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理解堂吉诃德这一典型形象的?
①堂吉诃德是个矛盾、复杂的人物。他一心要匡正这个社会,却一厢情愿地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他无视已经发生变化的时代,企图以游侠行为来复活过时的骑士制度,把打抱不平当作主持正义、改造社会的途径,成了一个“最讲道德、最有理性的疯子”,一个可笑可叹的人物。
②堂吉诃德是个为了维护正义,拯救世人,甘愿牺牲自身生命的勇士。他痛恨__残暴,同情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消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见义勇为,从不胆怯。主张“一切东西都平等”,他心地善良、幽默可亲,学识渊博。
③堂吉诃德是理想主义的化身,他执著于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从不怕人们议论与讥笑,更不怕侮辱与打击。虽然四处碰壁,却越战越勇,百折不悔。他的进步思想,闪耀着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他的失败,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④堂吉诃德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迂腐、固执、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他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丧失了对现实的感觉和判断,他行为荒唐、卤莽,不会吸取经验教训,这样的人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以上四个答案任选一个,综合亦可)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老舍是的笔名。他的长篇小说主要有:《骆鸵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他的著作大部分是写北京的。
B.欧阳修号醉翁,六一居士,著有《欧阳文忠集》,是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继承了韩愈“文从字顺”的传统,但避免了韩愈尚奇好异的文风。
C.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间的历史。全书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鲁迅评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D.韩愈,字退之,著有《昌黎先生集》。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古文运动。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张中丞传〉后叙》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D
(A、《茶馆》不是长篇小说。B、宋代。C、黄帝。)
简答题,每题l00字左右。(5分)
屠格涅夫的“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一句话,在巴金的《家》中,谁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5分)
答:
觉慧。他是一个封建__的叛逆者典型。如向鸣凤示爱事件。高公馆的三少爷觉慧勇敢地向丫环鸣凤表达爱意。他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枷锁,真挚而热烈地爱着鸣凤。在觉慧的眼中,鸣凤是那般的美好、美丽、聪明、贤惠,觉慧在心里默默地如痴如醉地爱着她,已经完全超载了主仆的等级界限。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归有光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散文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主张学唐宋文章法度,人称其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善于描写日常琐事。此派代表人物还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袁宏道等。 B:《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子及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其中内7篇,外15篇,杂11篇。《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他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而这样的境界只有“至人、神人、圣人”能做到。 C: 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的《与妻书》写得感情真挚,痛彻心扉。字里行间充斥着对妻子无尽的爱意,然“吾至爱汝”,却“忍舍汝而死”更体现了一个为了祖国、民族而牺牲一己之幸福谋大家永福的赤诚心怀和高尚品格。 D:杜牧,晚唐诗人,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常在诗中用典,借古讽今。散文著作成就很高,气势恢宏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骈散结合的文赋。道出了秦灭亡的根本原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鉴赏方法中的“知人论世”是讲我们在欣赏、吟诵古人的诗歌时,要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要有正确的把握,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品的内涵。 B: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伟大的作家,《桥边的老人》表现出高超的艺术小说,他首创的“冰山理论”在这篇小说中得以充分体现。 C:鲁迅的小说《祝福》选自小说集《彷徨》,几千年来,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写作此作品主要目的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D:曹禺是我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等。《雷雨》一剧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三十年的爱恨纠葛铸就了一场悲天恸地的雷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
寻源问道 传承经典
王文章
①昆曲六百余年的形成、发展、演变和成熟过程,既是昆曲作为一个艺术体不断丰富、壮大的过程,也是昆曲作为一个文化形态不断积累、凝练的过程。
②众多的中国戏曲声腔在追溯发展历史的时候,往往因文献不彰而难以尽显其历史底蕴,这既缘于戏曲长期以来被作为文艺的“小道”而难以进入文人的视野,也与戏曲声腔向来缺乏系统的理论梳理密切相关。昆曲名列“雅部”“官腔”,以独特的艺术风貌引领风骚数百年, 它拥有丰富的声腔、演剧理论,这在中国戏曲艺术中至为难得。中国戏曲理论史上集大成的理论文献,立论大多以其时的昆曲作为参照,由此奠定了昆曲艺术理论的基础,建立起较为系统的昆曲曲学、剧学和美学理论。清代以来昆曲对地方声腔剧种的滋养和影响,也使这些理论总结较好地贯穿到地方声腔之中,孕育出更加丰富的中国戏曲理论。昆曲的历史经验与艺术理论,是明清戏曲理论的核心内容。
③昆曲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将传奇剧作搬上舞台,逐渐积累形成了文词典雅、声韵流丽、情节曲折的舞台文学宝库。明清时期的传奇作品几乎都可以作为昆曲演出的底本,而昆曲的唱演也使众多的案头剧作真正变得血肉丰满,产生出征服观众的艺术魅力。以梁辰鱼《浣纱记》为发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传奇都成为昆曲演出史上的经典。数量众多的昆曲演出本展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创作者对思想、文学意蕴和审美旨趣的不同追求。许多剧作以其强烈的人民性,闪耀着跨越历史时代的思想光辉。自明至清,伴随着众多昆曲折子戏演出本选集和剧作选集如《群音类选》《缀白裘》《六十种曲》等的刻印流传,昆曲艺人、清唱曲家手抄的昆曲文本也大量涌现。通过它们,昆曲在清曲演唱和本戏、折子戏演出中所依据的文学文本面貌清晰地呈示在人们面前。用“词山曲海”来概括昆曲历史上积累下来的文学遗产,实在是再形象不过了。
④昆曲的音乐洋溢着阳春白雪的高雅气质,却又能做到雅俗共赏,无论是其曲学规范,还是声乐演唱,在明清两代一直代表着音乐欣赏的最高旨趣。准声定谱、按律填词的音乐格局,正是昆曲音乐在变异和保守之间谨守规则的产物。张次溪《燕都名伶传·杨隆寿》有云:“昆曲为古音遗响,安可绝传乎?”本着此类的信条,历代昆曲艺人和曲家凛遵声律的规范,世代相守,不为时俗所移,由此成就了昆曲音乐遗产的精神内核。从魏良辅到王骥德、沈璟等历代曲家,通过对昆曲音乐规律的不断总结,构建了完整的昆曲音乐体系,遗留后世的《南九宫谱》《南词新谱》等集成性的曲谱,以及民间数以千计的手抄曲本和当代借助科技手段记录原声的昆曲音像资料,真实地展示了昆曲音乐的面貌,为中国戏曲史、音乐史乃至文化史留下了宝贵的文献和资源。
⑤昆曲凝聚的艺术结晶和积累的文化遗产,凭借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价值,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艺术高峰。
17.纵观全文,昆曲艺术遗产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 ▲
18.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6分)
▲ ▲
19.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第④段中“精神内核”的主要内容。(6分)
▲ ▲
17.昆曲艺术遗产体现在历史理论(历史经验与艺术理论)、剧目文学(昆曲剧作)和音乐形态(音乐体系)三个方面。(每点2分)
18.首先,指出众多的中国戏曲声腔难以追溯历史渊源的问题;接着,阐述昆曲理论得到极大发展的状况;最后,点明昆曲的历史经验与艺术理论对于中国戏曲的价值。(每层2分)
19.气质高雅、雅俗共赏的音乐旨趣;准声定谱、按律填词的音乐格局;完整的昆曲音乐体系。(每点2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论述类文本(10分)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符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用了寓意性的写法,用“rú lái 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rú lái 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金箍儿”。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金箍儿”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2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3分)
24.文中“rú lái 佛的掌心”“紧箍咒”“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
23.第一层(第1段):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第二层(第23段):揭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自由。第三层(第45段):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规范、不断修行的过程。第四层(第6段):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试题分析:题干间的是“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这是考査文章行文思路,概括段落大意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概括段意即可。
24.“rú lái 佛的掌心”意味着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紧箍咒”意味着一种对绝对自由的约束;“八十一难”意味着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
试题分析:审清题干“文中“rú lái 佛的掌心”,“紧箍咒,“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考査重要概概括规范含义,作答时,把词浯放入语境中,联系上下文,如“用‘rú lái 腓的孳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rú lái 佛的手掌心”;“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夏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现代文阅读(16分)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充满快感的传奇性情节,富有趣味性。“五四”新文学之后,出现了一类肩负严肃社会使命的写实小说,把小说提升到教化和启蒙民众的高度。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小说成为当代通俗小说的一个主要类型。在媒体资讯日益丰富和网络日益发达的今日,网络文学的兴盛在中国是一个趋势,而网络穿越小说则成为网络小说中颇受欢迎的类型之一。它通常讲述现代人通过魂穿(主人公的灵魂穿越到古代,附身到古人身上)、身穿(利用各种方式使整个人穿越到古代)和重生三种方式,穿越到另一个时空(经常是到中国古代历史的某一个时期)后的传奇性经历。这些主人公常常利用现代观念和现代技术手段大展宏图,或者成为一方首领,或者生活在宫廷庙堂,成为影响甚至是左右当时历史发展的人物。重写古代历史故事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传统,网络穿越小说重新建构,甚至想象、篡改历史的冲动尤为强烈。
但是,大部分网络穿越小说在塑造人物上有一个通病,即主人公的价值观和爱情观是双重标准。一方面他们具有现代人的理性,批判和挑战古人的尊卑观念并追求真心相爱的感情;另一方面却又利用现代人的“后见之明”,了解历史总的发展走向,得窥先机,陷入利益和心机阴谋的争斗并成为赢家,爱情也仅仅成为写作者时尚颓废或古典纯情、青春唯美或功利庸俗的矛盾态度的载体,总体上削弱了文学意义与思想价值。越来越多的网络穿越小说陷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模式化之中,这是通俗小说最致命的缺陷。因此包括网络穿越小说在内的网络文学,也必须向高雅文学汲取文学养料,追求“俗不伤雅”的艺术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艺术生命力的长久与旺盛,才能够走得更远。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22.“网络穿越小说”有哪些特点?(4分)
23.请具体解释“俗不伤雅”在文中的意思。 (6分)
24.网络文学应怎样保持艺术生命力的长久和旺盛?(6分)
【23】 ①具有传奇性;②重建古代历史故事;③主人公的价值观和爱情观是双重标准;④有故事模式化倾向。本题要求筛选“网络穿越小说”有哪些特点。
(抓住关键句:“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充满快感的传奇性情节”“网络穿越小说重新建构,甚至想象、篡改历史的冲动尤为强烈”“大部分网络穿越小说在塑造人物上有一个通病,即主人公的价值观和爱情观是双重标准”“越来越多的网络穿越小说陷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模式化之中”。 )
【24】 网络小说是通俗小说,但通俗不是低俗,应向高雅文学学习,追求作品的文学意义与思想价值,做到雅俗结合,保持艺术生命力。
(抓住关键句:“因此包括网络穿越小说在内的网络文学,也必须向高雅文学汲取文学养料”“总体上削弱了文学意义与思想价值”“才能保持艺术生命力的长久与旺盛,才能够走得更远”。)
【25】
①克服塑造人物的通病,增强作品的文学意义和思想价值;②在情节构建和人物塑造上力求创新,避免模式化;③从高雅文学中汲取文学养料,追求“俗不伤雅”的艺术效果。
(抓住关键句:“大部分网络穿越小说在塑造人物上有一个通病”“总体上削弱了文学意义与思想价值”“越来越多的网络穿越小说陷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模式化之中,这是通俗小说最致命的缺陷”“也必须向高雅文学汲取文学养料,追求‘俗不伤雅’的艺术效果”。 )
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明朝的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 in 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曾几何时,“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比起标注“Made in 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据《吕氏春秋》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秦律》中也有许多具体的惩罚规定。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
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以少府为例,工师为手工业作坊的负责人,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还传授技艺,监督工匠操作、产品质量检验等。检查产品质量,要求“必功致为上。”(《吕氏春秋•孟冬纪》)。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这样的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以瓷器工匠为例,官窑(如龙泉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作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今年以来,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需。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 in 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摘自《光明日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
B.工匠虽然在我国古代社会地位不高,却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C.中国古代能够涌现出一批批艺术精品,是因为古代的工匠们都是以打造精品为追求。
D.“工匠精神”切中时弊、符合时需,所以现在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工匠制作玉器时的那种“如琢如磨”,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B.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前,中国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这种制度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C.秦朝建立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光有惩罚规定,还有具体的奖励办法。
D.秦朝能够制造出一大批精湛的艺术品,与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管理制度密切相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顶是
A.中国比西方更早建立起各种具体而严格的工匠制度,也一直具备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
B.陶瓷界的厂家都坚守“仿品不能当真品卖”的传统。这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C.中国历朝历代能不断产出精品,能不断铸就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这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只要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Madein China"必将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际签。
1、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把握文中信息和要点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以偏概全。原文队“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的表述外,后文还有“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等。只有C选项不正确,故选C。
2、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把握文中信息及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一遍文本,然后阅读题干和各选项,再根据各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部分,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文字仔细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B.张冠李戴。原文是“人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不是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奠定了基础。只有B选项不正确,故选B。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无中生有,且“一直具备”这一说法缺乏依据。B.扩大范围,原文在第7段,是“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D.过于绝对,而且少了一个条件“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在文章最后1段。只有C选项正确,故选C。
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源于《唐律疏议》。唐廷诏今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说:商鞅传授,改法为律。《唐律疏议》为官修,既有奉诏的政治权威,也有专业人士,更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官方文献、民间私家著述与收藏,该不是部分人的即兴创造。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普持此说。
但是,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却对此事件均无记载,一些人便以为此说并无确证,当存而不论。1975年《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证实了秦《法经》和秦律的存在,秦国改法为律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也为商鞅改法为律提供了间接证据。然而,反对者依据商鞅同时代文献中,无法律之律解,《商君书》及秦汉史集又未见改法为律痕迹,断定《睡虎地秦墓竹简》不足为据,改法为律当在商鞅死后。
其实,律作为法律、法令,起始于战争中的军律,而军律来源于音律。战鼓之音为军令,配以军功赏罚之率(率同律),最终演变成法律之律。它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殷商甲骨文就有师惟律用,商周之际的《易经师卦也有师出以律。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军令之律以法律形式拓展到各个领域,即以军法之律,移刑典之称。
《商君书》中律字五见,仅从《商君书》之律来看,其一为兵律,其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说明律已非单指乐律,而是兼指兵律、法律,与其它同时代著述之律指乐律者不同。
《睡虎地秦墓竹简》律文涉及机构及官吏,绝大部分称县、今、丞,未见丞相之名。据《史记商君列传》与《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卑)始为县,置今、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内容。《史记秦本纪》载惠文王之子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丞相。据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墓木牍载,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王命丞相修《为田律》。为田律》行之既久,故而修订。那么,秦律出现的年份是否与商鞅主持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9-338年)大体一致呢?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法律答问里引一条律文时用了公祠一词,而解释的部分则用了王室祠。吴建瑶指出:研究秦简的学者认为,律本是在秦称王前制定的.故称公祠,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故改称王室祠,所引用的律文很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我们知道,秦孝公之子惠文王于公元前324年称王,这条律文的制定时间不应晚于此年。惠文王称王的年代与商鞅被车裂的公元前338年只相隔14年。由此是否可以推断,秦改法为律活动即施行于商鞅变法期间? (节选自武树臣《秦改法为律原因考,选入时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改法为律之说,因缺乏更权威的历史文献记载而引起少数学者的质疑,《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改变了这个局面。
B.老辈学者与当代多数学者信奉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是因为《唐律疏议为官修,具有官方的严肃性与专业的权威性。
C. 《睡虎地秦墓竹简为秦国改法为律的真实存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但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明确说法。
D.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见于唐廷诏令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此前的历史文献均没有出现这样的历史论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律作为法律、法令含义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甲骨文中的师惟律用与《易经师卦中的师出以律是有力的证据。
B.设县置令丞应在秦孝公十二年,而《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出现县、令、 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保留了商鞅秦律绝大部分内容。
C. 《商君书》律字出现了五次,其一是指兵律,其余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与同时代著述中的律字含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D. 法律答问引的一条律文用了公祠二字,而解释部分则用了王室祠,这说明律文是在秦称王前制定,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法为律的记载出现在与商鞅变法相隔日久的唐代,而且更权威的历史文献 对此事件均无直接记载,是商鞅改法为律受到人们质疑的原因。
B.研究秦简的学者早就注意到法律答问引的律文里的公祠与解释部分用的 王室祠的不同,而且推测所引律文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
C.孤立地看《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与《史记》中的相关内容记载,没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导致反对者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历史痕迹。
D.律最早指音律,后因战时用战鼓之音来发号施令,且配以军功赏罚,律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军中的法律。至秦时又把军中的法改称为律。
1.A(改变了这个局面错,《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后仍有反对者)
2.B(保留了商鞅秦律绝大部分内容错,原文为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内 容)
3.D(至秦时又把军中的法改称为律错。原文是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军令之律以法律形式拓展到各个领域)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