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普天乐
滕宾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1)这首元曲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来?
答:
(2)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
(1)初春。(1分)柳丝、莎茵、红杏(3分)
(2)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2分)(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概括)(2分)
解析:
略
《雷雨》序幕里的环境描写有哪些特点?
①序幕的地点是在教堂附设的医院内。②通过对医院内部陈设、布局的描写暗示这座房子经历沧桑。③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压抑的氛围。
解析:
考查对戏剧中环境描写特点及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大德歌·春 元·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
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1)“虚飘飘柳絮飞”一语双关,请具体说明这句话包含了哪两层意思?(4分)
(2)全曲主要是怎样表达少妇的思念之愁?结合诗歌分析。(4分)
(1)从表面上看,这句话描绘的是春末轻盈的柳絮漫天飘飞的实景;实际上又是对少妇心理状态的描绘:远方亲人久去不归,吉凶祸福不得而知,因而心绪不定,忽上忽下,如柳絮飞舞,无所适从。(每点2分。)
(2)借景抒情。以子规的啼叫烘托少妇的悲哀,以双燕衔泥作窝、亲昵地相戏反衬少妇的苦闷。(观点1分,分析3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1.“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首二句便形成了两组对比:
,传神地写出了
2.细细品味“眼阁(搁)着别离泪”,展开想象,扩写(不少于30字)
3.这首写送别场面的曲子,注重 等
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
1.咫尺与天南地北(空间上) 霎时间与月缺花飞(时间上) 情人相别的内心感受
2.大大的眼睛看着将分离的心上人,眼眶中强忍着噙着的泪珠儿,是那样的
3.心理、动作、神情、语言 情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吕]普天乐 滕 宾[注]
①柳丝柔,莎菌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②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菊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一只,归去来兮。
[注]滕宾,主要活动于元武宗至大到英宗至治年间(1308-1323)。至大年间任翰林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后弃家入天台为道士。《[中吕]普天乐》是滕宾写的系列失题小令,这是其中的第一、三首。
⑴填空:这两首小令中的“中吕”是 ,第一首中“数枝红杏,闹出墙围”是从宋祁词《玉楼春》“ ”和叶绍翁的诗《游园不值》“ ”的名句化用而来。
⑵这两首小令所描写的景物虽然不同,但抒发的情怀却是一致的,请结合原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宫调名 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枝红杏出墙来
⑵这两首小令虽然描写的景物(春景—秋景)不同,但作者都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对陶渊明生活的倾慕,抒发了一种不追求名利的隐逸情怀,作者将“蜗角名,蝇头利”等黄尘观念置于意外,表达对官场的厌弃,借陶归隐田园来抒写自己“归去来兮”的志向。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①府 乔吉
笙歌梦断蒺藜②沙,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③。
恨兴亡怒煞些鸣哇。铺锦池埋荒甃④,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注】①福王:南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②蒺藜:喜生长在沙地中的一种野草。③王谢家:指东晋时王导、谢安等高门望族、富贵豪门。④荒甃(zhòu):坍塌的砖块。
(1)这首诗似乎全在写景,作者想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曲的内容作答。(4分)
答:
(2)此曲在景物描写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曲中的句子加以分析。(4分)
答:
(1)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对世事变迁、南宋繁华不再的哀叹之情。这种感情主要通过景物表现出来,情寓景中,情景交融。乱云、老树、夕阳均沾染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将作者胸中的“悲国情”化作了眼前的“衰败景”,让人体味到诗人的悲伤情感。(点明感情2分,结合景物特点分析2分)
(2)对比(1分),将昔日的笙歌梦、罗绮香、铺锦池、流杯亭等与现实中的蒺藜沙、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荒甃、破瓦等作了鲜明的对比(2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而鲜明形象地突出体现了昔盛今衰的景象,表现了深沉的兴亡之感和故国哀思(或黍离之悲)(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王诜
小雨初睛回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注】王诜,北宋著名画家。娶英宗赵曙女魏国公主,官左卫将军、驸马都尉。曾贬官均州、颍州7年,写此词前刚刚被放还。
⑴上阙着力描绘初晴晚照的富丽园林,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⑵面对盎然春色,词人为何“心情少”?
:⑴上阙着力描绘园林楼台叠翠、杨柳依依、嫩荷无数的迷人春色,是用来反衬下阙词人的伤心怀抱,用乐景来衬哀情;上下阙跌宕顿挫,景与情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全词结构变化有致。⑵ 词人之所以“心情少”,是因为被贬谪流落多年,感慨人生坎坷;而今高朋散尽,(妻子去世),孤寂一人面对黄昏;时光流逝,自己朱颜已老,不免伤春不已。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醉太平 张 可 久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①,清廉贬入睡馄钝②。葫芦提③倒稳!
[注]①迷魂阵:元人以此代指妓院。②睡馄钝:躺着的馄饨,比喻软弱站不起来。③葫芦提:糊涂,亦代指喝酒。
这首小令的主题是什么?透过这首小令,我们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是怎样的?请结合全曲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小令辛辣地讽刺了不择手段地追求金钱的无耻之徒,揭露了世俗风气的腐败,指出贪财乃是世风腐败的根源。作者痛恨丑恶的世风,不甘同流合污,只求独善其身)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流水 白云)
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解题思路:
分析诗歌所写人物形象或物象的外形(颜色、特点、形状等)和内神(品格、精神、气质等)
答案示例: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
“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解析:
无
阅读这首散曲,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
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③,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释]:
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化用孟嘉落帽故事:晋桓温于九月九日在龙山宴客,风吹孟嘉帽落,他泰然自若,不以为意。
③翠袖:此处借指歌女。
(1)“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这几句是否与主题无关?为什么?(3分)
(2)“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诗人由写眼前景转为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其中“翠袖”“金杯”“玉手”就是诗人忆往昔欢乐生活时浓缩而成的意象。昔日官场生活,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是多么的热闹,这里用的是以乐景写哀的反衬之法,与前面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凸见诗人此时的孤寂心境。
(2)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凉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解析:
这首小令,既写“重阳”的美好,更写了游子的愁肠。此时正值秋高气爽,同时万物也开始萧疏。大雁南归,更易引发游子思乡。秋野丰美多姿,而秋景却最令游子泪下神伤,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 前三句:“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意思是说,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的游子思念故家。这是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出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
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诗人由写眼前景转为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其中“翠袖”“金杯”“玉手”就是诗人忆往昔欢乐生活时浓缩而成的意象。这里化用了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写尽了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昔日官场生活,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是多么的热闹,这里用的是以乐景写哀的反衬之法,与前面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凸见诗人此时的孤寂心境。
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化用了苏轼的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倒装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这也是这首曲中的名句,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西风吹着满头白发,突然省悟到,人终有衰老之时,花亦有凋败之日,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何况人呢?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末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这里又化用宋词人秦观的《满庭芳》的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诗人由眼前实景写起,触景生情,忆往昔欢乐事,更添今日思乡之愁,最后,以景结情,回顾漫漫天涯路,抒迟暮思归之情。语言清丽,对仗工整,特别是巧妙地引前人诗词入曲,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