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越调]小桃红 杨 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杨果是由金入元的诗人,金亡五年才出来做官。

(1)“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2)曲的结尾中,“司马泪痕多”一句是由哪两句诗化用而来的?二者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请作简要说明。(4分)

(1)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是以冷反衬闹,以孤独反衬欢笑,冷热相间,悲喜交错,使悲者愈见其悲,孤独者愈显其孤独。(2)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坐下泣中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诗,但二者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白居易抒发的是“沦落天涯”之感,而本诗中抒发的则是深沉的兴亡之感。


解析: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各题。(8分)

醉太平·寒食 王元鼎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1)从体裁上来看,这首元曲属于散曲中的 。(1分)

(2)联系作品内容,试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4分)

(1)(1分)小令

(2)(4分)略。要点:“乳鸦鸣啼”、“雨润堤沙”、“画楼净瓦”、“彩绳半湿”及“红日上窗纱”、“街头卖杏花”等(1分),勾画出寒食时节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悦之情(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1)你认为这首元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答: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主题?请联系具体内容分析。

答:

  (1)答:“倦客思家”。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游子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2)答:①借景抒情(或融情人景)“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②反衬(或对比)。“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戒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很好地表达了主题。

对《西洲曲》一诗分析恰当的一项[    ]

A:此诗是北朝乐府中的名篇。 B:诗中采用了夸张、顶真、比喻、借代多种修辞方法。 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为的是描写莲花高过人头,莲子清如水的特点。 D:此诗的写作特点是寓情于景,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情思缠绵宛转,音节和谐流畅。

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解析:

(“断肠人”并没有宿在“小桥流水人家”。)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 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孤山:在杭州西湖,多梅树。

乔吉,元曲后期代表作家。其一生潦倒,作品内容多表现消极厌世思想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艺术上清丽质朴,雅俗兼备。

①曲中“梅”的意象有何特点?作者借此欲表达什么?

②此曲写梅,主要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何表达作用?请简要分析。(说出二种即可)

①“梅”的意象特点是:洁白孤芳、凌寒处霜。(2分)

作者借以表达怀才不遇、孤高自许的复杂心态。(2分)

②主要手法:

a.托物寓人,以“梅”的处境自寓,形象含蓄,耐人寻味。(2分)

b.写景抒情(或环境烘托),通过霜冷月昏的景物描写,烘托了诗人感伤抑郁之情,情景交融,含蓄悠远。(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

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杨果:由金而入元的诗人,金亡五年以后才出来做官。

曲尾道出“司马泪痕多”,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也慨叹“江州司马青衫湿”。请简要分析二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曲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全曲分析它的作用。

【小题1】自居易听到琵琶女的不幸后,联系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抒发的是对琵琶女的同情和自己贬谪天涯的感伤之情。(2分)而杨果听到采莲女唱着南朝__旧曲,歌声又是那样凄切,引起了他__之悲。(2分)

【小题2】描绘出碧澄的湖面上,一群采莲姑娘荡着船桨,哼唱着轻快的小调,歌声惊醒了莲叶间美梦中的对对鸳鸯,这是一幅欢快恬美的江南水乡图。(2分)前三句渲染气氛,烘托环境,梦中鸳鸯双宿与独卧江楼、梦醒后的感伤与采莲女无忧无虑的歌唱形成对比,用乐景反衬哀情,更显出作者家国兴亡和抑郁不得志的悲情。(2分)


解析: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令的基本形式是单支曲,又称“叶儿”。每支小令只用一个曲牌,一韵到底,多用来写景抒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B:套数又名套曲,就是在同一宫调内,联接许多曲牌成一组曲,来歌咏一个内容,可写景抒情,也可叙述故事,如睢景臣的《哨遍高祖还乡》 C:杂剧是古典戏曲的一种形式,产生于金末元初,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影响下,吸收历代各种表演艺术成果而形成的完整而成熟的戏剧艺术。 D:元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在结构上包括四折一楔子,每折戏可用不同的宫调演唱。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元)张养浩

也不学严子陵七里滩,也不学姜太公磻溪岸,也不学贺知章乞鉴湖,也不学柳子厚游南涧。俺住云水屋三间,风月竹千竿。一任傀儡棚中闹,且向昆仑顶上看。身安,到头来无忧患;游观,壶中天地宽。

【注】傀儡棚中闹:指戏棚里演戏的情景,这里喻指元代世情的纷纷扰扰,宦海的险恶。

(1)曲中连用了四个“也不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2)作者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心境的?请结合全曲内容简要赏析。(4分)

(1)连用四个“也不学”表现作者自己的隐居完全出于本心,并非模仿古人,表达了作者在选择人生道路时的那种特立独行、超群脱俗的精神和旷达的内心境界。(表明作者隐居本心,不模仿古人2分,表达特立独行、旷达心境2分,共4分。)

(2)作者把古人的行为与自己立誓跳出世情的纷忧、宦海的险恶而追求“身安”“无忧思”“壶中天地宽”的理想进行对比,表现作者对归隐生活的赞美。(手法判断正确得2分,赏析到位得2分。答“用典”,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阅读下面的一首散曲,完成后面各题。

中吕 普天乐

姚燧

浙江秋,吴山夜。愁随潮去,恨如山叠。寒雁来,芙蓉谢。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

[注]①:忍耐一些儿。

⑴这首小令在语言上有什么显著特点?(2分)

⑵全曲中最精彩警辟的是哪一句?请简述其理由。(4分)

(1)(2分)①多用对偶。②典雅与通俗相结合。(每点1分)

   (2)(4分)“怕离别又早离别”。全曲所写之愁恨、凄凉,皆因别离而滋生,写至此情已不可遏止,喷簿而出。“怕离别”,说明双方感情之深厚;“又早离别”,则说明相聚苦短,别易会难,重见无期。是全曲中最为精彩警辟的一句。(找对句子得2分,陈述理由2分。如答的不是这一句,而能结合曲子的内容伸述理由且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1—2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