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

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杨果:由金而入元的诗人,金亡五年以后才出来做官。

曲尾道出“司马泪痕多”,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也慨叹“江州司马青衫湿”。请简要分析二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曲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全曲分析它的作用。

【小题1】自居易听到琵琶女的不幸后,联系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抒发的是对琵琶女的同情和自己贬谪天涯的感伤之情。(2分)而杨果听到采莲女唱着南朝__旧曲,歌声又是那样凄切,引起了他__之悲。(2分)

【小题2】描绘出碧澄的湖面上,一群采莲姑娘荡着船桨,哼唱着轻快的小调,歌声惊醒了莲叶间美梦中的对对鸳鸯,这是一幅欢快恬美的江南水乡图。(2分)前三句渲染气氛,烘托环境,梦中鸳鸯双宿与独卧江楼、梦醒后的感伤与采莲女无忧无虑的歌唱形成对比,用乐景反衬哀情,更显出作者家国兴亡和抑郁不得志的悲情。(2分)


解析: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令的基本形式是单支曲,又称“叶儿”。每支小令只用一个曲牌,一韵到底,多用来写景抒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B:套数又名套曲,就是在同一宫调内,联接许多曲牌成一组曲,来歌咏一个内容,可写景抒情,也可叙述故事,如睢景臣的《哨遍高祖还乡》 C:杂剧是古典戏曲的一种形式,产生于金末元初,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影响下,吸收历代各种表演艺术成果而形成的完整而成熟的戏剧艺术。 D:元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在结构上包括四折一楔子,每折戏可用不同的宫调演唱。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元)张养浩

也不学严子陵七里滩,也不学姜太公磻溪岸,也不学贺知章乞鉴湖,也不学柳子厚游南涧。俺住云水屋三间,风月竹千竿。一任傀儡棚中闹,且向昆仑顶上看。身安,到头来无忧患;游观,壶中天地宽。

【注】傀儡棚中闹:指戏棚里演戏的情景,这里喻指元代世情的纷纷扰扰,宦海的险恶。

(1)曲中连用了四个“也不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2)作者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心境的?请结合全曲内容简要赏析。(4分)

(1)连用四个“也不学”表现作者自己的隐居完全出于本心,并非模仿古人,表达了作者在选择人生道路时的那种特立独行、超群脱俗的精神和旷达的内心境界。(表明作者隐居本心,不模仿古人2分,表达特立独行、旷达心境2分,共4分。)

(2)作者把古人的行为与自己立誓跳出世情的纷忧、宦海的险恶而追求“身安”“无忧思”“壶中天地宽”的理想进行对比,表现作者对归隐生活的赞美。(手法判断正确得2分,赏析到位得2分。答“用典”,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阅读下面的一首散曲,完成后面各题。

中吕 普天乐

姚燧

浙江秋,吴山夜。愁随潮去,恨如山叠。寒雁来,芙蓉谢。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

[注]①:忍耐一些儿。

⑴这首小令在语言上有什么显著特点?(2分)

⑵全曲中最精彩警辟的是哪一句?请简述其理由。(4分)

(1)(2分)①多用对偶。②典雅与通俗相结合。(每点1分)

   (2)(4分)“怕离别又早离别”。全曲所写之愁恨、凄凉,皆因别离而滋生,写至此情已不可遏止,喷簿而出。“怕离别”,说明双方感情之深厚;“又早离别”,则说明相聚苦短,别易会难,重见无期。是全曲中最为精彩警辟的一句。(找对句子得2分,陈述理由2分。如答的不是这一句,而能结合曲子的内容伸述理由且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1—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元代贯云石的曲子,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咏梅

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其二:芳心对人妖欲说,不忍轻轻折。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1)从“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和“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这两句中任选一句,就手法和效果做一简明赏析。-

(2)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

  (1)“南枝……,泄露……。”句中“泄露”二字将梅花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梅花南枝早绽、隐秘报春的势态。 “溪桥……,茅舍……。”对仗工整(使用叠字,从侧面以景衬梅)写出了梅的神秘朦胧之美和晶莹玉洁之秀。

(2)(其一)赞美梅花迎雪竞先开放,报春而不争春,幽香而不媚众的凛然风格,表现了诗人贞洁自守,不逐流俗的高尚品格。(其二)描写郊外野梅在烟笼月罩中娇美动人的无限风韵,抒发了诗人对野梅的倾心赞赏和无限爱怜之情。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10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宿石邑山中 

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1)韩诗首句“浮云不共此山齐”采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2)陈诗的“明月隐高树”和韩诗的“晓月暂飞高树里”,描写的景物是相似的,但一“隐”一“飞”,各得其妙。你更喜欢哪一句?请简要赏析。(4分)

(1)起句“浮云不共此山齐”,用衬托的手法,(2分)描写了这种直插云天的气势:那高空飘忽浮动的白云也飞升不到山的顶端,敢去与它比个高低。(2分)流露作者对石邑山雄伟高峻的惊愕与赞叹。(2分)

(2)喜欢陈诗(1分)。陈诗描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1分)画面是静止的,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流露了离别时的隐隐哀愁。(2分)

或:喜欢韩诗。韩诗写诗人破晓时分踏上旅程,随着峰回路转视角的变换,刚才还可以看到的明月突然飞到浓密的树中去了。(1分)用一“飞”字增添了动感。(1分)使人深深体味到旅人夜宿晓行,奔波不已的艰辛。(2分)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25-26题。(6分)

[双调]水仙子·西湖探梅

杨朝英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

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25、“雪晴天地一冰壶”中的“冰壶”比喻_____________。“竟往西湖探老逋”中的“老逋”,本指北宋时隐居西湖孤山,人称“___________”的诗人林逋。这里的“老逋”用的是___________修辞手法,显得亲切。(每格1分)

26、作者写这首曲子,主要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洁白的天地    梅妻鹤子    借代

26、梅花傲雪而开,幽独闲静,是一种人格和情操的象征,在作者心目中,梅已成为一位知己,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寄托。(1分)作者踏雪寻梅,一醉花前,正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的景仰和追求。(2分)


解析:

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情感表达。

《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版本文字不同,请比较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古》本第一句是陈述语气,不如《元》本用“何为地”这种质问的语气强烈。《古》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祈求,《元》本第二句是对天的指控和否定。总之,《元》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__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深化。相比之下,《元》本更好些。


解析:

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普天乐·江头秋行

赵善庆

稻粱肥,蒹葭秀。黄添篱落,绿淡汀洲。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

【注】①落:院落、村落。

(1)这首元曲写出了秋天的哪些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瘦”字。

这首元曲先写秋天丰收的景象,接着又描绘了萧瑟清凉的秋色;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

(2)作者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山形的清瘦,展现了萧瑟的暮秋景色,从而表达了内心的惋惜和凄凉。


解析:

(1)4分。丰收1分,萧瑟清凉1分,思乡或思归或乡愁2分。

(2)3分。手法1分,解释景物的特点1分,表达情感1分。

下面是两首元曲,对它们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即事

乔吉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A.元曲分散曲和杂剧两大类,散曲又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此二首《天净沙》均属小令。

B.《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和《即事》都是曲题名。

C.《天净沙·秋思》全篇28个字,没用一个动词,全由名词和它的修饰语组合而成,但却构成了一幅有机的图画,有一字千金之感。

D.《天净沙·即事》全篇28个字是由14个重叠字构成的,其中没用一个动词,但却处处显示出动态。

C


解析:

(《秋思》有动词,如“夕阳西下”的“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