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双调]折桂令·荆溪即事

乔 吉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乌鼠光衙。白水黄沙,倚遍阑干,数尽乌鸦。

①样瓦:样,应作“漾”,漾瓦,弄瓦。

(1)这首曲子描绘了怎样一幅象征性的人间图画?请概括其特色。(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子为什么劈头就问“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这支曲子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荒凉残败,死气沉沉,正常的人间秩序荡然无存。(2)梅花是美的象征,同词中描写的丑恶景象形成鲜明对照。劈头就问为何不种梅花,表明诗人对丑恶现实的惊愕,暗示人间已无美可言。这支曲子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绝望。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吕]山坡羊 道情

宋方壶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锣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苍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① 前三句中“梦不到”一句,展现了诗人怎样的襟怀?

②曲中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气概?

、①极言想都没有想过,展现了诗人弃绝功名富贵的云水襟怀。  ②表达了诗人不肯随波逐流,追求清白人生的超然飘逸之气。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②,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②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

(1)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4分)

(2)“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请简要分析。(4分)

(1)(2分)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2分)“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2分)

   (2)(4分)“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或:对比,反衬)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阅读下面的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沙门岛张生煮海

第一折

李好古

  【那吒令】听疏剌剌晚风,风声落万松;明朗朗月容,容光照半空;响潺潺水冲,冲流绝涧中。又不是采莲女拨棹声,又不是捕鱼叟鸣榔动,惊的那夜眠人睡眼朦胧。

  【鹊踏枝】又不是拖环佩,韵玎,又不是战铁马,响铮;又不是佛院僧房,击磬敲钟。一声声諕的我心中怕恐,原来是厮琅琅,谁抚丝桐。

【注】 《张生煮海》是一出神话剧。第一折写的是青年书生张羽游学海滨,寄居石佛寺,夜间抚琴,被闲游海上的龙女琼莲听到,引起她的爱慕。上文写的是琼莲出游,忽闻琴声时的感受。

⑴上文中的“那吒令”“鹊踏枝”是

⑵作者从写景入手的目的是什么?

答:

⑶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艺术效果?

答:

1. 曲牌名

2. 为女主人公的听琴创设一个诗情画意的环境。

3.  比喻、顶真、排比。使曲词清丽雅致、婉转细腻,充满了诗情画意;也使曲词句式整齐、气势连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寿阳曲

潇湘夜雨

(元)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1.开篇“渔灯暗”中的“暗”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

2.“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这两句是怎样表现“心碎”的,请简要赏析。

答:

1 “暗”字,写出了夜晚“渔灯”的昏黄暗淡,巧妙地体现了题目中“潇湘夜”的特点,同时,以“暗”字开篇,为全曲奠定了暗淡感伤的氛围。(意思对即可)

2 第一句是叙写离人之状,间接表现离人之苦。第二句直接抒发离人之情(直抒胸臆)。“孤舟五更家万里”中的“孤舟”是暗写离人的孤单和孤苦,“五更”言夜之深,“万里”则言离家之远。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离人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间接表现“心碎”。“是离人几行情泪”,是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思家的痛苦,是“心碎”的具体情状。(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暗”的表达效果需联系全曲的内容来分析。所以答案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即环境特点、与标题的关系和对全曲基调的烘托。这三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

2 前一句的“孤舟五更”写景,“孤”字明写舟,实写人,这是借景来间接抒情 。“五更”说明诗人深夜不能眠,也从时间上间接烘托了“孤”的心情。后一句的“离人”一词点出了“孤”的由来,而“泪”是孤寂感情的外现,这些都属于直接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折桂令·微雪

无名氏

朔风寒吹下银沙,蠹砌穿帘,拂柳惊鸦,轻若鹅毛,娇如柳絮,瘦似梨花。

多应是怜贫困天教少洒,止不过庆丰年众与农家。数片琼葩,点缀槎丫。孟浩然容易寻梅,陶学士不够烹茶。

【注】① 槎丫:树木枝杈歧出貌。②陶学士即陶谷,五代时名士。性好茶事,曾得党太尉(党进)姬,命掬雪水烹茶,并戏之日:“党家应不识此?”姬日:“彼粗人,安知此,但能于销金帐中,浅斟低唱,饮羊羔酒耳。哪有这种风味。”后“陶学士”遂为风雅之士的代名词。

(1)作者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下雪的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蠹砌穿帘,拂柳惊鸦”。

(2)这首元曲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作简要概括。

(1)运用比喻、拟人,写细小的雪子撒落在台阶,就好像蛀虫蛀蚀过一样,在寒冷的北风中,雪子穿进屋帘。雪子飘过柳枝惊动了树上的乌鸦。描写生动、细腻,表现了作者宁静闲适的情趣。(答对雪景的喜爱之情也算对)(修辞手法1分、内容2分、情感1分,共4分)

(2)①对贫苦百姓的怜悯和农家丰收的喜悦。②对雪景的喜爱。③安贫守己的怡然自得。④对风雅之士的调侃。(答一个要点1分,答两点2分,共4分,答三点即可给满分)


解析:

在元代杂剧中,扮演“花脸”的角色名叫( )

A:旦 B:末 C:净 D:丑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元·张养浩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注①张养浩,元代著名散曲家。官至礼部尚书,居官清正,敢于犯颜直谏,后借故辞官归隐。②风流:美好的风光。

(1)有人评价这首元曲“一‘愁’笼罩全曲”,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愁”的。

(2)这首元曲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1)①深秋疏雨,黄花零落,触发诗人愁绪;(1分)②由景及人,感慨自己瘦过黄花,自羞而忧愁;(1分)③移情于花,人花共愁,愁情郁结。(1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2)这是一首借景抒怀的曲词。(1分)作者借花自怜,对菊自叹,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哀愁(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抒情方式“间接抒情,移情,寓情于物等)


解析:

赏析一:《对菊自叹》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怀的曲子。作者看到菊花遭到秋雨,黄花零落,减尽风流。自己也精神颓唐,瘦过黄花。怜花正是自怜,作者借菊自叹,乃是对自己政治上失节(为异族统治者服务)的悔恨。最后两句化用欧阳修《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句,则又是隐晦笔法说自己有难言之隐,有些近于替自己开脱了。“人”与“黄花”互怜互叹的“对话”,构成了该曲独具一格的形式。

赏析二:菊花在古代诗词中,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大概是从陶渊明赏菊开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就开始象征文人高洁的精神品格。菊开放在渐趋寒冷的秋天,凌然傲骨,色彩绚烂,给人独特的审美感受。元稹说过:“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正点出了菊花花期晚的特点,菊花开过之后,从秋入冬,开始进入荒寒之境。菊花的金黄,给秋季一片独特的异彩。此曲所要描写的却不是菊的贞洁,而是诗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喟叹。重阳过后,菊花零落,诗人面对零落的菊花,不禁以物拟我,而且自觉比菊还要羞愧三分。诗人为官清廉,曾因直谏被罢官,长期隐居,然而内心并没有放弃建功立业、为百姓谋幸福的壮志,因此才会在隐居生活中,因志向不得施展而内心郁闷。诗人以菊自喻,菊花有着高洁的品质,不被时俗同化,诗人也是有着不同于普通人的高远志向,心中装着百姓,希望能有所建树。然而重阳一过,菊花零落,就如同被罢官的诗人,以前的雄心壮志消磨在闲居中,真是比零落的菊花还要可怜。诗人用了前人的诗句入诗,却把诗歌整体统一在“自叹”的情调下,能够灵活运用。诗人与菊花的对照描写,形象,生动,真挚,让人同情。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下题。

【正宫】塞鸿秋·山行警

张鸣善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霎时间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

1、这首元曲题为“山行警”,联系全曲,是借“山行”警示了人们什么?

2、“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表面上写的是时近傍晚,实际上写的是什么?(4 分)

3、“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其深层含义是什么?

1、应珍惜时间,不要留下许许多多的人生遗憾。 

2、人到晚年。

3、回首人生,留下了太多太多的遗憾。


解析:

赏析:

此曲抒炽热的离别之情和乡关之思,步步有情,景物含情,直率自然。运用隔离反复的修辞手法,别具韵致,

译文: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密密通往外面的世界,迎送来自各方各奔前程各有因果的人客,离家出门独上路途的人,在条条岔路前茫然四顾,家,已在身后好远,生活所逼,为安顿老少妇孺,离家的人,只得向前寻出路。一程又一程,长亭更短亭,心里不舍地算着离家又远一点了,再远一点了。一步一回顾,但仍不舍地,与所有离人一样,频频回顾,直至,家,掩在烟尘山重外,难窥踪影。想起此去经年,不知造化如何,不知何日重回,与家人团聚,霎时间天地再好也是黯然凄怆的暮色,斜阳铺在远远近近处,铺满一个又一个山头,仿佛平芜尽处是斜阳,行人却更在斜阳外,走不完的漫漫长路。回首向家乡的方向望去,早已隔了不知多少重山水,来时路只有暮色沧茫炊烟渐散夜雾弥漫。

《哈姆雷特》的第三幕第一场中哈姆莱特反复对他的心上人奥菲莉娅说了四遍“进尼姑庵去吧,去,越快越好……”这样的话,请分析原因?

一方面是在装疯的表现,另一方面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告诫她,在这样污浊的社会上很难保全自我。


解析:

考查对作品的构思技巧的理解能力,从结构和内容上理解“进尼姑庵去吧,去,越快越好……”的作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