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序幕介绍了什么?对整个剧情起什么作用?

①序幕交代了在医院里住着两个疯女人,一个是周太太,一个是鲁奶奶。②这个医院原来是周家的房子③在这座房子中一夜之间死了三个人。④序幕暗示了剧情的内容,为全剧奠定了浓重的悲剧基调,造成悬念。


解析:

考查对戏剧序幕内容及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下面含“雨”的诗句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阅读下面的元曲,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双调·沉醉东风】秋日湘阴道中①

赵善庆

山对面兰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隔沧波隐隐江楼。点破潇湘万顷秋,是几叶儿传黄②败柳。

[注] ①湘阴:县名,今属湖南。 ②传黄:即转黄。

古人素有悲秋传统,而这首曲子一洗历来悲秋的格套。请结合全曲作具体分析。

1)从选取的意象(或从景情关系)看,堆满山峦的“兰草”,茂盛生长的绿草,历经寒霜的橘柚,雨水洗濯的蒹葭,这些事物都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表达了作者对秋日胜景的赞美);2)从写景的色调看,作者写秋景浓墨重彩,色彩丰富而明丽,“翠、绿、青”等词的运用,一洗秋日的萧瑟,使笔下的江南秋景图高远开阔,明丽鲜妍,令人赏心悦目; 3)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对比(或衬托),虽然“几叶儿”给人“数叶而感秋”的喟叹,但万顷潇湘美景仍让人赞叹,虽在秋天,景象还是明亮而美丽的;4)写景有强烈的层次感,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沙洲,橘柚之青,芦苇之秀,更有沧茫碧波,隐隐江楼,画面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解析:

(前3点任答两点,分析合理,可得满分。第4点不作要求。)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21-22题。(6分)

[双调]折桂令??中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21、这首诗通过对澄彻的月光的描写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2分)

答:

22、这首元曲重点写的是中秋夜的月光,请说出作者运用的两种描写方法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1、清幽静谧

22、①比喻,以一轮飞镜喻指当空明月,形象逼真。②侧面烘托,以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写月光清朗之态,效果鲜明。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 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①这首元曲中的“美人”是指 ,“烧赤壁山”的主帅是 ,读书人指的是

②曲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③有人认为“读书人一声长叹”的“叹”字含义丰富,试做分析。

①这首元典中的“美人”是指虞姬,“烧赤壁山”的主帅是周瑜,读书人指的是作者本人(张可久)。②曲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伤心秦汉、读书人一声长叹。 ③有人认为“读书人一声长叹”的“叹”字含义丰富,试分析其含义。A.叹国家遭难  b.叹百姓遭殃  c.叹读书人无可奈何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⑴“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有什么作用?

答:------——————————————————————————————--

⑵试分析“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的妙处。

答:----------------------------------------------------------------

  ⑴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随风飘香的清幽静寂又带着温情的一幅画面;营造了秋夜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

    ⑵在诗人笔下,雁鸣可以唤起离情,敲打愁绪。“叫起”“敲残”两个词语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游子内心的极度愁苦。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普天乐

  滕宾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1)这首元曲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来?

答:

(2)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

(1)初春。(1分)柳丝、莎茵、红杏(3分)

(2)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2分)(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概括)(2分)


解析:

《雷雨》序幕里的环境描写有哪些特点?

①序幕的地点是在教堂附设的医院内。②通过对医院内部陈设、布局的描写暗示这座房子经历沧桑。③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压抑的氛围。


解析:

考查对戏剧中环境描写特点及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大德歌·春 元·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

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1)“虚飘飘柳絮飞”一语双关,请具体说明这句话包含了哪两层意思?(4分)

(2)全曲主要是怎样表达少妇的思念之愁?结合诗歌分析。(4分)

 (1)从表面上看,这句话描绘的是春末轻盈的柳絮漫天飘飞的实景;实际上又是对少妇心理状态的描绘:远方亲人久去不归,吉凶祸福不得而知,因而心绪不定,忽上忽下,如柳絮飞舞,无所适从。(每点2分。)

(2)借景抒情。以子规的啼叫烘托少妇的悲哀,以双燕衔泥作窝、亲昵地相戏反衬少妇的苦闷。(观点1分,分析3分。)


解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1.“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首二句便形成了两组对比:

,传神地写出了

2.细细品味“眼阁(搁)着别离泪”,展开想象,扩写(不少于30字)

3.这首写送别场面的曲子,注重

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

1.咫尺与天南地北(空间上)  霎时间与月缺花飞(时间上)  情人相别的内心感受  

2.大大的眼睛看着将分离的心上人,眼眶中强忍着噙着的泪珠儿,是那样的  

3.心理、动作、神情、语言  情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