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是对《老人与海》理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海明威所提倡的“硬汉精神”,即“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B:《老人与海》这部作品,除了推崇一种“硬汉精神”外,还给我们第二个启示:善待海洋,和平相处! C:老人之所以失败,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走得太远,二是孤军奋战。 D:从文中可以看出老人热爱海洋,热爱海洋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即使他是一个捕鱼人。
请简述“晴雯之死”的相关情节。(100字左右)
受王善保家等的挑唆,晴雯被王夫人逐出贾府。(1分)晴雯原本有病在身,又得不到哥嫂的照顾,病情加重。(1分)宝玉偷偷前去探望。(1分)两人互诉衷肠,并交换了贴身穿的小袄。(1分)当夜晴雯死去,第二天宝玉作文凭吊。(1分)
解析:
略
哈姆莱物善于思考,但这一特征也暴露了他优柔寡断、生性软弱、过于谨慎,而不善于行动的特点,请你举出情节说明。
在接受父亲之魂的托付时,他的决心很大,立即想到了初步的行动是装疯。但是,在两个月后,他还在装疯,并没有完成任务,甚至在他叔父克劳狄斯的面目完全暴露后,哈姆莱特还放弃了复仇的最佳机会。
解析:
略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三回中丁奉定下什么计策斩杀东吴大将孙琳的?
丁奉借第二天是腊日(古代年终总祭百神之日)皇上要大宴群臣为由,丁奉和魏邈、施朔掌管外部事务,张布作为内应,诱捕了孙琳,然后吴主孙休下令把孙琳宰杀于殿东。并处死同党数百人,灭其三族。
解析:
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鲁迅曾说:“《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你怎样看待这种说法?举例说明。
我认为这种说法很正确。
在第九十九回中:司马懿率四十万大军奔蜀而来,诸葛亮让张嶷、王平率一千人马守陈仓古道,以当魏兵。二人惊恐,恐不敌。诸葛亮笑言自己早已仰望天文,料定月内必大雨淋漓,魏兵众士必不敢深入山险之地,而且料定,在安居一月之后,以逸待劳,魏兵必败。后来,事情果如其所言。此处,诸葛亮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了,近于妖。
解析:
考查对作品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联系前后文或者全文,抓住典型事例分析。
请简述华佗之死。
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
解析:
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结合有关情节,谈谈你对孙仁的看法。
情节包括:孙仁,乃孙权之妹。刘备向东吴借荆州不还,周瑜上书孙权,教使“美人计”,进妹予刘备为夫人,诱其丧志而疏远属下。孙夫人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身边侍婢百余人,皆亲自执刀侍立。不料在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安排下,假婚成真姻;后来夫人更助刘备返蜀,于路上怒斥追袭的吴将。后刘备入益州,使赵云领留营司马,留守荆州。此时孙权闻知刘备西征,于是遣周善引领舟船以迎孙夫人,而夫人带着后主刘禅回吴,幸得赵云与张飞勒兵截江,方重夺刘禅。彝陵之战,刘备战败,有讹言传入吴中,道刘备已死,孙夫人伤心不已,望西痛哭,投江而死。看法要言之有据。
解析:
考查对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评价分析能力,要结合典型的情节全面分析。
引发孙小姐这次呕吐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述相关情节。
李梅亭在赴三闾大学的途中带了一箱药品,准备到内地学校卖个好价钱。路上,孙小姐身体不适,李梅亭不愿拿出一些仁丹给她服用。因为一包仁丹开封后就卖不到好价钱。但不给药,又显得过于小气。他左思右想,灵机一动,以吃早饭为由支开方、赵二人,自己从那瓶已打开过的鱼肝油丸中取出一粒,趁孙小姐懒得张眼时给她服下,结果弄得孙小姐又一吹呕吐。
解析:
这种题型侧重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应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抢夺梳妆匣”事件后,葛朗台对欧也妮说到:“不是吗,乖乖,不啃干面包了,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吧。”葛朗台因为什么叫欧也妮“啃干面包”?
葛朗台每逢新年都有把玩女儿积蓄的习惯。又一次新年到,他见女儿的积蓄不翼而飞,便严加追问。欧也妮只好承认她把钱送给了堂弟。于是葛朗台大发雷霆,他把女儿锁在房里。只给她干面包和冷水,无论谁来讲情,他都置之不理。
解析:
解答此类题,考生在依题干要求组织答案时应将述与评、引(“引用”)与析、叙与议相结合,力求叙述概括精炼,引用(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如精彩的语例等)准确精当,分析言简意赅,议论要言不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