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我国古代救灾制度的演变特征
李 军
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度,总体而言,古代灾害的发生频率及次数呈逐渐增加趋势。在以小农经济为生产基础的古代社会,灾害的破坏显而易见。如何救济灾荒,迅速恢复生产是历朝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并由此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救灾制度体系。
救灾制度的形成历史久远,早在农业起源之时业已出现。《周礼•地官》中明确地将其划分为散利、薄征、缓刑、弛力、舍禁、除盗贼等十二种类型,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后世荒政的格局,历朝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逐渐建立了诸如钱粮赈济、赋税蠲免、移民就食等救灾减灾制度,同时也出现了各种民间自救形式。这些制度随着历史进步而发生变化,并呈现出具体的演变特点。
政府对社会力量的倚重愈来愈强。古代社会的民间救灾主要有两条路径:其一是血缘性组织的互助活动,比如宗族,自北宋范仲淹创办范氏义庄以来,这一模式已成为后世家族救济的一个典范,各地的宗族组织一般都建有义庄、族田、社仓等,平时救济贫困,灾时用于族内的自救。唐宋以后,随着乡村社会力量的发展,以富民为代表的民间救济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二是个人的捐赠。部分官僚缙绅、富户巨商在灾害发生时,捐出部分救灾物资。政府为鼓励民间富户捐献,往往通过赠匾额、授顶戴等措施进行表彰性奖励。宋代富民就已在灾荒救济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补充甚至部分取代了政府在灾荒救济中的角色与地位。
救灾条文愈加具体细化。随着灾害的频繁、国家财政压力的增大以及制度的愈发规范,政府的救灾规定越来越具体。例如,蠲免税赋是古代重要的减灾措施,唐以前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只是根据当时的情况颁布诏令。唐以后规定趋于详细。明朝弘治三年(1490年)制定了固定的蠲免比例,受灾10分,免7分税粮,依此类推至4免1为止;清朝大体沿用这一规定,但保持了一定的弹性。顺治十年(1653年)规定州县受灾8—10分,免30%;5—7分,免20%;4分,免10%。在制度上规定得更加具体,并赋予适当的弹性区间。
断代王朝前后期,救灾措施重心呈现显著差异。从王朝的发展看,救灾制度伴随着朝代的盛衰而呈现出具体的变化特征。每个王朝的中前期,各种救灾制度一般能顺利运行;但到晚期,赈济措施多沦为虚文。如唐代比较重要的救济旱灾活动共132次。从时段上看,除了减膳、撤乐、避正殿等象征性的措施外,减免赋税、罢役赈恤等具有实际意义的救灾措施在穆宗之后,变得越来越少,即使有,也往往成为一纸空文。
经济实力强盛是救灾制度运行与创新的基石。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实力强盛的统一王朝是救灾制度创新的频繁期。例如汉代创建了常平仓制度,隋唐出现了义仓制度,宋代出现了社仓制度。清代由于人口增多,粮食极度匮乏,于是制定了保护农产品的粮食安全制度。从历朝水利工程的兴建分析,前四位的分别是唐、宋、明、清,分别占3.0%、13.1%、26.7%、38.1%,这几个朝代都是经济实力较强的王朝。
历代为了保证国家的经济来源,对税赋的主要贡献地区都十分重视,在救灾时也投入更多的关注。例如,唐代的救济区域多在政治中心京师、河南及经济发达的江淮、河北、山东,而对于偏远的边疆地区,尤其是岭南一带所占比例甚少。清代对江苏、安徽、浙江、直隶、河南、湖北、山东、东北等重点地区也投入较多的救灾力量。
多数救灾制度长期不变。各种基本救灾制度在历史时期长期保持一种不变的稳定状态,只是在种类与数量上略有变化。当然有时也会受到一些挑战,但这样的挑战,改变不了救灾制度的总体格局。从实施效果看,古代社会的众多救灾制度成效相对比较显著。它的转变发生在清代道光年间之后,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及其引发的科技发展,西方社会的救荒济贫思想与中国传统救荒理论相融合,产生了一些新的救灾制度。比如对于逃荒者,以往的做法是将其遣返回原地,但清末却将其视为本地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予以挽留,机构上也相应产生了一些重大变化。
(《 光明日报 》2014年4月2日,有删节)
6.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灾害频发,灾害的破坏严重,历朝历代都面临着救济灾荒、迅速恢复生产的课题。这些因素使我国古代得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救灾制度体系。
B. 早在农业起源之时,救灾制度即已出现,《周礼·地官》将这些制度划分为十二种类型,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后世荒政的格局。
C.古代社会的民间救灾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血缘性组织的互助活动,其二是部分官僚缙绅、富户巨商在灾害发生时的个人捐赠。
D. 政府对民间救灾的倚重愈来愈强,这是我国古代救灾制度的演变特征之一。政府鼓励民间富户捐献。宋代富民在灾荒救济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补充甚至取代了政府在灾荒救济中的角色与地位。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朝代的盛衰,救灾制度呈现出具体的变化特征。每个王朝的中前期,各种救灾制度能够顺利运行;但到晚期,赈济措施便成为一纸空文。
B.唐代比较重要的救济旱灾活动共132次。穆宗之前的救灾,主要采取减免赋税、罢役赈恤等具有实际意义的措施,而在穆宗之后,则只有减膳、撤乐、避正殿等象征性的措施。
C.蠲免税赋是古代重要的减灾措施,明朝制定了固定的蠲免比例,清朝大体沿用明代的规定,但规定得更加具体,而且弹性区间比明朝大。
D. 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实力强盛的统一王朝是救灾制度创新的频繁期。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盛时期,在历朝水利工程的兴建中,其所占比例最大。
8. 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 唐代的救济区域多在政治中心京师、河南及经济发达地区,清代对江苏、安徽、浙江、直隶、河南、湖北、山东、东北等重点地区也投入较多的救灾力量,因为这些地区是国家的主要赋税贡献地,对这些地区的优先救济能够保证国家的经济来源。
B. 常平仓制度、义仓制度、社仓制度、粮食安全制度等新的救灾制度分别诞生于汉、隋唐、宋、清,可见这几个经济实力强盛的统一王朝是救灾制度创新最为频繁的时期。
C. 古代社会的众多救灾制度成效相对比较显著,如果不是道光年间之后西方思想的传入及其引发的科技发展,古代社会救灾制度的总体格局还会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其稳定性。
D.清末改变将逃荒者遣返回原地的做法,将其视为本地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一重大改变是西方社会的救荒济贫思想与中国传统救荒理论相融合的产物。
题库:高中语文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1-01-08 07:10:36
免费下载:《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我国古代救灾制度的演变特征
李 军
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度,总体而言,古代灾害的发生频率及次数呈逐渐增加趋势。在以小农经济为生产基础的古代社会,灾害的破坏显而易见。如何救济灾荒,迅速恢复生产是历朝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并由此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救灾制度体系。
救灾制度的形成历史久远,早在农业起源之时业已出现。《周礼•地官》中明确地将其划分为散利、薄征、缓刑、弛力、舍禁、除盗贼等十二种类型,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后世荒政的格局,历朝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逐渐建立了诸如钱粮赈济、赋税蠲免、移民就食等救灾减灾制度,同时也出现了各种民间自救形式。这些制度随着历史进步而发生变化,并呈现出具体的演变特点。
政府对社会力量的倚重愈来愈强。古代社会的民间救灾主要有两条路径:其一是血缘性组织的互助活动,比如宗族,自北宋范仲淹创办范氏义庄以来,这一模式已成为后世家族救济的一个典范,各地的宗族组织一般都建有义庄、族田、社仓等,平时救济贫困,灾时用于族内的自救。唐宋以后,随着乡村社会力量的发展,以富民为代表的民间救济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二是个人的捐赠。部分官僚缙绅、富户巨商在灾害发生时,捐出部分救灾物资。政府为鼓励民间富户捐献,往往通过赠匾额、授顶戴等措施进行表彰性奖励。宋代富民就已在灾荒救济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补充甚至部分取代了政府在灾荒救济中的角色与地位。
救灾条文愈加具体细化。随着灾害的频繁、国家财政压力的增大以及制度的愈发规范,政府的救灾规定越来越具体。例如,蠲免税赋是古代重要的减灾措施,唐以前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只是根据当时的情况颁布诏令。唐以后规定趋于详细。明朝弘治三年(1490年)制定了固定的蠲免比例,受灾10分,免7分税粮,依此类推至4免1为止;清朝大体沿用这一规定,但保持了一定的弹性。顺治十年(1653年)规定州县受灾8—10分,免30%;5—7分,免20%;4分,免10%。在制度上规定得更加具体,并赋予适当的弹性区间。
断代王朝前后期,救灾措施重心呈现显著差异。从王朝的发展看,救灾制度伴随着朝代的盛衰而呈现出具体的变化特征。每个王朝的中前期,各种救灾制度一般能顺利运行;但到晚期,赈济措施多沦为虚文。如唐代比较重要的救济旱灾活动共132次。从时段上看,除了减膳、撤乐、避正殿等象征性的措施外,减免赋税、罢役赈恤等具有实际意义的救灾措施在穆宗之后,变得越来越少,即使有,也往往成为一纸空文。
经济实力强盛是救灾制度运行与创新的基石。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实力强盛的统一王朝是救灾制度创新的频繁期。例如汉代创建了常平仓制度,隋唐出现了义仓制度,宋代出现了社仓制度。清代由于人口增多,粮食极度匮乏,于是制定了保护农产品的粮食安全制度。从历朝水利工程的兴建分析,前四位的分别是唐、宋、明、清,分别占3.0%、13.1%、26.7%、38.1%,这几个朝代都是经济实力较强的王朝。
历代为了保证国家的经济来源,对税赋的主要贡献地区都十分重视,在救灾时也投入更多的关注。例如,唐代的救济区域多在政治中心京师、河南及经济发达的江淮、河北、山东,而对于偏远的边疆地区,尤其是岭南一带所占比例甚少。清代对江苏、安徽、浙江、直隶、河南、湖北、山东、东北等重点地区也投入较多的救灾力量。
多数救灾制度长期不变。各种基本救灾制度在历史时期长期保持一种不变的稳定状态,只是在种类与数量上略有变化。当然有时也会受到一些挑战,但这样的挑战,改变不了救灾制度的总体格局。从实施效果看,古代社会的众多救灾制度成效相对比较显著。它的转变发生在清代道光年间之后,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及其引发的科技发展,西方社会的救荒济贫思想与中国传统救荒理论相融合,产生了一些新的救灾制度。比如对于逃荒者,以往的做法是将其遣返回原地,但清末却将其视为本地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予以挽留,机构上也相应产生了一些重大变化。
(《 光明日报 》2014年4月2日,有删节)
6.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灾害频发,灾害的破坏严重,历朝历代都面临着救济灾荒、迅速恢复生产的课题。这些因素使我国古代得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救灾制度体系。
B. 早在农业起源之时,救灾制度即已出现,《周礼·地官》将这些制度划分为十二种类型,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后世荒政的格局。
C.古代社会的民间救灾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血缘性组织的互助活动,其二是部分官僚缙绅、富户巨商在灾害发生时的个人捐赠。
D. 政府对民间救灾的倚重愈来愈强,这是我国古代救灾制度的演变特征之一。政府鼓励民间富户捐献。宋代富民在灾荒救济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补充甚至取代了政府在灾荒救济中的角色与地位。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朝代的盛衰,救灾制度呈现出具体的变化特征。每个王朝的中前期,各种救灾制度能够顺利运行;但到晚期,赈济措施便成为一纸空文。
B.唐代比较重要的救济旱灾活动共132次。穆宗之前的救灾,主要采取减免赋税、罢役赈恤等具有实际意义的措施,而在穆宗之后,则只有减膳、撤乐、避正殿等象征性的措施。
C.蠲免税赋是古代重要的减灾措施,明朝制定了固定的蠲免比例,清朝大体沿用明代的规定,但规定得更加具体,而且弹性区间比明朝大。
D. 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实力强盛的统一王朝是救灾制度创新的频繁期。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盛时期,在历朝水利工程的兴建中,其所占比例最大。
8. 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 唐代的救济区域多在政治中心京师、河南及经济发达地区,清代对江苏、安徽、浙江、直隶、河南、湖北、山东、东北等重点地区也投入较多的救灾力量,因为这些地区是国家的主要赋税贡献地,对这些地区的优先救济能够保证国家的经济来源。
B. 常平仓制度、义仓制度、社仓制度、粮食安全制度等新的救灾制度分别诞生于汉、隋唐、宋、清,可见这几个经济实力强盛的统一王朝是救灾制度创新最为频繁的时期。
C. 古代社会的众多救灾制度成效相对比较显著,如果不是道光年间之后西方思想的传入及其引发的科技发展,古代社会救灾制度的总体格局还会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其稳定性。
D.清末改变将逃荒者遣返回原地的做法,将其视为本地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一重大改变是西方社会的救荒济贫思想与中国传统救荒理论相融合的产物。
本题关键词:特征性病变,规章制度,控制特征,态度特征,火灾扑救,铁代谢特征,应急救援制度,李鸿章,代理法律特征,安全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