般,慢慢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
目前,中国有6.7亿网民、413万多家网站,世界网民也超过了30亿。无数人的生活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互联网领域的一点小变革,都会放大无数倍,都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在互联网大会上,有洪钟之音:____提出了关于互联网发展的“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既包括网络主权、构建秩序等宏大议题,也包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平台等具体政策。这一项项新提法,都指向了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方向,都是独具创造精神的“中国主张”。中国如今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振聋发聩的中国表达,生动描绘了未来的远景。
在互联网大会上,也有百花齐放: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__马云说,未来30年才是互联网应用的最佳机会;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说,人工智能迎来新机遇,将用技术为人类服务;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__马化腾则在思考,未来用什么产品来颠覆微信……这些互联网世界的建设者们,正在从细节上逐步探索未来的方向。在乌镇的这些天,或许某个点子、某次碰面、某句谈话,就足以启发一场变革,带来更多惊喜。
在互联网世界,中国已具备制定未来规则、描摹世界面貌的底气。这是几十年来中国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创造力的集中迸发。互联网看似是一个虚拟世界,却又需要实实在在硬实力的支撑。它需要基础设施建设到位,需要消费人口实力殷实,需要教育、科技提供支撑,若没有这些支撑,世界互联网大会何以开在中国,世界级的人物为何云集中国?
互联网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在互联网世界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互联网+”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也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世界互联网大会是一次新的启程,在未来的航程里,中国需要与世界各国一道,在互联网这个联通虚拟与现实、穿越既往与未来的世界里,共筑规则,共享繁荣,这才是互联网大会的意义。
(取材于2015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
6.文章中“振聋发聩”“百花齐放”“举足轻重”三个成语,都是对互联网领域“中国面貌”的形象写照。请结合文章内容, 任选其一加以解说。
7.____提出的关于互联网发展的“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是独具创造精神的“中国主张”。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中国主张”的核心内涵。(不超过20字)
6.“振聋发聩”形容____提出的关于互联网发展的“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都独具创造精神,具有警醒世人的力量。“百花齐放”比喻互联网领域的中国建设者们纷纷提出未来互联网世界发展的各种美妙构想。“举足轻重”指中国在世界互联网领域已处于重要地位,并足以影响世界互联网及其发展。
7.互联互通、共治善治、共享共荣
【解析】
6.解释词语含义。首先,理解词语本身意思,如“振聋发聩”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其次,审读语境。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它的含义。 “____提出了关于互联网发展的“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既包括网络主权、构建秩序等宏大议题,也包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平台等具体政策。这一项项新提法,都指向了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方向,都是独具创造精神的“中国主张”。结合分值,得出答案。
7.概括“中国主张”的核心内涵,首先联系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中国需要与世界各国一道,在互联网这个联通虚拟与现实、穿越既往与未来的世界里,共筑规则,共享繁荣,”、“找出关键词“国际社会坚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加强对话合作,致力推进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就定能实现全球互联网善治,”,“国际社会携手推进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组织语言,将“中国主张”的含义,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整合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二论“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有自由,也要有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在这样一个用户数量达32亿的全球网络空间里,良性的运行规则是必不可少的。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是“宝库”还是“魔盒”,取决于国际社会的治理水平和能力。一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对人类文明进步将发挥更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信息鸿沟,到现有网络空间治理规则的不完善,再到网络__主义活动等全球公害,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和挑战表明,只有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建立新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互联网才能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建立新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多边、民主、透明是基本原则。主权平等原则是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应该适用于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不容无序运行。只有尊重网络主权,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互联网公共政策和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全球互联网的共享共治才有前提。只有构建良好秩序,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同时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全球互联网才能良性运行,健康发展。
建立新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是重要的价值理念。一个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对各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网络空间,不应成为各国角力的战场,不应成为“扳倒”他国的工具,更不能成为违法犯罪的温床。因而,维护和平安全,应当也必须成为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基本要求。“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各国推进互联网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彼此在网络空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才能实现互利共赢,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搭乘信息时代的快车,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国际社会坚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加强对话合作,致力推进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就定能实现全球互联网善治,让互联网释放出造福人类的强大正能量。
(取材于2015年12月18日《 人民日报 》)
4.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以提供文章内容梗概为目的,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章重要内容。请给“材料二”写内容摘要,不超过100字。
5.“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同一话题下,各自议论的重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网络空间存在问题,应有良性的运行规则,要以多边、民主、透明的基本原则及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价值理念,来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建立新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于全人类。
5.材料一:促进互联网发展,更好地造福人类;材料二:建立新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
【解析】
4.给“材料二”写内容摘要,首先概括段落大意。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一段“良性的运行规则是必不可少的”,第二段,写了建立良性规则的必要性,第三段,建立新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多边、民主、透明是基本原则。第四段,建立新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是重要的价值理念。把各段段意综合起来,整合成文。
5.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同一话题下,各自议论的重点是什么,要抓住各自重点段落的大意。两则材料重点段落在首尾两段,材料一“今天,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国际社会携手推进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我们定能让这个家园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更好地造福全人类。”材料二“国际社会坚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加强对话合作,致力推进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就定能实现全球互联网善治,”提炼要点,概况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论“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让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今天,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开拓了人们的思想维度。互联网的问世与发展,不仅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与进步。可以说,实现人民福祉是互联网发明的初衷,又是互联网发展的依归。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中国正是本着这样的主旨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接入国际互联网的21年来,中国已有6.7亿网民,网民规模全球第一;有413万多家网站,在全球国家顶级域名中排名第二。互联网正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风口”,互联网经济GDP占比2014年即达7%,全球互联网公司10强中中国占了4家,2014年中国网络零售交易额大约2.8万亿元,居全球首位。“十三五”时期,中国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引领发展,推动变革。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目的就是要让互联网给全体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____,也必须看到,互联网领域面临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和挑战,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更大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还面临诸多难题和障碍。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需要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基础上建构科学合理的规则与秩序。网络空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风险需要同心协力、同舟共济,面对机遇不能搞“有你没我”的“零和游戏”,而应是携手共进的互利共赢。____提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应该坚持“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当“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四项原则”、“五点主张”归结起来,就是希望互联网这个人类的命运之舟行稳致远。
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国际社会携手推进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我们定能让这个家园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更好地造福全人类。
(取材于2015年12月17日《 人民日报 》)
1.根据文意,简要说明文中画线部分作者运用数据的意图。
2.请在第四段开头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
3.下列不是国际社会应“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由的一项是( )
A.互联网已经让世界成为地球村。
B.互联网开拓了人们的思想维度。
C.互联网领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D.互联网共建可以更好地造福人类。
1.作者运用数据,表明中国互联网规模壮大,带动了中国经济增长,造福了中国人民;旨在说明“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2.然而(可是、但是)
3.B
【解析】
1.回答此题,首先了解划线部分运用数据的主要内容,6.7亿网民、413万多家网站、互联网经济GDP2014年即达7%,说明了表明中国互联网规模壮大,带动了中国经济增长,造福了中国人民,这是内容上的意图;在结构上,为下文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做铺垫。
2.填写关联词,要明确上下文的句段内容。上文写互联网的价值与意义,下文写互联网存在的问题。上下文构成转折关系。
3.结合全文,国际社会应“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由,抓住关键词,“共同构建”、“共同体”理解“共同”二字的深刻含义,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哲学是过程哲学
生命是一个自然过程,人生是一个历史过程。这样说好像有点绕弯子,不如把话说得直接一些。那就换个说法:任何人都得经历从出生到死亡,一百岁如此,七十岁也如此,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如此,终极结果都是一样的。但谁都不会追求这个死亡的结果,反倒是特别希望延长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
由此可引申出一个判断,人生哲学不是重视结果的哲学,而是关注和充实过程的哲学。过程对人生有无限的意义,终极结果对人生基本没有什么意义。要想使自己的人生不空虚不白过,那就要把人生视作一个美好的过程,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至于结果不必太在意。
不妨用比较的视角来看,我们会对人生哲学是过程哲学的说法更认可。人生与无机物有个本质的区别,它是一个不可逆但可复制的主观生命过程,而没有生命的物质仅仅是客观存在,存在形态也是可逆的,打碎了的玻璃还可以再生,人则做不到这一点。
再深入一步分析,人生与其他动物生活也有很大的不同,人生是思维和劳动互相促进的社会活动,动物即便是高级动物,也无法进入这种状态。作为整体人的进化,使社会越来越复杂,以致到了异化的程度。愈加复杂的社会,又使个体的人不得不以复杂来适应,这反过来又增添了社会的复杂性。
照此一来,不少人都切身感到人生越活越累,有时真的觉得不如野生动物甚至不如家畜宠物过得幸福。人生确实有点累,但是,着眼于结果的累和关注于过程的累,会生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人生的态度,并会产生出不同的哲学理念,直到决定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的人生观。
假如一定要说人生是结果哲学,那它就是永远不能满足的遗憾哲学。换另一个角度,把人生当成过程哲学,那它就会是体验和感悟这个美好世界的快乐哲学,每一个过程又都会有体现人生价值的升华。
当然,结果和过程有着很紧密的联系,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过程是由一个又一个结果来连接的,结果不但是一个过程的结束,又是另一个过程的开始,过程之中蕴涵着无数个结果。过程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过程是一个又一个结果连贯起来的,就像一串珍珠项链。
人是生活在过程之中,还是生活在结果之中呢?就终极意义来说,人只有一瞬间是生活在结果之中,那就是生命终结的那一刻。那么,忽略人生这个谁都不会情愿的结果,一辈子时时刻刻都生活在过程之中,不是很好吗?
所以,我不反对人生要确定一些阶段性目标,但也不赞成把人生牢牢地捆绑在这些目标上。人生过程的充实和历练,往往比难以把握的结果更美好幸福快乐。因为,人生有这样一个令人安慰的现实——我们在过程中得到的,总比在结果中获取的要多得多。
人生的过程哲学,是否值得欣赏和践行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6.不属于作者得出“人生哲学应是过程哲学”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的一项是
A.人生的终极结果完全一样,但人生过程可以丰富多彩。
B.人生不仅是客观存在,更是一个可复制的主观生命过程。
C.人生是复杂的社会活动,与社会相互促成各自的复杂性。
D.人生活在过程中,将会体验和感悟这个世界更多的美好。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借“打碎了的玻璃还可以再生”之例说明无机物存在形态的可复制性。
B.人生的终极结果是死亡这一事实,使得不少人产生了人生越来越累的感觉。
C.一个人如果信奉结果哲学,其人生过程中将会体会到许多的美好和快乐。
D.人生确定的一些阶段性目标,可以成为人生过程的重要部分。
8.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对“人生是过程的哲学”这一观点的理解。
6.C
7.D
8.示例: 我认为“人生是过程的哲学”这一观点的提出具有积极意义。(1分)信奉和践行这一观点,可以有效减轻人们因死亡这一终极结果带来的负重,(1分),促使人们更加重视人生过程的充实,体悟世界的美好,进而升华人生的价值。(1分)。(只要紧扣文意,言之成理,都可以酌情给分。)
【解析】
6.
试题分析:C人生复杂会让人感到累,这种累会产生结果哲学和过程哲学两种结果。参见4.5段。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A项应为说明存在形态的可逆性。B项“产生人生越来越累感觉的原因”是社会的复杂性。C项应为对人生结果而非对人生过程的遗憾。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①谈到美学,人们都会想到一个古老而朴素的争论: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有一次,我乘地铁上班,在地铁上看到一位小姑娘手中拿着一叠复习资料,口中念念有词:朱光潜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高尔基说,美是主观的;蔡仪说,美是客观的;李泽厚说,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我听着就着急,如此学美学可不行。因为,我能预见其学习的结果:此后她再也不会学美学了。把美学搞得这么无趣,成了干巴巴的几条见解,谁见了也会躲。有人说,美学过时了。__________美学真的就只是如此,__________应该过时。
②但是,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的讨论,会产生富有成果的思考吗?我觉得还是会的。看到一朵花,你觉得美。这是花美呢,还是由于人觉得美才美呢?这个问题就在那里,不管你是否承认。
③主张“美在客观”的人,会说,口之于味,有同嗜也;目之于美,有同观也。见到花,人人都觉得美。觉得它不美的人,是这个人自身的问题:可能是他的眼睛不好,可能是他今天情绪不好,这两种情况都不影响花本身仍是美的。见,或者不见,美就在那里。但是,在同一类的事物中,谁美或者谁更美呢?客观论者认为,是它在这类事物中客观上存在的典型性,而不是欣赏者对同一类事物中不同个体的主观选择。也就是说,这朵花比那朵花更美,不是由于欣赏者喜欢,而是由于这朵花长得更“典型”,这里的“典型”可能会被理解成更完美,长得更饱满,如此等等,总之,美的原因在花一边,而不是在人一边。美,由于对象,而不由于欣赏主体。
④主张“美在主观”的人,会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花美不美,在于欣赏者的趣味或态度。再美的花,没有欣赏者的趣味或态度,也不能成其为美。这里有着一些复杂的情况。有人说美在趣味:趣味的形成依赖于修养,修养决定了欣赏者对于欣赏对象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客观因素仍是存在的。美的对象有客观性上的规定性,有色彩、形状、整齐、对称,如此等等的特性,只是欣赏者的趣味成为这种对象美不美的最终选择。另有人说美在态度:这时客观因素更少或几乎不存在。同样的对象,可以是美的,可以说不美,完全在于人对它的态度如何。高兴时就山欢水笑,不高兴时愁云惨月,物皆着“我”之色彩。面对一片大雾,你可以感到烦闷怨恨,也可以悟出诗意,看到事物的朦胧美。一念之别,万象殊异。
⑤主客观的困惑,引导着美学向前行。美国哲学家杜威提出了一种超越主客观的观点。他认为,我们可以用“经验”来超越主客二分。人与外在环境相遇,于是就产生了经验。经验是第一性的,不分主体与客体。只有在此之后,才有对经验的反思和认知,区分出自我与对象。因此,主客二分的做法,是一种错觉。主体与对象之间,总是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他认为,人与世界的第一性关系,是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生活在环境中,环境是人的环境,人又是环境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又互为环境。
⑥将杜威的二分法运用到美学上,怎样将审美统一起来呢?比如,对自然对象的审美,欣赏高山峡谷、江河湖海、日月星辰,欣赏道路桥梁、绿草黄花、牛羊成群、一只节奏优美的城市天际线,等等。这些都是自然美,有的不是人的活动结果,有的是人的活动产物。我们该如何审美呢?荒野的美,不是由于人的力量,而是由于人要逃避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城市以及其他一些经过人的改造的对象,也不是人从欣赏自身的力量,而是这些对象的形式意义和展现出来的生活样态。人的审美,绝不是在自然中找人的踪迹,也不是在自然中找不到人的踪迹。正好相反,自然成为美的原因,要从两个对立结论之外寻找。
⑦说起美学,往往见仁见智。________因此,这一争论要向前行,要升级,避免意气,走向思考,让这种争论引导美学前进。
1.第①段作者写到“把美学搞得这么无趣,成了干巴巴的几条”,其意图是什么?
2.在第①段两个________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因为 所以
B.虽然 但是
C.只要 就
D.如果 那么
3.结合文章,谈谈美在客观与美在主观的本质区别。
4.作者对“将杜威的‘二分法’用在审美上的做法”,持有怎样的观点?
5.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
①只要认识到它的复杂性
②它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放弃的问题
③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争论
④才能获得美学的丰富性
⑤并且不断利用新的研究成果加入到这个讨论中
A.①⑤④③②
B.③①④②⑤
C.①④③②⑤
D.③②①⑤④
6.你是如何看待美的?请你任选一种自然物,挖掘你记忆中相关的诗句(一句即可),加以分析。(观点可与文中相同)
1.对将美学单一化的做法不赞同,为下文论述美学复杂性观点做准备(做铺垫)。
2.D
3.美在客观者认为:美的原因在于对象本身,而不在于欣赏者的感受。美在主观者认为:美的原因在于欣赏者,而不在于欣赏对象本身。
4.作者对将杜威的二分法运用在审美上持反对(或否定)观点。作者认为人的审美,绝不是在审美对象中寻找主观感受,而要从审美对象、主体之外寻找美。
5.D
6.有自然物,有相关诗句(可描绘,可抒情),有观点(与诗句观点可一致,可不一致)。示例: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这是唐朝诗人张谓的诗句,它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并为其设置了特定的位置——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这就被主观赋予早梅以不竞逐尘世、无哗众取宠之心的高尚品格。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所以美是主观的。
【解析】
1.本题考查重要句子的理解。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从无趣、干巴巴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将美学单一化的做法不赞同,结构上:为下文论述观点做铺垫。
2.本题考查关联词的使用。结合分句间的逻辑关系,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即可。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答题时找准有效信息,准确概括。美在客观信息区间是第三段;美在主观者信息区间在第四段。抓住关键词概括即可。
4.答题时首先明确作者的态度立场,然后结合原文信息,找到依据。信息区间在第5第6两段。
5.注意抓关键词和关联词。②代词“它”指的是③的争论,①⑤④的衔接,注意关联词“只要”“并且”“才”
6.回答时首先明确所选自然物,然后运用相关诗句阐述与之相关的观点即可。注意语言要通顺。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当局称迷,傍观见审”,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两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就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零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瞰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不过,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有条有理,而对于委曲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田地,所谓“此中人语”。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旁人难于意会。释祩宏《竹窗随笔》论禅宗问答:“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
14.请分条概括新批评家在研究旧传统作品时具备的优点。(不超过15字)
15. “术语”、“黑话”、“假定”,在文中的含义是否一样?为什么?
16.作者与释祩宏的论证方法有何共同之处?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释祩宏《竹窗随笔》?
14.①全面客观;②突出要点(或健康健忘);③高瞰远瞩。(各2分)
15.①虽然其程度渐次加深(1分)②但其本质一样(1分)③都是“此中人语”(2分)
16.①善用比喻。(1分)②为了更生动充分地阐明(2分),③新批评家在研究旧传统作品时是门外汉,对于委曲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可能“说外行话”,曲解附会。(2分)
【解析】先看作者在文中所使用的论争方法,再看释祩宏在《竹窗随笔》中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关键是回答共同之处,都使用了比喻论证,因为文中有“譬”之类的词语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条概括新批评家在研究旧传统作品时具备的优点”,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可以到文中找到与题干相关的内容,“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 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两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 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零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瞰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找到这些内容,即可概括出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方向、筛选的依据,以及答案的模式,“分条概括”要求组织答案时要分点数,所给分值是6分,故应答出三点;“新批评家在研究旧传统作品时具备的优点”,这是答题的方向,可以到文中找到“新批评家”“旧传统”等字眼,然后再筛选内容。最后根据分值来分点作答。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术语’、‘黑话’、‘假定’,在文中的含义是否一样?为什么”,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辨别这几个词语的意思是否一样,二是辨别原因。文中说“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田地,所谓‘此中人语’”。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旁人难于意会”,找到这些内容,即可知道,这几个词语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对于圈外人而言,其本质是一样的。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比如本题所给三个词语,回归文本即可知道,这三个词语在语意上稍有区别,其意思逐渐加深,但结合语境即可知道,对于圈外人而言,本质是完全一样的。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与释祩宏的论证方法有何共同之处?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释祩宏《竹窗随笔》”,这里包括两个问题,先回答共同之处,再分析引用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首先考生应了解论证的方法有哪些,然后到文中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使用了哪些方法,本题不但要分析文中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同时还要分析文中引文释祩宏《竹窗随笔》中使用的论证方法,答题的时候要回答共同的方法。然后要结合具体的内容重点分析引用论证的作用,引用的作用一般包括如下内容:一是阐明观点,二是让内容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