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面一首元曲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哪一个不遇灾难?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几个: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A.首句叙述自己在归隐和为官之间的矛盾心理,但还要在人前故作姿态,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B.第二句列举历史上屈原、伍子胥、项羽、李斯居官得祸的例子,揭露仕途险恶。

C.最后一句通过对比,总结历史教训,强调为官的痛苦,为表达主旨铺垫。

D.这首词不事雕琢,质朴明畅,句式于参差中见整伤,于整齐中显变化,一韵到底,构成和谐而豪爽的特色。

C


解析:

(不是作“铺垫”,而是表现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 小圣乐

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蹙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注] ①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是金元之际著名的文学家。②海榴:石榴。

(1)“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赏析。(4分)

(2)作者在这首散曲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1)描绘出一幅雨打新荷、妙趣横生的盛夏美景图。(2分)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夏日一场骤雨过后,荷叶上洒满雨珠,清亮的雨滴像珍珠一样在叶面跳动,洋溢着盛夏时节的自然情趣。(1分)

(2)作品第一段描绘了夏日的美景,第二段即景抒情,借“人生百年有几”、“良辰美景、休虑虚过”、“何用苦张罗”、“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等,(2分)来抒发自己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1分)以及及时行乐的情绪。(1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越调]小桃红 杨 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杨果是由金入元的诗人,金亡五年才出来做官。

(1)“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2)曲的结尾中,“司马泪痕多”一句是由哪两句诗化用而来的?二者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请作简要说明。(4分)

(1)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是以冷反衬闹,以孤独反衬欢笑,冷热相间,悲喜交错,使悲者愈见其悲,孤独者愈显其孤独。(2)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坐下泣中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诗,但二者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白居易抒发的是“沦落天涯”之感,而本诗中抒发的则是深沉的兴亡之感。


解析: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各题。(8分)

醉太平·寒食 王元鼎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1)从体裁上来看,这首元曲属于散曲中的 。(1分)

(2)联系作品内容,试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4分)

(1)(1分)小令

(2)(4分)略。要点:“乳鸦鸣啼”、“雨润堤沙”、“画楼净瓦”、“彩绳半湿”及“红日上窗纱”、“街头卖杏花”等(1分),勾画出寒食时节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悦之情(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1)你认为这首元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答: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主题?请联系具体内容分析。

答:

  (1)答:“倦客思家”。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游子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2)答:①借景抒情(或融情人景)“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②反衬(或对比)。“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戒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很好地表达了主题。

对《西洲曲》一诗分析恰当的一项[    ]

A:此诗是北朝乐府中的名篇。 B:诗中采用了夸张、顶真、比喻、借代多种修辞方法。 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为的是描写莲花高过人头,莲子清如水的特点。 D:此诗的写作特点是寓情于景,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情思缠绵宛转,音节和谐流畅。

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解析:

(“断肠人”并没有宿在“小桥流水人家”。)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 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孤山:在杭州西湖,多梅树。

乔吉,元曲后期代表作家。其一生潦倒,作品内容多表现消极厌世思想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艺术上清丽质朴,雅俗兼备。

①曲中“梅”的意象有何特点?作者借此欲表达什么?

②此曲写梅,主要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何表达作用?请简要分析。(说出二种即可)

①“梅”的意象特点是:洁白孤芳、凌寒处霜。(2分)

作者借以表达怀才不遇、孤高自许的复杂心态。(2分)

②主要手法:

a.托物寓人,以“梅”的处境自寓,形象含蓄,耐人寻味。(2分)

b.写景抒情(或环境烘托),通过霜冷月昏的景物描写,烘托了诗人感伤抑郁之情,情景交融,含蓄悠远。(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

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杨果:由金而入元的诗人,金亡五年以后才出来做官。

曲尾道出“司马泪痕多”,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也慨叹“江州司马青衫湿”。请简要分析二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曲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全曲分析它的作用。

【小题1】自居易听到琵琶女的不幸后,联系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抒发的是对琵琶女的同情和自己贬谪天涯的感伤之情。(2分)而杨果听到采莲女唱着南朝__旧曲,歌声又是那样凄切,引起了他__之悲。(2分)

【小题2】描绘出碧澄的湖面上,一群采莲姑娘荡着船桨,哼唱着轻快的小调,歌声惊醒了莲叶间美梦中的对对鸳鸯,这是一幅欢快恬美的江南水乡图。(2分)前三句渲染气氛,烘托环境,梦中鸳鸯双宿与独卧江楼、梦醒后的感伤与采莲女无忧无虑的歌唱形成对比,用乐景反衬哀情,更显出作者家国兴亡和抑郁不得志的悲情。(2分)


解析: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令的基本形式是单支曲,又称“叶儿”。每支小令只用一个曲牌,一韵到底,多用来写景抒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B:套数又名套曲,就是在同一宫调内,联接许多曲牌成一组曲,来歌咏一个内容,可写景抒情,也可叙述故事,如睢景臣的《哨遍高祖还乡》 C:杂剧是古典戏曲的一种形式,产生于金末元初,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影响下,吸收历代各种表演艺术成果而形成的完整而成熟的戏剧艺术。 D:元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在结构上包括四折一楔子,每折戏可用不同的宫调演唱。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