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尾声告诉了我们什么?

①向读者交代了悲剧的结局,控诉了周扑园的罪恶。② 交代鲁大海还可能在外,给侍萍留下一点希望。


解析:

考查对戏剧尾声主要内容的把握能力。

阅读下列课文选段,完成文后下列各问题。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在梦也难寻觅。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谓,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下列对各句中的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 怕不待 : 难道不想

B.虽然眼底人千里 眼底 : 眼前

C.趁程途节饮食 趁程途 : 赶路

D.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扶持 : 给以帮助

下面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修辞手法,说明正确的是 ( )

A.拟人 比喻 对偶

B.拟人 比喻 对比

C.比喻 夸张 对比

D.比喻 夸张 对偶

下面对节选剧本的内容,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一折突出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B.“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相同,反映了人物经过戏剧冲突之后性格的变化发展。

C.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单单是“儿女情长”。

D.莺莺的离愁别绪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__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

下面对“一煞”有关内容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

B.“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也写出了莺莺欲语无人的悲伤。

C. “禾黍秋风听马嘶”是莺莺思念张生的幻觉,极写莺莺的悲伤,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点染气氛。

D.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情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C


解析:

奥菲莉娅在剧中的出场次数仅有5次,直接对白有56次,间接描写有5次。并不是一个主要人物,在这样铁血复仇的情节中,你认为美丽柔弱的奥菲莉娅形象在剧中有何作用?

一方面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如她的死引起了哈姆莱特跟她哥哥雷欧提斯的决斗;另一方面,她的死加重的本剧的悲剧性,第三方面,她的出现使得充满男性刚强气味的《哈姆莱特》有了女性柔情的滋润。)


解析:

考查对作品的构思特点的理解能力,要结合奥菲莉娅在剧中情节发展及悲剧的变现力等方面的作用理解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乔 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睛雪飞滩。

⑴这首小令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有人称乔吉是曲家之李白,请举例分析这首小令的浪漫主义风格。

答:-----------------------------------------------------------------------------------------------------------------------------------------------------------

⑴这首小令分为两个层次。前三句为第一层次——远眺,形象地描绘了瀑布垂挂悬崖的姿态;后五句为第二层次——近观,写瀑布带来的寒意和飞泻而下的气势。

(2)①想像奇特,跨越时空。作者想像瀑布是织女以月亮为梭,用天机织出来的一匹雪练,高挂在石壁上晾晒,这就连通了天上与人间,使作品具有极为开阔的想像空间。“几千年晒未干”,这就连通了历史与现实,使作品又具有极为悠远的时间跨度。

②比喻迭出,新奇多变。“雪练”“冰丝”“露华”是借喻,“白虹”“玉龙”“晴雪”是明喻,既描写了瀑布的静态,也写出了它的动态,既描写了瀑布的色相,也写出了它流走飞动的神韵,从而使壮美奇伟的瀑布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从境界、造语等其他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完成下题。

[双调] 殿前欢. 对菊自叹 张养浩①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①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人。官至礼部尚书。后来辞官归隐。其散曲主要是辞官后写的,集名《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1)这首小令分几层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请作具体分析。

(2)请鉴赏本首小令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1)曲的开头先怜秋,继而对黄花(菊花)怜惜,再到人的自怜(“自羞”),最后是花怜人(“花替人愁”),全曲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自叹惋惜人不如花(“人比黄花瘦”)的情感。 (3分)

(2)小令寓情于物,借景抒怀。作者怜花而自怜,借残菊抒表现了对官场的厌倦之情和流年似水的悲伤哀叹之情,如此“人”与“菊花”互怜互叹的“对话”,构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 (3分)


解析:

《雷雨》序幕介绍了什么?对整个剧情起什么作用?

①序幕交代了在医院里住着两个疯女人,一个是周太太,一个是鲁奶奶。②这个医院原来是周家的房子③在这座房子中一夜之间死了三个人。④序幕暗示了剧情的内容,为全剧奠定了浓重的悲剧基调,造成悬念。


解析:

考查对戏剧序幕内容及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下面含“雨”的诗句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阅读下面的元曲,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双调·沉醉东风】秋日湘阴道中①

赵善庆

山对面兰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隔沧波隐隐江楼。点破潇湘万顷秋,是几叶儿传黄②败柳。

[注] ①湘阴:县名,今属湖南。 ②传黄:即转黄。

古人素有悲秋传统,而这首曲子一洗历来悲秋的格套。请结合全曲作具体分析。

1)从选取的意象(或从景情关系)看,堆满山峦的“兰草”,茂盛生长的绿草,历经寒霜的橘柚,雨水洗濯的蒹葭,这些事物都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表达了作者对秋日胜景的赞美);2)从写景的色调看,作者写秋景浓墨重彩,色彩丰富而明丽,“翠、绿、青”等词的运用,一洗秋日的萧瑟,使笔下的江南秋景图高远开阔,明丽鲜妍,令人赏心悦目; 3)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对比(或衬托),虽然“几叶儿”给人“数叶而感秋”的喟叹,但万顷潇湘美景仍让人赞叹,虽在秋天,景象还是明亮而美丽的;4)写景有强烈的层次感,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沙洲,橘柚之青,芦苇之秀,更有沧茫碧波,隐隐江楼,画面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解析:

(前3点任答两点,分析合理,可得满分。第4点不作要求。)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21-22题。(6分)

[双调]折桂令??中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21、这首诗通过对澄彻的月光的描写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2分)

答:

22、这首元曲重点写的是中秋夜的月光,请说出作者运用的两种描写方法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1、清幽静谧

22、①比喻,以一轮飞镜喻指当空明月,形象逼真。②侧面烘托,以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写月光清朗之态,效果鲜明。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 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①这首元曲中的“美人”是指 ,“烧赤壁山”的主帅是 ,读书人指的是

②曲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③有人认为“读书人一声长叹”的“叹”字含义丰富,试做分析。

①这首元典中的“美人”是指虞姬,“烧赤壁山”的主帅是周瑜,读书人指的是作者本人(张可久)。②曲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伤心秦汉、读书人一声长叹。 ③有人认为“读书人一声长叹”的“叹”字含义丰富,试分析其含义。A.叹国家遭难  b.叹百姓遭殃  c.叹读书人无可奈何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