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的小题。(6分)
唐多令 邓 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3分)
(2)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1).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1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2分)。
(2).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1分),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1分),表达了自己的__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1分)。
解析:
无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1.“怅”的原意是____________,这里用来表达____________
2.“沉浮”同____________意思相近,这里指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失意、恼恨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2.升沉盛衰
3.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就其中一点作简要分析。(3分)
(1)这首词表达了人在羁旅的寂寞孤独的思乡之情;身世苍茫、半生飘零的悲凉之情;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3分,每一点1分)
(2)①这首词运用了“起兴”手法,先写杜鹃的鸣叫,从而引出羁旅之人的愁思和感慨。②这首词运用了衬托(或反衬)的表现手法,以夜阑人静、林莺巢燕无声,衬托杜鹃的啼鸣,突出了由杜鹃鸣叫传递出来的悲凉。
③这首词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春夜风雨淋漓、人静灯暗、莺燕无声、唯有杜鹃悲鸣的自然之景触发身世苍茫、半生飘零的羁旅之人悲凉、寂寞的情感。(写出其中一点即可得3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
(2)简析本词的浪漫主义艺术特点。(5分)
答:
(1)本词表现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而不被中用的英雄内心的愤懑和矛盾,也表现了诗人扫荡__ 、把光明带给人间的愿望。(得分点:怀才不遇 愤懑矛盾 扫荡__的愿望)
(2)本词巧妙地运用深化传说,借助于象征和大胆想像,构成了一幅瑰丽宏大、气势磅礴的超现实艺术境界,有力地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情怀。(得分点:神话传说 想像象征 超现实的或理想的世界)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双调·拨不断·大鱼 王和卿
胜神鳌,夯风涛,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万里夕阳锦背高,翻身犹恨东洋小。太公怎钓?
注:神鳌:传说中海上的神物人鳖。《列子·汤问》说,大帝曾命令十五只巨人的神鳖,用头顶起五座大山。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太公怎钓:姜太公钓鱼的典故。姜太公即吕尚,辅助周文千建立周朝。相传他在遇到文王、受到重用之前,曾垂钓于渭水,川的是直钩,意谓"愿者上钩"。
1.“胜神鳌,夯风涛”中的“夯”字的本义是指使用打地基的工具砸地的动作,请指出在诗中“夯”字的意思和作用。
2.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请指出这首诗一共用了几处衬托并说明衬托物是什么。
3.试分析结尾一句“太公怎钓”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4.对这首元代散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夯”字本来指使用打地基的工具砸地的动作,这里移用为形容大鱼砸碎风浪,极其夸张地描写大鱼的力量。
B."轻负着"是说大鱼即使背负蓬莱岛也轻而易举,川蓬莱岛的重量反衬鱼的体积之大和力量之巨。
C."犹恨东洋小"是说人鱼怨恨海洋太小,容不得它翻身,实际上是作者对小人当道、难有作为的现实世界的愤怒抨击。
D.最后一句用的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以大鱼喻人,刻画了一个抱负非凡、不受羁束、不受__的形象。
:《双调·拨不断·大鱼》1. 形容大鱼砸碎风浪,极其夸张地描写大鱼的力量。2.4处,神鳌,蓬莱岛、万里夕阳、东洋。3. 表现作者抱负非凡、不受利诱、不受羁束的傲岸形象。4. C
解析:
4 “恨”的意思不是“怨恨”而是“遗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张先,北宋词人。乙卯年:1075年,时年作者八十六岁。笋柱,指竹制的秋千架。
(1)试从“动”与“静”的角度简要分析本词上、下阙。(4分)
(2)“中庭月色正清昵,无数杨花过无影”一句历来为人传唱,请结合词人的情感作具体赏析。(4分)
(1)词的上阙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游人的欢乐;下阙则侧重写景物,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繁盛。一动一静,互相对应。(能答出“反衬”“对比”“动静结合”的均可给2分,上下阙的描述各1分)
(2)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层轻雾,别具一种朦胧之美。(2分)这两句寓情于景,反映作者游乐一天后,心情格外恬适和舒畅。(2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定 风 波
(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请结合作品对这句评语做简要阐释。(3分)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3分)
⑴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春雨,春风,斜照);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作者由自然之景起笔,最后写到对人生的思考与认知。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本题3分,景物描绘1分,人生风雨1分,对人生风雨的态度1分)
⑵(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
浪淘沙·云藏鹅湖山
章谦亨
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①移取去,不在人间。
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与天一样白漫漫。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注 ①六丁:dào jiāo 中的火神。
(1)有人说,“偷”字在词中最为传神,试加以分析。(4分)
(2)作者观赏鹅湖山时的心情怎样?试作简要赏析。(5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22—23题。(6分)
pú sà 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 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2.这两首词的上阕都有写景的句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风柔日薄春犹早”,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3.两首词主题相同,但风格却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2.“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衬托作者的乡思离情,“风柔日薄春犹早”写出了作者的愉悦欣喜之情。(2分)
23.范词豪迈,上阕写景从大处落笔,意境开阔高远;下阕抒情,“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抒情自然直接。李词婉约,上阕写初春清晨起床后的感受,意境闲适优美;下阕抒情,“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不直说愁,而说酒,说熏香,抒情含蓄隽永。(4分)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