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答:
(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答案: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并鉴赏其表达效果,须在整体理解上阕语意基础上重点分析这四个词的表达效果。
上阕仅用四句写出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其中“斜红叠翠”一句中,“红”指花,“翠”指叶,既点明色彩,又在修辞上属于借代,从而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斜”“叠”都指花叶的姿态,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注意扣住诗歌意象特点,从表面义与比喻义两个方面分析。词中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其中“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一句,以纯“真”写花的香,以美“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残!词人显然是沿袭《诗经》、《楚辞》以来的传统,以香花喻君子,而摧残香花的“风”、“日”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从而赋予该词以伤感的色彩。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运用了怎样的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比喻,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
(2)写词人本欲赏花遣愁,出现在面前的偏又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联想到自己滞留他乡,韶华渐老,思乡之情油然而起。
解析:
无
下列各项判断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霖铃》中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看似豪放,实则婉约。作者以实写方式,描绘了眼前千里烟波、低沉暮霭与辽阔楚天,表达自己对前途茫然,不知路在何方的感受,抒发了内心凄婉哀怨的情感。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道出了作者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向往,而这种向往在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与无奈。 C:《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一句,作者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西沉的落日与失群的哀雁的悲凉之景。这一景情结合之句颇具的暗示性,作者借此表达对南宋王朝渐衰,英雄孤独落寞的抑郁悲愤之情
D:《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一句,让人们看到了菊花飘零一地的深秋悲凉之景。然而飘零的何止是菊花,作者以花写人,写尽了自己遭遇不幸而憔悴不堪的内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1)词中记述了诗人与参寥的哪些交游活动,请加以概括。
(2)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
(3)下片蕴含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
(1)答题要点:观钱塘潮,赏游西湖春景。(每点1分,共2分)
(2)拟人。(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征(1分),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 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
或:比喻。(1分)以潮涨潮落喻人世的聚散离合,(1分)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
(3)表达了对与参寥在杭州的交游生活回忆和留恋之情,对友情的珍惜,以及离别之际对参寥的劝慰和自我安慰之情,表达了自己归隐超脱的心志。(依依惜别之情,对来年再聚的期待之情)(每点1分,共4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请简要分析上阕景物描写的特点。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抒情手法。
(1)①动静结合。“坠叶”为动,明月是静。
②以声衬静。落叶的细碎之声,使夜的寂静特点更加突出。
③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
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练”的比喻使月光的洁白、静谧跃然纸上。
(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满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写秋夜离人相思之情。(1分)
①间接(借景)抒情:词的上阕在秋夜寒寂静的画面中寄寓了词人深切的怀人之情。(或借人物描写抒情,词的下阕通过描写主人的愁意、愁容、愁态,刻画了一个因思人而深夜难眠的人物形象。)(2分)
②直抒胸臆。词的下阕“酒未到,先成泪”“谙尽孤眠滋味”等,直接表达了主人公的忧愁。(2分)
(共5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无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谁的词句?
A:岳飞 B:辛弃疾 C:陆游 D:李商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pú sà 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①。梦好莫相催,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②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①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青春时光。②红冰,指眼泪。古书有言:“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1)词的上片是怎样虚实相生,以寄托词人思亲之情的?请具体说明。
答:
(2)结合全词内容,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词末两句。
答:
(8分)(1)既写边塞夜半三更,北风猛烈,大雪纷飞的苦寒荒凉的实景,又写与妻子在一起温馨快乐生活的梦境,二者虚实相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4分,画线处每处1分)
(2)塞马在旷野上仰天嘶叫,在残星的余辉下,风大雪猛,军旗猎猎作响。有声有色地描绘出塞外冬夜天地清空苍茫的景象,以健笔写柔情,烘托出词人梦醒后内心的悲凉寂寥。 (4分,画线处每处1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南柯子·忆旧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注:仲殊,宋代僧人。
(1)“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2)词中“花”的含义是什么?结合全词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运用了拟人手法。(2分)借啼鸟声声慨叹年华虚度的惆怅,衬托出作者孤身漂泊在行旅中的凄凉寂寞之感。(2分)
(2)“荷花”表现了词人清操脱俗的品格。(或清高自好、高雅洁净、出淤泥而不染等亦可)。(2分)从全词看,表现了词人孤独冷寂、浪迹天涯的艰辛,借“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等句,反映了词人眷恋尘世的复杂心境。(2分)
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__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陈亮①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②?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③。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著名词人,倡言恢复中原,数次因言获罪。②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声音。③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
(1)此词写景历来为后代词人所称道,结合上阕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绘出这一幅美景?
答:
(2)指出下阕中“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这三句在词中的作用。
答:
(1)①以动写静或动静结合。“辗”和“隐”字采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给人以运动感,描绘出月照澄江、江天一色的壮观景色。(或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写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夜月夜幽静之美。)②虚实结合:“隔烟村……鱼龙惊起”为作者想象之景,“星斗挂垂杨”句为实景,两者结合表现出月夜迷蒙而富有生机的特征。
(2)结尾三句起着突转作用,从前文极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化到词人内心深处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提高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内涵,产生了声情悲壮,含义深远的艺术效果。
解析:
(1)得分要点: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手法—简析)
(2)答题要点在于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