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问题。(7分)
【双调】寿阳曲 远浦①帆归
马致远
夕阳下,酒旆②闲,两三航③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草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释】①浦:水边。②酒旆: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③航:渔船。
8.“酒旆闲”句中“闲”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改字的妙处。(3分)
9.请任选一个写景角度对本诗进行简要赏析。(4分)
8.“闲”即悠闲之意,(1分)以酒旗悠闲垂挂的状态,传神地表现了酒店日落人去的宁静,(1分)表达了作者对闲适宁静生活的热爱。(1分)
9.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1分)描摹了远处的夕阳、归帆和近处的酒旗、流水、落花、茅舍、断桥鱼市等,(2分)层次分明,意境深远。(1分)或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通过动态的夕阳西下、渔船归航和静态的酒旗闲挂、茅舍向晚等,(2分)渲染了安闲静谧的和谐氛围。(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正宫】鹦鹉曲·农夫渴雨
冯子振
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恼杀农夫。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
【幺】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
8.这首曲子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9.请简要分析“看一片闲云起处”中“闲”字的妙处。(5分)
8.内容:①农夫急切盼雨。一年四季的辛苦劳作,希望得到风调雨顺后的好收成,可是当稻苗肥壮正待吐穗结籽之时,偏偏久旱不雨,农民因此焦虑欲绝。②天公不遂人愿。天公无情,久旱不雨。偶尔几片残霞,也隔断彩虹,飘然而去。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盼雨而不得的农民的深切同情。
9. “闲”字,在这里是悠闲的意思,写不能化作及时雨的云的悠闲之态,它与农民盼雨的急切心情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农民对无情天公的恼怒之情。
2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村庵即事
张可久
掩柴门啸傲烟霞,隐隐林峦,小小仙家。楼外白云,窗前翠竹,井底朱砂。五亩宅无人种瓜,一村庵有客分茶。春色无多,开到蔷薇,落尽梨花。
(1)曲的第一句中的“啸傲烟霞”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答:
(2)这首曲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啸傲烟霞”一方面说的是屋舍主人的潇洒,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屋舍主人与一般村夫的不同。“啸傲烟霞”给人的感觉是气质高雅、飘逸,像这类词句用在一般村夫身上显然是不适合的,所以这一词点明了居住者的隐士身份。
(2)这首曲刻画了一位生活潇洒、性情高雅、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隐士形象。他生活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山村里,整天与山水、云竹相息相伴,同客人一起煮茶品茗。既不需要关心农田耕作,也不愿意关心时光的流逝,超凡脱俗,无忧无虑。
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蟾宫曲·梦中作
郑光祖
半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①,赋罢高唐②。风动罗帏③,爽入疏棂,月照纱窗。缥缈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余香。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注]①歌罢钱塘:用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的故事。钱塘,即杭州,曾为南宋都城,古代歌舞繁华之地。②赋罢高唐:高唐,战国时楚国台馆名,在古云梦泽中。相传楚怀王游高唐,梦见巫山神女与其欢会,见宋玉《高唐赋》。③罗帏:用细纱做的帐子。
(1)“月照纱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答:
(2)这首曲的最后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答案:(1)“月照纱窗”描写的是一片淡月倾泻在随风舞动的纱制窗帘上,四周万籁无声的景象。这一景象与前文的“风动”“爽入”相配合,显得特别的凄清、孤冷。这一景象既表明了作者由梦境而渐渐清醒,又抒发了梦醒后的凄凉、忧伤之感。
(2)最后三句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思量”一语,三次反复出现。这样写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使人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者一往情深无法割舍的相思。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6分)
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 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28.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9.“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
28.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
29.(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
【解析】
2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采用白描写法,每一个意象之前都冠以“山”这一定语,赋以山的特征;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也是一种渲染,通过这样的反复或说渲染,作者意在传递山之于作者的生活、情感的影响。多次出现“山”,增强了节奏感,每个“山”都有不同的意义,并不雷同。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个问题的难点在于“扫山云”。“扫山云”是指掠过山头的云,云动影生,惊动了栖息的鸦鸟;“月出惊山鸟”中的“惊”是因为月光的作用使鸟产生错觉。前句鸟因形(或影)而惊,后句鸟因光而惊,二者是有差别的。动态的东西包含形与质,具体来说包括动作、声音、光线等的变化,只要考虑到这一点,答出以动衬静这一表达技巧不是难事。另外,在一般诗文中,山村大多是静的,这些动态的东西往往会增加山村的灵动性,也可以更明显地衬托出山村的幽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①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新丰: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北,唐初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却受客家冷遇。后泛指驿馆、客舍。
(1)本曲在遣词用字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有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2)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夜雨”为题,既点明了环境的萧瑟凄清,也勾勒出了作者夜深难眠、卧听夜雨、愁怀难遣的孤寂落寞形象。
B.曲中的 “梧桐”“芭蕉”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大多和离愁、客思、寂寥联系在一起,表达萧瑟落寞之情。
C.“落灯花棋未收”化用赵师秀“闲敲棋子落灯花”,都道出了夜阑人静、灯花落尽之时,久等友人不至而百无聊赖的情状。
D.“江南二老忧”巧妙地运用了侧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亲情。
(1)特点:连用数词。(1分)效果:音调错落和谐,诗意层层递进(2分);细腻真切地表达了作者羁留孤馆夜深难眠时思乡念亲,感慨光阴易逝、潦倒落寞的情感。(2分)
(2)C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言特色类试题,这类试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对文章的语句的作用和意义进行鉴赏。 ②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③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④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⑤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久等友人不至”错。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6分)
[双调] 水仙子•若川秋夕闻砧
乔吉
谁家练杵[注]动秋庭,那岸纱窗闪夜灯,异乡丝鬓明朝镜。
又多添几处星,露华零梧叶无声。金谷园中梦,玉门关外情,凉月三更。
[注]杵chǔ:捣衣的木棒。
23.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24.“露华零梧叶无声”这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曲简析。(4分)
23.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流落异乡时的愁苦心情。(2分)
24.借景抒情和以静衬动的手法。以秋露稀零、梧叶无声来衬托自己心境的哀苦。从整个意境来看,它以静衬动,更突出了砧杵之声,而诗人秋夕闻砧,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悲苦也就展现出来了。(4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秋夜里传来的捣衣声牵动了游子的思念,诗人看到了河对岸人家女子灯下捣衣的剪影,体察到了闺中人的辛劳及对亲人的关爱,引发了游子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这一句是景物描写,秋露稀零、梧叶无声,意境凄凉、愁苦。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以秋露稀零、梧叶无声来衬托自己心境的哀苦,抒发秋夕闻砧,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悲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8分)
〔正宫〕叨叨令·悲秋
周文质
叮叮当当铁马儿①乞留玎琅闹,啾啾唧唧促织儿依柔依然叫。滴滴点点细雨儿淅零淅零哨,潇潇洒洒梧叶儿失流疏刺落。睡不着也末哥,睡不自也末哥,孤孤另另单枕上迷颩模登②靠。
【注】①铁马:即檐马,屋檐下的风铃。 ②迷颩模登:形容迷惘困倦的神态。
(1)这首小令的前四句主要对“秋”进行哪个方面的描摹?具体写了什么内容?全曲如何体现“悲秋”的主旨?(4分)
(2)这首小令用语很有特色和情趣,请简要赏析之。(4分)
14.(1)前四句主要对“秋”进行声音方面的描摹。(1分)具体写:风铃声、蟋蟀声、细雨声、叶落声。(1分)全曲紧扣“秋”的特征,描摹种种秋声,以凄冷萧条的景物来衬托“悲”情;从抒情主人公反复呻吟、辗转反侧的动作和迷惘倦怠的神情,来体现其孤独痛苦的“悲秋”情怀。(2分)
解析:(1)描摹的应该从声音、色彩等角度思考,这里结合诗句,很显然是声音。(2)根据每句的主体去确定,逐句概括,由注释“铁马”可明确“风铃声”;由“促织”可知“蟋蟀声”;由“细雨”可知“细雨声”;由“梧叶”可知“叶落声”。(3)作品的主题一是抓住景物,本曲的景物凄冷萧条,衬托了“悲”情;二是结合抒情主人公的情态、动作。“睡不着也末哥,睡不自也末哥,孤孤另另”,“ 迷颩模登”,现其孤独痛苦的“悲秋”情怀。
【思路点拨】首先通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第二,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三,整合形成答案。
(2)通篇纯用白描手法,特征鲜明,洗练生动;使用双声叠字状物,并以一连串的象声词拟声,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使用一系列儿化音,富有生活气息;句式整齐,又新鲜活泼。(每点1分,写出3点即可)
解析:通读全曲,根据平时艺术手法的积累明确白描、双声叠字、一系列儿化音等技法;第二,结合诗句具体点明,从表达的角度明确其效果;第三,整合答案。
【思路点拨】第一,通读全诗,根据平时积累,明确其中运用的技法;第二,结合诗句具体赏析;第三,整合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元)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注释】芰:菱角。飐:因风吹而颤动、飘扬。
15.这首元曲的前五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16.这首元曲的景物描写很有层次,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15.此小令描写了烟水、晴岚、人家、画檐、芰荷、沙鸥、香风、珠帘这些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意象。(2分)表达了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态和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之情。(2分)
16.诗人写景的层次是由远及近,远近结合。(2分)开笔从整体入手,描写远处大江远山,逐渐写到近处两岸人家,池塘芰荷,沙洲水禽,画船酒旗。(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张养浩的《水仙子•咏江南》是一首描写江南水乡秋光的散曲。此曲写秋,曲中景物迭出,各具情态,诗情画意,风格清逸,情调欢快,音律和谐。打破传统咏江南诗词的写法,描写时远时近:望大江远山,写两岸人家,芰荷池塘,沙洲水禽,忽而放纵开去,极目天际之画船,倏地又收回至村落酒帘,于是一片江南秀丽风光,便一览无余。流水生烟,山岚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驰来,酒旗在风中招展,又于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
考点:体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在写景的层次上,作者由荷塘做中心,再写荷塘堤上起舞的沙鸥,然后又由荷香延伸到周围,进而延伸到天边,由中间到四周层层展开,一点到面连及整个江南。前五句写景由远而近,从大到小,写家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写远方的画船,第七句又近写村落酒店酒旗,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表达了欢快的格调。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