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一直以其强烈的责任意识享誉世界,在建立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时期,尤其需要________________人们责任意识,这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____________,也是时代的呼唤。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增强 要求 B: 提高 结果 C: 加强 需要 D: 提升 途径
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心扉 芳菲 绯闻 蜚声中外 B:雪茄 佳宾 枷锁 汗流浃背 C:赢利 嬴政 瀛洲 疲夫羸老 D:枢纽 名姝 梳洗 毁家纾难
观看下面一幅漫画,回答问题。

学生:“其实我们更累……” (作者:朱慧卿)
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漫画的内容。
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小题1】(3分)学生不给老人让座遭指责。
【小题2】(7分)答案示例一:学生让座不是义务。(1分)首先,让不让座,是一个很简单的社会道德问题。(2分)其次,让座是一种文明,而不是一种义务,这就决定,让座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不是一种强制的行为。(2分)用素质和道德这样的字眼,去胁迫别人让座,而一个公民有按照上车次序坐座位的自由和权利。(2分)
答案示例二:学生应给老人让座。(1分)尊老爱幼,是一种人们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2分)“其实我们更累”的辩解都是多余的,它不光不能证明不让座的合理性,反而更显不让座者道德的缺失。(2分)不让座,还要求理解,只能说明这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出现了严重的滑坡。(2分)
解析:
略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情不自禁(jìn) 下载(zàì) 宽恕(sù) 闷热(mēn) B:鳞次栉比(jié) 汗涔涔(cén) 谛听(tí) 晌午(xiǎng) C:汗流浃背(jiā) 圈养(quān) 竭尽(jié) 瑕疵(chī) D:怦然心动(pēng) 潸然(shān) 乳臭(xiù) 诅咒(zǔ)
下列各项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能行吗? B: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 C: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然而,(他们的堂堂正气是压不倒的)这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昂然自若,喊着巡抚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示众,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D: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官僚们能够不轻视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广大的地域,又有几个呢?
下列各项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得不到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学学习了,大学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C: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 您假如任命我担任都虞候,我能替您制止骚乱,使您的百姓不受侵害。” (此处“人”为柳宗元避讳的说法) D: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 太尉布置士兵逮捕了这十七人,把他们的头都砍下来挂在长矛上,竖立在城门外。郭晞全营士兵大肆喧哗,全部披上铠甲。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嘻戏 气慨 抱负 蒸蒸日上 B:追溯 和霭 闲遐 前仆后继 C:锁碎 矫正 奥秘 肆无忌惮 D:敷衍 颠覆 黯然 泰然自若
成语接龙
以“金榜题名”开头,连写四个四字成语,要求首尾相接,不能出现谐音,也不能重复。
解析:
略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许多展馆的设计体现了参展国的自然特色和地域文化。如①非洲展馆——树木、沙漠……;②沙特阿拉伯展馆——“生命的活力”;③尼泊尔展馆——城市的灵魂、探索与思考;④中国——东方之冠。按上述序号,下列展馆从左至右的正确排序是
A:④①②③ B:④②①③ C:④③①② D:③②①④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不少古今传诵的佳作,丁香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耳濡目染的意象之一。 B:鲁迅对于请愿的事,一向就不以为然。他认为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爱国群众,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此外深的意义很寥寥。 C:入夜,月色溶溶,水天相接,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扣弦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D: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__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耸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