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双调]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青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飓,爱杀江南。
(1)张养浩,______朝人,他的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典诗歌,有“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你认为此曲属何种意境?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张养浩元朝人。这首元曲的描写手法是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此为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驰来,酒旗在风中飘动,由于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
(2)此曲应理解为“有我之境”。这首曲子看是客观描写,实则处处有我。如“看沙鸥”中的“看”肯定是“我”在看,“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也包含着作者的感受和评价。这样写使每个读者都感觉是自己在“看”美景,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容易引起共鸣。诗歌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让每一个读者都感觉是自己在赏景,从而有身临其境之感,容易引起共鸣。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 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词中“雁啼红叶天”和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都写了红叶,两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2) 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1)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1分。关键词:秋景、萧瑟)。本词所写“雁啼红叶天”烘托的是深秋时节,雁归人不归,游子怀乡辗转反侧的愁思(2分。关键词:深秋、人不归、怀乡、辗转难眠);杜牧《山行》则用春天的“二月花”来比枫叶,一扫常见的凄凉暗淡,透露出欣喜昂扬之情。(1分。关键词:欣喜、昂扬)
(2)后三句并未从正面回答“归期”是否已定,而是借景抒情,情景相生(1分。关键词:情景相生,借景抒情)。借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哀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家乡何处是,忘了除却醉”的深沉乡思做了出色表达。而秋雨打蕉,更烘托出异乡游人的孤苦。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高度统一。(共3分。写什么景1分;乡思1分;孤苦1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
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柳濛烟”一句描写初春时节,柳色如烟,梨花盛开,小雪霏霏,景色宜人。
B.“犬吠”两句写犬柴门,燕子在茅屋顶上欢快鸣叫,句式对仗,动静结合。
C.“老瓦盆边”三句写田家老翁老妇,白发如丝,在老瓦盆边饮酒,闲适自在。
D.结尾写“秋千女儿”转眼注视多时,大概是赞叹“行人”在马上吟诗的样子。
②请对“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①(3分)A(“梨雪”是说梨花似雪)②(4分)
要点一:“桑柘”两句,写透过又柘树可见一个梳着双髻、头插花枝的女孩正在荡秋千。(解释诗句,1分)
要点二:运用了细节描写(活泼、快乐、调皮……)的农家少女形象。(概括形象特点,1分)
要点四:表达了作者对农家少女(田园生活)的喜爱。(说明思想感情,1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山坡羊·道情
(元)宋方壶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这首元曲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首元曲在表现手法上,既有用典,也有对比,请任选其中一种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小题1】(2分)景物特点:淡远、野僻(一点1分,答“自然、清新”或类似的词语也可给分。)
【小题2】用典:“陋巷箪瓢亦乐哉”,以颜回身处陋巷箪瓢壶浆也安贫乐道的典掖(2分),表现了诗人贫贱不移,安贫乐道的志趣。(2分)
对比:用“青山”“白云”“茅斋”、“野花”的隐逸生活与“紫罗袍共黄金带”的官场生活进行对比,(2分),表现了诗人厌弃浮华富贵,安贫乐道的情怀。(2分)(答成“茅斋”、“野花”所表现的自然的永恒与朝代兴废的频繁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豁达淡定的情怀也可给4分)
解析:
略
阅读《长亭送别》中的两个曲牌,完成下列各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请分析[端正好]一曲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
答:
[滚绣球]一曲中有三个“恨”字,请结合曲子内容,分别说说三个“恨”的含义
答:
参考答案:一恨刚摆脱相思之苦,又要被迫分离。二恨柳丝难系,斜晖无情,只望马匹慢走,车儿紧随,以使两人多呆一会儿。三恨长亭已近,分别在即,痛苦之情谁知。 King
解析:
【小题1】略
鲁侍萍的万般苦楚不能说出,试结合第三幕简析。
(1)、鲁侍萍得知大海的枪是用来对付周家的,就严厉告诫不准伤害周家,甚至说“你若要做了妈妈最怕你做的事情,妈就死在你的面前。”侍萍尽管恨周家,但周萍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从情感上说,侍萍是爱他的,她唯恐大海与周萍相残,但又不能对大海明说,于是只能以死相逼大海答应自己的要求。
(2)、被周朴园辞退的鲁贵在家里咒骂侍萍,个中情由只有侍萍知道,但面对鲁贵和大海,侍萍无法解释,只能默默忍受。
(3)、侍萍爱自己的女儿,唯恐四凤步自己的后尘,但对自己被抛弃的过去,尤其是周萍和四凤的兄妹关系都是无法告诉四凤的,故只能要四凤发誓不见周家的人,以免后患,可谓用心之良苦。
解析:
考查对戏剧构思的情节的把握能力,要结合鲁侍萍的性格特点理解“万般苦楚”为什么不能“说出”。
阅读《桃花扇·哀江南》中的一段唱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折桂令]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有人评论这段曲词“感慨寄于景,由此面翻见彼面”,翻见,就是反向推想而见出。你赞同这种评论吗?请结合套曲主旨,谈谈你的看法。
赞同。 唱曲者旧地重游,将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寄托于眼前的衰败景象之中,由“破纸”“坏槛”推想出当年漂亮的新窗纸和色泽鲜亮的槛栏,由今日粉黛不见、笙箫不闻、灯船不闹、酒旗不挂,反推出当年秦淮的繁华,这种衰中见盛就是“由此面翻见彼面”。(意思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抄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2)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1)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
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
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2)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面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留下”句至“秧肥”句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阅读下面元曲,回答后面问题。
[双调]折桂令·中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下露冷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1)“嫦蛾”句用了典故,诗中指中秋之月,这样写的好处是。
(2)这首元曲重点写的是中秋夜的月光,请你说出作者运用的两种描写方法并简要分析。
(1)拟人化,与嫦娥问答,更为生动、形象。(2)运用了比喻修辞,以一轮飞镜喻指当空明月,形象鲜明逼真;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以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写月光清朗之态,效果鲜明。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题。(8分)
[黄钟] 人月圆 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___________。(1分)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3.“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1(1分)曲牌2.(3分)B3(4分)“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2分),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2分)。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