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

经典的阅读,向来为传统的人文教育所注重。中国的旧式教育自不必说,近代的西方教育也不例外。如英国近代中学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类即为“文法学校”,顾名思义,便是以古典语言的教授为基础,引导学生进入经典之中。

不过,自20世纪以来,传统的经典教育逐渐失色,各级学校愈发重视自然科学乃至于实用技能的教学,这自然引起了守旧人士的不满。据说,19世纪末任哈佛学院院长的著名教育家布里格斯曾经忿忿不平地说:“新设立的科学学士并不能保证拿到学位的人懂得什么科学,但可以肯定,他不懂任何拉丁文。”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经典阅读的式微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似乎与传统渐行渐远——不论是传统的教育方式本身,抑或是传统教育方式中对经典的珍视。

令人意外的是,近十余年来,传统文化在中国似乎正以惊人的速度回归。所谓的“国学”已俨然成为社会的热潮、身份的象征,而其中经典阅读又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乃至于在不少小学中,《弟子规》成为了必读必背之物。在这“复兴传统”几成“政治正确”之话语的时代,阅读经典究竟当如何进行,又有何意义?

坦率地说,我们若轻佻地倡导传统,不仅是对时代的背离,也是对传统的无知。无论中西,古今教育在目标上都有着根本的差异。古典教育强调的是对人之灵魂的塑造,经典阅读在其中的意义,是指引人们对终极之“道”的探究和对个人修养的追求,成为合格的“劳心者”。中国传统旨在培养君子,不以一技谋生,而求“内圣外王”,此之谓“君子不器”;类似的,西方传统以“自由技艺”为核心,通过对音乐、算术、几何、天文以及语法、逻辑、修辞等“形而上者”的研习,成就人的自由心智。一言以蔽之,传统意味着对不拘于物的小众精英的培养。

现代教育则恰恰相反,愈发倾向于面对大众,培养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下的合格劳动力,故而着重于器与技——或者说谋生手段——的掌握。近年来日本、德国、英国等地的大学改革,无一不在转而追求实用技能和就业率。对于中国来说也同样如此,一句惯常的口号“知识改变命运”便已道尽现代教育的实质。

在传统教育中,经典阅读是必须的,因为它规定了一种文化传统中最核心的价值、最终极的回答,在一个缓慢变化、相对封闭的社会中,我们尽可依靠掌握此奥义而无需为稻粱谋的少数精英,来为社稷立心立命,守护纲常,凝聚共识。

在如今不可逆转似也无可厚非的教育导向之下,个人尤需找到自己的“生命之弦”。但现在“国学热”中的某些潮流,却似乎正是在“强不能以为能”,以一种文化“原教旨主义”的方式,产生了“一些不堪入目的怪物”,即文化本位主义或者说中国特殊论——将中国经典(更确切地说是汉族经典)奉为圭臬,将他者的传统视若无物或视为敌手。

全球化时代的经典阅读,需要我们在回溯自身传统的基础上,兼涉其他文明的经典,由此,才能真正洞察和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近十余年来,不少哲学家都在讨论,世界有没有共通的价值观,若有的话,它又该多“厚”。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既不能走向一个极端,以一种价值观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又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无可无不可,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淖。通过阅读多种经典、游走于不同的传统之中,我们或可在各种文明交汇碰撞的当下,求得其中的平衡,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在。

7.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哈佛学院院长布里格斯所说的话旨在阐述反对现代教育重“器”与“技”而忽视人的自由心智的观点。

B. 近十余年来,传统文化在中国正在回归,“国学”已俨然成为社会的热潮、身份的象征,这又让作者产生了担忧。

C. 古典教育强调的是对人之灵魂的塑造,能指引人们对终极之“道”的探究和对个人修养的追求,成为合格的“劳心者”。

D.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阅读多种经典,了解不同的传统,在各种文明的交汇碰撞下求得平衡,真正洞察和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8.根据文意,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A. 在生活中多阅读经典 B. 在多元的世界阅读多元的经典

C. 阅读经典促进君子的养成 D. 多元的学识来源于不停的阅读

9.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个人尤需找到自己的‘生命之弦’”句中“生命之弦”的理解。(3分)

7. C  原文说的是“经典阅读在其中的意义,是指引人们对终极之‘道’的探究和对个人修养的追求”,选项偷换了概念。

8. B  全__调我们需要去阅读经典、接近古典教育,同时还强调片面地以中华经典为尊是不可取的,同时也要阅读多方的传统经典,故选B。

9. 生命之弦指阅读经典,接近古典教育(1分),探究终极之“道”、追求个人修养(1分),使内心成长为一个君子,成就人的自由心智(1分)。(3分,每点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能力,能力层级为C。本题要求考生要细心,同时还需要考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难度值0.72。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剖析、归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因为题目考查范围为全篇,因此也有对学生做题细心程度的考查,难度系数0.7。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本语句的理解与内容的概括,能力层级为D。考生需要联系上下文对加点字的表层与深层含义进行概括整合,难度系数0.6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0 分)

毋庸讳言,互联网已经成为舆情的最大集散地。而互联网公共生活这个子集,也正以加速度不断接近全社会公共生活的全集。

多年前,我们在思考:“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时至今日,我们不仅早就驶入“高速路”,更在加速前行。网络高速路上,能否清晰分配“路权”“责任”,能否树立更显眼的指示牌和界碑,决定着公共生活的秩序和品格。

如果说河流奔腾靠地势高低落差是规律,那么以河岸约束控制流速就是规则。对于网络“新集体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规律无可抗拒,规则也不可或缺。的确,小如微信群,一旦乘以8亿多用户,即便是“封闭式”的朋友圈,也有海量受众。这就决定了公众与监管者都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

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了网络时代非同一般,社会面貌会变得年轻;而理解了网络与现实社会并无二致,时代思维会变得成熟。一年来,现实中的法律规则正用比以往更短的时间向新领域漫溯,公共生活的“经纬线”不断确立,界定着这个时代的公序良俗。

公共舆论的判断力不能被新产品、新平台牵着鼻子走,而公共治理的方向则应该尊重民意。魏则西事件催生了“魏则西条款”,我们见证了国家工商总局第一次将“付费搜索广告”定义为互联网广告;快播案网络直播破除了“技术无罪”的迷思,“守护技术创新初心”的社会意识在深化;几起侮辱英雄名誉案中,法庭一锤定音,英雄名誉权背后的言论是有边界的;网上订餐平台黑作坊入驻被接连曝光后,各方都在推动订餐平台的职责从资质等形式审查向经营情况的实质审查过渡;面对公众对电商删除差评、泄露隐私的集体吐槽,电子商务法草案正提请全国__审议……民意与法律的交响,构成了互联网公共生活的法治底色。

不难发现,各大互联网平台承载舆情喜怒哀乐,也难免偶有失控、稍显混乱。个人固然不能免责,但平台也无法靠怪罪公众无“方向感”而脱责。仅从支付宝“圈子”上线引发的争议看,经过20多年锻炼的中国网民,虽或多或少还在抱怨互联网规矩束身,但正是他们,不自觉地熟练掌握规则的逻辑,呼唤规则的治理,叩问技术的伦理,对照法律看问题,面向监管找答案,让行为越界的互联网巨头屡陷“危机”。从这个角度看,各大平台与其说是在应对监管者,不如说是在应对它们的“上帝”,是在回应时代的新要求。

舆情背后是“事情”,舆情对公共生活的关注,必然会从互联网平台延伸到现实平台。无论关注魏则西,还是医患关系,又或者是个人信息泄露,公众的问题是技术之外的生命权、安全权、隐私权,是现实生活场景中的普遍正义,这就需要治理的逻辑向生活更广阔的腹地延伸。

同样是关注热点,这几年来的一个变化是:公共事件日益变成法治事件,舆情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中,情绪的表达、信息的搜集之外,法治的思考、制度的诉求有了更重的分量。这样的趋势,体现在对毒跑道事件的持续关注中,也出现在对山东疫苗案的拷问中,也彰显在对电信诈骗案法治出路的求索中。那些不断深入的观点、表达,聚焦成有建设性的“光束”,对接着公共治理最前沿的议程,倒逼出更深领域的法治进程,照亮了公共生活的更多角落。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原创)

A.网络平台对公共生活的影响需要依法制约,让规则的“光束”照亮网络公共生活的角落,使网络社会在合理有序的道路上健康而迅速地发展。

B.互联网管理日渐规范,在堵与疏之间激浊扬清。搭建公共生活的“经纬线”,界定时代的公序良俗,是网络与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

C.出于对网络公共生活的秩序和品格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法律规则的重要性,而在这中间,监管者的责任比一般的公众更大。

D.民意与法律的交响构成互联网公共生活的法治底色,而正能量正在成为舆情的主流、民意的底色,在沧海横流之际透出人心向上的力量。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原创)

A.微信群主创造了传播分享信息的公共空间,如果群成员在群中违法,群主也要担责,因为群主没尽到应有的监督管理职责。

B.虚拟开放的网络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进公共决策的民主进程,提高公共决策的有效性、交互性与公信力。

C.公共生活以网络技术为壁障,以更清晰成熟的规则实现自定义,去安放善心,去实现善治,抵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D.网络公共生活的秩序需要公众一起来维护,它更需要以道德引导、舆论引导、舆情处理和法治监管为主体的一整套有效机制。

9.文中说“公共舆论的判断力不能被新产品、新平台牵着鼻子走,而公共治理的方向则应该尊重民意”,你是如何理解的?试作简要分析并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原创)

7.C(错在“监管者的责任比一般公众更大”,原文第3段末只是说“公众与监管者都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

8.C(应改为“公共生活不应以网络技术为壁障,而要有更清晰成熟的规则实现自定义,去安放善心,去实现善治,抵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9.示例:

   公共舆论的判断力必须遵循一定的秩序规则,而正能量应该成为舆情的主流、民意的底色。(2分)比如网络用语作为一种醒目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其影响越来越难以忽视。在使用网络语时我们必须维护汉语的规范、公序良俗和文化的品格。有些网络用语低俗粗鄙,脱离规范破坏了汉语的纯净降低了文化的品位,不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那么就必须坚决摒弃。(2分)

(评分参考:简要分析2分,举例说明2分,言之成理即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改编)

十九世纪的为王尔德所喜闻乐“谈”的“看不见”的艺术世界,时至今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它依然值得谈论。如果要找一个与之对应的“世界”,那就是网络世界。准确点说,这便是一个由Facebook,Youtube,Twitter以及国内的微博、开心网等各种类型的社交性网站,也即所谓的SNS所构成的同样“虚拟”的世界,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艺术世界”。

王尔德在艺术世界里更喜欢谈论的是莎士比亚;而我们的“新艺术世界”中,__的色情、__的暴力、异国的情调乃至无厘头,才是让人神往的主题。

显然,今天的人们在SNS这个“新艺术世界”里所追求的或所热衷谈论的东西已不是身为唯美主义者的王尔德所喜欢的“艺术”了。他当年冀望以蕴含有美的“看不见”的艺术世界,来弥补那个“看得见”的由粗粝的物质所构成的庸俗的现实世界。举凡生活中一切有艺术因素的或者可以转化为艺术的东西,他都乐于谈论。然而,在现在这个网络世界里,人们虽然也在谈论这些,但却不再像王尔德那样为了把生活艺术化而努力,而是更乐于把生活粗鄙化、恶俗化与色情化。

昔日的艺术世界,那些贵族们的沙龙和代表知识精英的纸面文化,如今已“沉沦”为芸芸众生的电脑屏幕和智能手机。

其实,在这个“看不见”的世界中,改变的还不仅仅是谈话的主题、交流的途径,随之改变的还有谈话的“主体”。王尔德及其朋友们当年喜欢的那个艺术世界是奢侈的、高雅的,那还是个印刷文化占主流的时代,没有几个人受过他那样的教育,同样,也没有几个人读过莎士比亚,可想而知,能够与其一起谈论并分享那个看不见的世界的人能有多少了。可是,现在,谁没有或者说谁看不懂《杀死比尔》《生化危机》呢?在这个影像时代,只要我们看到了能够看见的东西,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讨论并在言谈中建立那个“看不见”的“新艺术世界”。

米歇尔·福柯曾在一篇谈论社会空间问题的文章里指出,与“乌托邦”这样的不现实的纯虚拟空间相比,还存在着一个“异托邦”。“异托邦”与现实生活相对立并相互依存,而且,它真实存在,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补充。在今天,网络或者说SNS所提供的那个真实存在的“虚拟世界”,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异托邦”。在这里,人们多变,易怒,尽情地释放着自己在白天工作中被压抑的情感,同时也都在坦露着自己的真实的恐惧与怨恨。当然,这其中也有爱,可是爱意会很快被转化为轻薄的玩笑、荒谬的误识。所有那些在白天严肃的东西一旦进入这个属于夜晚的世界便会土崩瓦解。在这个世界里,白天的一切都会因无数话语的“加工”而融化,而变形。

因此,网络世界的话语,会有意无意对现有的词语进行“反动”。有时,它会以一种稚气的错别字,来代替词语已有的固定组合。如“同学”成为“童鞋”,“怎么”变成“肿么”。同时,它又像一个担心被父亲责骂的小孩,懂得让污言秽语“去污化”,以当面说脏话的方式来获得亵渎神圣的快感,又不被责骂,如变“你妈”为“尼玛”就是一例。

SNS所构成的虚拟的世界,成为话语的深渊。我们深陷其中,因为恐惧自己没有个性而试图以与他人不同的话语来声嘶力竭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可是当每一个人都想与他人不同时,话语本身的价值就会逐渐被掏空,只剩下空洞的声音,不再具有任何实质的意义;而同时,每一个人也都在其中失去了个性,坠入话语的深渊而不可自拔。

7.下列能够概括说明当今时代艺术世界“依然值得谈论”原因的一项是( 3分 )

A.为王尔德所喜闻乐“谈”的艺术世界,时至今日,正在朝着糟糕的方向变化。

B.由所谓的SNS所构成的“虚拟”的世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艺术世界”。

C.今天人们在SNS里所追求或热衷谈论的已不是为王尔德所喜欢的“艺术”了。

D.在现在这个网络世界里,人们不再像王尔德那样为了把生活艺术化而努力了。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王尔德生活的时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并不多,能够与其一起谈论并分享那个看不见的世界的人寥寥无几。

B.在“异托邦”中,人们多变,易怒,尽情释放自己在白天工作中被压抑的情感,并坦露真实的不快情绪。

C.稚气的错别字和污言秽语的“去污化”都表现出网络世界会有意无意对现有的词语进行“反动”的特点。

D.当每一个人都想与他人不同时,话语就会逐渐失去本身的价值,只剩下空洞的声音,不再具有任何意义。

9.概括“新艺术世界”的主要特点。(4分)

7.A(B只是对“新艺术世界”的一个界定,不能作为原因;C、D只是从某一方面谈及,不具有概括性。)

8.D(原文为不再具有“任何的实质意义”,D项表述将原有内容绝对化了。)

9.①__的色情、__的暴力、异国的情调乃至无厘头成为谈论的主题。②网络(电脑屏幕和智能手机)成为交流的途径。③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谈话的主体。(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2点得2分,答对3点得4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能力,能力层级为C。难度值0.7。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和理解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因为题目考查范围为全篇,且对逻辑思维有一定的要求,但学生做题够细心,还是能根据文字确定答案。难度系数0.7。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整体信息把握和分析,能力层级为D。考生需要从字里行间找到依据,组织语言进行概括整合。难度系数0.6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明清诗论中对王维“名大家”的特殊定位不仅是介乎“大家”和“名家”之间的调和性观点,更是王维诗歌的独特成就在传统诗学批评标准之下的特殊境遇之写照。

中国历代诗学在评定一流大诗人的具体标准上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异,但基本要求一致,即人格高尚、才大力雄、超越时代、泽被后世。其中,道德标准是成为伟大作家的首要条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伟大”不仅取决于文学艺术作品本身所表现出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还取决于作家本人在为人行事方面的崇高和磊落。杜甫得到“诗圣”的桂冠和普遍的尊奉主要就出于这种观念,所谓“论诗者观其大节而已”。同样,王维被主流诗学排除在“大家”之外的首要原因也就是其气节人格不够符合儒家正统思想。王维笃信fó jiāo ,不是“醇儒”,所谓“耽禅味而忘诗教,此《三百篇》之罪人矣”。“陷贼”事件又于大节有亏,宋人对王维的指摘就是典型论调。而王维的拥护者为了提升王维的地位,首先做的就是强化王维诗歌的伦理道德色彩。如推尊王维为唐诗正宗的赵殿成在《王右丞诗笺注•序》中努力为王维“陷贼”事件辩护,强调王维的立身大节以及其诗中“有得于古者诗教之旨”和“温柔敦厚”的一面,都是为了确立王维一流“大家”的诗歌地位。

兼容并蓄,富于学力,气骨沉雄,也是取得“大家”资格的必备条件。这从宋人以杜甫的“集大成”作为“入圣”的重要条件亦可见出,明代诗学的“格调派”也是以此推尊李、杜为“大家”。王维之所以“大家不足”,主要是其诗歌表现出的自然情韵与主流诗学倡导的学养和骨力之间的差距。由于重学力格调,轻自然情韵的思 想在诗学传统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代表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山水短章向来被视为诗歌正统之外的“一偏”,以至于清初王士祯为了抬高王维的地位,也要强调王维诗歌中的“沉着痛快”。

清中叶以后,以翁方纲“肌理说”为代表的崇尚学力的“宗宋派”更是逐渐占据上风,对唐诗质实的一面的重视远胜于对其情韵的关注。在这种诗学背景下,王维显然是难以位列“大家”的,即使有王士祯倡导“神韵说”而独尊王维,仍无力颠覆诗学传统中的“大家”观念。在这里,王士祯明确指出以杜甫、苏轼为代表的“长江大河”是“大家”之境,以谢朓、何逊、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澄泽灵沼”之境是“名家”之境。然而,论者也普遍感到,与诸“名家”相比,王维有不少接近于“大家”标准的地方,因此,仅以“名家”目之似不太切当:一方面“唐人诸体诗都臻工妙者,惟王摩诘一人”;另一方面,王维在“学问”“才力”方面都超出侪辈。

(有删改)

7.(根据杭州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卷改编)下列对“大家”这一概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家”必须符合传统诗学批评的标准,这些标准的基本要求历代没有变化。

B.成为“大家”的首要条件是道德标准要高,即人格的高尚。

C.成为“大家”不仅要在为人行事方面崇高和磊落,更主要的还是要有优秀的文学作品。

D.兼容并蓄,富于学历,气骨沉雄,也是取得“大家”资格的必备条件。

8.(根据杭州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卷改编)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王维被明清诗学批评家称为“名大家”,是因为王维的文学才华介于“大家”和“名家”之间。

B.赵殿成推尊王维为唐诗正宗,并说王维诗“温柔敦厚”,都是为了确立王维一流“大家”的诗歌地位。

C.王维被认为“大家不足”,主要原因是其诗歌表现的自然情韵与主流诗学倡导的内容有区别。

D.客观地说,王维在很多方面是符合“大家”标准的,比如其“学问”“才力”等都超过了当时的许多诗人。

9.(原创)联系全文,概括王维被排除在“大家”之外的原因。(4分)

7.【参考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C根据文中“道德标准是成为伟大作家的首要条件”和“‘伟大’不仅取决于文学艺术作品……还取决于作家本人在为人行事方面的崇高和磊落”,可知是故意曲解原意。

8.【参考答案】A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A“文学才华介于‘大家’和‘名家’之间不正确。

9.【参考答案】

 ①王维在气节、人格上不符合儒家的正统思想。

②王维诗歌表现出的自然情韵与主流诗学倡导的学养和骨力之间有差距。

③清中叶以后,崇尚学力的“宗宋派”对唐诗质实的一面的重视远胜于对其情韵的关注,而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作更重情韵。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从原文中提取出相关信息,然后概括即可,如把握原文中“王维被主流诗学排除在“大家”之外的首要原因也就是其气节人格不够符合儒家正统思想”、“‘陷贼’事件又于大节有亏”、“王维之所以‘大家不足’,主要是其诗歌表现出的自然情韵与主流诗学倡导的学养和骨力之间的差距”、“清中叶以后,以翁方纲‘肌理说’为代表的崇尚学力的‘宗宋派’更是逐渐占据上风,对唐诗质实的一面的重视远胜于对其情韵的关注。在这种诗学背景下,王维显然是难以位列‘大家’的”等信息即可得到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0 分)

人类经济的飞速增长是近三四百年才发生的事情。根据经济史学家的测算,1700年之前,世界GDP年均增长不到0.3%。然而,自18世纪开始,欧洲——尤其是西欧地区发生了“财富大爆炸”,经济迅速发展,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为什么是欧洲突然变富,而不是其他地方?学者们提出过很多种解释。有一个被广为接受的说法是:因为欧洲的土地上存在着很多个国家,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尽管各国割据的格局造成了连年的战乱和贸易的壁垒,但总体来看,竞争带来的好处更多。尤其是,各国在竞争的压力之下,非常重视科技创新,这就为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

不过,美国西北大学教授Joel Mokyr在他的新著《经济增长的文化》中挑战了这一解释。他说:无论是南亚次大陆、中东地区,还是非洲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国家割据的格局,但是这种国家间的竞争并没有催生“财富大爆炸”。显然,欧洲崛起的奥秘还要去其他地方寻找。

Joel Mokyr教授提出的新观点是:虽然欧洲在政治上是分封割据的状态,但它却拥有一个统一、完整而活跃的思想市场。在整个欧洲,人们享有共同的来自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遗产,学者们使用着同样的语言——拉丁语。尽管当时的交通并不发达,但知识分子还是可以方便地穿梭于各个国家之间,不受政治分裂的影响。一个最著名的案例是: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代表人物伊拉斯谟出生在荷兰鹿特丹,一生主要往来于比利时鲁汶、英格兰和瑞士巴塞尔,并且曾经在意大利都灵和威尼斯生活。伊拉斯谟之后的欧洲学者,享有着更加便捷的流动性,很少有人只生活在一个国家的国境线内。

比学者的物理移动更关键的是,他们所生产的知识见解,可以通过更快速的渠道流传。印刷术的发明和邮政系统的改造,让书籍的迅速复制和传播成为可能。这时,统一而非分裂的文化市场就显示出了它的优势:一本书面向整个欧洲发行,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这样一来,学者得到了更广泛的读者,印刷商则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在当时,欧洲的知识分子视自己为一个广义上的“文化共和国”公民,而不是某一个具体欧洲国家的学者。同时,割据的__面又给学者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万一在一个国家言论受阻,换一个国家就是了。

也就是说,欧洲的知识阶层幸运地占到了两头的便宜,既享受了一个统一的文化欧洲的好处,又从割据的政治欧洲中获益。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之下,欧洲的思想市场迅速发展,其发达程度一举超过了明清年代的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

这种活跃的人文和科学氛围,既孕育了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也间接催生了将知识应用于经济增长的发明家、工程师。在欧洲,人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经济发展需要基于可靠的知识,而可靠的知识则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取,要获得经验数据的支持。这些在今天看来非常简单、基础的理念,在当时的世界上却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弗朗西斯·培根所言的“知识就是力量”,从那时起被很多人理解为“知识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这也为工业革命在欧洲拉开帷幕做好了准备。

Joel Mokyr教授感叹,“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就会发现,欧洲自18世纪起的崛起其实是一系列特殊机缘共同作用的结果”。万一哪一条要素发生了变化,欧洲都可能不会是发生“财富大爆炸”的地方。

(本文首发于2017年2月23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自18世纪开始,西欧地区发生了“财富大爆炸”(The Great Enrichment),经济迅速发展,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B.伊拉斯谟之后的欧洲学者,享有着更加便捷的流动性,他们不只生活在一个国家的国境线内。

C. 在当时,欧洲的知识分子被视为一个广义上的“文化共和国”公民,而不是某一个具体欧洲国家的学者。

D.当时欧洲活跃的人文和科学氛围,不仅孕育了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而且催生了将知识应用于经济增长的发明家、工程师。

8.下列有关欧洲“财富大爆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欧洲各国割据的格局造成了连年的战乱和贸易的壁垒,各国在竞争的压力之下,非常重视科技创新,这就为“财富大爆炸”打下了基础。

B. 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代表人物伊拉斯谟的生活轨迹是当时知识分子生活的一个缩影。他们能自由来往于欧洲各国,是欧洲“财富大爆炸”的关键。

C. 弗朗西斯·培根所言的“知识就是力量”,从那时起被很多人理解为“知识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拉开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序幕。

D.欧洲的“财富大爆炸”归根到底是知识推动的,这是弗朗西斯·培根所言的“知识就是力量”的最好诠释。

9.虽然欧洲在政治上是分封割据的状态,但它却拥有一个统一、完整而活跃的思想市场。试分析其原因。

7. D  A范围缩小,原文为“欧洲——尤其是西欧地区”;B绝对化,原文为“很少有人只生活在一个国家的国境线内”, C“被视为”应改为“视自己为”。

8. D  A不是文章的观点,B是其中一个因素,C.未然变已然,原文为“这也为工业革命在欧洲拉开帷幕做好了准备”。

9. 参考答案:整个欧洲,学者们使用着同样的语言——拉丁语;书籍可以跨国发行;思想交流不受割据政治的影响。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根据海南省高三模拟试卷改编)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zōng jiāo 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fó jiāo 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zōng jiāo 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zōng jiāo 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改编】7.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zōng jiāo 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改编】8.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原创】9.阅读文章第3段,概括书院讲学的特点。(4分)

7. B   ( 原文是“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zōng jiāo 热忱的书生”B项“以天下为己任,……狂热的zōng jiāo 热忱”言过其实了。A项可根据信息“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判断正确。C、D项,可根据信息“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判断正确。)

8 . C   ( A项,根据信息“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fó jiāo 的寺院里。”“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以判断,选项将某一时期的特点说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是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错误。B项根据信息“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仿佛寺而产生的”可知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的原因是模仿佛寺讲学而来的;D项“唯一的教育形式”错,根据信息“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判断国家办的公立学校一直存在。)

9.书院讲学所带有的zōng jiāo 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1点1分,写出3点4分)

命题意图及试题难度值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对于我们来说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中国正成为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大国,而网络也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如何做好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不论是对国家来说,还是对民族,甚至是对网友个人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对于促进我们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和整个健康文化的发展也有重大的意义。

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要从加强网络文化产业本身,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和引导网民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利用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网络文化产业本身建设,这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根本方法。我国的网络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大多数是依靠从国外、境外引进的网络产品,我国在几年前几乎没有自己出产的网络产品,我们必须加大对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快网络产业的发展。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网络文化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网络游戏为例,已由前几年的市场占有率不到百分之十,发展到今天的百分之七十,以后相信还会更多。

数量上的提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加强网络文化产品的质量,这就需要国家大力的支持, 需要继续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更需要大量的科技尖端技术和人才。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最离

不开的就是人才,我们要加大网络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培养,从高等院校的教育入手,也包括

中等专业学校,必须相应的设有网络专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以满足网络文化发展的需要。

其次,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这是保证网络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网络因为具有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使网络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进行,我们要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立法上,加快关于网络法律法规的出台,健全规范网络文化管理的规章制度,使网络文化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进行,为网络文化的建设提供法律保证。从执法上,加强对网络的监督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对违法者要严加处罚,该罚款的罚款,该吊销营业执照的吊销营业执照;同时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文化执法队伍,保证网络文化管理的有效进行。从网络营业者方面来说,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加强文明网络、和谐网络的宣传,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网络文化市场。

第三,加强宣传和教育,使网民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利用。在相当一部分的网民中,尤其是青少年中,上网目的往往只是娱乐,甚至在网络游戏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出现了网络成瘾这样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正确认识,就如何真正认识利用网络,对青少年加强教育。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要从教育体制入手,不能仅仅教会学生怎样上网,更要加强对如何从网络中寻找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如何利用网络为自己服务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从小便树立良好的心态,从小就对网络有充分的认识。这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也需要家长的协助,要规范和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帮助孩子查看一些有意义的网站。

总之,我们要建设好我们的网络,我们还要利用好我们的网络,同时我们还要管理好我们的网络,要正确处理好建设跟利用以及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的网络文化就一定能建设好、管理好。

7.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我国的网络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在几年前没有自己出产的网络产品。

B.我们要加大网络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培养,必须从高等院校的教育入手。

C.网民上网目的往往只是娱乐,甚至在网络游戏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出现了网络成瘾这样的一系列问题。

D.在当前上网背景下,建设、利用、管理好网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

8.下面不属于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一项是

A.加大网络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培养,在学校设立相应的网络专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以满足网络文化发展的需要。

B.在立法上加快网络法律法规的出台,在执法上加强力度,建立网络管理执法队伍。对网络运行着加强宣传教育。。

C.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促进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和整个健康文化的发展。

D.从教育体制入手,加强对网民的教育宣传,让网名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利用。、

9.根据文意,如果你是一名在校学生的家长,你将如何处理孩子的上网问题。(3分)

7. 答案:D

8. 答案:C

9. 答案: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对网站有一定的选择,引导孩子学会从网络中汲取知识、获得信息。(3分)

7【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能力,能力层级为C。考生要找到考查范围,要细心核对信息,难度值0.8。

8【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和理解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因为题目考查范围为全篇,且对逻辑思维有一定的要求,但学生做题够细心,还是能根据文字确定答案。难度系数0.7。

9【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整体信息把握和分析,能力层级为D。考生需要从字里行间找到作者答题的依据,组织语言进行概括整合,难度系数0.7。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原生态”文化,是指根植于某个地域并且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没有经过商业开发的文化形态,是文化的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其特征是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文化艺术领域的“原生态”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典型的代表如音乐、舞蹈等。原生态的音乐声调古朴原真、嗓音鲜润婉转、高亢雄浑,让人们犹如听到了天籁之音;原生态的舞蹈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将古朴轻松、厚重愉悦的乡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出原型化的乡土风貌。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苗寨的山歌闪烁如祖传的银冠,蒙族的乎麦宽广如无垠的草原;一曲十二木卡姆,一书 “山药蛋”,一嗓子信天游;那古朴原真的乡间俚语、原汁原味的山歌吆喝、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各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歌舞中独有的形体动作和节奏都构成了各民族原生态舞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

在歌唱领域中,要是没有正确把握各民族的语言,唱得再好,也不是地道的原生态民歌。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不然,就失去了原生态歌唱的意蕴。如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劳动号子”,在田野山间所产生的“山歌”,其语言韵调都有明显特点。

原生态艺术同时也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地方色彩浓郁。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蒙古的长调牧歌,侗族大歌,彝族的阿诗玛,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

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既有高山大川,又有丘陵平原;既有江南水乡,又有北方草原。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也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音乐我们还是第一次欣赏到,它们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原生态民歌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加丰富,更加有味道,也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如青歌赛上云南省代表队的原生态唱法选手纳西姐妹组合,以动情感人的《嫁女调》获得青歌赛第五名,很多观众都说,这个剧目唱得非常好,很有地方色彩,非常感人。

当前,民族文化正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许多文化现象正快速消失,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存的土壤也正在发生变化。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失去原有的形态,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虽然目前保护原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原生态的土壤依旧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避免原生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冲击下变质、在不断发扬中消失、最终沦为一种表演,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理性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原生态文化的美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尊重,而不要去排斥!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原生态文化中的纯洁美!

【改编】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原生态民歌因为唱法丰富,有味道,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远胜出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从而获得观众的喜爱。

B. 各民族的原生态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如苗寨的山歌、蒙族的乎麦等,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所独有的艺术语言。

C.在歌唱领域中,原生态唱法只要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不会失去原生态歌唱的意蕴。

D.文化艺术领域的原生态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最典型的代表是音乐和舞蹈。

【改编】8.下列表达对原生态艺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在劳动中产生的“劳动号子”,在田野山间产生的“山歌”一样,纤夫的“纤歌”语言韵调也有明显特点,应属于原生态民歌。

B. 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蒙古的长调牧歌等原生态艺术形式各具特色,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

C.原生态艺术有着鲜明的语言和地域特色,正是因为这样而吸引观众,深受观众喜爱。

D.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音乐能够得以孕育和保存完好,得力于我国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样特殊的地域环境。

【原创】9.原生态音乐在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冲击下如何继续生存下去?请简要概述。(4分)

二、现代文阅读

(一)

7、B  (A. “远胜出”夸大,原文是“这些原生态民歌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加丰富,更加有味道,也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C.“只要……就”太绝对,原文是“在歌唱领域中,要是没有正确把握各民族的语言,唱得再好,也不是地道的原生态民歌。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不然,就失去了原生态歌唱的意蕴”。D. “最典型的代表是音乐和舞蹈”以偏概全,原文是“典型的代表如音乐、舞蹈等”。)

8、D  (得以孕育属于无中生有。)

9、(1)保持音乐声调和服饰的天然美、自然美和原始美。(2)表演出歌舞中独有的形体动作和节奏。(3)能正确把握住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4)原生态的音乐要能体现出各地的地域特色,展现浓郁的地方色彩。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文化认知应告别无限度“啃老”

提起文化符号,最容易想到的还是孔子、书法等传统中国文化,两千年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秉承了中国文化的先驱与精髓。事关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宏篇叙事自然也少不了这些祖辈先烈世代相传的“中国味”,譬如京剧,譬如书法,譬如造纸术,譬如中医。中国文化也因为传统文化的彰显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熠熠生辉。

  传统文化的体认与传承,彪炳着国人在现代性社会里对历史的一种认知和阐释,特别是在功利主义洪流大举进犯的文明危机下,常怀缅怀传统文化之心能实现价值观的自我扬弃。无需附庸风雅,也无需故作清高,在传统文化符号的推选中,我们看到了那些影响深远的中国特色“古色古味”。

  传统文化符号被大举推崇,是好事,至少说明其在开化性的文明发展史中有其立足之地。但我们又应该有所认知,与之相对应的当代文化缺失使我们的切肤之痛。

  无限度的透支传统文化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在这种习惯中,我们鲜有看到将其托起至扬弃和革弊的层面,对普罗性的大众而言,传统文化成了万金油——大家都大概了解,大家都为之骄傲,大家都能侃侃而谈,但对其体认也仅停留在骄傲和谈资的深度。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啃老”行为。一方面,传统文化在现代性社会的建构中被屡屡搬上台面,能够和国外媲美,能够彰显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被用了再用;另一方面,当代文化的发展和架构始终落后半拍,或者说上不了台,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当然,这里面有个心态问题。传统文化的“中国化”情结根深蒂固,固化的思维和逻辑锁导致的是容不下其他能够代表中国特色文化的存在,即使是当代先进文化也不能上升到“中国符号”的高度,对被抽查的大学生而言如此,对广大国人亦是如此。因为可能无需多想,提到文化符号,脑子里都会理所当然的将孔子、书法、中医等“文化元老”拿出来,这已经变成一种毋庸置疑的体认习惯——这就衍生为在文化符号选择上出现的趋同性和理性化及其与日常文化趣味的分离的情况。

  另外的问题还在于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建构中,功利主义泛滥,肤浅和偏执文化如洪水猛兽,文化多元化的一种弊病就是文化冗杂繁多,核心文化价值缺失。这是最需要警惕的,因为即使是传统文化都会出现最近的“糟粕精华”如何界定的学术争论,而当代文化虽然批判性和抵制性大有,却依然不能消弭和摆脱落后和腐朽文化的扰攘侵蚀。在现代社会价值观体系的建构下,当代文化缺少“领头羊”,既有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尚需锤炼,特别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化符号岌岌可危。需要拯救和弘扬的,正是那些身处庞杂文化侵扰的“中国味”,譬如鲁迅,譬如鸟巢等等。

在各种思潮泛滥的情况下,中国当代文化既要自证清白,出污泥而不如染,还要自我升华,自我琢磨。而这一切,都得依靠国人的力量,那么在这场当代文化符号的提格与抛光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纠偏——不能无限度“啃老”。

——选自《新华文摘》2011年第3期

【原创】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文化多元的弊病是文化的多样化,然而核心文化价值缺失。

B.文化符号选择出现趋同性和理性化及其与日常文化趣味的分离。

C.文化功利主义、肤浅和偏执文化影响当代社会对待文化的态度。

D.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是自证清白,出淤泥而不染。

【原创】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京剧、书法、造纸术、中医等等,这些祖辈先烈世代相传的“中国味”实际上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B.对传统文化的体认与传承,显示着国人对历史的一种认知和阐释,常怀缅怀传统文化之心能实现价值观的自我扬弃。

C.当前,传统文化符号被大举推崇,不但如此,我们也已经常看到,大多数将其托起至扬弃和革弊的层面。

D.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化符号岌岌可危,譬如鲁迅、鸟巢等等,尤其需要我们的拯救和弘扬。

【原创】10.根据文章内容,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至少写出三点)(3分)

8、D (除了要出淤泥而不染,还要自我发展。)

9、C (“经常看到,大多数人将其托起至扬弃和革弊的层面”错,原文是“我们鲜有看到将其托起至扬弃和革弊的层面”。)

10、①不带功利推崇经典文化;②抵制糟粕文化;③文化发展要有核心文化;④对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

8【命题意图】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和理解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9【命题意图】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和理解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10【命题意图】考查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能力层级为C。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科举”可以说是统一王朝的__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向全国各地的“士”阶层中选拔人才,纳入整体的行政系统,担任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职务。为什么“士”成为治国人才的主要来源呢?这是根据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中一个基本假定:“士”是精神修养和经典教育的产品,只有他们才能提供政治秩序所必需的道德操守和知识技能。

如果想了解科举为什么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便已在中国萌芽,而且先后延续了两千年之久,我们不能不从“士”的起源和流变说起。在西周的“封建”制下,“士”是古代贵族中最低的一级,但从春秋时期起,“封建”制逐渐解体。一方面,上层贵族有下降为“士”的,另一方面,下层的“庶民”也有上升为“士”的,于是“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与此同时,“士”的性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古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研究“诗、书、礼、乐”的“文士”,相当于社会学家所谓“文化事务的专家”。这一社会变动至战国时期完成,“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正式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便代表了“士”的原型。

儒、墨两家在思想上虽有分歧,但却同以政治秩序的建立与维持为“士”阶层的最重要的任务。孔子“士志于道”的名言已对于“士”的社会功能作了明确的规定:他们必须担当起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重任。墨子处身于战国初期,“士”在政治上已远比春秋时代活跃,所以他更进一步要求各国国君“尚贤”和“亲士”。在积极方面,他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因为他们“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君主必须对他们“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在消极方面,他更发出警告:“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社会结构的转变和儒、墨的倡导终于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从公元前5、4世纪之交起已有魏文侯受“经艺”于子夏和鲁缪公敬礼子思的记载。公元前4世纪中叶齐宣王重建稷下学宫,网罗“学士且数百千人”,则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个“礼贤”机构。自此以后各国为了变法图强,无不以“招贤纳士”为当务之急,而政治舞台也完全操纵在“士”的手中。但当时的“士”都是所谓“游士”,不受“国”界的限制,他们人数十分庞大,又经常流动于各“国”之间,形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国际”性的势力。正因如此,当时衡量一“国”或一个政治集团的实力,“士”的高下与多寡竟成为一项最重要的指标。

(节选自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有改动)

【改编】7.下列选项中关于“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举很早已在中国萌芽,“士”阶层是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被纳入行政系统的,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等“战国四公子”及吕不韦等都拥有众多的“士”,这是他们政治及经济实力的表现。

C.“士”的原型主要是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这两大学派的倡导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

D.“士”的综合素质是当时社会各阶层中最高的,他们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改编】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春秋时期起,“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从而“士”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从古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文士”。

B.儒家学派的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他们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社稷的珍宝,认为君主应该善待他们。

C.“士”曾经是古代贵族中身份最低的一级,后来逐渐被各国国君所看重,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势力。

D.齐宣王重建稷下学宫,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礼贤”机构,受此影响,各地君主纷纷有礼贤之举,如魏文侯礼遇子夏等。【改编】9.根据相关内容,说说“士”之于一国的作用。(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7.B

8.C

9.(1)“士”能提供政治秩序所需的道德操守和知识技能;(2)“士”能担当建立与维持政治秩序的重任;(3)“士”能操纵各国的政治舞台。

内容领域/知识内容

知识深度

测量目标/行为目标

预估难度

现代文阅读/筛选信息

理解

分析/筛选

0.65

内容领域/知识内容

知识深度

测量目标/行为目标

预估难度

现代文阅读/筛选信息

理解

分析/筛选

0.65

 

内容领域/知识内容

知识深度

测量目标/行为目标

预估难度

现代文阅读/筛选信息

理解

分析/筛选

0.65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