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25-26题。(6分)

[双调]水仙子·西湖探梅

杨朝英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

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25、“雪晴天地一冰壶”中的“冰壶”比喻_____________。“竟往西湖探老逋”中的“老逋”,本指北宋时隐居西湖孤山,人称“___________”的诗人林逋。这里的“老逋”用的是___________修辞手法,显得亲切。(每格1分)

26、作者写这首曲子,主要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洁白的天地    梅妻鹤子    借代

26、梅花傲雪而开,幽独闲静,是一种人格和情操的象征,在作者心目中,梅已成为一位知己,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寄托。(1分)作者踏雪寻梅,一醉花前,正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的景仰和追求。(2分)


解析:

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情感表达。

《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版本文字不同,请比较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古》本第一句是陈述语气,不如《元》本用“何为地”这种质问的语气强烈。《古》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祈求,《元》本第二句是对天的指控和否定。总之,《元》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__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深化。相比之下,《元》本更好些。


解析:

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普天乐·江头秋行

赵善庆

稻粱肥,蒹葭秀。黄添篱落,绿淡汀洲。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

【注】①落:院落、村落。

(1)这首元曲写出了秋天的哪些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瘦”字。

这首元曲先写秋天丰收的景象,接着又描绘了萧瑟清凉的秋色;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

(2)作者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山形的清瘦,展现了萧瑟的暮秋景色,从而表达了内心的惋惜和凄凉。


解析:

(1)4分。丰收1分,萧瑟清凉1分,思乡或思归或乡愁2分。

(2)3分。手法1分,解释景物的特点1分,表达情感1分。

下面是两首元曲,对它们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即事

乔吉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A.元曲分散曲和杂剧两大类,散曲又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此二首《天净沙》均属小令。

B.《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和《即事》都是曲题名。

C.《天净沙·秋思》全篇28个字,没用一个动词,全由名词和它的修饰语组合而成,但却构成了一幅有机的图画,有一字千金之感。

D.《天净沙·即事》全篇28个字是由14个重叠字构成的,其中没用一个动词,但却处处显示出动态。

C


解析:

(《秋思》有动词,如“夕阳西下”的“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在”。)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

⑴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

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4分)

⑵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小令,然后回答问题(5分)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 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⑴本曲“三千丈清愁鬓发”一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2分)

答:

⑵最后三句“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的写景有什么作用?(3分)

答:

⑴ 本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自己白发因愁而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愁思和感怆。  

⑵ 这三句写窗外人家门前的杨柳给这家人带来了盎然的春意和生活的情趣,反衬出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

阅读下面一支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玉鞭蓉]喜雨

(明)冯惟敏

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注:①野水:指地上的积水。②芃(péng):茂盛的样子。

(1)这支小令用什么方式来抒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支曲子在语言运用上有些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支小令抒情的方式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久旱逢甘霖的欢悦心情和与农民息息相通的感情。

(2)这支散曲的语言朴素通俗,生动形象,轻快活泼,绕有情趣。(答对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试题。

卖花声??悟世

【元】乔吉

肝肠百练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尖风薄雪,残杯冷炙,掩青灯竹篱茅舍。

8.这首散曲题为《悟世》,请简析作者“悟”到了什么。

9.这首曲子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

8.看透世事——名利富贵,心灰意冷;安贫乐道,清贫自守。(作者所悟就是曲子的主旨。前后共两方面,意思相符即可。每点2分)

9.比喻,如将肝肠比作百炼的铁石,富贵比作梦境,功名如杯弓蛇影一样虚幻;排比,前三句构成排比;用典,曲中“枕上碟…‘酒中蛇”都是运用典故。(每点2分,答任两点即可)


解析:

中国戏曲表演特殊的四种艺术手法是( )。

A:甩、扬、带、闪 B:生、旦、净、丑 C:手、眼、身、步 D:唱、念、做、打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喜春来??金华客舍

张可久

落红小雨苍苔径,飞絮东风细柳营。可怜客里过清明。不待听,昨夜杜鹃声。

(1)前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意象进行分析。

(1)前两句描写春天的景象:落红轻飘,细雨蒙蒙,苔径苍苍欲滴;飞絮袅袅,柳丝摇漾,东风阵阵送暖,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春天画面。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抒发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2)“清明”时分,本来应在家乡与亲朋好友共度,但诗人却成了他乡异客,不免增添了悲愁。杜鹃声声,有“催归”之意,思归之情与伤春之情交织,抒发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