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春暮
李冠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句中的“闲”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一寸相思千万绪”一句有什么表达特色?请略加分析。
沈谦《填词杂说》赞《蝶恋花》“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句,以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去破月来花弄影”俱不及。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小题1】伤春暮、怀人。(2分)“闲”字写出词人一副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含有排遣内心某种积郁的用意。(2分)
【小题2】主要采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一寸”和“千万”对比,“一寸”和“千万”同时又是夸张。(2分)
【小题3】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春天的夜晚清新、淡雅、朦胧的景象,如此美景更能勾起人的相思之情;(3分)而“红杏枝头春意闹”“去破月来花弄影”只从视觉方面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美。(1分)(如答“不同意”也要扣住“内容”“情感”“手法”三个方面分析)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釄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 ①酴釄:一种观赏植物。②婉娩:天气温和的样子。
(1)词的上片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试作简要分析。
答:
(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答:
[9dfbc4116fc60540.jpg]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每题2分,共4分)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1.对这首词语句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风细柳斜斜”,一个“细”字写出了春风的软绵无力。
B.“半壕春水”是说城里只有一半的壕沟蓄满春水,写出了春旱的景色。
C.“烟雨暗千家”,“暗”字突出了烟雨迷茫的景色,也有人的伤感在其中。
D.“寒食后,酒醒却咨嗟”是说食物冰冷,使人酒意全无,生发感叹。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写春日风细柳软,春水繁花,烟雨濛濛,为下片抒情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B.下片抒情,词人虽有思念故国之情和有志难酬的无奈,但又能自谴惆怅,表现出豁达开朗的心胸。
C.全词情景交融,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
D.诗题名“超然台作”,写景抒情也处处体现“超然”二字,如“春未老”、“一城花”“ 诗酒趁年华”等处,全词没有一丝的消极情绪。
1.(A细是春风习习之状B半壕春水指护城河春水荡漾,不是写春旱D寒食
2.D(没有一丝的消极情绪不对,“酒醒却咨嗟”正是为不得志而感叹)是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1)本词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思乡之情?
(2)“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作者写这两句是为了强调什么?
(1)高楼、碧天、芳草、天涯、落花、杜鹃(每个0.5分)
(2)花木消长,时序推移,羁旅外乡已经很久了,该是回家的时节了。用具体的物象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深情。(3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元祐三年,因坐奏开填充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元祐五年,钱穆父徙知瀛州。②改火:一年。③筠:竹。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
“送行淡月微云”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小题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友人已经修炼到心如枯井、不起波澜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一样有[ceca220ee62b92e4.gif]气节,有操守。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
【小题2】“淡月微云”营造了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郁郁寡欢的心情。
解析:
略
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曹组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1)请从动静的角度,分析本词的写景特色。
(2)简析诗人为什么“不胜情”。
(1)“门外绿阴千顷”写静态,“两两黄鹂相应”,写动态;(1分)“人静,人静”,写静态;“风动一枝花影”,写动态。(1分)这两处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1分),营造了清幽的境界。(1分)(2)醒来闻黄鹂两两相应,而人却独处;(1分)起行又静不见人,唯见风动花影。(1分)这种寂寞的环境,让诗人产生了孤独难耐之情。(1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离亭燕 (宋)张界。 ,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获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本词抒写前注后顾,勾勒慎密,如“霁色”紧承 而来,“竹篱茅舍”则带出后面的 。
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本词。
【小题1】(2分)碧天 渔樵(答对一个给1分)
【小题1】 (4分)总体看来,本词情从景生,景因情展,做到情景水__融。词人通过远景与近景交相辉映,动景与静景互相映照等手法描绘出金陵一带山水,雨过天晴的秋色里显得 分外明净而爽朗,一切景物显得萧疏明丽而有脱尘绝俗的风致。然而,面对如此宏阔的景致, 词人却“怅望倚层楼”,“六朝兴废事”涌上心头,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深沉感慨, 写出自己的孤寂之感,语朴而情厚。(紧扣“情景”2分,“赏析”评价2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困的原因是什么?
结尾二句“却傍………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小题1】秋暮,衰荷、秋雨、冷月。(答对2个给1分,共2分)女主人公心乱愁困的原因是“无侣”(或“单栖”)1分
【小题2】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1分),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1分)写出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__自遣,让人倍感凄凉。(2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试结合具体的语句简要分析本词的词意主旨。
词的末尾两句,写景的重点在哪个地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予阐释。
【小题1】开篇“远远游蜂不记家”一句即目写景。蜂为“游蜂”,越飞越远,不知回巢。“不记家”,反言词人在意“记家”,表明本篇的主旨是写思乡情怀。(2分。点到“远远游蜂不记家”1分,“思乡情怀”1分。)
【小题2】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二字。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以动写(衬)静。(4分。“重点都在‘无语’”2分,“以动写(衬)静”1分,分析如何“以动写(衬)静”1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两小题,共7分)
忆秦娥
李 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1).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分别描写了两个不同的情境,请你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这两个情境。
(2).诗词讲究炼字,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请从这首词的上片中选出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一个例字,并说说你的理由。(50字左右)
(1)①秦楼上,秦娥月下吹萧,思念离别的亲人。②重阳节登上高原,极目远眺,直到黄昏,人稀尘绝,也无离人的音讯。
(2)自圆其说即可。例:一个“咽”字,尽显箫之神韵,低沉如哽咽的箫声不仅表现了秦娥思念之情的悲苦绵长,同时也为整首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