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

吕碧城

水绕孤村,树明残照,荒凉古道秋风早。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

漠漠长空。离离衰草。欲黄重绿情难了。韶华有限恨无穷。人生暗向愁中老。

注:吕碧城,晚清四大女词人之一,一生坎坷波折,先后投身于报纸编辑、女子教育等社会活动,充满强烈的爱国热忱。此词作于1902年,词人时年20岁。

“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这是一首人生应时感怀之作,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是怎样来表现“愁恨”之重的?

【小题1】①不畏路途艰险,②意气风发,或英姿飒爽,或踌躇满志。

【小题2】①运用寓情于景的抒情手法。将“孤村”“残照”“古道葛凉”“离离零草”等意象组成接连不断的画面,来渲染凄清苍凉的气氛,烘托人物悲凉阿心境,和征途的愁苦。

②直抒胸臆,最后二句直接抒发词人心中的压抑和沉闷。

③“韶华”句运用对比,将韶华有限和恨无穷相对比,来表现词人的壮志难酬。


解析:

分析诗词名句,在每句后面的括号里切当写出该诗句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1、(比喻)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2、(拟人、想象)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解析:

1、“恰似”,这是“比喻”的标志词。

2、把明月人格化,与醉酒的诗人合二为一,加上自己的影子,刚好三人,足见诗人的孤独。

阅读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完成后面三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卓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注释〕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陆游是我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夜闻杜鹃”是诗歌的题目,而“鹊桥仙”则是。

  (2)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答:①

  ②(3)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答:

(1)南宋(或宋朝)、词牌名(2分)

  (2)①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②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所做的铺垫(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4分)

  (3)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2分)


解析: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8分

鹧 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 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__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__远比路途__险恶得多。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 乡 子

送 述 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有人曾说“眉山公之词短于情”,所谓“短于情”就是说苏轼的词缺乏真挚感情。请结合这首词,谈谈你的看法。

上片写归舟中回望告别之地抒发对述古的依依不舍之情。以“临平山上塔”还能望见友人反衬自己不能望见友人。

下片以凄冷的景物“晚风”“一枕初寒”“残灯”“秋雨”烘托离别之苦,表现怀念之情。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第1一2题。

如 梦 令

   秦 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秦观,_____朝人,是_______派的代表。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这两句透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请解释“门外马嘶人起”暗示出的内容。

【小题】

、秦观宋朝人,是婉约派的代表。【小题】

漫漫长夜难尽,孤独、凄凉的愁绪如同如水的长夜一样排遣不去。

【小题】

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艰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解析:

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风入松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①。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②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⑧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注:①瘗花铭:瘗(yi)花即葬花,瘐信有《瘗花铭》。②西园:西园在吴地,是诗人和爱人的寓所,二人亦在此分手。③双鸳,一双绣有鸳鸯的鞋子。

(1)“听风听雨过清明”一句中“听”字有何妙处?这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4分)

(2)词的下阕是如何写出对爱人的思念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1)①风雨不写“见”而写“听”,意思是白天对风雨中落花,不忍见,但不能不听到;晚上则为花无眠、以听风听雨为常。(“不得不听”意思写出即可得2分)  ②起句不仅点出时间,而且勾勒出内心细腻的情愫,连续刮风下雨,意境凄凉。写出了词人在清明节前后,听风听雨,愁风愁雨的惜花伤春情绪,为后面的抒情奠定了基础。(答出“愁"情为后面的抒情奠定了基础,即可得2分)

 (2)①“日日扫林亭”的动作表明对爱人的无法排遣的思念;②写黄蜂的“频扑秋千索”,仿佛秋千索上留着爱人的香气,从侧面烘托对爱人的思念。③“幽阶一夜苔生”,爱人不来,连台阶上都滋生青苔了,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现在人去已久,更显出对爱人的思念。(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咏史怀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城 子 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⑴“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⑵“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解析:

词的开头以晚日、落霞设色,给人以明快光昌的感觉,是对今日金陵繁华美丽的高度概括,也为发抒感慨作了必要的铺垫。因为金陵曾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等朝建都之地,形势险要,风景秀丽,久负盛名。许多诗词曾备写其风光之盛。而此词因系小令,且旨在抒怀,故只写得“岸草平,落霞明”六字,紧接着便文气一转,落在了“水无情”上。水为什么无情呢?“六代”两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六朝的繁华,已随流水而去了。但这里作者没有说“六朝旧事随流水”,却用了“暗逐”两字,这就将“人不觉而水知”的意思申足,加重了“水无情”的意义。

然而作者所赋于“水无情”的历史沉思并没有到此为止,他还要借苏州之景,来抒金陵怀古之情。姑苏台本在苏州吴县境内的姑苏山上,为吴王所造。西施入吴,吴王曾在姑苏吴宫内专为西施建响屧廊,姑苏台当为其常游之地。诗人常用月亮作为历史的见证,所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者即此。在这里,作者为了把金陵的美丽突现出来,便“借”来了“姑苏台上月”,又说这盘圆月象西施的妆镜一般,照着江城(即金陵)。然而前边又冠以“空”字,便将金陵今日之美,化成了六朝兴亡的历史喟叹。试想,如果作者不“借景”,将“姑苏台上月”换成“雨花台上月”,自然是金陵的实景了。但雨花台上月却绝难与西施镜联系起来,金陵也就没有那么美丽了,历史的喟叹也就不会有那么深沉了。况且,西施入吴,直接关涉到吴、越的兴亡。所以“姑苏台”、“西施镜”的东景西移,即给读者以联想金陵盛境的指向性,又给读者以联想六朝兴亡的指向性,可谓空灵含蓄,隽永耐吟。前人评此词时曾说:“妙处在‘如西子镜’一句,横空牵入、遂尔推陈出新。”(《栩庄漫记》)可谓颇中肯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pú sà 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注】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沉水:即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分析作者运用是艺术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心理和感情的微妙变化。(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词通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衬托、反衬、对比)的表现手法。上片写早春春光明媚的初春图:风是轻柔的,阳光是和煦明丽的。下片写思乡之苦,实已饱含故国之思和__之痛。而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

(2)全词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由喜转悲,由悲转愤,由愤转沉郁,层层深入地表现了作者怀恋故国故乡的深情。“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表现了心情由喜转悲,“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表现了”由悲转愤,“香消酒未消”表现了由愤转沉郁。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出浴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叫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鲜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按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一种美酒。②按:搓揉。

(1)两首词中的“梅”这一意象有什么不同?两首词都写到了“醉”,所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词都写了梅花,通过梅花写人,创设的意境却完全不同。试简要分析各是怎样的意境。(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渔家傲》中的“梅”:开在雪中但春意已露,有明月照耀,娇媚半开,玲珑清新,像一个出浴美人。《清平乐》中的“梅”:开在雪中受狂风摧残,零落难看。②所表达的感情不同。《渔家傲》中的“醉”:梅花的娇美姿色使人欣赏,雪缀琼枝、月照梅花的清新意境使人迷恋,劝人饮醉,表达的是依恋梅花、欣喜春信的陶醉喜悦的感情。《清平乐》中的“醉”:年年都醉,但是伤心泪,是感伤自己天涯海角飘泊不定,感伤世事动荡变化、岁月流逝,而人生衰老。

 (2)①《渔家傲》的意境:淡雅、清新、宁静、玲珑、优美;②《清平乐》的意境:冷落、萧索、沉郁、凄伤。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