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关羽被封为?
玄德进位汉中王云长攻拔襄阳郡
“三张”中的张鲁依靠信徒众多,在太平道“三张”即张角及其兄弟张宝、()发起的黄巾军起义后,乘乱夺取了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达30多年。
“金缕玉衣”出土于( )。
A:满城汉墓 B:燕下都遗址 C:封氏墓群 D:汉中山王墓
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人去汉中看油菜花:甲:我去汉中看了油菜花,可美了乙:我没去汉中看油菜花丙:甲没去汉中看油菜花已知以上三句话只有一个是真的()
A:乙说的是真话 B:丙说的是真话 C:甲去汉中看了油菜花 D:乙去汉中看了油菜花
汉中市、西安市都位于陕西省内,但汉中市位于秦岭以南,西安位于秦岭以北,这使得二者在自然景观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下列关于二者差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汉中市一月均温在0℃以上,西安在0℃以下 B:汉中地区以水田为主,西安以旱地为主 C:汉中植被以阔叶林为主,西安以灌木丛为主 D:汉中年降水量多于800毫米,西安少于800毫米
孙权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的态度如何?
主要态度是犹豫。他一方面想与操联合攻刘以向操所言“共分疆土”,一面又顾忌刘备,使人过江探云长动静,遣诸葛瑾去联姻。造拒绝后大怒,又听取部下意见,使人令曹仁旱路先起兵取荆州,自己欲暗取荆州,可见孙权内心也一直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解析:
考查对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考查对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评价分析能力,要结合典型的情节全面分析。 构思的故事情节的掌握。考查学生对名著描写的主要(精彩)场面的概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准确交代场面上的主要人物与情节,归纳出场面的气势或气氛。
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以下关于《三国演义》的情节介绍,错误的两项是( )( )
A:外戚何进征调地方军队入京,造成董卓乱政。地方势力借口讨伐董卓,纷纷招兵买马,抢夺地盘。司徒王允设计策反董卓的部将吕布,杀了董卓,夺取了大权。 B:袁绍率军南下与曹操争锋,在官渡对峙。曹操放火烧掉袁绍屯放于乌巢的军用物资,袁军士气全无,曹操乘机反攻,大败袁绍。此后曹操又远征乌丸,平定了北方。 C:曹操率军南下抢夺荆州,在长坂击败刘备,占据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在赤壁对持。周瑜用黄盖的苦肉计,大烧曹操连环船,曹军大败。刘备乘机抢夺了荆州南部四郡,还夺取了益州,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D:镇守荆州的关羽出兵进攻襄阳,水淹曹军。曹操和孙权达成短暂同盟,在襄阳城外击败关羽。孙权以吕蒙为都督,偷袭南郡,杀死了关羽。曹操称帝,国号为魏,随后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建立蜀国和吴国。 E.魏军进攻蜀汉,魏将邓艾率主力取汉中后与姜维对峙于剑阁,魏将钟会出奇兵突袭成都,蜀后主阿斗投降,蜀汉灭亡。
10.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夺取汉中,令曹洪、夏侯渊镇守。赵云打败张郃夺取瓦口隘,黄忠夺取天荡山并听从法正的计策,在定军山以逸待劳斩杀夏侯渊。从许都赶来的曹操战局不利,发布“鸡肋”口令,借故杀了杨修,不久退兵。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 B:《三国演义》中的“单刀赴会”,写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遂采用周瑜之计,设下鸿门宴,埋伏好刀斧手邀请关羽来赴宴。关羽单刀赴会,最终安全脱身。 C:红楼梦判词中“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分别写的是薛宝钗、林黛玉。 D:《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赴宁国府赏梅,午间去房间休息,看见房内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觉得这副对联蕴含丰富,十分喜爱,铭记在心。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曹刘大军在汉中展开激战。曹军战局不利,曹操发布“鸡肋”军令,主簿杨修认为曹操即将退兵,被曹操斩杀。不久曹军战败,刘备夺取汉中,又乘势夺取西川,流放刘璋,晋位汉中王,封关羽、张飞、赵云、魏延、黄忠为“五虎上将”。 (《三国演义》) B:刘备为替关羽复仇,不听劝谏,执意率军讨吴。孙权起用陆逊指挥作战。陆逊力排众议,决定坚守,不与蜀军交战;待蜀军疲惫不堪、戒备松懈时,采用火攻,尽烧蜀军四十多座军营。蜀军溃败,刘备败走白帝城,后病发而死。 (《三国演义》) C:薛宝钗养病梨香院,贾宝玉前往探望。宝钗赏鉴通灵宝玉,念出玉石正面“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莺儿听了便说这两句和宝钗金锁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看宝钗的项圈上果然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 (《红楼梦》) D:黛玉夜访怡红院,却因晴雯不开门而错疑宝玉;后又见宝玉送宝钗出来,更增误会,夜间失寐。次日交芒种节祭饯花神,又勾起伤春愁思,便独自一人把些残花落瓣在幽僻处掩埋,不由感花伤己,哭吟《葬花吟》。宝玉听着,不觉恸倒。 (《红楼梦》)E.众人于秋爽斋商议起诗社之事,李纨自荐掌坛,自号“稻香老农”,探春自称“蘅芜君”,给黛玉起号“潇湘妃子”,称宝钗“蕉下客”,其余人也各取了别号。即日开社咏白海棠,李纨、探春评黛玉诗夺魁。 (《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