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虞美人》,回答下面问题。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
答: ▲
(2).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答: ▲
(3).请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妙在何处。
答: ▲
(1)物质层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精神层面: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建议:答对前一成意思得2分,单答对第二成意思的得3分,答对二成意思的得4分。
(2).“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在这几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建议:只要答对“改”即可得2分。如能简单分析更好。
(3).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__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形象。这两句充满悲恨凄楚的感__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 建议:点出修辞手法1分,分析出水与愁的特点及相互关联得3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用太白韵
李之仪①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②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③。
【注】①李之仪,北宋词人,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后因得罪权贵蔡京被贬。
②凌歊,即凌歊台。③双阙,古代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
词中的“霜风”、“帆”、“双阙”使用了什么修辞?它们分别指什么?
一句中的“洗”字生动传神,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小题1】使用了借代,“霜风”代秋风,“帆”代船,“双阙”代朝廷(3分)。
【小题2】“洗”字用拟人手法,写风吹云动,月亮从云中显现出来,如同被秋风洗出一样,更显出山月的皎洁。(4分)
解析:
略
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试题。(共9分)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 》)
14. 具体赏析词上阕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及作用。
答:
15. 结合全词说说“一片神鸦社鼓”的情景,引发了词人哪些思考?
答:
14.词人登北固亭所见眼前之景“舞榭歌台”“斜阳草树”等多是实写,(1分)登北固亭所抒怀古之思“千古英雄”“金戈铁马”等是虚写。(1分)虚实结合,表达词人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对前人功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含对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的失望。(2分)
15.全词以千古英雄功业开篇,借以表现词人渴望收复山河;(1分)眼前沦陷区民众安于异族统治,似不再指望恢复,词人颇感不安。(2分)眼前的苟安与南宋小朝廷的草率用兵,让词人很是忧患,也感伤自己的壮志难酬。(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填空题和简答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满江红·赤壁怀古
[南宋]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①,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曹瞒,曹操的小名为瞒。
(1)这两首词虽然都是借古抒怀之作,但两词所抒发的思想情怀却有所不同。苏词抒发了 ;戴词则抒发了 。
(2)两首词的上阕在塑造周郎这一人物形象上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
(1)苏词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功业无成的感慨,戴词抒发了自己忧国伤时的感慨。
(2)①同:都突出表现周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将军的特点。(重点表现周瑜是一个年少有为的军事统帅形象)。②异:但两词的写法及表现的侧重点不同。苏词着墨多(从其服饰、神态、动作等方面具体地描写,既正面描写,又侧面烘托),重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儒将(英气勃发、儒雅潇洒、指挥若定的青年将军)形象;戴词着墨少(对周瑜在大战过程中的形象缺乏具体的刻画),仅用“气吞区宇”四字高度概括地(笼统地表现)写出他的英雄气概。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pú sà 蛮 ·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
(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
(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试题
南柯子·忆旧
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这首词的上阙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答: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你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答:
【小题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 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6分。每点表达技巧1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案超出以上三种,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小题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 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的是词人站在荷塘边,突然想起来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5分。答出两点即可。每 点“思想感情”2分,“依据”1分。答案超出以上三种,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鉴赏:
此为忆旧词,写词人夏日旅途中的一段感受,反映他对浮世生活的一往情深。
开篇两句写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人,正走江边潮湿带沙的路上,或许是向那远十里外的青山丛林去找寻挂单的寺庙。两句写出了一幅山水映带的风景画面,这画面隐衬出画中人孤身行旅中的寂寞感。根据仲殊的生活经历推断,他所以到处游方,并非完全为了虔心礼佛,而是或者寻道访友,或者想借旅游来纵情山水,消除俗虑。下面他骤然发出“数声啼鸟怨年华”的慨叹,这何尝是啼鸟怨年华,而是行客自已途中听到鸟声油然而起年华虚度的怅恨。鸟啼花放,原是快意畅游的大好场景,可对一个弃家流浪的行脚僧人来说,感到的却是“凄凉时候”,前面再冠以“又是”二字,说明这种飘泊生涯为时已经不短了。作者能把旅途中的见闻感受用词笔如实写来,情景并茂,显示了他的浓郁诗情和坦率性格。
过片进一步以“残月”、“晓霞”点明这是一个夏天的早晨,白露冷冷,清风拂拂,残月方收,朝霞徐敛,作者继续行走没有归宿的路上,他一面欣赏着这清爽夏朝的旅途光景,一面也咀嚼自己长期以来萍踪无定的生涯况味。行行重行行,不觉来到一处绿杨堤岸的荷池旁边,池中正开满荷花。一个人浪迹天涯,缺少的正是个谈心旅伴,当此孤寂无聊境地,美丽的荷花一下竟成了难得的晤谈对象。“绿杨堤畔问荷花”,这一“问”颇有情趣。“问荷花”,显出了词人清操越俗的品格,暗示出只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才配作自己的知己。亭亭玉立的荷花以它天然的风韵唤起了他的美好记忆,使他恍然意识到这里是旧地重游。他清楚记得那次来时,为了解除行旅劳倦,曾向这儿一家酒店买过酒喝,乘醉观赏过堤畔的荷花。这一切都因眼下荷花的启发而记忆犹新。于是最后他欣然向荷花发出问话:“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那人家”是自指,“家”此用作语尾词,是对“那人”的加强语气。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还记得年前到此买 酒喝的那个人么?”于此情景相生的妙笔中可以见出僧人的性格、风趣,和他那任真自得的飘洒词笔。
本词作者是一位性情坦荡、不拘礼法的和尚,被苏东坡称作“胸中无一毫发事”的诗僧。本词即是这位诗僧真性情、真才情的真实流露。
解析:
略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229年的历史。 B: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词有词牌,词牌对词作的内容起概括的作用。 C: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所学《登建康赏心亭》及《京口北固亭怀古》均为南渡后所作。 D:李清照,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土,她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声声慢》(寻寻觅觅)就是这一时期的佳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游
苏轼
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却是姮娥①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姮娥,即嫦娥。
(1)上阕“雪”与“杨花”互喻,构思巧妙,试分析这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句分析下阕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1)
[be132f840a6754a9.jpg] [a677035ef4568573.jpg]
(2)
[150b963e4548a15a.jpg] [8056cb70dc1cfac9.jpg]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梅花绝句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见 梅 [宋]何应龙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梅花绝句》中“梅”的喻体是 。
《见梅》中“梅”的喻体是 。
(2)这两首诗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
(1)《梅花绝句》中“梅”的喻体是“雪”。《见梅》中“梅”的喻体是“佳人”。(4分)
(2) 相同点:都表现了作者对梅花盛开的惊喜之情。(前篇诗人闻说梅花盛开,冒着严寒去赏花,惊奇地发现满山的梅花盛开。后篇诗人在空旷寂寥的环境中发现梅花时很惊喜,把它看作从天而降的美人。)不同点:前篇表现出作者对梅花的痴情狂态:想化身千亿,站在每树梅前尽情欣赏。后篇最后一句点明题旨,突出环境的寂寞苦寒,流露出诗人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心境。(5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题。
幽居初夏
(宋)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
②以动衬“幽”(“下鹭”“鸣蛙”)(两点各1分,语句整体表达1分。)
解析: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语句整体表达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