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游

苏轼

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却是姮娥①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姮娥,即嫦娥。

(1)上阕“雪”与“杨花”互喻,构思巧妙,试分析这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句分析下阕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1)

[be132f840a6754a9.jpg] [a677035ef4568573.jpg] 

(2)

[150b963e4548a15a.jpg] [8056cb70dc1cfac9.jpg]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梅花绝句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见 梅 [宋]何应龙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梅花绝句》中“梅”的喻体是

《见梅》中“梅”的喻体是

(2)这两首诗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

(1)《梅花绝句》中“梅”的喻体是“雪”。《见梅》中“梅”的喻体是“佳人”。(4分)

(2) 相同点:都表现了作者对梅花盛开的惊喜之情。(前篇诗人闻说梅花盛开,冒着严寒去赏花,惊奇地发现满山的梅花盛开。后篇诗人在空旷寂寥的环境中发现梅花时很惊喜,把它看作从天而降的美人。)不同点:前篇表现出作者对梅花的痴情狂态:想化身千亿,站在每树梅前尽情欣赏。后篇最后一句点明题旨,突出环境的寂寞苦寒,流露出诗人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心境。(5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题。

幽居初夏

(宋)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

②以动衬“幽”(“下鹭”“鸣蛙”)(两点各1分,语句整体表达1分。)


解析: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语句整体表达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山花子??春恨 陈子龙①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②。寂寞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碟化彩衣金缕尽③,虫衔画粉玉楼空。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①陈子龙:明末清初爱国名士,史家称誉“生而文章名世,没而忠义传世。”②五更钟:__丧音③碟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彩蝶的故事,此处形容明皇族贵胄死后的萧瑟悲凉。

8.词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9.“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层寓意?

8、答:开篇两句呈现了四种意象:弥漫的晓雾,迷离的杨柳,零落的杏花,凄凉的钟声。(2分)这些意象形成了一种残败清冷的氛围,令人凄惶惆怅。(2分)

9、答: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面上写燕舞东风的春景,实则以燕子的无情反衬皇室衰落惨败的凄凉和物是人非、昔盛今衰之感。(亦可答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隐喻降清旧臣的无义,揭示出他们卖国求荣的嘴脸。他们恍如翩翩起舞的燕子春风得意,哪里还有什么__的悲恸)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各题,共7分。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请简要分析“忍顾鹊桥归路”的“忍”字的表达效果。

                                         

                                 

  

分析这首词的修辞特点。

                                      

                                   

     

【小题1】

“忍”:怎忍,岂忍;(1分)全句意思是:怎么忍心回头看那从鹊桥回去的路呢?(1分)“忍顾鹊桥归路”巧妙地表现了牛郎织女临别时的依恋和怅惘。(2分)

【小题1】

①拟人。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在牛郎、织女相会佳期,彩云都来为他们“弄巧”,流星也来为他们“传恨”,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相会渲染气氛。

②对比。如“一相逢”与“无数”,“久长”与“朝朝暮暮”,表现了牛郎、织女的忠贞不渝的爱情。③比喻。如“柔情似水”,形象地写出了牛郎织女相会时温柔缠绵的情意;“佳期如梦”,极言相会时间之短暂,表达了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复杂心情。(答对任一点得满分,手法1分,举例1分,赏析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 西湖废圃

张可久

夕阳芳草废歌台,老树寒鸦静御街,神仙环佩①今何在?荒基生暮霭,叹英雄白骨苍苔。花已飘零去,山曾富贵来,俯仰伤怀。

【注】神仙环佩:泛指西湖繁盛时的迷人风物。

此曲意境幽远,技巧娴熟,请对曲中“夕阳芳草废歌台,老树寒鸦静御街”加以简要赏析。

“神仙环佩今何在?”这一设问起着“关节”的作用,使得全曲意脉贯通,浑然天成。结合全曲谈谈你的理解。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 是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②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 》(作品名)中生动地塑造了法国19世纪初的一个嗜钱如命的吝啬鬼形象。

③诗人、词人钟情于水,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 ,烟光凝而暮山紫”,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写到“吴楚东南坼, ”,__在《沁园春??长沙》中写到“ ,百舸争流”。

【小题1】①连用名词,组成一组意象群,勾勒了一幅死寂、萧疏之景。②对仗工整,使全曲具有整散结合的特点。③景中寓情,“废”“静”两字意蕴深厚,奠定了全曲感伤的基调。(回答两点得4分)

【小题1】问句一转,(1分)便由废圃扩及整个西湖、整个历史兴衰、人世沧桑,抒写昔盛今衰、人生无常的慨叹。(3分)(只回答引起下文、过渡,未加分析的得1分)

【小题1】⑴老舍或舒庆春;⑵《欧也妮??葛朗台》;⑶①卷起千堆雪,②潦水尽而寒潭清,③乾坤日夜浮,④漫江碧透。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相 见 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答: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小题1】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3分。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1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1分

【小题1】借代;(1分)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1分)“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1分)


解析: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县人。年轻时有才能,在郡里任功曹,有公正平和的美称。政权更迭时,被征召做了大司马府的官员。建武元年,在一年中升迁三次至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不法,在百性中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惊慌。杜诗告诫晓谕萧广,可他仍不改悔,于是将萧广击2杀,回京后把这一情况向光武帝奏报。光武帝召见他,赐给他棨戟,又派他巡视河东,去讨伐降服反叛的贼人杨异等。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谋划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焚毁他们的船只,部署郡中士兵,率领骑兵追逐袭击贼后,杀死杨异等人,贼 兵终于被消灭,再次升迁为沛郡都尉,转任汝南都尉,所治理的地方政绩显扬。

   建武七年,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节俭,施政清廉公平,以惩罚强暴树立威信,他还擅长计划谋略,顾恤和爱惜服劳役的百姓。又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百姓)用力少,收效多,百姓感到很便利。此外,还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为这些事迹赞颂他道:“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

    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来让出职位给功臣,于是上疏,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最终没有同意这个请求。

   杜诗向来喜好推荐贤明的人,多次举荐知名之士,有清河的刘统和鲁阳长董崇等。先前,兵禁制度崇尚简约,只是用带有皇帝之印的书信发兵,没有虎符这样的信物,杜诗上疏说:“臣听说军队是国家的凶器,圣人也很谨慎小心的。原来的制度派遣军队,都用虎符。其它征调的事,只用拿着信件的使者罢了。兵符假如能够合在一起,就采取作为最重要的信物,以此来表明彰显国家的命令,保持国家的威严与重要地位。近来派遣军队,只用带有皇上之印的书信,有时还用皇上的诏命,如查有奸邪的人欺诈作伪,就无法发觉。我认为,军事正在兴起,叛乱的人没有消灭。从下面的郡国中征兵,应该慎重,可以确立虎符制度,来根绝奸诈产生的缘由。昔日魏国的公子无忌,威风令邻国倾倒,尚且借助兵符以此解了赵国之围,如果没有如姬的仇事,那末他的功绩也就不会显露。事情中有些虽然繁琐但不能省却,虽然浪费但不能停止,大概说的就是这个罢。”谏书递给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

    杜诗虽然在外做官,但是对朝廷竭尽衷心,直方敢谏,擅长出谋划策,随不同的事献给皇上。在任七年,政绩教化十分显著。十四年,因派门客为弟弟报仇犯罪,被朝廷征召,正赶上因病去世。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说,杜诗贫困没有土地住宅等产业,死了以后没有办丧事和埋葬的地方。皇上下令在郡邸办丧事,并赏赐一千匹绢。

选出对课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永遇乐》一词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与京口这地方有关。 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采用拟人手法将景化为情,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以“大江东去”起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 D:“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采有比喻手法将“愁”写得多如满江春水,同时也将“愁”写得如江水一样绵绵不尽。

分析诗词名句,在每句后面的括号里切当写出该诗句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

5、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6、“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5、(借代)“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6、(夸张)形容愁思的深重。


解析:

5、“绿肥红瘦”中的“红”与“绿”不但给人以“绿叶衬红花”的美感,还让人不觉想起大量的古代诗文中以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事物名称的诗文,如“锦鳞游泳”、“落红不是无情物”等。

6、白发岂能三千丈?典型的夸张。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五月十五夜玩月

刘克庄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姐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 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间道是凉风。

注:刘克庄(1187—1269),宇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

(1)《清平乐》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名。从这首词的风格看,作者与我们读过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___________同属______________流派。

(2)这首词主要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描绘词人“玩月”的?试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

(1)《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从这首词的风格看,作者与我们读过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同属豪放流派。(3分)

(2)这首词是用幻想(或:想象)的手法来描绘词人‘‘玩月”的。  (2分)这样写幻想丰富奇特,夸张大胆,词人突破现实的樊篙,竟然能够骑蟾上天游玩月宫,天上摇桂树人间吹凉风,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嫦娥洗尽铅华,‘‘素面原无粉黛”,词人骑蟾、喝酒、摇树,风流倜傥潇洒;描绘的幻境壮阔辉煌,宫阙铺银嵌珠,云海滔滔翻腾,人间积气濛濛;整首词气势豪迈,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4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