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阐明了教师的作用。 B:第1段,作者从年龄的长幼、闻道的先后、地位的贵贱等方面,论述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C:第2段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进行对比,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第3段以孔子言行为例,进一步说明人皆可以为师的道理。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身:身体
C.士大夫之族 族:类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复:恢复
8.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犹且从师而问焉 犹且:尚且,还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结构助词,的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于:对于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竟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态度上是不同的。
B.本段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原则,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并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D.从论证方式上看,本段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今之众人”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B(身:自己) 8、B(之:助词,起取独作用) 9、D(应该是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仕大夫之族”和“君子”)
10、译文(略)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身:身体
C.士大夫之族 族:类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复:恢复
5、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犹且从师而问焉 犹且:尚且,还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结构助词,的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于:对于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竟
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态度上是不同的
B.本段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原则,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并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D.从论证方式上看,本段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今之众人”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B(身:自己)
5、B(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D(应是“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接受
B.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没有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圣明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齿,并列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C.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对上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 第二段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C.作者认为“巫医业师百工之人”是君子所不齿的,他们能从师学习是士大夫之族的耻辱。
D.第二段连用了三个对比,从三个侧面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为( )
A: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明人列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B:《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C: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应,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D:韩愈的创作实践了其倡导的理论,代表性的作品有《马说》《原道》《原毁》等。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出了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被贬黄州的苏轼在游赤壁时,目击滚滚长江发出了“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赤壁赋》)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哀吾生之须臾
【解析】该题侧重理解性默写,平时在背诵过程中也要理解诗句内容,同时也要把握一些重点字词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如“谀”“酥”“须臾”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荀子·劝学》中文章开端连用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 “ , ”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2)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 , ”两句分析了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的风尚难以恢复。
(3)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 , ” 。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侧重理解性默写,平时在背诵过程中也要理解诗句内容,同时也要把握一些重点字词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如“参”“知”“谀”“蜉蝣”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7.下列对课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指出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B:《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形象。 C:舒婷借《致橡树》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D:从《相信未来》中不难看出在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但最后一节诗人用谆谆教导的方式,满怀激情地号召人们“相信未来 热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