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人们常欣赏“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但联系全词意境看,一个“渐”字却“最为传神”。试分析“渐”字“传神”之所在。

答: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

答:

(1)从词的意境看,“渐”字写出了美景一个比一个美,春意一处比一处浓的变化过程。先是风自东来,吹皱水面,召唤游人;再是杨柳如烟,柳枝浅碧,晓寒犹轻;最后是杏花如火,春意方闹。“风光”逐步展开,芳春美景越看越好。“渐”字之“传神”,全在其中。

     (2)词的上阕所写之景是美景、乐景,水波迎客,杨柳如烟,红杏似火,“风光”好到极致,作者流露出欢娱快乐之情;词的下阕,生发感慨,人生一世,艰难困苦,欢娱恨少,忧患苦多,而今风光将尽,无力挽留,只能举酒劝说斜阳,留下晚照于花间,延长欢娱片刻。全词乐中有哀,喜中生悲,情景交融。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秋波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②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

答:

(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

(1)开篇两句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2)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想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葛立方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水芝:荷花异名。流霞:本为神话中的仙酒,这里指美酒。

这首词使用叠字多而且好,前人周密曾赞曰“妙手无痕”。请结合全词分析其艺术效果。

全词共四十四字,其中叠字竟占了十八个,句句有叠字,联绵而下,相互映衬,无不自然妥贴:

内容上:活用叠字摹状景物生动传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如:“袅袅”二字兼写荷之外貌与精神,准确地写出了荷花柔丽妩媚、婉转多姿的情态。再如以“淅淅”言风、以“淡淡”状烟、以“疏疏”限雨,这样搭配起来,就能尽善尽美地托出荷花“袅袅”“盈盈”的生动情态。(2分,举例部分任答1点即可)

而作者又以“草草”、“细细”状写词人饮酒赏荷之情态,不仅表现出词人疏神达思、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而且造成了一种轻灵、和谐、安谧而洒落的情调;(1分)

形式上:使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形成行云流水般的声韵美。(2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

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示例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示例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67ec77048574860b.jpg]


解析:

[5705bd893f348761.jpg](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春暮

李冠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句中的“闲”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一寸相思千万绪”一句有什么表达特色?请略加分析。

沈谦《填词杂说》赞《蝶恋花》“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句,以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去破月来花弄影”俱不及。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小题1】伤春暮、怀人。(2分)“闲”字写出词人一副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含有排遣内心某种积郁的用意。(2分)

【小题2】主要采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一寸”和“千万”对比,“一寸”和“千万”同时又是夸张。(2分)

【小题3】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春天的夜晚清新、淡雅、朦胧的景象,如此美景更能勾起人的相思之情;(3分)而“红杏枝头春意闹”“去破月来花弄影”只从视觉方面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美。(1分)(如答“不同意”也要扣住“内容”“情感”“手法”三个方面分析)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釄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 ①酴釄:一种观赏植物。②婉娩:天气温和的样子。

(1)词的上片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试作简要分析。

答:

(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答:

[9dfbc4116fc60540.jpg]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每题2分,共4分)

望江南·超然台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1.对这首词语句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风细柳斜斜”,一个“细”字写出了春风的软绵无力。

B.“半壕春水”是说城里只有一半的壕沟蓄满春水,写出了春旱的景色。

C.“烟雨暗千家”,“暗”字突出了烟雨迷茫的景色,也有人的伤感在其中。

D.“寒食后,酒醒却咨嗟”是说食物冰冷,使人酒意全无,生发感叹。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写春日风细柳软,春水繁花,烟雨濛濛,为下片抒情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B.下片抒情,词人虽有思念故国之情和有志难酬的无奈,但又能自谴惆怅,表现出豁达开朗的心胸。

C.全词情景交融,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

D.诗题名“超然台作”,写景抒情也处处体现“超然”二字,如“春未老”、“一城花”“ 诗酒趁年华”等处,全词没有一丝的消极情绪。

1.(A细是春风习习之状B半壕春水指护城河春水荡漾,不是写春旱D寒食

2.D(没有一丝的消极情绪不对,“酒醒却咨嗟”正是为不得志而感叹)是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1)本词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思乡之情?

(2)“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作者写这两句是为了强调什么?

(1)高楼、碧天、芳草、天涯、落花、杜鹃(每个0.5分)

(2)花木消长,时序推移,羁旅外乡已经很久了,该是回家的时节了。用具体的物象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深情。(3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元祐三年,因坐奏开填充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元祐五年,钱穆父徙知瀛州。②改火:一年。③筠:竹。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

“送行淡月微云”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小题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友人已经修炼到心如枯井、不起波澜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一样有[ceca220ee62b92e4.gif]气节,有操守。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

【小题2】“淡月微云”营造了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郁郁寡欢的心情。


解析:

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曹组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1)请从动静的角度,分析本词的写景特色。

(2)简析诗人为什么“不胜情”。

(1)“门外绿阴千顷”写静态,“两两黄鹂相应”,写动态;(1分)“人静,人静”,写静态;“风动一枝花影”,写动态。(1分)这两处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1分),营造了清幽的境界。(1分)(2)醒来闻黄鹂两两相应,而人却独处;(1分)起行又静不见人,唯见风动花影。(1分)这种寂寞的环境,让诗人产生了孤独难耐之情。(1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