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1)答:1)对偶:“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2)比喻:“白如练”、“塞鸿一字来如线”;3)夸张:“疾如箭”、“飞如电”。4)比拟:“新月初学扇” (4分答对1点给1分)

 (2)答:1)从写景顺序看:一、二句写江,写山,是从大处、远处落笔。三、四句写帆,写泉,分别属长江、淮山中的个体景物,是从近处,细处着眼。五、六、七三句由白天转到晚上,由地面转入空中。2)从动静角度看:一二句着重勾勒大江远山之寥廓,是静态画面;三四句侧重描写江帆、山泉之飞奔迅疾,是动态镜头。五、六、七三句则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4分,每点2分)


解析: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盛行于汉魏六朝、兼有诗和散文特点的一种文体,讲求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多采用铺陈、夸张。 B:律诗和绝句句数有别,绝句四句,律诗一般八句;绝句可对仗可不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C:词最初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又称“长短句”或“诗余”,根据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D:散曲是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和乐演奏的歌曲,盛行于元代,体式比较自由,它一般包括套曲和杂剧。

阅读高¥考^资@源*网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面各题

[双调]蟾宫曲??怀古 查德卿1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2书功在飞熊3。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注:①查德卿,生平不详。

②《六韬》:一部兵书,相传为吕尚(姜子牙)所著。

③飞熊:周文王得姜太公的梦兆。

对这首元曲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农夫”指的是诸葛亮,它曾躬耕南阳,说他“晦迹南阳”,即隐居南阳。

B.“一个渔翁”指的是吕尚姜太公,他70多岁时,曾在渭水之滨用直钩垂钓,后因周文王礼遇而出仕,佐武王而灭殷。

C.“霸业成空,遗恨无穷”,是全曲的主旨所在,意思是说诸葛亮、吕尚两人辅佐其主成就霸业的愿望统统落空,不能不使他们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D.“八阵图”一句是说,诸葛亮创八种阵势及兵力部署的阵图而一举成名;《六韬》这部兵书就使得吕尚功显天下。

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以“蜀道寒云,渭水秋风”为曲煞尾,运用“抒情写意”手法,旨在道出英雄成就的业绩已是过眼云烟,到如今能让人见到的只不过是蜀道上空的片片残云和渭水之滨的飒飒秋风罢了。

B.本曲中的“农夫”、“渔翁”既实指诸葛亮、吕尚二人,也虚指作者在内的有才而受压抑的贤士。

C.这首曲子开头三句,即点明了怀古的对象并加以评价,从而突出了诸葛亮、吕尚出山前的形象和身世。

D.这首曲子先扬后抑,有厌弃功名,向往隐逸之意。

【小题1】C

【小题1】A


解析:

阅读下面的曲和词,然后回答问题。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选自王实甫《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选自范仲淹《苏幕遮》)

(1)《端正好》的意象组合典雅,请列出曲中所采用的意象。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怎样表达抒情主人公情感的?

(3)“晓来谁染霜林醉”中的“染”与“波上寒烟翠”中的“寒”,历来为人称道,请在“染”与“寒”中选择其一,说说它好在哪里。

(1)碧云(白云),黄花,西风,北雁,霜林。

(2)由“芳草”、“斜阳”这些实景,想像到“斜阳外”的虚境,充分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离情别绪。

(3)①“染”字用得好。“染”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浓重的离愁,在离人看来,霜林的“醉”是由离人的血和泪染红的。


解析:

(1)2分。答对4~5个,2分;答对2~3个,1分;答对0~1个,不得分。

(2)2分。借“芳草”、“斜阳”抒情,1分,离情别绪,1分。

(3)略

对下面一首元曲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哪一个不遇灾难?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几个: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A.首句叙述自己在归隐和为官之间的矛盾心理,但还要在人前故作姿态,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B.第二句列举历史上屈原、伍子胥、项羽、李斯居官得祸的例子,揭露仕途险恶。

C.最后一句通过对比,总结历史教训,强调为官的痛苦,为表达主旨铺垫。

D.这首词不事雕琢,质朴明畅,句式于参差中见整伤,于整齐中显变化,一韵到底,构成和谐而豪爽的特色。

C


解析:

(不是作“铺垫”,而是表现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 小圣乐

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蹙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注] ①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是金元之际著名的文学家。②海榴:石榴。

(1)“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赏析。(4分)

(2)作者在这首散曲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1)描绘出一幅雨打新荷、妙趣横生的盛夏美景图。(2分)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夏日一场骤雨过后,荷叶上洒满雨珠,清亮的雨滴像珍珠一样在叶面跳动,洋溢着盛夏时节的自然情趣。(1分)

(2)作品第一段描绘了夏日的美景,第二段即景抒情,借“人生百年有几”、“良辰美景、休虑虚过”、“何用苦张罗”、“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等,(2分)来抒发自己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1分)以及及时行乐的情绪。(1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越调]小桃红 杨 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杨果是由金入元的诗人,金亡五年才出来做官。

(1)“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2)曲的结尾中,“司马泪痕多”一句是由哪两句诗化用而来的?二者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请作简要说明。(4分)

(1)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是以冷反衬闹,以孤独反衬欢笑,冷热相间,悲喜交错,使悲者愈见其悲,孤独者愈显其孤独。(2)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坐下泣中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诗,但二者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白居易抒发的是“沦落天涯”之感,而本诗中抒发的则是深沉的兴亡之感。


解析: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各题。(8分)

醉太平·寒食 王元鼎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1)从体裁上来看,这首元曲属于散曲中的 。(1分)

(2)联系作品内容,试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4分)

(1)(1分)小令

(2)(4分)略。要点:“乳鸦鸣啼”、“雨润堤沙”、“画楼净瓦”、“彩绳半湿”及“红日上窗纱”、“街头卖杏花”等(1分),勾画出寒食时节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悦之情(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1)你认为这首元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答: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主题?请联系具体内容分析。

答:

  (1)答:“倦客思家”。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游子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2)答:①借景抒情(或融情人景)“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②反衬(或对比)。“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戒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很好地表达了主题。

对《西洲曲》一诗分析恰当的一项[    ]

A:此诗是北朝乐府中的名篇。 B:诗中采用了夸张、顶真、比喻、借代多种修辞方法。 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为的是描写莲花高过人头,莲子清如水的特点。 D:此诗的写作特点是寓情于景,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情思缠绵宛转,音节和谐流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