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忍顾鹊桥归路。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花自飘零水自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清平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仍在,

?(姜夔《扬州慢》)

【小题1】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小题2】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小题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小题4】难赋深情  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

⑴子曰:“知者不惑, ”(《论语·子罕》)

尔来四万八千岁, 。西当太白有鸟道,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⑵屈心而抑志兮, ,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羽扇纶巾, 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⑴仁者不忧,智者不惧,不与秦塞通人烟,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2)忍尤而攘垢,伏清白以死直兮,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解析:

选材有两个特点:一是内外组合,课内与课外均有,以内为主;二是基本上出自基本篇目的要求背诵篇目。

诗歌鉴赏(共15分)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

答:

请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妙在何处。

答:

【小题1】改(2分);过去所拥有的欢乐、尊严、自由等,那一切美好的事物(2分)。

【小题2】将抽象的愁具体化(比喻/化虚为实)(2分) ,写出了愁之多,愁之深,愁之绵延不绝(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答:

(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答案: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并鉴赏其表达效果,须在整体理解上阕语意基础上重点分析这四个词的表达效果。

上阕仅用四句写出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其中“斜红叠翠”一句中,“红”指花,“翠”指叶,既点明色彩,又在修辞上属于借代,从而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斜”“叠”都指花叶的姿态,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注意扣住诗歌意象特点,从表面义与比喻义两个方面分析。词中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其中“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一句,以纯“真”写花的香,以美“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残!词人显然是沿袭《诗经》、《楚辞》以来的传统,以香花喻君子,而摧残香花的“风”、“日”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从而赋予该词以伤感的色彩。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运用了怎样的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比喻,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

(2)写词人本欲赏花遣愁,出现在面前的偏又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联想到自己滞留他乡,韶华渐老,思乡之情油然而起。


解析:

下列各项判断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霖铃》中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看似豪放,实则婉约。作者以实写方式,描绘了眼前千里烟波、低沉暮霭与辽阔楚天,表达自己对前途茫然,不知路在何方的感受,抒发了内心凄婉哀怨的情感。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道出了作者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向往,而这种向往在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与无奈。 C:《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一句,作者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西沉的落日与失群的哀雁的悲凉之景。这一景情结合之句颇具的暗示性,作者借此表达对南宋王朝渐衰,英雄孤独落寞的抑郁悲愤之情 D:《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一句,让人们看到了菊花飘零一地的深秋悲凉之景。然而飘零的何止是菊花,作者以花写人,写尽了自己遭遇不幸而憔悴不堪的内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1)词中记述了诗人与参寥的哪些交游活动,请加以概括。

(2)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

(3)下片蕴含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

(1)答题要点:观钱塘潮,赏游西湖春景。(每点1分,共2分)

   (2)拟人。(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征(1分),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  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

  或:比喻。(1分)以潮涨潮落喻人世的聚散离合,(1分)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

  (3)表达了对与参寥在杭州的交游生活回忆和留恋之情,对友情的珍惜,以及离别之际对参寥的劝慰和自我安慰之情,表达了自己归隐超脱的心志。(依依惜别之情,对来年再聚的期待之情)(每点1分,共4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请简要分析上阕景物描写的特点。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抒情手法。

(1)①动静结合。“坠叶”为动,明月是静。

②以声衬静。落叶的细碎之声,使夜的寂静特点更加突出。

③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

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练”的比喻使月光的洁白、静谧跃然纸上。

(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满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写秋夜离人相思之情。(1分)

①间接(借景)抒情:词的上阕在秋夜寒寂静的画面中寄寓了词人深切的怀人之情。(或借人物描写抒情,词的下阕通过描写主人的愁意、愁容、愁态,刻画了一个因思人而深夜难眠的人物形象。)(2分)

②直抒胸臆。词的下阕“酒未到,先成泪”“谙尽孤眠滋味”等,直接表达了主人公的忧愁。(2分)

(共5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谁的词句?

A:岳飞 B:辛弃疾 C:陆游 D:李商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pú sà 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①。梦好莫相催,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②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①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青春时光。②红冰,指眼泪。古书有言:“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1)词的上片是怎样虚实相生,以寄托词人思亲之情的?请具体说明。

答:

(2)结合全词内容,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词末两句。

答:

(8分)(1)既写边塞夜半三更,北风猛烈,大雪纷飞的苦寒荒凉的实景,又写与妻子在一起温馨快乐生活的梦境,二者虚实相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4分,画线处每处1分)

(2)塞马在旷野上仰天嘶叫,在残星的余辉下,风大雪猛,军旗猎猎作响。有声有色地描绘出塞外冬夜天地清空苍茫的景象,以健笔写柔情,烘托出词人梦醒后内心的悲凉寂寥。                                          (4分,画线处每处1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