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相 见 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答: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小题1】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3分。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1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1分

【小题1】借代;(1分)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1分)“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1分)


解析: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县人。年轻时有才能,在郡里任功曹,有公正平和的美称。政权更迭时,被征召做了大司马府的官员。建武元年,在一年中升迁三次至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不法,在百性中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惊慌。杜诗告诫晓谕萧广,可他仍不改悔,于是将萧广击2杀,回京后把这一情况向光武帝奏报。光武帝召见他,赐给他棨戟,又派他巡视河东,去讨伐降服反叛的贼人杨异等。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谋划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焚毁他们的船只,部署郡中士兵,率领骑兵追逐袭击贼后,杀死杨异等人,贼 兵终于被消灭,再次升迁为沛郡都尉,转任汝南都尉,所治理的地方政绩显扬。

   建武七年,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节俭,施政清廉公平,以惩罚强暴树立威信,他还擅长计划谋略,顾恤和爱惜服劳役的百姓。又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百姓)用力少,收效多,百姓感到很便利。此外,还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为这些事迹赞颂他道:“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

    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来让出职位给功臣,于是上疏,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最终没有同意这个请求。

   杜诗向来喜好推荐贤明的人,多次举荐知名之士,有清河的刘统和鲁阳长董崇等。先前,兵禁制度崇尚简约,只是用带有皇帝之印的书信发兵,没有虎符这样的信物,杜诗上疏说:“臣听说军队是国家的凶器,圣人也很谨慎小心的。原来的制度派遣军队,都用虎符。其它征调的事,只用拿着信件的使者罢了。兵符假如能够合在一起,就采取作为最重要的信物,以此来表明彰显国家的命令,保持国家的威严与重要地位。近来派遣军队,只用带有皇上之印的书信,有时还用皇上的诏命,如查有奸邪的人欺诈作伪,就无法发觉。我认为,军事正在兴起,叛乱的人没有消灭。从下面的郡国中征兵,应该慎重,可以确立虎符制度,来根绝奸诈产生的缘由。昔日魏国的公子无忌,威风令邻国倾倒,尚且借助兵符以此解了赵国之围,如果没有如姬的仇事,那末他的功绩也就不会显露。事情中有些虽然繁琐但不能省却,虽然浪费但不能停止,大概说的就是这个罢。”谏书递给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

    杜诗虽然在外做官,但是对朝廷竭尽衷心,直方敢谏,擅长出谋划策,随不同的事献给皇上。在任七年,政绩教化十分显著。十四年,因派门客为弟弟报仇犯罪,被朝廷征召,正赶上因病去世。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说,杜诗贫困没有土地住宅等产业,死了以后没有办丧事和埋葬的地方。皇上下令在郡邸办丧事,并赏赐一千匹绢。

选出对课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永遇乐》一词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与京口这地方有关。 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采用拟人手法将景化为情,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以“大江东去”起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 D:“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采有比喻手法将“愁”写得多如满江春水,同时也将“愁”写得如江水一样绵绵不尽。

分析诗词名句,在每句后面的括号里切当写出该诗句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

5、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6、“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5、(借代)“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6、(夸张)形容愁思的深重。


解析:

5、“绿肥红瘦”中的“红”与“绿”不但给人以“绿叶衬红花”的美感,还让人不觉想起大量的古代诗文中以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事物名称的诗文,如“锦鳞游泳”、“落红不是无情物”等。

6、白发岂能三千丈?典型的夸张。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五月十五夜玩月

刘克庄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姐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 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间道是凉风。

注:刘克庄(1187—1269),宇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

(1)《清平乐》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名。从这首词的风格看,作者与我们读过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___________同属______________流派。

(2)这首词主要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描绘词人“玩月”的?试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

(1)《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从这首词的风格看,作者与我们读过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同属豪放流派。(3分)

(2)这首词是用幻想(或:想象)的手法来描绘词人‘‘玩月”的。  (2分)这样写幻想丰富奇特,夸张大胆,词人突破现实的樊篙,竟然能够骑蟾上天游玩月宫,天上摇桂树人间吹凉风,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嫦娥洗尽铅华,‘‘素面原无粉黛”,词人骑蟾、喝酒、摇树,风流倜傥潇洒;描绘的幻境壮阔辉煌,宫阙铺银嵌珠,云海滔滔翻腾,人间积气濛濛;整首词气势豪迈,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4分)


解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其后题目。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背景提示]《夏日绝句》写于北宋南逃时期。当时北宋尚有力胜金人、收复中原的机会,但胆小怯懦的宋高宗无心御敌,致使中原蹂躏于金人铁蹄之下。李清照便是受难中的一员。《题乌江亭》写于会昌年间,当时杜牧遭受朝臣排挤,被贬为地方刺史,这对于渴望刷新朝政、干一番事业的诗人来说,自然是痛苦的。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变法。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叠题乌江亭》就写于这个时期。

针对项羽,后人评说不一,原因在于他们生活的时代、个人际遇不同而致。请结合李、杜、王三人生活背景提示,分析三首诗的写作当时意义:

李诗:

杜诗:

王诗:

(1)李诗:以项羽誓不过江东的英雄气概(1分),辛辣讽刺怯懦畏葸、只顾逃命苟安不顾百姓死活的南宋统治者(1分)。(意思对即可)(2)杜诗:以项羽不能“包羞忍耻”而埋没“英雄”的教训(1分)来激励自己要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1分)。(意思对即可)(3)王诗:以项羽失去人心、大势已去(1分)隐喻宋王朝将要走向没落边缘而无法挽救,以警醒宋代统治者(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昼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1)这首词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绿杨楼外出秋千”一句写出了人的活动,有人认为“出”字用得好,有人认为这里用“荡”好,你赞成哪种看法?为什么?

(1)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人游春的欢娱,下片写词人与友人在船中宴饮的情形,并抒写了词人当时的情怀,别有意趣。(2)回答“荡”用得好的理由:“荡”字写实,具体描绘了嬉戏场面的欢娱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回答“出”用得好的理由:“出”字实中有虚,表现了嬉戏者在“绿杨楼外”忽隐忽现的情景,使词意蕴深长。意境更加优美,更能引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香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词的上片三、四句写景有什么特点?下片写人物活动又有什么特点?结合整首词简要评价作者的人文观念。

片第三句写碧苔,是静物;第四句写黄鹂,是动物。动静结合,很好地传达出了既宁静又充满活力的春景风致。

下片写人物活动,主要写两位姑娘斗草。然而作者却有意避开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情。

全篇景色鲜明,人物生动,充满着青春的欢乐气息,表现了作者对封建时代妇女命运的充分关注。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长相思 雨 万俟永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1)请简要分析“空”字的表达作用。(4分)

(2)这首词题目为“雨”,但通篇不出“雨”字,却“雨”贯全篇,请作简要赏析。(4分)

(1)(4分)表明夜晚雨密,台阶无人,更突出听者寂寞悲苦凄凉之感。

   (内容2分,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

   (2)(4分)上阕写雨之稠密,连绵不断;雨打芭蕉,情因雨生。下阕写雨夜难眠,百感交集;雨不解衣,彻底不停。

   (上下阕意思各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晏几道的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1) 两首词在行文顺序上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 请简要分析两首词抒发的情感。(4分)

(1)不同,《临江仙》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蘋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2分)。《鹧鸪天》采用的是顺叙,上片写当年佳会,过片写别后思念,结尾写别后重逢(2分)。

(2)《临江仙》表现的是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2分)《鹧鸪天》上片表现当年欢聚时豪情欢畅,逸兴飞扬。下片表现的是离别后的相思之苦以及重逢后的惊喜之情(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黄庭坚

坐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1)“人生莫放酒杯干”,表达这种人生态度的诗词名句很多,请按如下要求举出一例。(4分)

作者: 篇名:

名句:

(2)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词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塑造了一个放荡不羁,玩世不恭(或“及时行乐”)、近乎“狂人”的隐士形象。词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当时__现实的不满和抵触。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