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一落索
蒋园和李朝奉
舒亶
正是看花天气,为春一醉。醉来却不带花归,诮①不解看花意。
试问此花明媚,将花谁比?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
〔注〕①诮:简直,全然。
词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春景?请简要说明。前人有云:“好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而本词作者赏花“却不带花归”,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词的下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小题1】第一问:前两句运用侧面描写(或烘托)(1分)的方法,通过写词人的为春陶醉烘托出春景的迷人(1分)。
第二问:委婉曲折地(1分)表达与众不同的爱花、惜花的深情(1分)。
【小题1】运用反问手法强调人无法与花比(1分);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花朵虽会凋谢但年年重开,而人的盛年一去,却再不复返作鲜明对比(1分);抒发了花开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难驻的感慨与愁绪(2分)。
略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娄山关 __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两首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但所渲染的气氛很不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请概述其感情的不同。
【小题1】李白词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伤感的气氛,__词则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
【小题2】李白词结尾抒发了一种怀古伤今的悲壮之情,__词抒发的是红军将士越过天险娄山关时那种豪迈雄壮的感情。
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试题。
蝶恋花
王诜①
小雨初晴回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②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注:①王诜:开国功臣之后,宋神宗熙宁二年娶英宗女蜀国公主,为驸马都尉。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以讽刺新法之罪名被逮入狱(乌台诗案),王诜受牵连致遭重遣,先后遣至均州(湖北)、颍州(安徽)。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始得召回。
②钿:镶金的花型首饰。
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构成怎样的意境?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词的下片写到作者重回旧时官邸,其内心感受如何?结合上片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相信,克服重重困难,走出误区的中国文化必将改变所谓的“文化孤立”状态。
(1)分析表述意思接近即可)词的上片描绘了园林中初晴晚照、金翠楼台,池塘处杨柳袅袅、嫩荷无数之景,(2分)可见此园林之富丽,春意之盎然,(2分)给人一种景色怡人的感觉。(1分)
(2)下片写出七年的迁谪生活给作者带来了无尽辛酸,(1分)此时物是人非,朱颜已老,(1分)更让作者倍感凄清孤寂。(2分)从全词看,作者运用的是乐景衬哀情(反衬)的手法。(2分)
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 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
注:沈郎,指沈约。沈约晚年身体病弱,消瘦。
开头的“争”字运用极妙,请鉴赏分析。
下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请具体说明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1)“争”字本意“争夺”,这里运用“争”字写出了雨后初晴,燕子争啄春泥的热闹景象(1分),增强了画面的动感(1分)描绘出了春天雨后初晴生机勃勃的景象(1分)。
2)“鸿雁”“鹧鸪”“落花”三个意象。“鸿雁”是书信的代称,诗人借“不闻鸿雁信”表达自己思乡而书信不得的苦闷;“鹧鸪”在古代也往往表思乡之情,当诗人听到鹧鸪的哀鸣,思乡之情就会油然而生;最后用“落花”这一意象,说自己的思乡之情只有悲情的落花才知道,强调无人理解的凄凉和孤寂。(4分)
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两句词通过幽静,清新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恬淡自适的心情。 B:“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天台山之高大,以衬托出天姥山高峻雄拔的气势。 C:“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过春风十里”写扬州过去的繁荣景象,“尽荠麦青青”写今日扬州的勃勃生机,与以下三句所写战乱后的惨状形成鲜明对照,表现出作者的“黍离”之悲。 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写琵琶女梦醒所见景色,烘托了琵琶女流落江湖的孤寂悲凉的心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宛陵旧游
唐·陆龟蒙
陵阳佳地昔年游,谢跳青山李白楼。
惟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
【注】“宛陵”即宣城。谢跳任宣城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楼。李白在宣城时常登此“谢公楼”。
⑴诗人将谢跳、青山、李白、楼几个意象组合成“谢跳青山李白楼”,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
答:
⑵前人十分欣赏这首诗的末二句,称之为“诗中画本”。诗人是怎样描画这一幅诗意的画境的?
答:
⑴诗人善于运用形象,以虚写实,此处的“山”与“楼”,文义互见,既可以理解为谢跳欣赏过的青山,李白登过的楼,以谢跳著名酌青山,以李白著名的楼:或者是谢跳建的楼,李白欣赏的青山……含义十分丰富,谢跳、青山、李白、北楼,错综交织,融成一片,山水和人物之间,仿佛彼此都渗融着对方的血肉了,诗人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给人们联想飞翔的余地,大大扩大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3分)⑵①诗人用工笔细描,用明快而细腻的线条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西斜的落日,流去的春水,晚风中飘摇的酒旗,流水中破碎的倒影,形象鲜明,堪称“画本”。②诗人善于炼词铸句,如不直接写“酒旗”飘扬,而用“飘落”在春天清溪水中的“风影”来描绘,风物如画,饶有风味。③诗人善于熔情入景。残日西斜,酒旗飘飘,春水潺潺,诗人咏怀古迹,思慕前人,感时伤世,这帧山水图所蕴含的思绪感慨,十分动人。④诗人重在写意,以实见虚,在形似中传神,深入主题,突出印象。(4分,能从一两个角度赏析说明即可。)
这是一首山水诗,但不是即地即景之作,而是诗人对往年游历的怀念。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显然在于炼词铸句,熔情入景,因而风物如画,含蓄不尽。前二句点出时间、地点,显出名胜、古迹,抒发了怀念、思慕之情,语言省净,含意丰满,形象鲜明,已充分显示诗人老到的艺术才能。后二句深入主题,突出印象,描写生动,以实见虚,在形似中传神,堪称“画本”,而重在写意。李商隐《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那种无望的迷惘,在陆龟蒙这首诗里得到了十分相似的表露。也许这正是本诗的时代特色。诗歌艺术朝着形象地表现某种印象、情绪的方向发展,在晚唐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趋势,这诗即其一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词题“代人赋”,所代之人不详,但从词中可以推测,词中主人公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是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本题需要注意词中相关物象)
上片先从写景下笔:“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柳塘新绿”,点明季节为早春;“晚日寒鸦”,点明时间是傍晚。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这景,是衬情之景。太阳即将落山,寒鸦正在归巢,极易令人引起对旧人的怀念,以孤独寂寞之感叹,而光线暗淡的“晚日”,又极易令人引起迟暮之想、不快之情,叫声凄婉的“寒鸦”,又极易令人精神不安、心情烦躁,所以在“晚日寒鸦”之后,紧接上了“一片愁”三字以抒其情。先写景后抒情是词人惯用手法,作者更是应用自如。“柳塘新绿”,是美好的景色,当是女主人心底的一缕“温柔”之情,使她眼里看出了景色的“温柔”。但是,“细柳新蒲为谁绿”呢?无限“温柔”为谁存在呢?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温柔”的“柳塘新绿”之景,也同样,只能使“一片愁”增浓。“温柔”之前着一“却”字,旨在挑明乐景与哀情的不一致。唐人严维诗云:“柳塘春水漫,花塘夕阳迟。”北宋诗人梅尧臣称其“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六一诗话》)。辛弃疾的“柳塘新绿却温柔”,也有类似的艺术奥秘。接下来的“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紧承上文的“一片愁”,是假设,是愿望同时也是深沉的感叹。这“眼底”的“离恨”,联系上文,又是“一片愁”之原因的展现。“不信人间有白头”,是以“眼底无离恨”为条件的,既然是“眼底”充满了“离恨”的,那末“人间”就只能“有白头”了。这是以婉曲的方式来强调“离恨”之伤人,离恨使人“白头”。这两句,若直言之,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君令人老”。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殷切地希望“眼底”真的“无离恨”,“人间”永远无“白头”。
上阕四句,作者以正反两种手法,也主人公的愁思,细品味感情尚未至高潮,但已是郁积心中,只待一发。过片以下,愁思进入另一层次,即由概括地说“一片愁”,变为通过具体行为来写“相思”之情,深化“一片愁“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是一个行为,极写女主人公离别之恨、相思之深。这将上片积情一、引发悲情顿上一层。离恨相思,她内在的是柔肠已经寸断,外表则是盈盈粉泪难收,“重上小红楼”。“小红楼”,当是她与自己心上人曾经共同地方。“重上”,妙在一个“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此时“重上”这“小红楼”,恐怕还是为要重温昔日携手并肩、恩恩爱爱的欢乐,幻想着心上人可能仍在楼上。真是“离别肠应断,相思骨合销”(陈后主《寄碧玉诗》)。这女主人公的感情,是多么缠绵悱恻,多么凄楚动人啊!结尾的“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进一步表现女主人公的痴情。这里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她理智上清清楚楚地知道,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然而对情人的思念使自己不能自主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倚靠着楼上的阑干远望。明知凭栏无用,仍要一次又一次地倚靠阑干而远望。其痴情若此,令人感叹!以“频倚阑干不自由”这句作结,实有“神馀言外”之妙。正如欧阳修《踏莎行》下片云:“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写行人愈行愈远,故女主人公不忍继续远望。辛词则写行人已在山外,而女主人却频频倚栏远望,无法控制自己。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心态,各极其妙。
下阕里作者抓住女主人公几个典型行为,通过“难收”“重上”“情知”频倚”等词,准确地描写了,主人公痴情中身不由已的样子,其内心的思愁也不言自显。
这首词真可谓“工于发端”。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因而以下文字,即从她的肺腑中流出。“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像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而事实上,意中人却在“晚日”将沉、“寒鸦”归巢之时走向天涯!如果信手拈来,“相思令人老”那句古诗,正可以作为此时心情的写照。然而文学是一种创作,贵在独创。请看诗人是如何创新的:“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心绪何等低回宛转,笔致何等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现实呢?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阕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这阕词虽然是“代人赋”,但在封建社会里,思妇是普遍存在的,思妇诗颇多亦有深厚的传统,因此稼轩写主人公之苦闷愁思能感同身受,写来其情不虚,其意不隔,“情真景真,与空中语自别”(许昂霄《词综偶评》)。可以大胆假想,也极有可能是以“代人赋”为障眼法,借以自写情怀,如李义山之《代赠》、苏东坡之《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之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①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① 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著有抒怀乡情思的《登楼赋》。
1、 诗眼,有全集之眼,有一篇之眼,有数句之眼,有一句之眼。你认为“寒日萧萧上锁
窗,梧桐应恨夜来霜”句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
2、词的尾句有“言止而意无穷之妙”,请结合词句作分析。
1、“恨”,把梧桐人格化,使它有了意志和力量,这恨是梧桐的也是诗人的。
2、词人说自己像仲宣心情凄苦,为思念故国旧家的愁苦所煎熬,但尾句将词意宕开,饮酒赏菊,寄托了浓愁难遣、无可奈何的情怀。更引起读者冥思苦想。
无
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暮春 苏 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
答: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
答:
(1)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3分) (2)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2分);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3分)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1)这首词中 “老”字用得极妙,请分析其妙在何处。
(2)宋沈义父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乐府指迷》)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试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并指出作者借咏草抒发了什么感情?
:(1)“老”字与上片“嫩”字遥相呼应。于春草的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而这也正好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的深刻写照。(2) 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词中,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却反落入苍凉之境。通过上下片的对照,抒发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怀,寄寓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