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题。
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会有专门以娱乐为主的行业,不妨称之为娱乐业。但娱乐业在正常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应占多大比重?应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尤其是应作出怎样的价值认定?这里头的讲究可就大了。
据说中国古代的《诗经》,当时大都是能唱的,其功能之一是为了“侑酒”,即为王公大臣、达官贵人取乐。但所唱的那些内容,又并非是为逗乐而逗乐的,其中不乏斥政、哀民的内容,所以后来儒家将《诗经》定为五经之首。加上《诗经》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不同于人人都能唱的通俗歌曲,所以在社会的各种活动中占的比重不太多。
解放前,艺人的地位很低,被人鄙夷为“娼优”。这是不公正的,也绝对是偏见。后来文人艺人的地位大提高,被誉为文艺工作者。__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文艺很尊重,并强调其功绩,但又断然认为不能把文艺抬高到不适当的地位。连严肃的、有价值的文艺都不应被抬高到不适当的地位,那些专门取乐、专门搞笑的艺人呢,似乎就更不应当被捧为世上最尊贵、最有威风的人了。为什么?原因之一便是:一个社会若是成了演唱的盛世,说笑的盛世,耍闹的盛世,注定会导致真正的社会文明的虚弱化,泡沫化,浮躁化。
然而今天,中国的娱乐业之火,堪称空前。若是对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提问‚你认为今天最值得崇拜的名人、贵人是谁?我看十之八九的回答,其一便是演艺明星!与之并列的,也无非是高官、富豪之类。而明星们所操的主业,又侧重于娱乐。在文艺界之中,为什么京剧拼不过现代的通俗歌曲?因为京剧从属于文化,从事京剧事业的人需要去背诵带有古文意味的唱词,需要苦练合于章法的唱、念、做、打功夫。此外,京剧剧本中的内容,主旨上宣扬的又大多是道义。总之,随意性很少。而今天的通俗歌曲、流行歌曲,以及相声、小品,其主要的功能是娱乐,表演和推销的就是乐子。演员、听众、观众无须重视文化,带着嗓子、脸子、耳朵、眼睛就成了。那样的明星为什么挣那么多钱?无非是用乐子换来的。观众为什么舍得花那么多钱?一大半原因是买明星的名,一小半是为了去上模仿秀节目,继之也成为明星。
必须承认:世上既然出现了娱乐业,就表明任何人都需要娱乐,这是正常的,无可非议。就像药品中的兴奋剂,适量地使用一点也无妨。关键是娱乐的比重过大,兴奋剂的使用量超大,就不是健康社会应有的现象了。
当前演艺界的为乐而乐,已经波及社会各界。政界中的人在下指示、做报告、四处发言时,都喜欢在内容中添加一点笑料;文学界中写出的作品,也都习惯于注入“幽默”‚因素;学术界的说古论今,也常常使用笑谈、戏说、杂侃来增彩。总之,社会各界都趋于娱乐化。
中国真的进入时时欢乐、处处快乐的盛世了吗?不必回答,看看天灾人祸频出、不公平之事仍多的现象就可以了。世上有一些以娱乐为业的人,为社会增添一点娱乐因素无可非议。但是娱乐比重太大,把不喜欢搞娱乐、一心办正事的严肃之人弄到台下场外,恭请演艺明星走上贵宾席,这只能使整个社会浮躁起来。
诚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必须具备乐观主义精神。但乐观主义往往也有一个天敌,就是盲目乐观,或者说是毫无忧患意识。即使在戏剧舞台上上演的是百分之百的喜剧,扫尽了所有的悲剧,这样的舞台也只能称之为贱舞台,审美价值很低。
(节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娱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娱乐在历史和现代社会中均是专门行业,但其比重、价值的大小及其认定,值得高度重视。
B.中国古代的《诗经》所收录的诗均能唱诵,其功能之一“侑酒”便是娱乐,即让王公大臣、达官贵人取乐。
C.《诗经》中的内容并不是为逗乐而逗乐的,其中不乏斥政、哀民的内容,才使其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所占的比重不太多。
D.解放前,从事娱乐业的艺人被鄙夷为“娼优”,这说明艺人的地位低下,娱乐业没有得到
重视。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解放后,文人、艺人被誉为文艺工作者,得到社会尊重,这使得他们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
B.一个无处不充斥娱乐的盛世,或许会导致社会文明的虚弱化、泡沫化与浮躁化。
C.文艺极为重要,但不能将其抬高到不适当的地位,即使是严肃的、有价值的文艺也应如此。
D.今天,中国的娱乐业空前繁荣,这从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对演艺明星的顶礼膜拜中可见一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认为,京剧拼不过现代的通俗歌曲的原因就是京剧从属于文化,从事京剧事业的人需要去背诵带有古文意味的唱词,需要苦练合于章法的唱、念、做、打功夫。
B.当前娱乐之风盛行,是正常的。不过政界、文学界、学术界均趋于娱乐化,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C.作者认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必须具备乐观主义精神,但不可盲目乐观,或者说是不要毫无忧患意识。
D.身处盛世,娱乐本无可非议,但娱乐的比重过大,将会使人们失去忧患意识,使整个社会浮躁起来。
1.C(C项将原因唯一化。原文“但所唱的那些内容,又并非是为逗乐而逗乐的,其中不乏斥政、哀民的,所以后来儒家将《诗经》定为五经之首,也是有道理的。加上《诗经》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不同于人人都能唱的通俗歌曲,所以在社会的各种活动中占的比重不太多”)
2.B(“或许”错。原文“一个社会若是成了演唱的盛世、说笑的盛世、耍闹的盛世,注定会导致真正的社会文明的虚弱化,泡沫化,浮躁化”)
3.C(A.绝对化,原文是“京剧剧本中的内容,主旨上宣扬的又大多是道义”B项张冠李戴,“是正常的”错,原文“世上既然出现了娱乐业,就表明任何人都需要娱乐,这是正常的”,而不是说“当前娱乐之风盛行,是正常的”。)D项曲解文意,“身处盛世”错原文“中国真的进入时时欢乐、处处快乐的盛世了吗?不必回答,看看天灾人祸频出、不公平之事仍多的现象就可以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先立德而后艺
詹福瑞
①论才与论德在传统思想中是浑然一体的,古代才与材通用,德的本义即以“材质所得”为主,先秦思想家以性为人普遍的抽象,以才为个体的材质,视全面开掘自我材质为成就德性的手段。
②自政治铨选上,元世祖时,赵天麟上策曾云:“选用之法,莫贵于德,莫急于才”,其中“才德兼全者大丈夫”,而“有才无德者”则被命之曰“小人”。文艺审美的尺度亦然,但凡研讨诗文,在才华要求之外,论诚者为言德,论真者为言德,论诗言志、诗缘情、诗出感兴者皆为言德;追求成教化、厚人伦、美风俗者更是言德,文艺瞩望着德才兼美。谢榛《四溟诗话》中曾将文才比作舟船,德行比作舵:“心犹舸也,德犹舵也。鸣世之具,惟舸载之;立身之要,惟舵主之……大抵德不胜才,犹泛舸中流,舵师失其所主,鲜不覆矣。”意思是才与德不可分,就如同船与舵不可分一样。没有德行保障的创作,就如同舟船失去了舵的掌握,既没有方向目标,更无从把控力度,那么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又如何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③值得关注的是,对创作而言,德并非出于思想稳定需要而“临时从场外租借的规范”,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中,它与文学创作存在着根本的关联。
④德才兼美是创作传世的重要条件。创作依托文才,但才高八斗也难免千秋淹没,原因诸多,其中道德是作品能否进入主流传播从而获得赏鉴并流传的先决条件。
⑤德才兼备,也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要。众所周知,文艺作品并非文艺形式与道德内容的机械叠加,道德不会成为低劣艺术毛坯的点金石,文艺自然更不能简化为道德的传声筒。文艺之所以离不开道德,是因为通过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充扩胸襟,能直接影响主体文才的发挥:德修则刚健不馁又葆华养和,才气自然轩举;德修则民胞物与,家国关情,而非风花雪月的自我沉醉,也非讨好“窄众”俗趣的沉湎,才情自然雅正;德修则审己有度,察物有道,能够超越一己功利、超越一时迷障,才思自然阔达……
⑥这并非是今人应景的花腔,而是古人在长期文艺实践中早已勘透的真知,诸如论书:“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作字先做人”;论画:“学画者先贵立品”;文学自然概莫能外,刘熙载一言以蔽之:“诗品出于人品”。对于具有文才的作家而言,德立则文明不是空洞的说辞,而是“实实在在的艺术臻达顶峰的必由路径”。
⑦当下生活中,不乏禀赋非凡的作家、演员,但其中少数人对一些强化自我修养的忠告不以为然,究其根源,在于他们偏执地认为论修养就是对才华的钳制,没有真正理解才德之间从社会意义到美学意义的深刻关系。无论何时何地,凡为文人,“先器识而后文艺”可以视为才德关系的公论。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3月30日)
16.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17.请找出文中第②段中所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8.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理解。
16.(1)首先指出古人对道德与文艺的关系的看法:浑然一体;然后论证德对文艺的重要性,最后针对现实中的偏见再次强调先立德而后文艺的观点。
17.(1)引用论证,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论证德与才的关系,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2)比喻论证,将才与德的关系比喻成舟与舵,使两者关系通俗易懂。
18.(1)德是文艺创作的方向目标(2)是创作传世的重要条件(3)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要。(4)是个人艺术达到顶峰的必由路径。
【解析】
16.试题分析:论述类文文章的结构较为简单,围绕一个概念展开,主要的行文方式是总分总的结构,或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在总分总的结构中“分”的部分又有并列式和层进式之分,注意结合文章进行具体的分析。此题为总分总的方式,注意答出各部分的内容。此题主要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
17.试题分析:此题主要是“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方式,然后举例分析,在分析作用。
点睛:议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等,和足以各自和特征,结合原文分析作用。
18.试题分析:实际上“先器识”就是“立德“,然后分析其作用,主要是:德是文艺创作的方向目标;是创作传世的重要条件;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要;是个人艺术达到顶峰的必由路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②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__。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③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④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⑤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11.对文中的“孱头”“昏蛋”“废物”和“‘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孱头”对文化遗产采取逃避主义的态度,害怕继承,不敢借鉴。
B. “昏蛋”对文化遗产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盲目排斥,全盘否定。
C. “废物”对文化遗产采取无所作为的态度,专心享用,积极吸收。
D. “‘拿来主义’者”对文化遗产“占有,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12.“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13.指出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说说“鱼翅”“鸦片”“姨太太”在文中的含义。
论证方法:
“鱼翅”:
“鸦片”:
“姨太太”:
14.简要分析上面文段的语言特点。
11.C
12.阐明“拿来主义”的含义,即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遗产,需通过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主动选择。承上启下,由“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过渡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13.比喻论证。“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14.①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巧用比喻,用“孱头”“昏蛋”等人的做法准确生动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蹩”字形象贴切地描绘出“废物”见了鸦片之后的贪馋丑态。
②幽默犀利,具有讽刺意味。“摩登”一词讽刺了“送去主义”的盛行,表现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体现了提倡“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国粹”一词用反语讽刺文化遗产 中的旧形式。
【解析】
11.试题分析:“采取无所作为的态度,专心享用,积极吸收”,应是“不加区分,全盘吸收”。
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的题目,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此题 文章的结尾,注意分析和主旨的关系。
13.试题分析:注意答出词语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从论证的手法上分析“比喻论证”。
点睛:议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等,和足以各自和特征,结合原文分析作用。此题为比喻论证。
14.试题分析:小说常见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方面,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节描写、白描等;在语言风格方面,有质朴、含蓄、群众方言、口语化、诗意化语言等;在句式上,短小明快等。此题的主要特征是“生动形象”“幽默犀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快递业一年用胶带可以绕地球赤道425圈!
缠满了胶带的纸箱,异味熏鼻的黑色塑料袋……快递包裹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风险。
国家邮政局20日发布《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按照平均每单快件使用1米长胶带计算,2015年全国快递业所使用的胶带总长度为169.85亿米,可以绕地球赤道425圈,我国快递包装年耗用量惊人。
据报告统计,2015年,我国快递业共消耗快递运单约207亿枚、编织袋约31亿条、塑料袋约82.68亿个、封套约31.05亿个、包装箱约99.22亿个、胶带约169.85亿米、内部缓冲物约29.77亿个。
国家邮政局预测,2016年我国将产生300亿个快递包裹,到2018年将达500亿个包裹。快递行业每年使用大量不可自然降解塑料袋、胶带,排放的二氧化碳每年2000万到3000万吨。
300亿个快递包裹最后落在了千千万万的家庭中,给社会和环境带来巨大负担。
针对所有可回收的包装品,耗材本身有没有标准化规范?“快递包装的相关标准明年有望出台。”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标准处处长徐华荣回应说,快递包装标准的制定已经启动,将遵循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化利用三大目标。考虑到快递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有毒有害的包装将推出强制性要求。对于可降解等高标准的要求,将综合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
调研报告指出,一个真正可降解的环保快递包装,成本大概上涨0.5元。关键是谁来为绿色买单?
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童文红坦言,今天中国的快递袋都不是完全可降解的,真正完全可降解的袋子因为成本高,产业发展不起来。
目前我国快递包装回收率小于20%。这是因为包装使用的透明胶带不仅本身不可降解,客观上造成纸箱与塑料难以分离,提高了回收成本。
“快递服务的终点在民生,痛点在末端,切入点就在绿色。”广东省邮政管理局局长江明发说,绿色不仅体现在快递行业的绿色包装,还体现在快递行业的绿色通行。
童文红说,中国快递市场从2008至2016年,保持每年平均50%以上的增长,消费者的需求端旺盛,但快递供给侧并不匹配。
“快递给人的印象就体现在城市的马路牙子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形象地说,快递员在马路边上因陋就简操作的现状亟待改变。快递“最后一公里”实际反映的是整个运作体系的问题。快递员在小区、写字楼马路牙子边上做分拣、这跟我国快递业世界第一的规模是严重不匹配的,也严重降低了这个行业的层次。
显然,无论是培育消费者的包装回收习惯,还是提升企业对环保的社会责任感,都任重道远。
汪鸣指出,很多城市把货运配送节点建设纳入到了城市规划范畴,应该把城市配送节点和城市集结点在功能方面做一些整合,使城市内的集结点逐渐走向规范化、合法化,这样可以减少车流量,降低碳排放。
京东商城总监高宇举例说,一个在新疆的买家,如果要买深圳卖家的手机,快递包装必须非常严实以免破损或丢失,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包装浪费。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消费习惯,京东在距离客户最近的仓库直接布货,仓配一体化可以实现配送和包装成本的降低。“别的商家用5层瓦楞纸,我们用3层就够了。”高宇说,电商的包裹一般最多要经过7次中转,而在京东只需要经过1次中转,即从仓库直接到用户。目前京东实现了10%的纸箱回收,客户收到包裹后,可以将纸箱返回仓库重新利用。
顺丰速运副总裁许志君说,要以绿色环保实现快递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包装方面,首先是减量化,优化包装设计,避免过度包装,降低包装能耗。在环保方面,研究更多使用100%降解的材料,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在配送方面,通过物联网智能终端有效管控车辆和司机的驾驶行为,降低油耗。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10月21日)
相关链接
①顺丰去年生产了一批可循环利用的纸质包装,硬度比较高,成本价要4到5元,至少可循环使用5到6次。但这批硬纸盒的回收利用率只有2%到3%。因为货物包装归客户所有,大多数客户出于自用或保护隐私等原因,不愿意将包装留给快递员,公司只能尊重客户的选择。
(《循环利用难,3亿快递包装哪去了》)
②要在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取得明显效果,“十三五”期间,力争在重点企业、重点地区的快递包装绿色发展上取得突破。到2020年,基本淘汰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包装材料,基本建成社会化的快件包装物回收体系。
(《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
10.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标题中将快递业一年所用胶带数量用“可以绕赤道425圈”这一数字来表达,加上感叹号的使用,给读者带来巨大的震撼。
B. 文章前几个自然段中开列的大数据,让人认识到现状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性,为下文做了铺垫。
C. 要解决快递包裹的环境污染问题,培育消费者的包装回收习惯和提升企业对环保的社会责任感很重要,但目前还没有应对策略。
D. 中国快递市场从2008至2016年保持每年平均50%以上的增长,消费者需求旺盛,但快递供给侧的现状却亟待改善。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快递业没能推广使用可降解的快递包装袋,其重要原因是环保产品的成本太高,如果让快递企业独自承担,则负担过重。
B. 快递包装标准的制定已经启动,将根据快递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包装是否有毒有害、是否可降解提出强制性要求。
C. 快递给人的印象太低端,与我国快递业世界第一的规模严重不匹配,这就决定了发展绿色快递之路短期内无法完成。
D. 要想使快递包装袋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使用,就要建立社会化快递回收体系,使快递包装袋全部回收循环利用。
E. 新闻通过京东商城总监的举例,让人看到了将来快递业利用大数据分析、仓配一体化、纸箱回收等绿色环保的趋势。
12.如何才能有效减少快递包裹带来的环境污染?请结合材料作简要概括。
10.C
11.AE
12.①制定快递包裹的相关标准;②优化包装设计,避免过度包装,降低包装能耗;③研究更多可降解材料、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④把快递货运配送节点建设纳入到城市规划范畴⑤通过物联网智能终端有效管控配送车辆和司机的驾驶行为,降低油耗;⑥培养消费者的包装回收习惯。(共4分,每点1分,答满四点即可。)
【解析】
10.试题分析:“目前还没有应对策略”不合文意,快递包装标准的制定已经启动。
11.试题分析:B项,“对包装是否有毒有害、是否可降解提出强制性要求”错,根据原文可知,对于可降解等高标准的要求,将综合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这不是强制性要求。C项,“这就决定了发展绿色快递之路短期内无法完成”错,依据相关链接②。D项,“快递包装袋全部回收循环利用”错,“全部”太绝对,不合文意。
12.试题分析: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此题是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对文段划分,提取关键词句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迸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静,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
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味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书斋》)
3.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传统“书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斋是文人读书、藏书、写书、作画以及从事其他文化艺术活动的地方。
B. 书斋姓“文”,其中所设书桌、文具、字帖画卷等都体现了主人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
C. 书斋空间一般较小,大多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环境优雅,明朗清静。
D. 书斋是私人讲学的地方,白天是课堂,晚上便是书房。
4.下列对“书房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书斋是私人空间,置身其中,可以充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并且从学问中得到快乐。
B. 书斋的格局、布置和装饰大多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
C. 书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深入到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将永远存在。
D. 书斋往往是传统民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历代文人在这里辛勤耕耘,研究学问,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5.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书斋发源于春秋,兴起于汉代,成熟于盛唐,杜甫草堂就是成熟时期文人书斋的典型。
B. 汉代是书斋的形成期,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的文化艺术活动都在自己的书斋中进行。
C.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作者担心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
D.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品味的提高和书斋的普及成为必然趋势。
3.
D
4.
.C
5.
.A
【解析】
3.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对应的原文“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选项去掉了“往往”,是逻辑范围发生变化,逻辑范围不当。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选项C对应的原文“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选项为“永远存在”。偷换了文中的“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试题分析:选项B对应的原文“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选项B少了“常常”,混淆了逻辑范围;选项C对应的原文是“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选项是“有些人”的观点,作者认为“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选项D对应的原文“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选项“必然趋势”判断武断,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5月1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宣布,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城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城可燃冰试开釆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随后,中__、国务陡对海城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发出贺电,贺电指出,这是在掌握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关键枝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国人民历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可燃冰又称气冰、固体瓦斯,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被誉为21世纪最理想的潜在替代能源。主要蕴藏于陆地永久冻土带和海底,全球海洋总面积90%的区城具备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条件,随着传统油气资源的枯竭,人类急需寻找新的可替代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无疑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天然气水合物是石油天然气与水分子在__和低温条件下结合形成的一种固态结品物质,多呈白色或浅灰色,外观像冰且点火即可燃烧。
据估算,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蕴藏的天然气资源总量约为21000万亿方,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需求。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相继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和勘查,其中加拿大在陆地永久冻土区、日本在海城进行了试开采。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将使用深水半潜式平台,通过降压进行开采,首先,平台从动员位置自航至作业井位,然后进行钻探、按装实验设备、降压试气等一系列试采作业程序,直至点火试采成功。
据测算,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约为700亿吨油当量,与全国陆海常规与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总和大致相当。海城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的实施,将提升我国天然气水合物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抢占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发先机,加速推进我国能源结构调整。
(摘自《第一财经》2017年05月22日)
材料二:
据《俄罗斯报》网站5月18日报道,根据中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消息,中国石油专家在全球首次从南海海底开釆出“可燃冰”。这种天然气水合物本身不是“革命性的”,其丰富的储量遍布全球。但迄今为止没人下决心开采它。原因很多,包括技术和经济因素。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副长李金发表示,能够成功实现这种有益矿物质开采的事实证明,在理论基础和相关技术方面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意味着中国在开采“可燃冰”上占据了领先位置。它将会是继美国引领“页岩气革命”之后的,由中国引领的“天然气水合物革命”将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
毫无疑问,如果中国确能成功实现工业开采“可燃冰”,那么北京在同美国争夺世界最发达经济体的战役中又多了一张非常重要的王牌,因此中国官员的喜悦之情定全可以现解。
根据塔斯社消息,中国专家是从水深超过1.2千米的海底提取出样品,水下井位于香港东南方向285公里处。据悉,1立方米的该物质等同于160立方米的气态天然气。加100升天然气的汽车能够行驶300公里。如果汽车能够加入“可燃冰”,那么理论上100升“可燃冰”可跑5万公里。显然,该技术完全可能使世界油气价格“崩溃”。
不过,目前这只是未来的计划。未来会有多远?无疑,中国不会将该计划束之高阁。
(摘自《参考消息》2017年05月20日)
材料三:
可燃冰的优点吸引了全球大国竞相研究开采手段,除了中国,美国和日本也在尝试开采可燃冰。
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12日宣布,正与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等机构合作,于5月在墨西哥湾深水区开展可燃冰开采研究,11日已经开始了一次钻探。
美国十分重视可燃本研究,2000年曾通过《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与开采法案》。此后美国能源部多次拨款支持可燃水研究。最近一次是在2016年9月,宣布投入380万美元支持6个新的可燃冰研究项目。开展本次钻探的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就是受支持的项目方之一。
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4日宣布,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成功从日本近海海底埋藏的可燃冰中提取出甲烷。此次试验开采海域位于爱知县和三重县附近的太平洋近海,估计该海域拥有的可燃冰估量达1.1万亿立方米,约是日本天然气年消费量的10倍。
这是日本第二次开采可燃冰。2013年,日本尝试过开采海底可燃冰并提取了甲烷,但由于海底砂流入开采井,试验仅6天就被迫中断。本次试验持续12天后也因出砂问题中断,未能完成原计划连续三四周稳定生产的目标,12天产气量只有3.5万立方米。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2017年05月21日)
10.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可燃冰开采的问题,对当前正在开采可燃冰的行为,持以期望和鼓励的态度。
B. 材料一侧重描述了可燃冰开采的发展史、规模、前景等,还阐述了目前试采所产生的效果和意义。
C.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开采可燃冰的国际竞争状况,表明开采可燃冰的行动涉及中国能源战略。
D. 三则材料都谈论了世界可燃冰的储貴和应用,然而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以第一则材料最为详细深入。
1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二则材料均来源于国内的报纸,都及时捕捉到了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叙述了新闻的背景。
B.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可燃冰开采的难度这一问题,相比较而言第三则材料更能反映开采难度之大。
C. 因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所以各自报道倒電点也不同,比如《参考消息》比《第一财经》更具国际视野。
D. 三则材料为了突出新闻的客观性,都使用了政府报告、专业术语和具体数据,以做到事实确凿。
E. 三则材料都没有关于可燃冰研究方面的报道,而宽在阐述开采可燃冰的紧迫性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12.中国成功开采可燃冰,将有着怎样的国际影响?请综合以上二则材料进行概括。
10.C
11.BC
12.①显示了中国掌握深海开发等关键技术方面的实力,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②提升我国天然气水合物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抢占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发先机;③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④积极探索应对传统油气资源枯竭的问题,为人类寻找新的可替代能源。
【解析】
10.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A项,“对当前正在开采可燃冰的行为,持以期望和鼓励的态度”分析错误,材料二现实的态度不明显,另外,当前也只是处于试开采阶段。B项,“发展史”说法错误,原文无此信息。D项,“世界可燃冰的储量”错,第二则材料未谈论此内容。
11.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较为合理的”“两项”。A项,“叙述了新闻的背景”说法错误,第三则就报道了一些机构对可燃冰的研究。D项,“都使用了政府报告、专业术语和具体数据”,这一说法错误,因为从第一、二则材料中并不能看出政府报告。E项,“三则材料都没有关于可燃冰研究方面的报道”说法错误,第三则就报道了一些机构对可燃冰的研究。
1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中国成功开采可燃冰,将有着怎样的国际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和概括文本的能力。材料一中“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城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城可燃冰试开釆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将提升我国天然气水合物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抢占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发先机,加速推进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材料二中“将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明确筛选的依据,“中国成功开采可燃冰,将有着怎样的国际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可见应到材料中找出对于“中国成功开采可燃冰”这一事件的评论,圈出与“国际”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如材料一中“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提升我国……”,材料二中“将推动整个世界……”,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酌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期,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摘编白新华每日电讯2017.5.12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
B.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C.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
D.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B.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路财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了。
D.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后来陆上丝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
B.九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玄宗时期龟兹的琵琶,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珠宝。
C.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
D.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
1.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扩大范围,原文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B.以偏概全,唐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还源于三股力量对相关地区的控制。D.强加因果。花刺子模遭遇了灭国之灾,是凶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
2.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中只是借用该诗说明宫女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
3.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选项推断错误,原文“遗憾的是……日渐衰落”.由“迁海令”之后的省略号可知,海上丝路衰落的原因不止这两点。(二)(14分)
【论述思路】选文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元代陆上丝路的再度繁华与明清时期的没落现象,论述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第一、二自然段,指出陆上丝路走向衰落的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第二层为第三自然段,引述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论述,说明陆上丝路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第三层为第四、五自然段,分析元明清时期陆上丝路的再度繁华和衰落的原因,并提出海上丝路的日渐衰落使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西方。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是什么把全世界的中华儿女联结在一起?是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并以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显示着这个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人文”这个词语起源很早,《易·贲卦·彖辞》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将人文与天文置于对等的地位,可见对人文的重视程度。概括地说,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称之为四大。《孝经》中认为人在天地所生的万物之中最为尊贵。《左传》里有这样的话:“夫民,神之主也。”《左传》里又有这样的话:“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连上天也要顺从人的愿望。中国虽然也有zōng jiāo 和神学,但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孔子、李冰父子、司马迁等都有祭祀他们的庙宇。所以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人文精神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些道德素质,进而追求人格的完美。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又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就是圣贤。例如孔子被称为圣人;他的三千弟子当中有七十二位最好的,被称为贤人。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在众人之中又以圣贤为中心,只要认真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中华文化中十分可贵的内容。
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的本义就是声音相应,也就是声音的和,引申为和谐、和平、和畅、中和、融合、祥和等意义。《中庸》以“致中和”为修养的最高境界。孔子说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的和睦,“文质彬彬”,才称得上君子。“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包含着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都是人类生存的伙伴。不仅如此,还应当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进而达到内心的和谐。“和”的文化精神,渗透到人和人的关系中,便是注重和谐相处,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但“和”并不是善恶不分,是非莫辨,不是简单的混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在今天这样的时代,竞争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通过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以达到“和”的境地。
中华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整体思维。《周易·系辞下》提出“三材之道”,视天地人为一整体,认为宇宙中各类事物都存在普遍联系,彼此相互影响。人们应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以相感相通和相生相克的整体思维,考察自然现象的性能及其变化过程,从而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化学、地理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领域做出来了自己的贡献。
中华文化又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自强不息并不是自我封闭。中华民族敢于、乐于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佛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外国的艺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这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开放兼容的特点。
中华文化既有光辉的历史,也有灿烂的未来。我们只要坚持吸取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开拓创新,就必定能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永葆青春。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化精神》)
7.下列关于“中华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包含强烈的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重视对人的尊崇,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追求人格的完美。
B.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但“和”并不是善恶不分,是非莫辩,不是简单的混同,是“君子和而不同”。
C.中华文化注重整体思维,视天地人为一体,认为宇宙中各类事物都存在普遍联系,相互影响,要求人们应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
D.中华文化是开放兼容的文化,唐朝的都城长安就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人口曾达百万之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许多国家的使臣络绎不绝。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熏陶,并以自己的言行显示着这个文化的特点。
B.《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孝经》认为人在万物中最为尊贵,《左传》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记载,这些都体现了对人的尊崇。
C.人类不能只是大自然的生存伙伴,更重要的是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达到内心的和谐,进而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
D.中华民族敢于、乐于和善于吸取外来的佛学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并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最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禅学。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崇拜的是祖先或那些为民族的生存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注重的是祭祖,这是与zōng jiāo 和神学所不同的。
B.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之所以在许多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与他们以相感相通和相生相克的整体思维来考察自然现象的性能及其变化过程这一特点有关。
C.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不二法门,但自强不息又并不是自我封闭,中国特有的禅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D.要能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永葆青春,一方面要坚持吸取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一方面要同时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开拓创新。
15.C 原文说“人们应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C项说“要求人们应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没有“从整体上”的限制,与原文不符。
8.C C项与原文不符。原文说“不仅如此,还应当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进而达到内心的和谐。”而C项说“更重要的是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达到内心的和谐,进而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这里,“更重要的是”与“不仅如此,还应当”表述不一致;另外,“进而”前后的内容颠倒。
9.C 原文说“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而C项则说:“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不二法门”,C项将原文“一个重要的原因” 变成“不二法门”,表述错误。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丝绸之路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不是一条路,而是一个道路系统,是由不同路线所组成的一个基本走向。一般是指古代从中原地区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今天的甘肃西部,也就是敦煌一带,然后分成三条主要道路:一条称为北线或北道,从今天的敦煌经哈密、乌鲁木齐、伊犁、阿拉木图、托克马克、塔什干,最后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第二条为中线或中道,从敦煌经吐鲁番、焉耆、库车、阿克苏和喀什,然后翻过天山经过浩罕,到达撒马尔罕;第三条为南线或南道,从敦煌沿着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的南面,经过若羌、且末、于阗、和田、莎车到达喀什,然后与中道会合,到达撒马尔罕。当然,撒马尔罕不是终点,继续往西,就进入西亚、欧洲和非洲。
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由谁开辟?我们现在不知道具体的开辟者,只能说是早期人类共同开辟的。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安阳发现一个古墓葬,考古证实墓主人是商王王后妇好。墓里出土的玉器经鉴定用料是和田青玉,这说明至少在3200年前就存在从新疆昆仑山北面到河南的道路了。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__霍芬第一次命名“丝绸之路”。他提出,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就存在着这样一条从中国古都经过中亚到达撒马尔罕的贸易路线。这条路上主要的商品是丝绸。
历史上开通和维护丝绸之路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界,并不是中国。史料记载,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__霍芬据此认为丝绸之路开始于公元前2世纪。但是,张骞通西域不是为了经济贸易,也不是文化交流,而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当时,汉武帝了解到有一个种族叫月氏,原来在今天的祁连山一带,后来被匈奴打败被迫迁到大夏(今天的阿富汗),于是派张骞为特使,想说服他们与汉朝一起夹攻,将匈奴彻底打败。等到张骞回来,汉朝已经打败匈奴。之后,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向西域宣扬汉朝的强大和富裕,号召西域各国来长安朝见。出发时,张骞带了大批礼品,准备赏赐给西域各国君主,其中最主要的是丝绸。一方面,当时西域各国没有丝绸,“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长途运输,只有像丝绸这样本身价值高、分量轻,又经得起长期储存的物品才最合适。这次通西域后,汉武帝每年都派出使团,源源不断地把丝绸运到西域,并配合着进行一次次的扩张。
所以,丝绸一开始不是作为一种正常贸易品出现的。不过,张骞出使后,西域商人看到有利可图,并且丝绸流通到波斯、罗马那里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价格堪比黄金,因而不少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络绎不绝地往返于这条路上。丝绸之路就是这样形成的。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不进行丝绸贸易呢?因为中国固有的天下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再加上古代黄河流域的粮食足够自给,对外没有什么需求,导致中国人普遍缺少了解外界的兴趣,只接受别国的朝贡,并且薄来厚往,重加赏赐,以显示天朝的气派。现在挖出来的那些沉船,里面那么多货物是从中国运出去的,但船主都为外国人。此外,中国历来对边疆地区控制严密,不许老百姓出去,海上也动不动实行海禁。所以,历史上中国没有主动地利用丝绸之路,也很少从丝绸之路贸易中获得利益,在这条路上经商的主要是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今天我们要建设“一带一路”,肯定不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了,而要坚持互通互补互利、实现共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丝绸之路不是一条路,而是由不同路线所组成的一个道路系统,撒马尔罕也不是它的终点,还需要由此往西进入西亚、欧洲和非洲。
B.丝绸之路上的北线、中线和南线三条主要道路,都是以敦煌为起点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而中线和南线还有重合的路程。
C.过去丝绸之路上经商的主要是古代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因为他们那里没有丝绸,丝绸又价值高、分量轻、耐储存。
D.“丝绸之路”是由德国地理学家__霍芬命名的,这种命名与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是丝绸相吻合,名副其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新疆盛产和田玉,而在河南安阳安葬的商王王后妇好的墓里出土了用和田青玉做成的玉器,这说明从新疆到河南的道路至少在商朝就已存在。
B.公元前2世纪张骞就通西域,但其出行不是为了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而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
C.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说服了月氏与汉朝一起夹攻匈奴,并最终将匈奴彻底打败。第二次出使西域,让西域商人看到了流通丝绸的价值。
D.现在挖出来的外国人的沉船里有很多货物是从中国运出去的,这可以证明中国为显示天朝的气派,在交往中施予丰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丝绸之路是早期人类共同开辟的,丝绸一开始出现的身份是汉王朝赏赐给西域各国的礼品,而不是一种正常的贸易品。
B.丝绸之路最初运输的主要是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但在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就配合着进行一次次的扩张。
C.古代黄河流域产粮充足,加之统治者器量狭小、目光短浅,禁止老百姓越境外出,这使得历史上的中国很难从丝绸之路中获利。
D.我们现在建设的“一带一路”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同,旨在主动利用丝绸之路,坚持互通互补互利,实现共赢。
1、 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C项,张冠李戴。“价值高、分量轻、耐储存”是张骞出使西域带丝绸的原因,而中亚、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商是因为经营丝绸有利可图。
2、 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C 项,信息来自第三段,由“于是派张骞为特使,想说服他们与汉朝一起夹攻,将匈奴彻底打败。等到张骞回来,汉朝已经打败了匈奴”可知,“说服了月氏与汉朝一起夹攻匈奴”错,月氏没参加夹攻匈奴。
3、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项,信息来自最后一段。“统治者目光短浅”错,曲解原意。原文中“不许老百姓出去”的原因是“中国历来对边疆地区控制严格”,而不是“统治者目光短浅”。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学术界,法家思想过去被看作是革命的,是被赞扬的;儒家思想则被看作是腐朽落后的。而近些年来,儒家和道家思想都得到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法家思想却被认定为代表封建__而被贬抑。这种片面思维无法让我们切实地认识各家思想真正的价值和弊端。
如何看待法家?我认为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如果我们能够从实际出发,就可以看到,法家思想最直接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在春秋战国那个大分裂、大战乱的时代,必然酝酿着大变革。战乱渴求和平,分裂需要统一;但和平不是祈求得来,统一又需要诉诸武力。儒家温和的劝说无效,道家的放任不行,墨家的侠义又过于理想,于是只剩下变法图强一条路。法家的主张完全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法家必须被肯定。
如何遏制分裂,法家提出新的举措且效果明显。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到了东周以后诸侯割据,分封制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权力,不利于日益庞大的王朝的稳固。既然制度已经过时,于是法家提出了废除分封制而建立郡县制的主张。
要解决战乱问题,法家主张用战争来解决战争问题,用暴力来制止暴力问题,儒家提出的德教、礼教,道家的无为而治,对于解决当时的战乱问题,都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只有用暴力来解决暴力问题,所以法家主张富国强兵。
法家主张的变法在这一时期,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铁器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人们有多余的时间在井田之外开垦土地,这些土地越来越多,就成为私田,后来有的公田也转换成私田,公田王有制变成了土地私有制。这样的大变动,也促使一些原来处于下层的、权力微薄的富有新贵们(新兴地主)起来争夺权力,最终否定分封制,建立郡县制。这种制度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如果没有法家的推动,中国君主官僚社会这样长久、这样富强是不可想象的。
至于为什么秦王朝运用法家思想治国却失败,这恰好说明法家思想的缺陷。秦朝统一后没有采取与民休息的宽民之政,秦始皇又好大喜功,大动土木,修筑长城、阿房宫和骊山墓,各种赋税多倍增长。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遇到大雨,按照秦法延误当斩,酷律所逼,人们没有活路,只好起义。这是历史的教训,后来贾谊等人提出治国应施行儒法互补的方法,恰恰认识到了“天下是马上得到的,但马上可以治之乎?”的道理。
当今社会,我们要建设法治社会,法家的法治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法家主张因时而立法,按照不同时代的不同情况来立法,不法古。儒家也好,道家也罢,他们都认为古代最好,现代不如古代。法家则认为,时代不同,思想和制度也不一样,现代可以胜过古代。这样的思想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此外,法家发挥了黄老之学,不否认万事万物的总法则是道,但在相同的道下事物的具体性质和规则又不同,那就是理。人行事要因循事物之理而不能主观妄为。这样的思想也是我们可以继承的。
当然,继承法家思想的同时还要重视道德教化的问题。商鞅和韩非不重视道德教化。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吴起就主张既要有法,又要有德。《管子》中的法家也吸收了儒家的礼。单纯强调法治而放弃道德教化是不行的。
(选自许抗生《法家最直接地反映时代要求》,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界过去认为法家思想是革命的,后来则认为它是封建__的,从赞美到贬抑,都是对法家思想的片面认识。
B.法家变法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下层新贵的夺权斗争,促成分封制瓦解和郡县制建立,为社会富强提供了基础。
C.正确看待法家的是非功过,需要结合当下实际,可以看出法家思想最直接反映战国时代对于和平与统一的渴求。
D.秦亡表明只有把严格的法律和宽民的政策相结合,政权才能长治久安,因此贾谊等人提出儒法互补的治国策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面对动荡的时代,儒家的温和,道家的放任,均非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只有法家的变法图强才能改变大分裂、大战乱的局面。
B.当前我们既要继承发扬法家因时立法、不法古人的思想,也要借鉴、学习儒家、道家行事要因循事物之理而不主观妄为的思想。
C.铁器出现让人们有更多时间开垦井田以外的土地,促进私田产生,加之后来有的公田转为私田,最终导致公田王有向私有转变。
D.法家认为,要实现和平,靠德、礼、无为而治在当时效果都不明显,只能以暴易暴。这就要增强自身实力,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严重削弱中央权力和王朝稳固,法家提出的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的主张是遏制分裂的有效手段。
B.不重视道德教化是法家思想的缺陷,所以当前我们要主张法治,要吸收儒家的“德”和“礼”,不能单纯强调法治而放弃道德教化。
C.儒家与道家都认为古代最好,现代不如古代。法家则认为时代不同,思想、制度亦异,现代可以胜过古代;这种思想我们应该继承。
D.尽管法家思想有时代局限,但它能加强制度建设,反映特定时代的要求,因此它不仅在历史上有巨大贡献,在现实中也有积极意义。
1、 (张冠李戴,“需要结合当下实际”表述不当,原文第二段是“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另外偷换概念,原文是“春秋战国”,而非“战国”。)
2、 B(故意曲解,“行事要因循事物之理而不主观妄为”的思想也是法家的,不是儒家道家的)
3、 B(以偏概全,“不重视道德教化是法家思想的缺陷”错,原文最后一段有“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吴起就主张既要有法,又要有德”。)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