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①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 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词作,请结合具体句子谈谈词人在上下阕分别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答:
(2)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怀?
答:
(1)上阕:春入平原,荠菜花开,新耕雨后,群鸦觅食,一派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乡野春色。下阕:意态悠闲,生活井然,牛栏边种有桑麻,新妇趁闲走娘家——一幅闲适、古朴的村居图。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写作手法。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多么希望能为国家出力,但联想到自己罢官的现实,报国无门而年齿徒增的惆怅便油然而生;而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怀旧故居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1)这首词的题目为“怀故居”,上阕采用 手法,描写 这一主体形象,表现一种春仍归来,人无归处的情感。
(2)后人评价“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是“寓庄于谐,别开生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
(1)拟人 燕子
(2)这一结句写得令人耳目一新:想“东风”吹去“胡尘”,是一奇;封“东风”为“万户侯”,是奇之又奇。而更妙的是在这不经意之中,用俏皮幽默的文字隐含一个重大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百姓渴望统一,朝中却无人抗金。给人天真之处露真情,风趣之中藏冷峻之感,真可谓“寓庄于谐,别开生面”。
解析:
无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 ,忍顾鹊桥归路。 ,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花自飘零水自流。 , 。此情无计可消除,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 。(辛弃疾《清平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仍在, , 。
, ?(姜夔《扬州慢》)
【小题1】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小题2】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小题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小题4】难赋深情 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
⑴子曰:“知者不惑, , ”(《论语·子罕》)
尔来四万八千岁, 。西当太白有鸟道, 。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⑵屈心而抑志兮, 。 ,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羽扇纶巾, 。 , 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⑴仁者不忧,智者不惧,不与秦塞通人烟,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2)忍尤而攘垢,伏清白以死直兮,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解析:
选材有两个特点:一是内外组合,课内与课外均有,以内为主;二是基本上出自基本篇目的要求背诵篇目。
诗歌鉴赏(共15分)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
答:
请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妙在何处。
答:
【小题1】改(2分);过去所拥有的欢乐、尊严、自由等,那一切美好的事物(2分)。
【小题2】将抽象的愁具体化(比喻/化虚为实)(2分) ,写出了愁之多,愁之深,愁之绵延不绝(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答:
(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答案: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并鉴赏其表达效果,须在整体理解上阕语意基础上重点分析这四个词的表达效果。
上阕仅用四句写出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其中“斜红叠翠”一句中,“红”指花,“翠”指叶,既点明色彩,又在修辞上属于借代,从而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斜”“叠”都指花叶的姿态,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注意扣住诗歌意象特点,从表面义与比喻义两个方面分析。词中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其中“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一句,以纯“真”写花的香,以美“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残!词人显然是沿袭《诗经》、《楚辞》以来的传统,以香花喻君子,而摧残香花的“风”、“日”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从而赋予该词以伤感的色彩。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运用了怎样的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比喻,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
(2)写词人本欲赏花遣愁,出现在面前的偏又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联想到自己滞留他乡,韶华渐老,思乡之情油然而起。
解析:
无
下列各项判断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霖铃》中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看似豪放,实则婉约。作者以实写方式,描绘了眼前千里烟波、低沉暮霭与辽阔楚天,表达自己对前途茫然,不知路在何方的感受,抒发了内心凄婉哀怨的情感。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道出了作者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向往,而这种向往在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与无奈。 C:《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一句,作者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西沉的落日与失群的哀雁的悲凉之景。这一景情结合之句颇具的暗示性,作者借此表达对南宋王朝渐衰,英雄孤独落寞的抑郁悲愤之情
D:《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一句,让人们看到了菊花飘零一地的深秋悲凉之景。然而飘零的何止是菊花,作者以花写人,写尽了自己遭遇不幸而憔悴不堪的内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1)词中记述了诗人与参寥的哪些交游活动,请加以概括。
(2)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
(3)下片蕴含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
(1)答题要点:观钱塘潮,赏游西湖春景。(每点1分,共2分)
(2)拟人。(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征(1分),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 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
或:比喻。(1分)以潮涨潮落喻人世的聚散离合,(1分)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
(3)表达了对与参寥在杭州的交游生活回忆和留恋之情,对友情的珍惜,以及离别之际对参寥的劝慰和自我安慰之情,表达了自己归隐超脱的心志。(依依惜别之情,对来年再聚的期待之情)(每点1分,共4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请简要分析上阕景物描写的特点。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抒情手法。
(1)①动静结合。“坠叶”为动,明月是静。
②以声衬静。落叶的细碎之声,使夜的寂静特点更加突出。
③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
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练”的比喻使月光的洁白、静谧跃然纸上。
(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满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写秋夜离人相思之情。(1分)
①间接(借景)抒情:词的上阕在秋夜寒寂静的画面中寄寓了词人深切的怀人之情。(或借人物描写抒情,词的下阕通过描写主人的愁意、愁容、愁态,刻画了一个因思人而深夜难眠的人物形象。)(2分)
②直抒胸臆。词的下阕“酒未到,先成泪”“谙尽孤眠滋味”等,直接表达了主人公的忧愁。(2分)
(共5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