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桃花扇·哀江南》中的一段唱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折桂令]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有人评论这段曲词“感慨寄于景,由此面翻见彼面”,翻见,就是反向推想而见出。你赞同这种评论吗?请结合套曲主旨,谈谈你的看法。
赞同。 唱曲者旧地重游,将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寄托于眼前的衰败景象之中,由“破纸”“坏槛”推想出当年漂亮的新窗纸和色泽鲜亮的槛栏,由今日粉黛不见、笙箫不闻、灯船不闹、酒旗不挂,反推出当年秦淮的繁华,这种衰中见盛就是“由此面翻见彼面”。(意思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抄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2)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1)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
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
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2)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面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留下”句至“秧肥”句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阅读下面元曲,回答后面问题。
[双调]折桂令·中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下露冷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1)“嫦蛾”句用了典故,诗中指中秋之月,这样写的好处是。
(2)这首元曲重点写的是中秋夜的月光,请你说出作者运用的两种描写方法并简要分析。
(1)拟人化,与嫦娥问答,更为生动、形象。(2)运用了比喻修辞,以一轮飞镜喻指当空明月,形象鲜明逼真;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以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写月光清朗之态,效果鲜明。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题。(8分)
[黄钟] 人月圆 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___________。(1分)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3.“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1(1分)曲牌2.(3分)B3(4分)“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2分),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像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蜀先主,指刘备。五铢钱,一种钱币。
⑴纪昀说:“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请予以说明。
⑵结合全诗内容,简析颈联。
⑴“天下”两字囊括宇宙。“尚”字言庙堂威势逼人,言其生前叱咤风云。首联高唱入云,境界雄阔绝伦。概写感受,用事无迹,不实写庙而虚写庙 ⑵全诗借古喻今,以警后人,阐明了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颈联是转折,得相开国创下基业,而得儿不肖,不能效法先人贤德而愚昧误国,正反对比明显。
以下关于《红楼梦》的情节介绍,错误的两项是( )( )
A:贾府为了迎接元春省亲,修建了大观园,里面楼台廷阁、山水花鸟,样样都有。元春叫家中的姐妹寡嫂以及在姐妹丛中长大的宝玉,一起住进了园中。贾宝玉住的是怡红院,黛玉住的是潇湘馆,宝钗住的蘅芜苑。 B:探春把大家邀约在一起,创建了海棠诗社。史湘云作东邀请家中的长辈和诗社的成员赏菊吃螃蟹,然后作菊花诗,黛玉作的最好,得到公认。 C:有个姓王的小官当年依附王夫人的娘家,认了同宗,后来家境败落,他家的岳母刘姥姥便到贾府来求助。刘姥姥费了一些周折,才见到了管家的王熙凤,王熙凤抹不开脸面,就送给她二十两银子。 D:王夫人在大观园中拾到了一个绣春囊,认为是伤风败俗,她又羞又气,命令王熙凤抄检大观园,结果晴雯等一些丫鬟被撵出荣国府,当时晴雯正生病,回到家中不久就病死了。 E.宝玉将要娶宝钗的事情被黛玉知道了,她精神恍惚,病情加重,气息奄奄地躺在床上。此时贾府中的人们都在忙宝玉的婚事,没有一个人来看望病中的黛玉。黛玉把过去的诗稿和宝玉送的手帕都付之一炬,带着满腔幽怨去世了。
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小桃红·秋江 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水影明如练”属于静景描写,“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属于动景描写,两者和谐统一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一句中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色点缀得异常绮丽。
解析:
对于这首诗在鉴赏时,题干上一句“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已经将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交代得非常清楚了。顺着提示细心阅读,加以提炼很容易就能找到试题的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题。
[双调]殿前欢梅花景
元启(元)
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逃祥老笔①应难画,别样清佳。
据胡床再看咱②,山妻骂:“为甚情牵挂?”大都来③梅花是我,
我是梅花。
注释:①逃祥老笔:南宋家杨无咎,号“逃祥老人”,以擅画梅花著称。②据:靠。咱:句末语气词。③大都来:只不过。
(1)“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一句中的“疏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山妻骂,为甚情牵挂”一句,似神来之笔,摹态传情,十分生动。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
(3)请简要分析“梅花是我,我是梅花”一句的含义。
答:
(1)月下梅影
(2)作者以妻子的嗔怪(或骂)(要点嗔怪、娇嗔或骂),侧面描写(或者爱梅之情深或对梅花的痴情)(要点“爱梅情深”或“对梅的痴情”)。
(3)作者以梅花自比(或“与梅花融为一体”)(要点“以梅花自比”或“与梅花融为一体)”,表现了对梅花的挚爱)(要点“挚爱”),寄寓了高洁的情趣(要点“高洁的情趣”)。意思对即可。
解析:
无
《雷雨》第一幕人物出场时,周繁漪通身黑色衣着,有何意义?
周繁漪通身是黑色,旗袍镶着灰色的花边。她的脸是苍白的。苍白与黑色十分分明。她那灰暗的眼睛深藏着忧郁。在她的文弱、哀静中有着狂热的思想。用黑色象征着心中的野。更说明一切的不幸的悲剧源于她。也正是她的一身黑吞噬了周围的一切。
解析:
考查对戏剧借助道具暗示人物性格及命运的艺术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
阅读下面的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北新水令]山松野花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
条,城对着夕阳道。
(1)[滚绣球]中情和景有怎样的关系.?,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结合曲词简
析。
(2)[北新水令]写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请从炼字的角度进行赏析。
(1)采用由情及景的手法,表达了莺莺不忍离别的深情。用了对比、拟人、夸张、对偶、叠词等修辞方法。“迟”和“疾”的对比,鲜明反映莺莺难舍难分的心理;“倩疏林挂住斜晖”用拟人,请疏朗的树林挂住流逝的日光,形象表现莺莺恨时光太快,留恋不舍分离之情;听“去也”松了金钏,望“长亭”减了玉肌用夸张,逼真形容出莺莺离别前所受的心理折磨。
(2)“残”“废”“瘦”空”四个形容词形象鲜明.虚实结合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残军”“瘦马”虚实相对,凸显败军溃逃的狼狈;“废垒”“空壕”
直现实景,渲染荒凉破败氛围。
解析:
(1) 4分。情景关系1分,修辞手法写出任意三种即得3分。不作分析扣1分。
(2) 4分。前后两句各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