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朱自清对现代散文的贡献

简评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

朱自清的长诗()是最早的抒情长诗之一,带有朱自清当时遵奉的()的思想投影。

《毁灭》;“刹那主义”

假如你在备课过程中需要了解《春》(朱自清)一文的写作背景。你打算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资源,下列哪项搜索关键词可以使你准确而高效地找到相关资源()。

A:朱自清+写作背景 B:《春》-写作背景 C:《春》+写作背景 D:朱自清-写作背景

《朱自清散文精选》

1. 朱自清在《春》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具有朴素典雅富于诗意的特点,请运用对《荷塘月色》语言特点分析的方法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本文语言特点。

①朴素:

②典雅:

A.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B.运用叠词:

1.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了江南的春天所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2①朴素:作者多用口语、俗语,给人亲切感。如走马灯;②典雅:作者讲究修辞和语言运用,通过比喻、通感、比拟的修辞方式,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美感,通过叠字和恰当的选词,传神地描摹出所见景象。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例如:用“又像在雾里看花”,比喻作者看泊船和人物时的感受,利用朦朦胧胧的相似点将所见景物特征描绘出来;再如:“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用梦觉比喻视觉,突出了水光朦胧黯淡特征,既形象生动,又给人通俗易懂的感觉。这也是运用通感的例子。再如用“如随着大水而走”是用触觉比喻移写了听觉,突出喧嚣声多,少韵律、杂沓的特点。这些比喻和通感的运用,引发了读者的联想,突出了描写事物特征,使文章形象典雅。文中多用叠字叠词也是增强语言典雅性的一方面:如“漾漾的柔波”、“迢迢的远了”、“尽朦朦胧胧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这些叠字叠词,不仅准确描绘了事物特征,而且增强语言的和谐的音韵美。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诗人、学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本学期我们学过的他的一篇散文是《 》。

散文家  背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朱自清 匆匆而去,背影长留

6岁时,朱自清被送进私塾。儿时,他是在父亲严厉的目光中度过的。看到老师给了好评,父亲就点头喝酒,顺手还会奖给他几粒花生米,若是看到评语不好,就会忍不住斥责,一把将卷子扔进炉膛。

父亲自小严格的传统文化、立志教育,铺就了朱自清的文学道路,就连他严肃、拘谨的性格也多半与此有关。

若说父子之间的嫌隙,后世研究者猜测,最主要的原因是朱自清的父亲喜欢女人。

1917年的冬天,朱自清回家为祖母奔丧,看到的是“败家的凶惨”和“一年来骨肉间的仇视”。因为姨太间的纷争,父亲遭人举告,连烟酒公卖局的差事也丢了。丧事是举债办的,料理完丧事,父子俩一起离家。朱自清回北京读书,父亲则是去徐州谋生活。在南京浦口车站,他们俩分手告别。

发生在1917年的这一别,经过整整八年的埋葬,在朱自清也有了四个儿女之后,父亲的种种化成了《背影》的文字。《背影》发表以后,朱自清把这篇作品从北京寄到扬州的家中,父亲看后,感动得不得了,流泪了。

朱自清的散文美,流传广,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他是以新诗创作登上文坛的。带着对新生命的感悟,他加入了新潮社。此后人生境遇变迁、种种压抑,朱自清每每用诗歌记述。

南方的五年,是朱自清物质生活拮据窘迫的五年。但这段日子里,他和叶圣陶、俞平伯等人联络,创办了《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刊。遗憾的是,以新诗闻名新文化舞台的朱自清,走上清华的讲台后,却很少写诗,多以散文的形式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记录下来。

朱自清曾说,他的散文可以分两类:一种是有意为之,如《荷塘月色》;另一种是自然流露的,如《背影》,只是意在表现自己。朱自清的文字常常是直抒胸臆,简单明了。有后人就因为在朱自清的文章中找不到所期望的那种“思想”,而讥笑他的文章是小学生作文。对此,朱自清早就做了说明,“能够在作品中充分表现自己的,便是永久的。”

永久的有《背影》,有《荷塘月色》,有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南京秦淮河,见“桨声灯影连十里, 歌女花船戏烛波”,于是约定以所见所感完成的同题散文。就是这样的一篇散文,打破了当时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

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竟开了16门课。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担任系主任多达16年,是对形成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

当年,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开设《中国新闻学研究纲要》,后来的研究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这样评价,“当时的清华中文系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挑战已经蔚为奇观的北京大学。所以,它必须有一个发展自己的方针和策略。朱自清的《中国新闻学研究纲要》不是平白出来的,他是对着当时北京大学国文系的日渐守旧,而发展出来一种新的论述策略。”

但朱自清的探索在当时却遭到了一些老学究的非议,有人说在堂堂清华大学,讲授当代小说诗歌散文这些不入流的学问,有辱大学门庭,到了1933年,中国新文学研究被停了。

或许是经过了岁月的洗礼,知道了朱自清的珍贵,80多年后,有人在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地方建了座凉亭,为以工科著名的清华大学添了一抹人文色彩。少见的是清华园有两座亭纪念朱自清,除“荷塘月色”外还有一座“自清”亭。

朱自清曾说,“人生上寿百年也做不了多少事情”,但他只活了50岁,朱自清走了,那一天是1948年8月12日。

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哀,校长梅贻琦哽咽道,你20年来为了责任亏了身体。清华教师送的挽联是“使顽夫廉,懦夫立,求经师易,人师难。”

(节选自《城市晚报》)

1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朱自清的主要成就。(4分)

12.分析文章标题“朱自清 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有什么好处。(5分)

13.朱自清说“能够在作品中充分表现自己的,便是永久的”,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结合文本和实际进行探究。(6分)

【答案】

11.① 他和叶圣陶、俞平伯等人联络,创办了《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刊。(1分)②他的散文直抒胸臆,简单明了,在作品中充分表现自己,留下了《背影》《荷塘月色》等美文。(1分)③他和俞平伯同游南京秦淮河,完成的同题散文,打破了当时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1分)④他是对形成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1分)

12.一是从内容上看:标题既是对朱自清短暂生命的概括,也是对其成就的概括和评价,他既有名篇散文《背影》,又在文学和教育方面颇有成就;(3分)二是从结构上看:此标题对全文内容起到概括引领的作用。(2分)

13.赞同或不赞同都可以。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就可以酌情给分。

示例:(1)赞同。文学作品,都是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只有在作品中将自己表现得最充分,才能展现给读者一个最鲜明的自己,从而使文章产生最强烈的感染力,这样,作品就可以成为永恒,就可以永远流传。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表达了对父亲的爱,这种情感是真挚的,所以才能感动一代又一代人。(2)不全赞同。能够在作品中充分表现自己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一味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自己的个性才情,就会产生过分强调自己,而忽略文章的整体意蕴的弊病。最好的作品,应该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在表现自己的同时,恰当地选用一些特定的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如《背影》中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细腻生动,所以才感人,才能够长久流传下去。(6分。观点明确,1分;分析合理,2分;结合文本,3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需要对全文进行整体阅读,筛选出各段文中涉及的文字,概括出要点。可从第7段开始根据提示性语句进行概括,如“他和叶圣陶、俞平伯等人联络,创办了《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刊。”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此题可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两个方面来思考。在内容上,可结合着对“匆匆而去,背影长留”的理解,“匆匆而去”指的是朱自清的生命短暂;“背影”是指朱自清的成就。在结构上,可结合着全文的内容与标题的关系,即概括引领作用作答。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我们可以在表明自己的立场之后,结合朱自清的作品,联系一些具体的写作常识,从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形式等角度,对这一句话的内涵进行分析。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