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学术界,法家思想过去被看作是革命的,是被赞扬的;儒家思想则被看作是腐朽落后的。而近些年来,儒家和道家思想都得到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法家思想却被认定为代表封建__而被贬抑。这种片面思维无法让我们切实地认识各家思想真正的价值和弊端。

如何看待法家?我认为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如果我们能够从实际出发,就可以看到,法家思想最直接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在春秋战国那个大分裂、大战乱的时代,必然酝酿着大变革。战乱渴求和平,分裂需要统一;但和平不是祈求得来,统一又需要诉诸武力。儒家温和的劝说无效,道家的放任不行,墨家的侠义又过于理想,于是只剩下变法图强一条路。法家的主张完全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法家必须被肯定。

如何遏制分裂,法家提出新的举措且效果明显。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到了东周以后诸侯割据,分封制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权力,不利于日益庞大的王朝的稳固。既然制度已经过时,于是法家提出了废除分封制而建立郡县制的主张。

要解决战乱问题,法家主张用战争来解决战争问题,用暴力来制止暴力问题,儒家提出的德教、礼教,道家的无为而治,对于解决当时的战乱问题,都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只有用暴力来解决暴力问题,所以法家主张富国强兵。

法家主张的变法在这一时期,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铁器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人们有多余的时间在井田之外开垦土地,这些土地越来越多,就成为私田,后来有的公田也转换成私田,公田王有制变成了土地私有制。这样的大变动,也促使一些原来处于下层的、权力微薄的富有新贵们(新兴地主)起来争夺权力,最终否定分封制,建立郡县制。这种制度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如果没有法家的推动,中国君主官僚社会这样长久、这样富强是不可想象的。

至于为什么秦王朝运用法家思想治国却失败,这恰好说明法家思想的缺陷。秦朝统一后没有采取与民休息的宽民之政,秦始皇又好大喜功,大动土木,修筑长城、阿房宫和骊山墓,各种赋税多倍增长。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遇到大雨,按照秦法延误当斩,酷律所逼,人们没有活路,只好起义。这是历史的教训,后来贾谊等人提出治国应施行儒法互补的方法,恰恰认识到了“天下是马上得到的,但马上可以治之乎?”的道理。

当今社会,我们要建设法治社会,法家的法治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法家主张因时而立法,按照不同时代的不同情况来立法,不法古。儒家也好,道家也罢,他们都认为古代最好,现代不如古代。法家则认为,时代不同,思想和制度也不一样,现代可以胜过古代。这样的思想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此外,法家发挥了黄老之学,不否认万事万物的总法则是道,但在相同的道下事物的具体性质和规则又不同,那就是理。人行事要因循事物之理而不能主观妄为。这样的思想也是我们可以继承的。

当然,继承法家思想的同时还要重视道德教化的问题。商鞅和韩非不重视道德教化。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吴起就主张既要有法,又要有德。《管子》中的法家也吸收了儒家的礼。单纯强调法治而放弃道德教化是不行的。

(选自许抗生《法家最直接地反映时代要求》,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界过去认为法家思想是革命的,后来则认为它是封建__的,从赞美到贬抑,都是对法家思想的片面认识。

B.法家变法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下层新贵的夺权斗争,促成分封制瓦解和郡县制建立,为社会富强提供了基础。

C.正确看待法家的是非功过,需要结合当下实际,可以看出法家思想最直接反映战国时代对于和平与统一的渴求。

D.秦亡表明只有把严格的法律和宽民的政策相结合,政权才能长治久安,因此贾谊等人提出儒法互补的治国策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面对动荡的时代,儒家的温和,道家的放任,均非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只有法家的变法图强才能改变大分裂、大战乱的局面。

B.当前我们既要继承发扬法家因时立法、不法古人的思想,也要借鉴、学习儒家、道家行事要因循事物之理而不主观妄为的思想。

C.铁器出现让人们有更多时间开垦井田以外的土地,促进私田产生,加之后来有的公田转为私田,最终导致公田王有向私有转变。

D.法家认为,要实现和平,靠德、礼、无为而治在当时效果都不明显,只能以暴易暴。这就要增强自身实力,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严重削弱中央权力和王朝稳固,法家提出的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的主张是遏制分裂的有效手段。

B.不重视道德教化是法家思想的缺陷,所以当前我们要主张法治,要吸收儒家的“德”和“礼”,不能单纯强调法治而放弃道德教化。

C.儒家与道家都认为古代最好,现代不如古代。法家则认为时代不同,思想、制度亦异,现代可以胜过古代;这种思想我们应该继承。

D.尽管法家思想有时代局限,但它能加强制度建设,反映特定时代的要求,因此它不仅在历史上有巨大贡献,在现实中也有积极意义。

1、 (张冠李戴,“需要结合当下实际”表述不当,原文第二段是“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另外偷换概念,原文是“春秋战国”,而非“战国”。)

2、  B(故意曲解,“行事要因循事物之理而不主观妄为”的思想也是法家的,不是儒家道家的)

3、  B(以偏概全,“不重视道德教化是法家思想的缺陷”错,原文最后一段有“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吴起就主张既要有法,又要有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

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在两千年前所正确地指出的。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赵执信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叫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

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反映这艺术发展的美学思想也具有独创的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结合艺术的实践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资料。

——节选自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全”就是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粹”就是更典型更普遍地表现生活和自然。不全不粹难以形成艺术的美。

B. “粹”就是“洗尽尘滓”,去粗取精,对应“虚”,“全”则与“实”相对应。虚实相生,两者辩证统一。

C. 艺术的最高成就就是做到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统一,先秦哲学家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指了出来。

D. “全”而不“粹”,容易走上自然主义的道路;“粹”而不“全”,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10.结合本文作者的观点,指出下列诗句艺术手法的运用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C.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1.读杜牧《长安秋望》,运用本文的知识写出《长安秋望》艺术特点。

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9.C

10.B

11.以实托虚是本诗的一大特点。秋色是难以描写的,秋高之势更难形容尽致,但作者却用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通过“气势两相高”一句,使人不但能具体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也展露无遗。特点之二是此诗如一首写意画,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同时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的想像余地,这体现了艺术上的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解析】

9.试题分析:C荀子指出的只是全和粹,没有言及虚和实。

10.试题分析:A化虚为实,缘情写景,把“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C化实为虚,两句诗中的六种景物是按“晨起”、“客行”的特定时空感组合而成的,从而透出了客行的辛苦;D化实为虚,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了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愁绪;B为实写,无虚写。

11.试题分析:本文主要讲的是文学作品中“虚实”的艺术手法,故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此诗即可。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言之现代生命 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来。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让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而且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总而言之”“闻过则喜”“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的印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明,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__、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二百篇经典文言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循序渐进,不仅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获得文言阅读的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看似耗时多,效率低,实则事半功倍!而错过了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就将事倍功半,到那时文言的学习就真的会“时不我待”了! 1. 下列对文言之“现代生命”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学习文言虽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但是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B: 中国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且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C: 文言并非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因为它是体匿而性存。[ D: 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文言,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使之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 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文言功不可没。 B. 信息时代,人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民族文化的滋养。 C. 许多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在现代汉语中大量运用,可见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D.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 3.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言戴上了现代社会的面具隐身其后,并不是说汉语言的更新发展已脱离了其母体。 B. 文言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可以说,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C. 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文言诗文,就可以达到循序渐进,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的目的。 D. 中华大家庭虽然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差距巨大,但是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 下列对文言之“现代生命”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学习文言虽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但是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B. 中国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且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C. 文言并非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因为它是体匿而性存。 D. 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文言,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使之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节选)

①1868年,德国人__霍芬对中国地貌和地理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综合考察。他从亲身的考察和得到的历史资料中发现,古代在中国的北方曾经有过一条称得上是丝绸之路的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大动脉,由此在沿途留下了许多足以令后世赞叹和瞻仰的遗迹和文物。

②__霍芬的偶然发现,在以后半个世纪中竟演变成一场对中国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的浩劫。数以万计的堪称国宝的珍贵文物,从此流失海外。与此同时,丝绸之路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zōng jiāo 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也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展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1910年发表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后来经过他编著书籍加以宣扬,丝绸之路为世人熟知。

③平心而论,丝绸之路原本只是对亚洲东部和中部的历史毫无所知的欧洲人,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从大量的历史遗存中了解到的,当时已经人烟稀少的中国西部地区在千百年前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并且在古代亚洲东部地区和地中海之间,由于频繁的使节往来、商品交换、zōng jiāo 传播和文化交流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也有过足以令人刮目相看的繁荣历史。东方曾经有过的这种文明,本来足以使进入环球航行时代以来欧洲列强所标榜的“欧洲中心论”发生动摇。然而自从欧洲学术界提出丝绸之路之后,接下来就有“古巴比伦移民中国”、“腓尼基人航抵山东”、“中国人种西来”、“仰韶彩陶文化西来”、“中国青铜工艺西来”的学说接踵而来,似乎无论哪一样新发现、新材料都在显示中国文明的根在西方。足见丝绸之路的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欧洲人或者说欧洲的学术界想要指明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④丝绸之路在更深的层次上提出的是一个中国文明如何起源、从何而来的大问题。在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中,自丝绸之路提出以后,到现在为止的一个多世纪中,前50年走的正是在“欧洲中心论”框架下对历史潮流的歪曲和误解。尔后50年,丝路学自身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中外学者对中国文明的起源,从它的发端、演进到成熟的全过程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田野考古,对现今尚在的遗址、遗存的文物给予了充分的保存、修复和研究,终于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⑤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丝绸之路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更重要的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这种关系才是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所在,也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文明传播的重大命题。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丝绸之路的发现,曾引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的浩劫。

B. 1868年__霍芬发现了丝绸之路,直到1910年历史学家赫尔曼才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

C. 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洲东部地区和地中海之间频繁的使节往来、商品交换、zōng jiāo 传播和文化交流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

D. 欧洲学术界提出丝绸之路后发现,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17.18.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丝绸之路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是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zōng jiāo 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的结果,否则,实际的丝绸之路要短得多。

B. 随着对考察和研究的深入,丝绸之路也慢慢加长,逐渐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C. 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zōng jiāo 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发现,丝绸之路比人们认识到的要长,它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D. 如果不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zōng jiāo 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丝绸之路就不会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19.20.结合全文内容,请简要概括丝路学研究的意义。

16.D

17.C

18.推翻了欧洲学术界对东方文明的歪曲认识;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解析】

16.试题分析:“东方文明源自西方”的说法并不是在提出丝绸之路之后,根据原文内容,欧洲学术界之所以提出丝绸之路,就是为了指明东方文明源于西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试题分析:C因为丝绸之路是现实存在的,考察和组织只是让人们对它的认识更准确,更全面而已,所以A.B.D三项的表述都不够准确。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足不容忽视的一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使人感到吃力、头疼。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

感此,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也许并不算得多余。

5.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内容充实,词句做到“无可削,不得减”,这样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

B. 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那写文章就容易做到繁简适当。

C. 对生活的提炼不够,以及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是文章有“水分”的原因。

D. 虽然文章是辩证地看待写文章的繁与简的问题,但选段主要是提倡简练为文。

6.下列选项中的比喻,解说不正确的· 项是

A. “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比喻文章的繁简要视内容和表达的需要而定。

B. “水分”比喻“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即把文章刻意拉长。

C. “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比喻读拖沓累赘的文章使人吃力头疼。

D. “顺风行船”比喻读大师们的名著让人轻松畅快,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7.画线句中的“提炼”包含哪几层意思?请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

5.B

6.B

7.(1)下笔事的字斟句酌;(2)对写作素材的提炼,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3)艺术手法的熟练运用;(4)语言表达上要力求洗练。

【解析】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作答,B. 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那写文章就容易做到繁简适当。根据对文意的理解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作答,B. “水分”比喻“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即把文章刻意拉长。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并非所有的文章都可以的拉长,另外此处说拉长的文章有“水分”不是比喻。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句子含义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作答,本题可以作答为,下笔事的字斟句酌;对写作素材的提炼,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艺术手法的熟练运用;语言表达上要力求洗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魏晋风度”到"晋书尚韵”

——古代人文精神觉醒的自由抒写

魏晋南北朝书法的人文觉醒集中表现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创精神。这个时代的人们把握了书法审美精神的本质——以汉字线条栽体表现生命的脉冲与旋律,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那个时代因而也属于未来的审美理念,建构了以王羲之及王献之为代表的主流体系。

这个时代,书法理念出现了一次飞跃和升华,由注重汉字形体结构之美上升到追求书法作品的神韵以表现书家的精神面貌、个人的情趣。所谓“魏晋风度”之说,这不仅是对魏晋文人风神举止的概括,而且是对从三国至南北朝近400年间我国文化的独特气质和时代精神的总体概括,涵盖了学术、思想、文学、艺术以及社会习尚的各个方面。它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精英阶层以审美的态度对 待__的现实和苦难的人生,以求得超凡脱俗的心态。魏晋风度的表层形态是玄虚清朗、狂放不羁、潇洒出尘,而深层的内质却潜流着忧民忧国的愤懑、烦乱,是生死两难的绝望。而要摆脱这深层的绝望,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纸醉金迷,那只有把这一切深藏起来,采取审美的超现实的生存姿态,这就是当时出现那么多绝世美妙的文章、诗篇、绘画与书法的原因。书法作为生命脉冲和旋律的审美形态,它通过线条运动表现人的内在情绪。魏晋南北朝的书家们率先发现了这个“密码”,于是他们希望通过书写活动,去表露自己那种为时代所崇尚的风流儒雅和潇洒飘逸等脱俗的风度和气质,以复写自我,实现自我,因而有意识地去追求作品的韵律美、流动美及笔墨的高雅清趣。后人把这表述为“晋书尚韵”。

在我国书法史上,激发主体创造精神的动力源概括起来有三种:一是在神秘的zōng jiāo 意识和儒家入世观念支配下产生的审美本能和欲求。二是文人通过书写实现人格复印、感情宣泄以及对怡情养性生活方式的追求,在这种动机支配下产生的书法作品,往往是生命的歌舞和对自我的观照。三是功名利禄、酬酢交际以及商品化的刺激和支配。魏晋南北朝的名家名作,主要受支配于第二种动机,它准确地传达出了人文自觉、思想解放的时代精神。因而,“晋书尚韵”说到底是“晋书尚人”。如果说“文学就是人学”,也不妨说“书法就是人法”,“书即人”,尚韵书法不正提供了这一可贵的启示吗?

在汉代书法中,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儒家功利观和价值论对书法风格的影响,那种庄严厚重的庙堂气息正是儒学人格化的传神写照。魏晋南北朝玄学兴起,儒家一统已被打破,也就是说书法的哲学基础已发生变化。于是我们在书法的“韵”味中体验到飘逸玄远、从容任性、字外之意,以及那忽隐忽现、逍遥不羁的精灵。还是宗白华说得准确:“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淡、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晋人的书法是这美的最具体的表现。”

(节选自《艺术中国》,有删改)

5.下列对“晋书尚韵”和“魏晋风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谓“晋书尚韵”,是指魏晋南北朝的书家有意识地在书法作品中追求韵律美、流动美及笔墨的高雅清趣来表露个人风流儒雅和潇洒飘逸等脱俗的风度和气质。

B. “魏晋风度”是对魏晋文人风神举止的概括,也是对从三国至南北朝我国文学的独特气质和时代精神的总体概括,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C.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家名作传达出了人文自觉、思想解放的时代精神,往往是生命的歌舞和对自我的观照,所以“晋书尚韵”可以看成是“晋书尚人”。

D. 魏晋时代出现的很多绝世美妙的文章、诗篇、绘画和书法作品充分彰显了“魏晋风度”的表层形态和潜在内质的矛盾性。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创精神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章、诗篇、绘画与书法中人文觉醒的集 中体现,在书法中表现得最突出。

B. 魏晋南北朝的书家们率先发现书法作为生命脉冲和旋律的审美形态,能通过线条运动 表现人的内在情绪。

C. 尚韵书法给了我们一可贵的启示,假如“文学就是人学”,那么“书法就是人法”,“书即人”。

D. .汉代的书法具有庄严厚重的庙堂气息,是儒学人格化的传神写照。儒家功利观和价值 论对汉代书法风格有很深的影响。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魏晋南北朝的人们把握了以汉字线条载体表现生命的脉冲与旋律的书法审美精神的本 质,创造了属于魏晋南北朝也属于未来的审美理念。

B. 文人通过书写能实现人格复印、感情宣泄以及对怡情养性生活方式的追求’魏晋南北朝 的名家主要在这样的动机支配下创作出书法作品。

C. 作者引用宗白华的观点是为了证明魏晋南北朝玄学兴起’儒家―统已被打破,书法的哲

D.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理念由注重汉字形体结构之美上升到追求书法作品的神韵以表现书家的精神面貌、个人的情趣。

5.B

6.A

7.C

【解析】

5.试题分析:原文“涵盖了学术、思想、文学、艺术以及社会习尚的各个方面”。选项“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范围扩大。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B项混淆范围。

6.试题分析:“在书法中表现得最突出”无中生有。

7.试题分析:证明的是“书法的‘韵’味中体验到飘逸玄远、从容任性、字外之意,以及那忽隐忽现、逍遥不羁的精灵”。

中国古典建筑从很早便开始确立理性精神的建筑艺术总体特征。西方古建筑多半是供养 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中国则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俗中的君 主们居住的场所,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亭台楼阁、轩榭廊桥,分工细致。具体到建筑内 部,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而是平易的,表现出來厚的生活情趣;选材上不以阴 冷的石头为主,而多用暖和的木质。另外,中国古典建筑工于整体布局,讲究严格对称,展现出 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色。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 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在局部组成中,则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殳化中又保 持统一的风貌。如万里长城,虽然它的每段体制是类同的,像一条巨龙横亘于大地,但每一段又仿佛一条独立的龙在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整个长城如控 元教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再者,中国古典建筑历来重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的园林建筑。皇室不必说,民间诸如“吸江亭”“面花轩”的名目比比皆是,但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 性的范围,实际上,它们只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罢了。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有删改)

24.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表现在哪三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25.请具体解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

26.请写出《阿房宫赋》中体现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的两处语句,结合语段以及自己的体会,分别分析其体现出的理性精神。

24.① 实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分工细致,平易暖和;② 工于整体布局,多样变化中保持统一,展现出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点;③ 亲近自然,园林与居室互补。(每点2 分)

25.长城是古典建筑中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完美结合,也是局部和整体和谐统一的典范,体现了长城永恒的活力。(3 分)

26.① “二川溶溶,流人宫墙”:两条河流流人宫墙,与建筑自然融合,自然景色与建筑相得益彰,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②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建筑讲究整体和谐,对称工整,精工细作,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每点3 分;诗句1 分,分析2 分)

【解析】

24.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信息筛选题,难度不大,要分点作答,不要露点,也不要重复,尽量运用文中的词语。主要词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中国古典建筑工于整体布局”“亲近自然”“玩赏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答题时注意文中的提示词语:“另外”“再者”。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的含义的题目,注意语句是一个比喻句,答题时要找到语句的本意。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6.试题分析:首先写出语段,然后结合本文的三个理性精神进行分析。注意语段要和理性精神吻合。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村声

老向

没有声响,不足以表现寂静;没有寂静,也不足以显示声响。这种情理,在居住乡下的人们 很容易悟出来。

从太阳没有了说起吧:爱吵爱叫的孩子们,都像小麻雀似的各自回家去了。所有的街巷,一齐入了睡眠状态。完全黑夜自不待言,就是有月光的日子,那路旁的树影儿,也不会把孩子 们喊出来再玩玩不是?偶尔,纯乎是偶尔,有个小贩在晚餐以后会来的喝一声“老豆腐开锅!” 那声调又高又颤,好像一只带伤的秋雁,飞到东西,飞到南北,终于又飞回来;因为四周都让寂 静给塞满了,没有它的去路。

“雄鸡司晨”,仿佛是鸡祖宗留下的老例。然而定县的雄鸡,很有一些“祖宗不足法”的创 造精神,它爱几时叫了就几时叫。它的鸣声很草率,大概它并不指望着震动天下,也不管那些 “打夜作”的人们听了发生什么感想。它仿佛是对于这黑夜的寂静有些胆怯了,所以要试着叫 一叫。

俗谚说:“夜猫进宅,无事不来。”夜猫,俗名叫做秃枭。许多人家都把秃枭当作凶鸟,很厌 恶它在深夜间大呼小叫的。本来夜里静得就有点死气,它的啸声仿佛使死气颤动起来,自然不 免有些鬼气森森,无怪乎人们听了觉得有点毛骨悚然。我个人并不怎样讨嫌它;绕在我的住室 前后的古树上,时常有一两只枭鸟夜鸣。在这无边寂静的秋夜,它的一声高啸,到底把寂静画 了一个轮摩。

在这并不“夜不闭户”的年头,夜间有比枭鸣更足以使人提心吊胆的声音,那便是群狗狂 吠。自然,狗有时也会“咬空儿”,所谓为了要叫而叫的;但是据说大部分是“有所见而叫”,人 们怎么能不惊心?在有许多村狗向着一个目标叫成了一片的时候,留心门户的人们,会爬到房 上,相应的有一两声表示他有戒备的假咳漱。

夜间的声音,不知道从哪一个时刻起便宣告结束。黎明,首先进村街的是一面“蓬蓬蓬” 的破皮鼓。敲鼓,在北平是卖零碎木炭的唤头,在此间却成了卖豆腐的了。无论多么困倦的 人,听了这破鼓晨声,若还赖在炕上,那便是村中加料的懒人,便会失掉许多街坊的同情。像我 们这些按照钟点作息的人们,有时感到这面破鼓惊扰睡梦,心里很不高兴。可是既而一想,这 只能怪自己起得太晚,怪不着别人。而且这面破鼓,不论冬夏,也不论风雨,比鸡叫还靠得住, 天天准是黎明即到,默默之中有着报时钟的作用。

晨鼓之外,这一个整天儿还有一种经常的声音,就是卖烧饼麻糖的那面小铜锣。乡下人 们,要不是去瞧病人或是哄孩子,谁能那么不知物力艰难,随便拿起个烧饼来吃吃?好,这样 儿,一时售不完,那卖烧饼的可有活儿干了。他好像一人吃着双工钱的更夫,由早到晚,由东铛 铛到西,由南铛铛到北。最初我们觉得他简直是发疯,以为敲一两下,大家都听见就得了,何必

那么不怕麻烦连续着敲?后来明白这道理了 :说他深怕锣声一住,这个村庄便真个静得死过去,也许靠不住;说他自己忍不住这寂静,八成没有错儿。

在寻常的日子,村子里再没有别的声音了。遇上城里大集的日子,有个把卖鸭梨的小贩, 剩下了货底,在归途上路过这个村庄,也许顺便摆在街上吆喝两声。这时,许多人们不论买与 不买,总要跑出街门来,看看,但是十集八集,这类小贩也未必来一回。

村妇骂街,也不失为冲破沉寂的声音,可惜是也不常有。

另外,在白天,碰巧了有“钱买杂皮”或是“猫皮狗皮换鞭梢”的小贩到了,村里的狗们一定 会总动员去欢迎他,远远的向他狂吠致敬,也还有相当的热闹。

晚饭以后,我们时常翻阅“皇历”,挑拣“诸事皆宜”的好日子,猜想会有谁家“娶儿嫁女”, 会有一班吹鼓手来大闹一阵。及至到了那一天,并无此事,心里仿佛失掉些什么似的。

有时觉得下雨也好,下雨可以听到檐前的滴水浙沥;刮风也好,刮风可以听到屋后的白杨 萧萧。恰巧在这“春秋多佳曰”的季节,又少风无雨。

深山古寺里的和尚,不肯蒲团__,养性修真,偏要去听听鸟叫,听听泉鸣;早晚还要轻叩 木鱼,低诵经文;有了这一切还嫌不够,不时的还要笙管箫笛铙钹钟鼓的大吹大擂。以前我不 懂这是什么出家人的道理,现在,我明白了。街上一个小孩子随便大嚷一声,不是都能把我叫出去么?

17.文章开篇第一句有何作用?

18.全文围绕题目写了多种声音,看似杂乱,实则有序,请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19.文章最后一节说“现在,我明白了”,结合全文,作者明白了什么?

20.作者老向一直强调自己是“天生的乡下人”“仿佛连灵魂都包一层黄土泥”。本文的“乡土味儿”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探究。

17.从日常生活感受说起,写出了荒村野地的寂静和声音的意义;点明两者有辩证关系;点题;引出下文对村声的各种描绘和感受。

18.时间顺序,从夜晚的声音写到白天的声音;逻辑顺序,从寻常的(一般的)村中听到的各种声音到不常有的(特殊的)娶儿嫁女等声音。

19.六根清净的和尚也要听鸟叫泉鸣,向往笙箫钟鼓的大热闹;这些声音,能让人忍住这寂静;声音能让人们倾听、追看、围观,凭添了无限的生机和趣味。

20..内容上,写的都是日常乡居的各种声音(写的都是乡村的人物);情感上,抒发了作者对乡音乡情的喜爱和依恋;语言上,朴实无华,自然淳朴,乡土气息浓郁。

【解析】

17.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句子的作用,因该句在首段,作答时还要考虑句子所在的位置。新人句不离段的原则,理解句子作用前要先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句子所在的语段前后理解。该文主要写自己对乡村声音的独特感受,“没有声响,不足以表现寂静;没有寂静,也不足以显示声响”,就是写乡村生活对声音的理解和感受,声响和寂静的关系表现的是两者之间的彼此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又写出荒村的寂静和声音的意义。结构上,这句话又引出后文对乡村声音的描写。

点睛: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先概括理解所给句子写的内容,能不能表达某种情感。结构上,因为是首句,考虑和题目是否有关,和本段相关内容是否有关,和下文是否有关。

18.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章的写作顺序。散文的写作顺序有多种,有事情发展的顺序 ,即逻辑顺序,有时间顺序,有空间转移顺序,有倒序、插序等。本文从夜晚的声音写到白天的声音,是时间顺序。又从寻常的(一般的)村中听到的各种声音到不常有的(特殊的)娶儿嫁女等声音,是逻辑顺序顺序。

19.试题分析:文章考查通过一句话理解全文的内容,作者明白了什么?作者理解的内容应是辐射全文的,因此答题前要先通读全文内容。然后再结合段落理解句子的含义。全文主要写作者对乡村声音的独特理解和感受。结合段落理解,“现在,我明白了”,概括段落内容,明白的内容是六根清净的和尚也要听鸟叫泉鸣,向往笙箫钟鼓的大热闹,这些声音能让营造出无限的生气。

20.试题分析:本题是探究题,探究“乡土味儿”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读全文,综合全文理解哪些地方、哪些方面能体现“乡土味儿”,通常可以从文章所写内容方面考虑是否写了乡村风物,具有乡村特色,可以从抒发的情感角度考虑,是否与乡情有关,还可以从作品的语言角度考虑,文章语言是否有乡土气息。本文写的都是乡村的人物,表达的是对乡村各种声音的喜爱,所用语言乡土气息浓郁,朴实无华。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从达尔文开始,进化论一直强调生物界“适者生存”的观念,但是生物对于周围环境的 适应,仍有许多差别。有的只是一般性适应,依然保留了一些可能变化的余地;有的却发展 出某种特别的器官或生理机制,而变成某一个特定生态区域里的最适者。这就是生物上所谓的“特化现象”。从演化的角度来看,某一个环境下特化的最适者,可能在某一个阶段非常 适应那个环境,但是太适应太特化的结果,也可能走入演化的死胡同

在演化的历史中,人类的演化可以说是一个很独特的例子。人类在四百万年的演化过程 中并没有出现任何“特化”的现象。事实上,至今近一百万年里,人类在体质上面几乎没有 任何重大的改变。在没有生理改变的情况下,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地繁衍后代,并且成功地 移居到世界各地各种不同的环境里,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人类有文化。换句话说,因为文 化,使得人类不必像其他生物一样,必须凭借生理器官的改变而适应环境。因此,人类学家 将文化称为人类的“体外器官”。

另一方面,文化也同样必须服从生物演化的法则。如果人类一直过分依赖某些特定的文 化设施或文化内容,最后也可能造成整个文化的僵化而丧失了演化上的优势。因此,和生物 体一样,文化也必须讲求内容的多样性与发展的多元性,使文化的内容不断更新而保持活力, 这样整个人类的种族才有前途。在这个层次上面,生物演化与文化演进的理念是相通的。

(节选自李亦园《人类的视野》,有删改)

24.解释文中“走入演化的死胡同”的具体含意。

25.人类演化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26.作者对“文化演进”的看法有哪些?

24.一旦周遭的环境改变,过分特化的物种反而会因为无法改变而灭绝。

25.人类借助独有的文化,在演化过程中并没有出现“特化”现象。

26.文化演进要适应周围环境;但文化演进也必须警惕 “特化”现象,追求多元化与多 样性。

【解析】

24.试题分析:注意对象是“过分特化的物种”,条件是“周遭的环境改变”,结果是“会因为无法改变而灭绝”。

25.试题分析:注意概括,演化的方式“借助独有的文化”;特征“没有出现‘特化’现象”。

26.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靠头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恬笔伦纸

钟叔河

《千字文》说“恬笔伦纸”,蒙恬造笔和蔡伦造纸从此得到普遍承认,秦始皇的将军和 东汉时的太监也从此登上了文化名人的宝座。《千字文》成书于宋,其实宋时便有位马永卿, 著了部笔记《懒真子》,对此提出了质疑:“蒙恬造笔,然则古无笔乎?”

这一问问得好。本来嘛,蒙恬是秦时人,如果笔到秦时才造出来,秦以前经史百家的文 字又怎能书之竹帛,流传至秦,焚都焚不尽呢?

《懒真子》还举出了不少先秦时的证据,如《尔雅》曰“不律谓之笔”,《曲礼》曰“史 载笔”,孔子“绝笔于获麟”,庄子描写“舐笔和墨”……结论是“古非无笔”,毛笔非蒙 恬所造。这当然是有说服力的,但接下去又说,蒙恬虽然不是笔的发明人,用兔毛制笔却是 从蒙恬开始的,理由是“《毛颖传》备载之”,这就明显不对了。

蔡伦造纸之说出于《后汉书》,其实《后汉书》也只说,蔡伦由小黄门(小太监)做到 尚方令(总管太监)后,监督管理过宫中应用器物(包括纸)的制造事务。所云“用树肤麻 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者,只能是专业造纸的工匠,决不可能是身居高位的蔡伦。事实不过 是由蔡伦呈进的一批纸张特别好,“帝善其能”,予以奖励,“蔡侯纸”就这样出名了。

至于蒙恬造笔,根本就于史无据。《史记》历述蒙氏三世为秦将,始皇命恬破齐国,逐 戎狄,筑长城,修驰道,都言之凿凿,而无一语言及造笔,只说“恬尝书狱典文学”,不过 是少年时的一种历练。而秦法繁苛,书狱者众,难道都得等这位将门之子造出笔再来“书” 么?

蒙恬后五百多年,张华写《博物志》,才说“蒙恬造笔”,《志》中其他内容,如说“五 月五日埋蜻蜓头于西向户下,埋至三日不食,则化为青真珠”之类,多不可信。但因为蒙恬 是名人,蔡伦也是名人,后人便将笔和纸的发明权归之于他们,此皆“名人效应”,去事实 甚远。

《懒真子》不信蒙恬后五百年张华的《博物志》,坚持“古非无笔”,却相信蒙恬后一 千年韩愈的《毛颖传》。“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也是大名人,《毛颖传》亦是篇好作品, 此文一出,“管城子”和“中书君”便成了毛笔的别名,直至如今。但《毛颖传》压根就是 一篇寓言体的游戏文章,“毛颖”就是一只毛笔头。游戏文章毕竟不能充历史文献,《懒真 子》的作者却奉假为真,对之五体投地,居然将《毛颖传》“备载”的当成史实,将自己原 有的一点质疑精神完全缴了械。

民智未开之时,群众惯于吹捧名人,膜拜偶像,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依附他们,总希望 给他们“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人间的业绩也总往他们名下挂。小炉匠奉太上老君为行业 神,戏班子尊唐明皇作祖师爷,看似荒唐,其实无非是典籍中黄帝造舟车、神农作耒耜的通 俗化,二者并无高下之分,都不过是偶像制造和膜拜的表现罢了。

车、舟楫和锄犁,都是追求文明进步的多少代人不断创改的成果,根本不可能是某个伟 大人物灵机一动“造”出来的,笔和纸也一样,也决不会是谁和谁的发明。长沙左公山战国 木椁墓中发现的毛笔,杆用竹管,一寸多长的笔头全用兔毫,西汉时的麻纸,近年来也多次 在考古发掘中出土,这都是蒙恬和蔡伦之前的制成品,是否定“恬笔伦纸”的铁证。

话虽如此说,但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膜拜偶像上了瘾也难以戒除。如果有人硬要相信 “恬笔伦纸”,正如硬要相信三宝太监用木头造得出比航空母舰还大的船,比哥伦布还先发 现美洲,也只能由他吧。

21.作者否定“蒙恬造笔”一说的依据有哪些?

22.通过对“恬笔伦纸”的辨析,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23.我们应如何对待前人成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21.秦以前文献证明古非无笔;蒙恬造笔于史无据;称“蒙恬造笔”的《博物志》多不可 信;长沙战国墓已发现毛笔。

22.笔和纸都是多少代人创造的成果;“恬笔伦纸”之说是偶像膜拜的产物;偶像膜拜 其来有自,难以戒除。

23.不轻信盲从,有质疑精神;用事实和材料说话,有实证精神。

【解析】

21.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古非无笔、于史无据、战国墓已发现毛笔的证据。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靠头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

22.试题分析: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23.试题分析: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外延伸,注意以文中的事例为借鉴,对待前人成说。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