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于《列女传》

A:目不视恶色 B:耳不听淫声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见于《曲礼》

A:目不视恶色 B:耳不听淫声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千姿百态 花枝招展 大庭广众 B:通霄达旦 息息相通 交头结耳 C:粗制烂造 相得益彰 迫不急待 D:古朴美观 焦躁不安 不记其数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抖擞 姣洁 酣然入梦 根深蒂固 B:诀别 辐射 古朴美观 语无伦次 C:震憾 宽敞 交头结耳 问心无愧 D:沉湎 怅惘 焦躁不安 不记其数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妨碍 安分 随遇而安 鸦鹊无声 B:尴尬 亲眷 贪脏枉法 碎琼乱玉 C:盘缠 迤逦 余音绕梁 交头结耳 D:沽酒 忏悔 素不相识 吃饭防噎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蜂拥 流水账 责无旁贷 闲情逸致 B:偶而 分内事 初出茅庐 循私舞弊 C:震撼 编者按 箭拔弩张 交头结耳 D:昏馈 候车室 相形见绌 事必恭亲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一笑泯恩仇   苍茫   水蒸气   名著精典 B: 脚踝   车蓬   笔杆子 交头结耳 C: 唉声叹气 惦念  贪赃枉法   直截了当 D: 人才荟萃 气喘吁吁   刷羊肉   鸦鹊无声

24.阅渎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崔永元:“你为什么这么有口才?”

崔永元笑了一下,回答说:“其实我嘴很笨,只是‘耳才’还可以。”

“‘耳才’怎么说?”记者又问。

崔永元回答:“聊天、谈话的关键是要听得好。”

记者再问:“怎么才算是听得好呢?”

崔永元答道:“听人说话能听到画龙点睛,此一境界;听人说话能听到入木三分,又一境界;听人说话能听到刻骨铭心,最高境界。”

在你与他人的交往中,你的“耳才”能够达到哪个境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学会倾听

把家庭建成幸福的乐园,这是每个人都期望的。而学会倾听,则是我们把期望变成现实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

倾听唠叨絮语。父母亲在儿女面前常常唠叨个不停:要么是天气凉了,当心身体;要么是工作要好好干;要么是问媳妇怎么样,孙子怎么样;要么是提起陈谷子烂芝麻的往事,等等。是的,人老话多,但很多话语是经验之谈,是爱的流露,是情感的释放。长辈们希望有人倾听,如果拒绝,会伤了老人的心。

倾听逆耳之言。你有些坏习惯、小毛病,单位上恐怕没人直说。但在家里,就有人说了。你坐没坐相,站没站相,不讲仪表,母亲就要说你几句;你又吸烟,又喝酒,有时还闹得酩酊大醉,妻子就要管管你了;你不尊老爱幼,在家里惹是生非,可能就要受到家庭成员的指责。美国总统布什年轻时喝酒出过一次洋相,受到夫人劳拉的严厉批评,布什从此戒酒,直到现在他一直感谢夫人帮自己戒酒。发自内心的逆耳之言是一种关心,爱护和帮助。忠言逆耳利于行,是清醒剂,是治病良方,是家庭团结的催化剂。

倾听长辈忠告。长辈见多识广,阅历丰富;长辈见贤思齐,希望儿女成才成器;长辈心态平和,唯愿晚辈踏实做人,平安是福。你做官了,长辈嘱咐你要多办好事;你发财了,长辈嘱咐你不要以大款自居;你染上抹牌赌博的恶习,长辈忠告你勤劳是兴家之本。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倾听不同意见。有钱了,是先买房子还是先买汽车;买了房子,花多少钱怎么进行装修;孩子读书,是择校还是不择校,以及家庭的日常开支等等,都会有不同意见。家庭也要民主,而后才能形成共识。多听一分意见,或许就意味着多一分和谐。

倾听是一种姿态,是与人为善、心平气和、虚怀若谷。

倾听是一首歌,是团结之歌,友爱之歌,和睦之歌。

【解析】

试题分析: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这段材料主要应抓住崔永元的一句话“听人说话能听到画龙点睛,此一境界;听人说话能听到入木三分,又一境界;听人说话能听到刻骨铭心,最高境界”和“耳才”这一词语进行立意。

参考立意:

1.“耳才”不仅是礼貌问题,更是一种修养。

2.“耳才”是一种学习借鉴的手段。

3.“耳才”要求能听逆耳之言。

4.“耳才”要求有极高的辨析能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5.“耳才”要求降低身段,不耻下听。

6.“耳才”要求多听少说,获益多多。

总之,围绕“耳才”拟文最切题,围绕“口才”拟文算偏题。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主要应抓住“耳才”和“听人说话能听到画龙点睛,此一境界;听人说话能听到入木三分,又一境界;听人说话能听到刻骨铭心,最高境界”这句话进行立意。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