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每题2分,共4分)

望江南·超然台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1.对这首词语句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风细柳斜斜”,一个“细”字写出了春风的软绵无力。

B.“半壕春水”是说城里只有一半的壕沟蓄满春水,写出了春旱的景色。

C.“烟雨暗千家”,“暗”字突出了烟雨迷茫的景色,也有人的伤感在其中。

D.“寒食后,酒醒却咨嗟”是说食物冰冷,使人酒意全无,生发感叹。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写春日风细柳软,春水繁花,烟雨濛濛,为下片抒情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B.下片抒情,词人虽有思念故国之情和有志难酬的无奈,但又能自谴惆怅,表现出豁达开朗的心胸。

C.全词情景交融,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

D.诗题名“超然台作”,写景抒情也处处体现“超然”二字,如“春未老”、“一城花”“ 诗酒趁年华”等处,全词没有一丝的消极情绪。

1.(A细是春风习习之状B半壕春水指护城河春水荡漾,不是写春旱D寒食

2.D(没有一丝的消极情绪不对,“酒醒却咨嗟”正是为不得志而感叹)是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1)本词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思乡之情?

(2)“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作者写这两句是为了强调什么?

(1)高楼、碧天、芳草、天涯、落花、杜鹃(每个0.5分)

(2)花木消长,时序推移,羁旅外乡已经很久了,该是回家的时节了。用具体的物象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深情。(3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元祐三年,因坐奏开填充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元祐五年,钱穆父徙知瀛州。②改火:一年。③筠:竹。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

“送行淡月微云”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小题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友人已经修炼到心如枯井、不起波澜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一样有[ceca220ee62b92e4.gif]气节,有操守。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

【小题2】“淡月微云”营造了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郁郁寡欢的心情。


解析:

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曹组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1)请从动静的角度,分析本词的写景特色。

(2)简析诗人为什么“不胜情”。

(1)“门外绿阴千顷”写静态,“两两黄鹂相应”,写动态;(1分)“人静,人静”,写静态;“风动一枝花影”,写动态。(1分)这两处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1分),营造了清幽的境界。(1分)(2)醒来闻黄鹂两两相应,而人却独处;(1分)起行又静不见人,唯见风动花影。(1分)这种寂寞的环境,让诗人产生了孤独难耐之情。(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离亭燕 (宋)张界。 ,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获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本词抒写前注后顾,勾勒慎密,如“霁色”紧承 而来,“竹篱茅舍”则带出后面的

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本词。

【小题1】(2分)碧天  渔樵(答对一个给1分)

  【小题1】 (4分)总体看来,本词情从景生,景因情展,做到情景水__融。词人通过远景与近景交相辉映,动景与静景互相映照等手法描绘出金陵一带山水,雨过天晴的秋色里显得  分外明净而爽朗,一切景物显得萧疏明丽而有脱尘绝俗的风致。然而,面对如此宏阔的景致,  词人却“怅望倚层楼”,“六朝兴废事”涌上心头,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深沉感慨,  写出自己的孤寂之感,语朴而情厚。(紧扣“情景”2分,“赏析”评价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困的原因是什么?

结尾二句“却傍………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小题1】秋暮,衰荷、秋雨、冷月。(答对2个给1分,共2分)女主人公心乱愁困的原因是“无侣”(或“单栖”)1分

【小题2】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1分),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1分)写出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__自遣,让人倍感凄凉。(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试结合具体的语句简要分析本词的词意主旨。

词的末尾两句,写景的重点在哪个地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予阐释。

【小题1】开篇“远远游蜂不记家”一句即目写景。蜂为“游蜂”,越飞越远,不知回巢。“不记家”,反言词人在意“记家”,表明本篇的主旨是写思乡情怀。(2分。点到“远远游蜂不记家”1分,“思乡情怀”1分。) 

【小题2】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二字。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以动写(衬)静。(4分。“重点都在‘无语’”2分,“以动写(衬)静”1分,分析如何“以动写(衬)静”1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两小题,共7分)

忆秦娥

李 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1).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分别描写了两个不同的情境,请你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这两个情境。

(2).诗词讲究炼字,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请从这首词的上片中选出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一个例字,并说说你的理由。(50字左右)

(1)①秦楼上,秦娥月下吹萧,思念离别的亲人。②重阳节登上高原,极目远眺,直到黄昏,人稀尘绝,也无离人的音讯。

(2)自圆其说即可。例:一个“咽”字,尽显箫之神韵,低沉如哽咽的箫声不仅表现了秦娥思念之情的悲苦绵长,同时也为整首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更 漏 子

牛 峤

星渐稀,漏频转,何处《轮台》声怨?香阁掩,杏花红,月明杨柳风。  挑锦字,记情事,唯愿两心相似。收泪雨,背灯眠,玉钗横枕边。

【注】①《轮台》:边地乐曲 。②挑锦字:古有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丈夫一事,词中代指写信。

词中有一处与唐人“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情景写法相似,请找出来,并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

这是一首写思妇的词,文字虽少,却能一波三折,曲尽思妇的情感变化。对此,请作简要分析。

答:

【小题1】“香阁掩,杏花红,月明杨柳风。”(1分)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明月高悬,杏花吐艳,柳风习习,以良辰美景反衬出女子千种风情无人诉说的惆怅。(2分)

【小题1】一曲边乐把女子从深夜唤醒,以为身处塞外而惊喜;而开门所见仍是江南春色,她大失所望。掩门回房,写信以寄相思,聊以__;再去睡觉,孤灯映泪痕,玉钗坠枕边,无奈难成眠。(3分)写尽了女子从惊喜到失望,又从失望到自我安慰再到无奈慵懒的心理变化过程,可谓一波三折。(1分)(“惊喜——失望——安慰——无奈”为得分参考。)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估客:贩货的行商。②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

第二联描绘入微,试简述其情景,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四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诗人简笔勾勒出船舱中的所见所闻:白天风平浪静,单调的行旅生活使人昏昏欲睡;夜间江潮看涨,船家絮语,更觉长夜难眠。反衬出诗人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小题1】身世飘零之感。诗人飘零于江湘之间,两鬓如霜,恰又逢上这肃杀的秋天,愁绪倍增。彻骨的思乡之情。诗人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向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国恨家愁(忧国情怀)。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战乱消失了。但战火未熄,所到之处战云密布。这两联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本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