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第8-9题。(11分)
梦江南
[唐]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望江南
[南唐]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忙杀看花人。
8. 两首词都写到怎样梦境,这两处“梦”各自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9. 你认为皇甫松在词中是如何处理虚实关系的?请简要分析。(5分)
8. (6分)皇甫词中,“梦”中的江南梅熟、夜雨吹笛、驿边人语充满欢情,表现了词人梦醒之后孤独与惆怅无由消散的情感;李词中,“梦”中的故园的江水、乐声、飞絮、清尘和看花人一派生机,表现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和现实生活的凄楚之感。(答出梦境是怎样的各1分,“梦”表现了什么样感情的, 各给2分。)
9. (5分)由实及虚,虚实结合。前两句写眼前实景,同时又是以实代虚之笔,暗引出下文的梦境;后三句则虚写梦中景象,但又是江南水乡景色的真实描述。(答出“由实及虚,虚实结合”的,给2分;进行具体分析的,给3分。)
1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 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中吕】 普天乐
张养浩
楚《离骚》,谁能解?就中之意,日月明白。恨尚存,人何在?空快活了湘江鱼虾蟹,这先生畅好是胡来。怎如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其乐无涯。
(1)这首小令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概括。(4分)
(2)在小令中,作者对屈原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分)
(1)语言清新活泼,通俗易懂,而且还杂用了诸如“快活”“胡来”等口语词汇,很适合民间传唱。
(2)这首小令看似否定屈原,表达了寄情山水的消极低沉的情绪,而实际上却是迂回曲折地表达了一个饱经宦海浮沉、洞察世事春秋而无处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的读书人的无可奈何而又悲愤怨恨的心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这类题可先结合小令的语言特点,再结合这首诗的内容相结合来回答,就会使答案准确而全面了。本题小令的语言特点清新活泼,通俗易懂,结合本诗还杂用了诸如“快活”“胡来”等口语词汇就很适合民间传唱。答案即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首先,作者借屈原表达了无比的沉痛:满纸辛酸无人解,反让小人得便宜,馋人高涨,贤士无名。那么这就是怀才不遇的第一层表现,要知道,作者在诗中是自比屈子。其次,作者剑走偏锋,出奇不意,对中国文坛流传千古的文化巨人来一句“这先生畅好是胡来胡来”,一句转折道出无奈之下采取的战略:寄情山水诗酒之中,聊以麻醉自己的“尚存之恨”。应该知道,自孔子始,读书人只有在报国无门、雄才难展的时候才会选择归隐,寄情诗酒,李白就是一个明证,同时,对另外一个世界(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的向往,也恰证明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又难以改变,方有此叹。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问题。(7分)
[越调] 小桃红
杨 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越调] 平湖乐
王 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1)两首元曲各自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答: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元曲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5分)
答:
12、(1)前一首抒发了对王朝兴废的悲哀和孤独之情。诗歌连用“南朝旧曲”“司马泪痕”两个典故,抒发了深切的王朝兴亡之悲;(1分);后一首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诗人以“江山信美,终非吾土”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寂,用“何日是归年”直接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1分)
(2)都是以乐景衬悲情(反衬)(1分)。前一首用采莲人的欢歌反衬抒情主人公(或自己)的孤独悲哀之情(2分);后一首用风光旖旎妩媚的水乡之景反衬苦闷思归的心情。(2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11分)
【双调】沉醉东风·维扬怀古
无名氏
锦帆落天涯那答,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注:①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那答,那边。
14.“维扬”的今昔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15.“玉箫寒、江上谁家?”一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5分)
14.昔日的维扬歌舞升平,兴盛繁华;(2分)今日的维扬一片破败景象,耳边充斥悲笳。(2分)抒发了昔盛今衰的伤感。(2分)
15.“寒”字十分传神。(2分)运用通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听到箫声后的悲凉心情。(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诗人寻声望去:惨淡的月光下,萧瑟的冷风中,楼阁台榭空荡荡的,殿堂屋宇残败破落,一派萧条。姜白石亦曾道“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波心荡,冷月无声”,不同时代的诗人道出了相同的感受!
心中的维扬古城,梦中的秦淮河畔,诗人不禁伤今怀古“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一度繁华”的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扬州路,娉娉袅袅,豆蔻梢头,画船箫鼓,青楼梦好:好一派歌舞升平、繁华锦绣;却而今,满耳涛声依旧,暮茄凄凄,玉人箫声何处在,再不能驻马桥边,赏红药看画船!
梦中的扬州,眼前的维扬,虚虚实实,相互掩映,诗人心中更添无限酸楚,昔盛今衰,万千感慨!
这首小令采用对比的手法,着重表现维扬今昔的不同,今日的维扬萧条破败,冷冷清清;昔日的维扬箫鼓歌吹,兴盛繁华。全曲抒发了作者对沧桑兴替、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寒”字用得十分传神,运用通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听到箫声后的悲凉心情。这支小令着重表现维扬的今昔不同。昔日的维扬歌舞升平,兴盛繁华;今日的维扬一片破败景象,耳边充斥悲笳。全曲抒发了作者对昔盛今衰(沧桑之感、兴亡之感、江山易主)的伤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古诗阅读,完成8〜9题。(11分)
(元散曲)〔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8、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9、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11分)8、(6分)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9、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回答15—16题。(共8分)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1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2。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2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5、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3分)
16、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5分)
15、(共3分)【答案】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江帆比作箭等;对偶,其中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比拟(拟人)如说新月学扇。如果答排比,如前四句也可。
16、(共5分)【答案】顺序: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句则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地面转到天空。(3分)
从动静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飞流,是动态的。(2分)
古代诗歌阅读(11分)对比阅读
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①,有白衣劝酒杯②。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注:①泼醅:没有滤过的酒。②“有白衣”句:引用陶渊明“九月九日有菊无酒,适逢友人遣白衣童子送酒”的典故。
普天乐
滕 宾
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花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一只,归去来兮。
14.滕曲中的“蜗角名”和“蝇头利”比喻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5.试分析这两首元曲所流露出的共同的思想倾向。(6分)
14.比喻极小的名和利。(2分)表明了诗人对追名逐利的否定和厌弃。(3分)(不结合原文扣2分)
15.都对陶渊明愤世嫉俗,脱离尘世的隐居生活(3分),表示理解、赞赏和向往。(3分)(不结合原文扣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蜗角名:如同蜗角那样的虚名,比喻渺小不足道的浮世虚名。 蝇头利:如同苍蝇头那样的小利。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润。 这句话最先出处是宋·苏轼《东坡乐府·上·满庭芳六首(其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于忙?|宋·周密《浩然斋雅谈》中:漳州四通馆梁间有云:蜗角名,蝇头利,老天术何巧,以此役斯世。 蜗角名蝇头利肯定就这意思了,后来演化成成语蜗名蝇利 “蜗角名”“蝇头利”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蜗角名:像蜗牛角那样小的名声。蝇头利:像苍蝇头那样微薄的利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这两首小令虽然描写的景物不同:第一首是秋景,第二首是春景,但作者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对陶渊明生活的倾慕,抒发了一种不追求名利的隐逸情怀;作者将“蜗角名,蝇头利”等“黄尘”观念置于“意外”,表达对官场的厌弃,借陶渊明归隐园田来抒写自己“归去来兮”的浩然归志。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第8-9题。(11分)
塞鸿秋·春情
[元]张可久
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伤情燕足留红线④,恼人鸾影①闲团扇。 兽炉②沉水烟③,翠沼残花片。一行写入相思传。
注:①鸾影:据《异苑》,罽宾国王买得一鸾,三年不鸣。夫人曰:“尝闻鸾见其类则鸣,何不悬镜照之。”王从其言,鸾睹影悲鸣,冲霄一奋而绝。②兽炉:兽形的金属香炉。③沉水烟:沉水香,俗名沉香。一种名贵香料。④燕足留红线:曲出宋曾慥类说引《丽情集·燕女坟》。
8.结合全文,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文中第二句的精妙之处。(5分)
9.“芙蓉面”用词恰到好处,试简要分析并说明首句对本诗的作用。(6分)
8.第二句借以典故抒发对男子的思念之深切,含蓄而恰到好处地表达女子内心深处欲迸发出来的情感。(3分)“燕足留红线”取自宋曾慥类说引《丽情集·燕女坟》的典故感人至深,作者匠心独运,反其意而用之,增添无奈、凄楚之感(4分);类比见出女主人公抑郁难耐的心情。(5分)
9.首句先描景渲染萧条凄楚的气氛,统领全曲的主色调。(2分)“芙蓉面”用得贴切形象,极言女子娇好的容颜,含蓄而准确。(3分)把女子的容颜喻为芙蓉,更添西施般娇柔之态,极需人之呵护。(4分)侧面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情。(5分)
解析:这是一首描写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情的散曲,全曲含蓄但切情真意切。首句先描景渲染萧条凄楚的气氛,统领全曲的主色调。“芙蓉面”用得贴切形象,极言女子娇好的容颜,含蓄而准确。把女子的容颜喻为芙蓉,更添西施般娇柔之态,极需人之呵护。第二句借以典故抒发对男子的思念之深切,含蓄而恰到好处地表达女子内心深处欲迸发出来的情感。“燕足留红线”取自宋曾慥类说引《丽情集·燕女坟》的典故感人至深,作者匠心独运,反其意而用之,增添无奈、凄楚之感。“恼人鸾影闲闭扇”出自《异苑》中的罽宾国王与鸾的故事,类比见出女主人公抑郁难耐的心情,比平铺直叙的哭诉更显深刻而有力。后两句寄纷繁的花瓣及沉香之烟以相思,草草结束相思之曲,却很好地把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意推向最高处。全曲每句均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真切动人,含蓄深远,是元曲中体现女子对男子之思的典范。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文后各题。
正宫 塞鸿秋
薛昂夫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 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中吕 山坡羊
薛昂夫
销金锅在,涌金门外,戗金船少欠西湖债。列金钗,捧金台。 黄金难买青春再,范蠡也曾金铸来。金,安在哉?人,安在哉?
23.下列对两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塞鸿秋》前四句连用比喻,勾画出世人追名逐利直至老迈的可悲形象。
B.《塞鸿秋》中“至今寂寞彭泽县”一句,运用了陶渊明遭受贬谪的典故。
C.《山坡羊》结尾处连用两个反问句,引发世人对金钱与人生的深入思考。
D.两首元曲均为讽世之作,讽刺批判之余亦有忧时伤世之感,多有警策。
24.下列诗句与“黄金难买青春再”含意最相当的一项是(2分)
A.流光容易把人抛
B.花无再开日,人无再少年
C.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D.春如旧,人空瘦
25.请简要概括《山坡羊》中连用八个“金”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23.B
24.B
25.《山坡羊》中连用八个“金”字,表达了诗人对追逐金钱的恶劣风气的强烈批判。
【解析】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事物的形象。B项“运用了陶渊明遭受贬谪的典故”错,写的是陶渊明拒绝与丑恶同流合污毅然转身,辞去彭泽县令,走向了田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解析:“黄金难买青春再”,意思强调青春可贵,青春难再。B项,“花无再开日,人无再少年”,以“花开”比喻青春,含义相同。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本首曲,上半部分描绘了社会上追逐金钱,奢靡的景象。而“金,安在哉?人,安在哉?”写这些人和他们的奢靡生活都已湮没不在,表达了否定、批判的态度。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乙亥北行日记(四则)①
朝天曲
元张养浩
挂冠,弃官,偷走下连云栈①。湖山佳处屋两间,掩映垂杨岸。满地白云,东风吹散,却遮了一半山。严子陵②钓滩,韩元帅③将坛,那一个无忧患?
[注]①连云栈:本指横贯秦岭的一条高与彩云相连的栈道,此处比喻宦途之险恶。②严子陵: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③韩元帅:指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后被诱杀。
16.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湖山佳处”两句用绚丽的语言描写了隐居地。前面用三个短句造成急如流水的气势,到“湖山佳处”便如落深潭,突出了隐居的清静。
B.白云在天山,不说满天白云风吹散,却说“满地白云”,可见诗人隐居的这“屋两间”原正处在白云深处,仿佛白云正在脚下滚动。
C.结尾三句,把“严子陵钓滩”与“韩元帅将坛”拿来对比,让读者自己衡量判断孰安孰危,从而达到对宦途的否定和对隐居的赞颂。
D.写隐居之志,抒山林之情,是元曲中常见的内容,大多用曲折隐约之法,但此曲却一语道破,直迫鹄的,尖锐地指出宦途从政的危险。
17.曲中“偷”字用得非常妙,请简要分析。(4分)
16.A
17.“偷”字贬词褒用,把作者离开官场是非之地时小心翼翼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16.
试题分析:A“湖山佳处”两句用绚丽的语言描写了隐居地,表述错误,用两句极平淡的语句,描写隐居的清静:“湖山佳处屋两间,掩映垂扬岸”,前面用三个短句“挂冠,弃官,偷走……”,造成一种急如流水的气势,到这“湖山佳处”便如落深潭,显出沉静的力量,下句却奇了,白云本在天上,不说满天白云风吹散,却说“满地白云”,可见这“屋两间”处在白云深处,彷佛白云正在脚下滚动。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用“连云栈”比喻宦途之险恶,妙用一个“偷”字。一方面把作者离开官场是非之地时小心翼翼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这也是写实之笔,作者的第一次弃官的确是逃亡式的“偷”走。“偷”字本是贬义,用在这里却花腐朽为神奇,倒成了妙词;同时,它还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走出宦途险境,提心吊胆的日子结束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