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4分)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就其中两种做具体分析。(4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

答: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答:

⑴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分)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

朱 翌

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桠。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

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

(1)咏梅词大多写得干枯瘦硬、老气横秋,而这首词历来被公认为是咏梅词中最富特色的一首。请你结合上片词句内容归结该词所表现的意境。

答: (2)简要分析“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的表现手法。

答:

(1)在流水发出泠泠响声的河边,梅树的枝杈横在河桥旁的路上,梅花开得像雪花飞白一般,很像是一幅描绘江南景色的风景画。短短四句,将早春描绘得清光明媚,风流俊赏,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咏梅图。

      (2)游春回来,春风吹过平原野外,一缕梅花的香味随着马飘散——跟着骑马的人。末三句抒发了词人郊游归来无限喜悦的心情,然而这心情又并非直抒胸臆,而是融情于叙事、寓怀于写景之中的,使抒情、叙事、写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御街行 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答:

(2)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1)同意。“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表现寒秋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体现了自己处境孤寒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

(2)这首词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长是人千里”之语,可见作者久羁之苦。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残灯”两句,写屋内黯淡情景,与前片月光映照,亦倍增伤感。末三句,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解析: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词的上阕主要描写了哪两种意象?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古人在谈到诗词创作时曾说:“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词。

(1) (3分)答案:梅和云(1分,答“雪”者不得分)。梅:疏朗,脉脉含情;云:谈淡,飘来飘去(各1分,计2分)。(2)(4分) 答案:本词运用的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词的上阕描摹了一副优美的画面:晚晴风歇,淡云飘飘,几枝梅花开放(1分)。词的下阕写一个独倚画楼的人,面对低飞的两行大雁,生出无尽的惆怅和孤寂之情(下阕之景的概括1分,情感2分)。词人匠心独运,以乐景显哀情,将写景与言情融为一体,以景色的优美反衬人物内心的孤寂,使整首词达到了景愈美而愁愈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答到反衬或者乐景显哀情之意的得1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峡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体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家贫,刻苦学习。1043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政。工诗文,晚年作品《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忱,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传诵干古的名句。

(1)通常情况下,烟霭都是白色的,在这首词里作者写“寒烟”却着一“翠”字,对此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这首词在摄景取物上的特点(与他人抒写羁旅愁思的作品比较),并探究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绿波同色而莫辨,着一“翠”字,正与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2)他人抒写羁旅愁思,往往摄取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范公却反其道而行之,摄取阔远而艳丽的景物(碧云天、黄叶地、连波秋色、映山斜阳、接水天色)来表达。这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挚而不颓。(4分。能答到大意即可,不必强求文字相同。该题选材于新学案“一课一背”,引导对教学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利用,在设题上体现课改区《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探究能力),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解析:

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划线部分断句。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鼎革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

(1)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2)①喜欢喝酒,善于品评文章,所发的议论都是前人所不曾说过的。“衡”、“所未发”各1分,句意1分。②由明入清以后,(先生)断绝了仕进的念头,改名为人瑞,字圣叹,除了与朋友亲人谈笑外,就是独自端坐在贯华堂中,致力读书著述。“绝”、“为务”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元散曲,回答问题。

西江月黄陵庙张孝祥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这首词是张孝祥由湖南长沙改任湖北荆州时,途经黄陵山下,遇风阻所作。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卢挚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1)这两首诗描写的旅程,在时间顺序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意象,作简要分析。

(2)《西江月》上片和《沉醉东风》开头四句分别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3)两首词都描写了一幅潇湘秋景图,但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1)《西江月》写的是晚上出发,到黄昏滞留,标志是明月和斜阳。

《沉醉东风》则是黄昏出发直到夜深,标志是残霞、静夜和月影。(每点1分,分别说出顺序和具体意象)

(2)《西江月》“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运用拟人,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化用李白、王勃的诗句。(1分)(只说化用或答用典也给分)

(3)《西江月》的作者将停舟峰下的原因解释为“波神多情,天公作美”,表达了作者虽遇风阻,却欣然接受的乐观喜悦;(1分)《沉醉东风》则通过美丽壮阔的场景描写,表达了作者宁静悠闲、胸襟开阔的心情。(1分)


解析: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下列题目

采桑子 欧阳修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有人说“稳泛平波任醉眠”中的“任”字用得好,你同意吗?为什么?

(1)人们乘坐彩绘的游船,音乐助兴,美酒作陪,荡漾于湖光山色之间,白云朵朵,蓝天悠悠,这一切倒影在水中,船在行走,云也在游动,似乎是人和船在天上飞。描绘了一幅优美、惬意的西湖泛舟图。(2分)

(此题关键是抓住意象分析即可,关键意象有 “画船”“急管”“玉盏”“酒”“空水澄澈”。如果只罗列意象,没有归纳画面特点,只给1分)

表达了作者泛舟江上的轻松愉悦、惬意的心情。(1分)

(2)用得好(“同意”也可)(1分)。“任”字即“任意”“随意”“任凭”之意,形象的描绘出西湖风平浪静的美酒,作者徜徉在湖面,喝酒尽兴后安心躺在船上睡觉,任凭小船平稳的在水上自由漂行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恬适,自在的心情。(2分)

(此题答出观点1分,解释含义,描绘画面1分,作者心情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 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但他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

8、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9、词的下片一连写了士大夫消夏乐闲的哪四件生活琐事?在作者笔下,这些事似乎都有一种和韵事格格不入的苦涩味,与上片大异其趣,请简要分析

8、上片描绘出一幅闲适恬谈、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2分)词人独立庭院,点点疏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周围树木成阴,枝头上黄鹂婉转啼鸣,一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白鹭,落在池畔,迟迟不愿离去。词人观疏雨、沐轻风、听黄鹂、友白鹭,怡然自得,其乐陶陶。(3分)

9、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2分,两个1分,四个2分)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字里行间蕴含着的仍然是一种百无聊赖的心绪;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作者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自取其乐。(2分)透露着作者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和无所事事、壮志难酬的痛苦。(2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