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共15分)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象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带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⑥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⑧……

⑨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有删改)

4.根据②至⑦段对奶奶的描写,概括奶奶的形象特点(4分)

5.作者为什么写“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5分)

6.本文以“老海棠树”为题,你认为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4.(1)慈爱(2)勤劳(吃苦耐劳)(3)自尊(自立、自强)(4)坚韧(5)渴望进步(任答4点得满分)。

5.内容:奶奶一生都在老海棠树下劳动,在老海棠树下期盼通过劳动得到认可(自食其力)。  结构:为后文展开写奶奶和老海棠树的关系以及奶奶的经历作铺垫。

6.合适。(1)象征。老海棠树象征了奶奶,表现了奶奶的沧桑和坚强。(2)奶奶一生都在老海棠树下劳动、期盼劳动,“老海棠树”是本文的线索,是文章构思精巧。(3)奶奶离世,老海棠仍在,物是人非,表达作者对奶奶的思念。

材料三

垃圾分类除了要有“不放错”的智慧,还需要一点“不怕麻烦”的精神。就厨余垃圾的回收来说,很多人习惯用塑料袋把垃圾装起来,整袋扔进垃圾桶……请注意,塑料袋不属于厨余垃圾,装厨余垃圾最好使用容易自然降解的废纸,或者将垃圾倒进垃圾桶,装垃圾的袋请转身放进可回收垃圾桶。

那些可回收的废纸,往往也不能简单地扔进垃圾桶。例如我们常见的像利乐包装这样的装牛奶的纸盒和纸袋,里面残留的液体会对垃圾回收造成很大影响。在日本,人们通常会把它洗净、晒干、压扁才能作为可回收垃圾。回收后的利乐包装可以做成文具、桌椅和建筑材料等,用途多多。如果这些包装混着各种牛奶、饮料、油污,增大回收成本、降低利用率不说,简直就是断送了这些“宝贝”重获新生的前程。

还有一类我们不太喜欢的“日常用品”的再回收过程也有点繁琐,那就是药品。在德国,过期药品的分类非常严格,纸盒、玻璃瓶等包装可以回收,放入黄色可回收垃圾桶;过期药品捣碎用纸包好,放入灰色特殊处理垃圾桶,专门销毁。所以,过期药品属于特殊垃圾,整瓶扔进一个垃圾桶也是一种分类不当的行为。此外,有些垃圾出于卫生方面的原因,也需要格外注意,例如用过的卫生巾、宠物草垫、膏药、绷带、止血塞、动物粪便、药棉和药棉棉杆、尿布。如果随意丢弃,它们散发到空气中的各种病原生物、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简直就是低等级的定时“生化武器”,可能危害人民的健康。

说了这么多,虽然听上去有些麻烦,其实都是些举手之劳。垃圾分类并不仅仅是贴在墙上的口号,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改变可以从小事做起,从简单做起。下次,当你手中出现一件需要扔弃的垃圾,多花两秒想想它应该放在哪里,哪怕只是把干的垃圾和“汤汤水水”的垃圾分开,也会有利于变废为宝。

22. 下列最适合做材料三的标题的一项是(2分)

A. 垃圾分类智慧多

B. 垃圾分类有点“繁”

C. 为了资源和环境

D. 垃圾分类的方法

23.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对垃圾进行科学分类处理的好处。(4分)

22. B

23. 答案:

(1)保障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2)防止病菌的传播和有毒物质的扩散,保护环境。

(3)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4)降低回收成本,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題。

說實在的,宋詞能夠成為一代文學的形式,其實還是在文人參與創作之後。過去我們的文學史總是說民間創作對文學有多少多少啟發,給文學注入了多少多少新鮮養分,這都不錯。不過,在“下賤者最聰明…‘勞動人民最懂得文學”的觀念中,只注意了“源”而忽略了“流”。任何一種文學樣式,想要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學標誌,沒有文化人的參與是不可能的。柳永也罷,晏殊也罷,歐陽修也罷,蘇軾也罷,其實都是文化人。文化人的參與創作,意味著一種深邃的文化意識和高度的文化修養對文學樣式的滲透和對文學品格的提升,就像把野生的雜花培育成可觀賞的花卉和把原生的鯽魚培育成五彩的金魚一樣。也許有人會引《病梅館記》來諷刺說這是把樸素自然的文學變成雕琢做作的文學,但是又有哪一種藝術是自生自長原汁原味的呢?畫布上的山水不是真山水,再怎麼推重樸素的民間味兒也不能回到“杭育杭育”的時代不是?玉不琢還不成器呢,何況作為文學的歌詞。

文學需要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沒有這內涵和精神只能流於一般的情感宣洩和淺薄的心靈安慰。流行如果是指形式與語言,自然很好;通俗如果是指情感和內涵,那就很糟。沒有對人生的真正體驗,隨你怎麼從唐詩宋詞那裏販來意象和詞語也只是在花褲衩上打補丁,充其量是點綴,時時會露出那種俗氣的底色,沒有對語言的真正機智,隨你怎麼挖空心思喬獐作智也只是在玩狗熊掰棒子的把戲,說到底是矯情,聽聽就會聽出那裏面口是心非的虛假。文化品位說來是一個很虛的東西,但缺少它就是讓人瞧著俗氣;知識儲備看上去是一種無關的因素,但沒有它就是讓人看著淺薄。

……流行歌曲是越唱越熱鬧了,倒也必然,可相當多的歌詞也好像是在那兒重複來重複去地唱老調,那些淺淺的笑靨和嗲嗲的嬌嗔加上東拼西湊的詞語仿佛要把一滴感情化開變成一大鍋濃湯灌進廳中的耳朵裏,常常不知所云的歌詞讓不知就裏的聽眾覺得深沉奧妙,讓稍有知識的聽眾覺得莫名其妙。在這個既沒有了唐詩又還沒等到宋詞的時代裏,要想留住唐詩的時代。就要使詩歌有點兒親切和自然,要想迎接宋詞的時代,就要讓流行歌曲多一些機智和內涵。隨便怎麼都行,只要有讓人還能感動的東西,因為我們這個時代已經不太會被什麼無關緊要的東西感動了

(節選自葛兆光《唐詩過後是宋詞》)

17.作者在第一段中所要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什麼?(2分)

18.第二段中“在花褲衩上打補丁”這個比喻在文中有什麼作用?(4分)

19.你怎麼理解第三段中畫橫線句子的含義?(4分)

  17.作为文学的歌词,要想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标志,就必须有文化人参与创作。

  18.形象地表明了文学需要有对人生的真正体验,而不是把语言当作点缀这个道理。

  19.有些流行歌曲的歌词浅薄、矫情、乏味、故弄玄虚,缺少文化内涵和感动人的东西。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有着“礼乐”传统的民族。“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和巩固群体中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而作为“礼乐”制度的产物——乐器,映射出来的“和”文化最为显著。

先秦时期,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乐器首先作为礼器而存在,音乐的第一用途也是为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制造庄重宏大的气氛。因此,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成为权力的象征,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钟、鼓、磬作为礼乐的代表,用在比较隆重的场合,多为国君诸侯欣赏;卿大夫和士以弹奏欣赏丝竹之声为乐;普通百姓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余借陶制乐器如埙、缶之类自娱。为达到“和”的目的,各阶层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些规制,如果逾越了就是违背了礼,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最后“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这些都是与“和”的精神相违背的。

在乐器的个体设计和陈设上,也体现了“平礼”“求和”的追求。曾侯乙墓中室的乐器摆设就十分注重和谐,乐器多而不乱,各部分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即使是小的乐器也都按秩序排列。编钟分长短两架,每架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悬挂的是小编钟,中层比上层的略大,下层的钟最大,每一层都从左到右、由小到大依次排列。中室的东面放置建鼓,中室的北部与南架编钟相对的是编磬、琴、笙、排箫、篪、小鼓。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承载着先秦“乐”理念的乐器设计本身就离不开“和”文化,从凝固的器形设计到灵动乐音的功能设计,再到设计思想,“和”文化始终贯穿其中。在先秦的乐器设计中,人们不仅能看到“器”的造型美,听到“音”的境界美,更重要的是能体悟到“天人合一”的和谙美。

(取材于张文文《从先秦乐器设计看“和”文化》)

6.根据“材料三”,下列与“尊礼”无关的一项是(3分)

A.乐器的种类配置B.乐器的使用场合

C.乐器的摆放顺序D.乐器的演奏技巧

7.下列对“材料三”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映射,可用词语“反映”替换。

B.祭祀,“祭”字第五笔是“乀(捺)”。

C.违背,“违”字读音为“wěi”。

D.编磬,“磐”与“罄竹难书”的“罄”,读音与意义都不同。

8.请依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中国乐器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哪些联系。(6分)

6.(3分)D       7.(2分)A

8.(6分)参考答案:

①早期,乐器已开始为舞蹈表演伴奏(乐器演奏同舞蹈表演相辅相成);②乐器种类在文化交流中不断得到丰富(乐器种类的丰富反映了民族文化交流的频繁);③竹笛等成为诗歌创作的常用素材(诗歌创作反映出竹笛等乐器已深入人们的文化生活);④器形、功能设计及音乐理念都充分体现了“尊礼”“求和”的文化追求(“尊礼”“求和”文化贯穿于乐器的外形、功能设计和音乐理念中)。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在诗与思的辩难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来自同样“富有热情与痛苦”的雪莱。1821年,雪莱在《为诗辩护》中写到,推理与想象是人类的两种活动,自有人类即有诗。而语言最初的发明,本身就是诗。在他看来,广义的诗人是具有审美能力的人。诗人的隐喻式表达,层出不穷的联想,这些虽然不能绘出人类思想的全景,却有助于表现人类崇高的目的,领会世间的真善美。自古以来,当科学攻城略地不断扩大我们生活的疆土时,诗歌已经借着想象,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宇宙。所以,雪莱赞美诗人“是世间未经公认的立法者”。

大多数时候,我觉得人生是荒谬而无望的。但也正是这种荒谬而无望,给了我们赋予自己人生意义的可能。一个人活得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我赋予意义的能力。我们需要找到并拥有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借此击碎现实的荒谬。正如辛波斯卡所说:“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诗歌与个人寻找生活的意义有关,一定程度上属于私域范畴。诗歌不同于社论,虽然人们也会将它拿出来发表,但是它所具有的私人属性也是不容忽略的。有些诗歌,读者看不懂,作者自己或许也不全懂,但是无关紧要。就像你进不了别人的大脑中思考。他需要的可能只是获得一种审美上的存在感,至于交流什么是美:都在其次。

这不表示我鼓励诗人都去自说自话,固步自封。既然承认文学首先是人学,承认诗关系到人的自我塑造,诗歌也因此具有某种公共性。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私有性,还是公共性,诗的价值都在于意义的赋予和美的呈现。这也意味着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外,还交织着一个文学搭建起来的意义领域,来安放作者的灵魂。

(选自《读书》2015年第2期,有删改)

25.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中所阐述的“诗”与“思”的关系。

26. 如何理解辛波斯卡所说的“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这句话?

27. 作者是如何认识诗歌的私人性的?

25. 【答案】①借助想象的诗歌与借助推理的思想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态。②诗歌伴随着语言,语言伴随着思想而诞生。③诗歌的隐喻、联想和想象,有助于表现人类的崇高思想。④诗歌能够迅捷地创造广袤的思想空间。

26. 【答案】①不写诗的荒谬是指现实人生的荒谬;②写诗的荒谬是指超越现实人生的诗歌创作的荒谬;③人要借助诗歌,寻找生活的意义,拥有热爱的东西,并战胜现实。

27. 【答案】 ①诗歌与个人寻找生活的意义有关。②诗歌是作者独特的审美表达。③诗歌关系到诗人的自我塑造。④诗歌的私人性并不排斥公共性。

【解析】首先确定答题的信息区域在最后两段。注意与“私人性”关涉的一些语词。如:“诗歌与个人寻找生活的意义有关,一定程度上属于私域范畴。”“有些诗歌,读者看不懂,作者自己或许也不全懂,但是无关紧要。……他需要的可能只是获得一种审美上的存在感。”“承认诗关系到人的自我塑造,诗歌也因此具有某种公共性。”

材料二 试想一下,没有围墙会对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造成哪些影响?有人会说,那可不行,如果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理?陌生人随意进出又怎么办?社区内属于全体业主的公共空间又如何保证业主的正当权益?应该说,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应,生活在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

事实上,城市建筑到底要不要围墙,学界至少已经争论了几十年。1977年,一群城市规划师相聚在秘鲁印加文明遗址——马丘比丘(MachuPichu),签署了一份《马丘比丘宪章》,重点批判了城市建设中那种立足于《雅典宪章》精神而“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次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认可了《马丘比丘宪章》,并在事实上逐渐以其取代了形成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

建设带围墙的封闭式空间,正是《马丘比丘宪章》批判的“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天的世界范围,不设围墙的住宅或单位,还真不是什么新事物。在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比如纽约,或者东京,一幢幢大楼都是直接朝着大街或小巷,保安坐在大堂里;那些有围墙的,通常是敏感特性相对较高的部分建筑。

假如说,城市中各处都是围墙簇拥的建筑,那么在城市中就会出现一片片封闭空间,仿佛一个个围出来的“孤岛”,这就极有可能让它们与城市整体发展相脱节;“孤岛”制造出的“隔绝”,还会对街区之间活力的增强形成一定阻碍;另外,如果城市公共空间都被小区花园之类的围墙圈占,各自封闭的楼盘就会导致整座城市大量缺乏“毛细血管式”的小路,降低城市道路网络的密度,也就必然造成土地等公共资源的浪费。这些都会给日益紧张的城市发展带来不断扩大的负面影响。

中国的城市建设,过去重视单元的区分与独立,围墙是建筑设施中最直接的辅助内容。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共单位(不含住宅)的实体围墙总长达500多万千米,可绕地球125圈;这些围墙占地总面积1100多平方千米,如果加上两侧墙脚不能利用的死角,甚至达到3350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包括某些同为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城市中,恐怕都难以看到如此“壮观”的围墙!

其实,中国也已经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区”。在宜宾市一个叫做“莱茵河畔”的“开放式社区”里,整个楼盘内的道路全部向城市开放,住宅的安全防护体系全部后退至单元门口。在那里,住宅楼单元门直接朝向道路,行人面对的俨然就是巴黎或纽约的一处处街景。在那里,物业管理不仅没有削弱,其效果甚至帮助社区荣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称号,以至于这一楼盘被当地人认为是最好的楼盘,成为当地颇有口碑的一处风景。

当然,就算是真要推倒围墙,别说是在城市,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中国城市区域中的一部分公共空间,特别是那些美丽的花园和社区专用的公共设施,还有其存在的真实法理依据。围绕着法理与现实的一系列问题,恐怕还需要一番争论。但是,社会毕竟在发展和进步,文明社会不应该让人恐惧没有围墙的生活。可以期待的是,我们虽然还不能像有些地区那样自由出入市政厅,但至少越来越接近了;那些还把自己圈在围墙里的相关部门,也应该会逐步把安防体系后退到大楼入口。这就正如《马丘比丘宪章》在相关章节中所写的一样:“在人的交往中,宽容和谅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 (取材于刘德科、肖和相关文章)

5.根据“材料二”,对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围墙在中国城市生活中非常普遍B.围墙带来的安全感中国人更看重

C.围墙显示出业主才有的一些权益D.围墙区分出本地人与外地人差别

6.根据“材料二”第四段文字,概括围墙在城市发展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3分)( )

7.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人们在要不要围墙的认识上也会产生出一些变化。

B.国际建筑师协会支持《马丘比丘宪章》,表明了协会坚决取缔围墙的态度。

C.围墙对社区的包围越严密,社区活力的形成就越需要有良好的支持与引导。

D.中国过去时期的城市建设的思想,更靠近形成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

8.在“围墙的建设”这一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认识是一致的?请结合两个材料作概括。(6分)( )

5.(3分)D

6.(3分)①影响区域发展 ②降低城市活力 ③浪费土地资源

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点1分。

7.(3分)B8.( 6分)参考答案要点:

①有无应该视实际需要 ②存废应该有利于环境建设 ③存废应该有利于减少浪费。

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点2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字母词指汉语中单独由字母构成,或者由字母、数字、符号、汉字混合构成的词。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已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产生新词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对1990-2014年《人民日报》语料库中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所收录的字母词总数(244个)约占25年里《人民日报》使用的字母词总数(约8000个)的3%,使用总词次(110748次)约占所有字母词使用总词次(近200000词次)的50%。

词典收录的244个字母词中,高频使用的字母词(66个)约占27%。其中字母词GDP的使用频次最高并一直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GDP的汉译词“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频次呈下降趋势。这一变化趋势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也体现出在词汇系统接纳这一经济领域术语的博弈时,字母词形式所表现出的表达优势。类似的字母词还有A.股、CPI、IPO等。还有一类高频字母词的使用频率与当时的社会热点有关,波动较大。如WTO一词在2001和2002年使用频次特别高,与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这一事件息息相关。而字母词APEC、PM2.5的使用频次,与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近年来悬浮于空气中的细颗粒物的社会热点话题密不可分。还有些高频词如卡拉OK、VCD、IP 电话等,虽然25年总使用频次很高,但是正处于年度使用频次变化的下降期,进而可能进入低频期。

25年里总使用频次小于50的字母词被划入“低频字母词”,占收录字母词总词条的40% 。从语言学视角分析,导致低频的原因有:第一,接受度不如其汉译词,如AI(人工智能)、DC(数码相机)等;第二,只在口语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K.歌等;第三,只在非大众传播媒介,如专业领域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SSD(固态硬盘)、HDMI(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等。

综上所述,在汉语系统中,真正高频稳定使用的字母词总数并不多,使用总词次却很多,并通过反复使用而渐渐为人们所熟知。

(摘编自王秋萍关于“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二:

近来百名学者投诉《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正式收录外来字母词涉嫌违法,引起了较大争议。

这些学者认为《现代汉语词典》违法,是因为语言文字法规定:“汉语言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但这一规定当时主要针对的是汉语方言和不规范汉字(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字母词是汉语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字母词才大量进入汉语。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2000年公布的,对字母词的使用并未作出规定。“法无禁止即可为”,因此,不存在《现代汉语词典》因收录字母词而违法的问题。

当然,由于汉语发展了,汉语言文字使用中出现了新情况,相关法律应该对此作出规定。笔者认为,语言文字法应该尽快修改,对字母词的使用等相关问题作出规定。

(摘编自邹玉华《字母词入词典,既不违法又不违理》)

材料三: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字母词从最初的39条增至244条,表明字母词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范围扩展得相当快。我们也几乎处处都会碰到字母词。像X.光、B.超、QQ这些词,都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但也确有一些字母词,存在生造冷僻、使用不当等现象。近日见报上一则标题:“教师节幼儿园老师不收红包,只收小朋友DIY贺卡。”干嘛一定要用“DIY”替代“自做”?直讲“智商”挺好懂,又何必定要玄乎成“IQ”呢?有些生造的字母词,更是一种人为的时髦。如分明是中国自己的篮球联赛,却要用英文称作“CBA”,岂不见“中超”、“乒超”这种实在的称呼也挺好嘛。此外,还有许多只在特定场合使用、专业人士才能懂的字母词,像股票市场中的行话、药品说明书上用词、通讯传播术语等等,现在常广泛使用在媒体上。这样滥用的结果,不仅很多人看不懂,而且易招人反感。可见字母词一滥,就难免走向反面。

(摘编自李景瑞《必须高度重视净化语言生态》)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三则材料都结合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而且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都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B.三则材料分别侧重于字母词使用情况、合法性、负面影响这三个角度,但都围绕着“如何对待字母词”这一话题展开分析。

C.材料一对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较为详尽,力求准确严谨;而另两则材料侧重于对新闻热点的评论,力求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

D.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材料二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其合法、合理;材料三则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并反对在生活中滥用字母词。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够合理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选取《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和《人民日报》作为调查的对象,看重样本的权威性、典型性;材料三使用的论据较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通过周密的调查分析得出明确的结论,尽量避免引起争议;而另两则材料的观点则更加个性化,允许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争鸣。

C.材料一依照调查内容的性质进行分类、归纳,体现调查的科学性;另两则材料则依照先述后评的思路来写作,体现评论的写作特点。

D.材料一语言准确,逻辑严密;另两则材料的语言都比较通俗易懂。材料三比材料二在表达上更加口语化,因而比材料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6.字母词的广泛使用,对汉语发展有哪些利与弊?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分析概括】(3分)

C(A项错在“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材料一属于调查报告,只是客观陈述调查事实并得出结论。B项错。材料一没有讨论“着如何对待字母词这一话题”。D项错。材料三作者并没有表明自己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作者批评的,只是“滥用字母词”。)

5.【筛选整合】(4分)

D(D项错在“因而比材料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说服力”与语言的通俗性有关,但更倚重于论证的逻辑性,而材料二的逻辑性要强于材料三。)

6.【分析综合】(5分)

利:①丰富汉语表达形式及语汇系统。(据材料一第1段:“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已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产生新词的重要形式之一。”材料二第2段:“字母词是汉语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

②有利于汉语适应时代(热点)、实际生活的需要”。(据材料一第3段概括:“这一变化趋势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材料二第2段:“由于汉语发展了,汉语言文字使用中出现了新情况。”据材料三开头:“表明字母词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范围扩展得相当快……都已深入人们的生活。”)

③具有一定的表达优势,易于被大众接受。(据材料一第3段:也体现出在词汇系统接纳这一经济领域术语的博弈时,字母词形式所表现出的表达优势。)

弊:①损害汉语言词汇系统的稳定性。(据材料一第4段“字母词使用频次高低中接受度不如汉语词的字母词”的分析。)

②破坏汉语语言生态(损害汉语的纯洁性)。(据材料三“生造冷僻、使用不当等现象”、文章标题“必须高度重视语言生态”。)

③涉嫌违反语言文字法。(据材料二第1、2段内容归纳。)

④滥用字母词影响汉语的交际效果。(据材料三“看不懂”“招人反感”归纳。)

(6分。利、弊分别答出一点各得1分,分别答出两点各得3分。其它有文本依据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前者通常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当我们说一件东西有内在价值时,就是说它本身就是人类活动的目的,值得重视和追求,而说一个东西具有工具价值时,它的重要性体现于它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

是内在价值,还是工具价值?不同的思考可导致不同的结论。比如,同样主张保护自然环境与濒危物种,有些人看重的是自然物种的工具价值。对于曾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到最后只留存少量样本的天花病毒,他们更倾向于销毁。虽然天花病毒样本可能包含有某种遗传物质,可以帮助人类征服癌症、艾滋病之类的疾病,但万一实验室发生破坏性事故,导致天花病毒样本失控、蔓延,人类几百年来的努力就会毁于一旦。对他们而言,一个物种的灭绝,最多意味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少了一种手段而已。然而,重视自然物种内在价值的人,对于一个物种的灭绝往往会感到更加痛苦或焦虑。他们认为,天花病毒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物种,本身就具有保存的价值,至少人类没有权利故意销毁一个天然物种。又如,有人把肉体快乐当作一种内在价值来追求,也有人认为肉体快乐仅仅是幸福的一个条件、一种手段。对于前者,肉体快乐作为幸福的内在部分,其作用是无法被别的东西取代的;对于后者,肉体快乐的作用通常是可以被别的东西取代的——有时恰恰只有放弃肉体快乐,才能得到他们所理解的那种幸福。

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密不可分。一方面,目的支配手段,高于手段,但并不是任何手段都可以用来实现一个目的,不能借口目的正当而滥用不正当手段,更不能舍本逐末,为了手段而放弃目的。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是人类进步的根本目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正是为了要消灭武器而拿起武器,为了要消灭战争而不得不进行战争。但是,即使在进行正义战争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虐待俘虏,不能从肉体上消灭已经丧失战斗力的敌人。另一方面,离开了手段的目的是抽象的、空洞的,因而是不真实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就在于实现目标的主客观两方面的历史条件和手段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论证。

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联系还表现为:同一个事物,处于不同的关系中,可表现为不同类型的价值。比如,通常来说,战胜敌人并不是人的幸福的必要成分,而仅仅是赢得和平的手段,并不具有内在价值。但是,在具体部署战役、设想战略战术的时候,战胜敌人则成了目的,其价值超越了任何服务于他的手段。

(摘编自张天飞、童世骏《哲学概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动物活动不同,人类活动通常是自觉的、有目的的,人们有能力思考并判断一件东西是否具有内在价值或工具价值。

B.对于重视自然物种的工具价值的人来说,天花病毒样本虽然可能对人类有用,但有着潜在的巨大风险,理应予以销毁。

C.同样主张保护濒危物种,重视自然物种的内在价值的人要比重视其工具价值的人,对物种的灭绝感到更加痛苦或焦虑。

D.肉体快乐对于只看重其工具价值的人来说,只是幸福的一个条件、一种手段,必须放弃才能得到他们所理解的那种幸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不择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还有人为了某种手段而放弃了目的,这两种人都错在把手段置于目的之上。

B. 即使进行战争是为了消灭战争,也不能以这个正义目的为借口而滥用不正当手段,如杀死丧失战斗力的敌人。

C.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充分地认识和论证实现目标的主客观两方面的历史条件和手段,其目的是抽象的、空洞的。

D.战胜敌人作为赢得和平的手段时有工具价值,而作为具体部署战役、设想战略战术的目的时,则有内在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件东西如果有内在价值,就值得重视与追求;但如果人们只看重它的工具价值,必要时它就有可能被舍弃或替换。

B.重视天花病毒内在价值的人,认为人类不能故意销毁它,在他们眼里,天花病毒具有与人类同等重要的内在价值。

C.当自身的肉体衰老、得病时,那些把肉体快乐当作内在价值来追求的人,很有可能比只看重其工具价值的人更加难过。

D.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这一目的,既不能排除必要的战争手段,

1.【信息筛选】(3分)

D(D项,根据第二段的表述“有时恰恰只有放弃肉体快乐……”,“必须放弃”的表述过于绝对。A项前半句转述自第一段第一句话“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前者通常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后半句转述自第二段的“是内在价值,还是工具价值?不同的思考可导致不同的结论”,转述正确。B项涉及原文第二段“有些人看重的是自然物种的工具价值……但万一实验室发生破坏性事故……人类几百年来的努力就会毁于一旦”。C项涉及第二段“重视自然物种内在价值的人,对于一个物种的灭绝往往会感到更加痛苦或焦虑”,转述正确。)

2.【理解分析】(3分)

A(根据原文的表述“更不能舍本逐末,为了手段而放弃目的”可知,“为了某种手段而放弃了目的”的人舍本逐末、颠倒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而“不择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人,显然还是认同“目的高于手段”。B项涉及原文“即使在进行正义战争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虐待俘虏,不能从肉体上消灭已经丧失战斗力的敌人”,转述正确。C项。是对原文“离开了手段的目的是抽象的、空洞的,因而是不真实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就在于实现目标的主客观两方面的历史条件和手段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论证”的整合,正确。D项源于文章第四段“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联系”一部分内容。转述内容正确。)

3.【分析综合】(3分)

B(B项涉及第二段相关文字。“天花病毒具有与人类同等重要的内在价值”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这个结论。A涉及原文第一段“当我们说一件东西有内在价值时,就是说它本身就是人类活动的目的,值得重视和追求”,“人们只看重它的工具价值,必要时它就有可能被舍弃或替换”涉及下一段,“舍弃”与下文的“天花病毒样本”有关,“替换”与下文的“肉体快乐的作用通常是可以被别的东西取代的”有关。概述正确。C项“把肉体快乐当作内在价值来追求的人,很有可能比只看重其工具价值的人更加难过”属于内容的推断,后半句的推断源于“重视自然物种内在价值的人,对于一个物种的灭绝往往会感到更加痛苦或焦虑”,也可从“肉体快乐作为幸福的内在部分,其作用是无法被别的东西取代的”的论述中推出。D项涉及原文“……并不是任何手段都可以用来实现一个目的,……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是人类进步的根本目的”,转述正确。)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3题(共10分)

逆商:幸福者的必备

智商IQ和情商EQ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概念AQ,它是Adversity Quotient的缩写,指人们面对逆境的反应能力,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通常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IQ、EQ和AQ并称3Q,成为人们获取成功必备的不二法宝。有专家甚至断言,100%的成功等于20%的IQ加80%的EQ和AQ,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种说法毫不夸张。

逆商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情商的一部分,但由于它在人生事业成功中的特殊地位,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了“逆商”这一概念。他认为逆商包括四部分:控制感、起因和责任归属、影响范围及持续时间。控制感指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主观控制能力。面对逆境,控制感强的人会尽力改变环境,控制感弱的人则只会逆来顺受,信天由命。起因和责任归属指造成我们陷入困境的原因。高逆商者往往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使自己陷入逆境的原因,并愿意承担一切责任,积极采取有效行动,痛定思痛,在跌倒处尽快爬起来。影响范围指困境的负面影响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面有多大。高逆商者通常能够将某方面逆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降至最小程度,他们不会因为工作中的逆境而影响家庭生活。持续时间指我们主观上认为逆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持续的时间。逆商高者往往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过去;逆商低者则会认为逆境将长时间持续,他们甚至会因此丧失努力改变的希望。

例如,被领导批评恐怕每个职场人都会遇到,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挫折。但是,同样的打击,逆商高的人产生的挫折感低,逆商低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逆商高的人会吸取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逆商低的人则会怨天尤人,哀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智商、情商和逆商这3Q在整个人生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情况下,三者的重要性不同。有人认为,20岁前,智商显得最重要,情商和逆商作用一般;20—30岁,智商作用一般,情商很重要;30—40岁,智商作用一般,情商最重要,逆商很重要;40岁以上,智商作用一般,情商很重要,逆商最重要。可见,除了在校学习期间,在我们大部分人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情商和逆商。情商让我们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智商和情商共同帮助我们一步步迈向自己的目标;逆商让我们在摔倒时用最快的速度爬起来继续前进。这三者,少了谁恐怕都很难幸福。

有言道:成功没有尽头,生活没有尽头,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对我们的考验没有尽头,在艰苦奋斗后我们所得到的收获和喜悦也没有尽头。当你完全懂得了“成功永远没有尽头”这句话的含义时,幸福的生活也就向你绽开了她迷人的笑容。

21.下列各项对“逆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虽然逆商是情商的一部分,但由于它在人生事业成功中的特殊地位,美国职业培

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了“逆商”这一新概念。

B.“逆商”又称“挫折商”,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是近年来流

行的一个新概念。

C.职场中,面对领导的批评,逆商高的人被批评时产生的挫折感低,逆商低的人被

批评时产生的挫折感强烈。

D.有人认为,20岁前,智商显得最重要,而对于40岁以上的人来说,逆商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

2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保罗·斯托茨认为逆商包括四部分,在这几个方面,逆商高的人面对逆境都会从

积极方面思考和行动。

B.从逆商的规律来看,挫折感低的人需要提高挫折感才能应对逆境,挫折感强的人

则要降低挫折感,以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

C.智商和情商帮助我们迈向目标,逆商让我们在跌倒时用最快的速度爬起来继续前

进。这三者,少了谁都很难幸福。

D.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对我们的考验没有尽头,只有提高逆商,才会提高我们面对困

难、挫折的承受力,这样在艰苦奋斗后我们所得到的收获和喜悦也就没有尽头。

23.根据文意,请就如何面对逆境,对逆商低的人,提三条建议。(6分

21.A. “逆商是情商的一部分”错.应是”逆商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情商的一部分”

22.A(B”挫折感低的人需要提高挫折感才能应对逆境”错。逆商高的人产生的挫折感低,无需提高挫折感。C “这三者,少了谁都很难幸福”错,应是“这三者,少了谁恐怕都很难幸福。”

D“只有、才”太绝对)

23.首先要尽力改变环境,不要逆来顺受,要相信自己。其次要分析陷入逆境的原因,并承担一切责任,积极采取有效行动,在跌倒处尽快爬起来。第三,吸取经验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改进,将逆境带来的消极影响降到最小程度。第四,要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过去(任选3点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二)(1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1题。

谈价值意识

朱光潜

①记得从前有个学生刚中学毕业,他父亲就要他做事谋生,有友人劝阻他说:“这等于吃稻种。”轻重倒置,急其所应缓,缓其所应急,这种毛病在每个人的生活上、在整个文化动向上都可以看见,它间接体现了人们的“价值意识”。

②自然事物纷纭错杂,人能不为之迷惑,有赖于条理和分寸。别条理,审分寸,是人类心灵的两种最大的功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件事本很琐细,但足见孔子心中所存的分寸。所谓审分寸,就是辨别紧要的与琐屑的,也就是有正确的价值意识。人投生在这个世界里如入珠宝市,有任意采取的自由,但是货色无穷,担负的力量不过百斤。有人挑去瓦砾,有人挑去钢铁,也有人挑去珠玉,这就看他们的价值意识如何。

③价值意识的应用范围极广。宏观而论,价值通常分为真善美三种。真是科学的对象。科学的思考在大体上虽偏于别条理,却也须审分寸。苹果落地是常事,只有牛顿抓住它的重要性而发现引力定律;蒸汽上腾是常事,只有瓦特抓住它的重要性而发明蒸汽机。就一般学术研究方法说,提纲挈领是一套紧要的功夫,它需要很锐敏的价值意识。

④美是艺术的对象。艺术活动通常分欣赏与创造。欣赏全是价值意识的鉴别,艺术趣味的高低全靠价值意识的强弱。至于艺术创造更步步需要谨严的价值意识。在作品酝酿中,许多意象、情致好像八宝楼台,件件惊心夺目,可是实际上它们不尽经得起推敲,艺术家必能知道剪裁洗炼,才可披沙拣金。已选定的材料需要分配安排,每部分的分量有讲究,各部分的先后位置也有讲究。另外,艺术家对于所用媒介必有特殊敏感,觉得大致不差的说法实在是差以毫厘,谬以千里,并且在没有碰着最恰当的说法以前,他必肯呕出心肝去推敲。一个人在艺术方面需要良心,艺术上的良心就是谨严的价值意识。

⑤善是道德行为的对象。道德行为根于良心,成于意志力。“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醇儒,向来少用这样侠士气的口吻,而竟说得如此斩钉截铁,即本着“道”重于生命的价值意识。古今许多忠臣烈士宁杀身以成仁,也是有见于此。善的本身也有价值的等级差别。“男女授受不亲,嫂溺援之以手”,重在权变不在拘守条文。齐人拒嗟来之食,义本可嘉,施者谢罪仍坚持饿死,则为太过。这些事例都可以说明权衡轻重是道德行为中的紧要工夫。

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是否丰富,即有无价值,就看他对于心灵或精神生活的努力程度和成就的大小。现代人被“物质的舒适”这个观念所迷惑,大家争着去拜财神,财神也就笼罩了一切。我们如想改正风气,必须改正一般人的价值意识。

(有删改)

19.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20.文章第②和第⑤段中引用孔子的话,各有什么作用?(4分)

21.正确的价值意识在科学、艺术和道德上各有哪些表现?(6分)

19.答案:①首先,借生活中轻重倒置的事例引出“价值意识”的话题(1分);②其次,阐述审分寸就是要有正确的价值意识(2分);③再次,阐述价值意识在真善美上的应用(2分);④最后,指出要改正风气必须改正一般人的价值意识(1分)。

20.答案:①第一处以孔子“不问马”为例,体现了孔子重视“人”的审分寸的原则,强调要有正确的价值意识(2分);②第二处引用孔子的话,论述“道”重于生命的价值意识。两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分)。

21.答案:①科学上:有锐敏性,能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去发现;②艺术上:要有鉴别力(艺术趣味)和谨严的态度;③道德上:要有意志力和权衡轻重的工夫。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