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译文正确的一句(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祖国江山,千秋依旧,可是英雄们再也寻找不到孙仲谋的住处了。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杜牧英俊潇洒,就算他今天重到扬州,也定会感到吃惊。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想当年,刘裕率领强大的军队,英勇北伐,那威势如同猛虎下山。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有谁会问,廉颇死了,我们还能吃饭吗?
阅读下在一首词,完成后面两个题
渔家傲
范仲淹①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②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①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抗击西政的侵扰。
②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①简要分析:“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异”字在全篇中的作用。
②试简要分析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异”字统领全文,总写了作者对塞下秋景的感受。(1分)既写出了塞上秋景的奇异,如四面边声、午里峦嶂、落日孤城、羌笛秋霜等。(1分)又写出了与家乡风景的不同,(1分)流露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1分)(每项意思对即可得分,共4分)
②该词既表达了作者有家难归、思乡的苦闷抑郁心情。(2分)也表现了词人抵御外侮,报国立功的爱国情怀。(2分)(共4分,每项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
无
临江仙 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老,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1、辛弃疾,______朝人,作品集子有《_____________》。
2、“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醉中浑不记”中的“醉”是“酒醉”,你怎样理解这个“醉”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南宋人,《稼轩长短句》2、花态度:一般花的鲜艳娇嫩。雪精神:梅傲雪耐寒的精神。3、并非酒醉,而是心醉于梅,不知不觉中天已向晚,足见探梅之时久,爱梅之意深。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忆君王
谢克家
依依宫柳拂宫墙,楼殿无人春昼长,燕子归来念旧忙。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
[注]此词作于宋微宗被金人掳走后,中原易主,作者在离乱中来到江南以后。
1、第3句写“燕子”,有什么作用?
2、全词的词眼是哪两个字?为什么?
3、末句“人断肠”包含哪几层意思?
1、第3句借燕子的无知无情,反衬词作者的怀旧之情。
2、“依旧”二字是全词的词眼,从中传达出词作者物是人非的感慨。
3、末句“人断肠”,道出作者心中无限恨:国破家亡,无能为力;君恩似海,无以为报;独立黄昏,孤苦无助。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2)题。(8分)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联系全词看,“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具有什么含意?
(2)这首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1)表面写梅花在黄昏时孤寂愁若,又遭雨侵袭,暗写诗人自己主张抗金而受到当权的投降派的打击孤寂而凄苦的处境。(2)用托物言志(或拟人)手法,梅花象征正直坚贞的气节,表面写梅花,实际是写诗人自己的遭遇和心情。这样委婉抒发情感,增强了感染力。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诉衷情??送春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露①。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②。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①流露:酒的泛称。②赊:远,长。
(1)联系全词分析,上片第一句中的“喜”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2)黄昇《花阉词选》录这首词题作“送春”,意味着这首词的主旨是写送春情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5分)
(1)①即将还家之喜,②为返家而沉醉之喜,③沿途赏美景之喜,④抛却一路艰难跋涉之喜(分付杨花)。(2)不同意。全词紧扣“喜还家”三字,通篇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三个字构思下笔的。因此全词抒发的是客子即将到家时的喜悦之情。(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组词,回答问题。
忆 江 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好,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白居易把情看作诗歌的“根”,认为作诗谱歌,应力图以浓郁的真情实感动人心魄,这是他留给
后人的最宝贵的艺术经验。这三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2)从艺术特色的角度,任选一个点作一点赏析。(4分)
答:
(1)洋溢于整组词的,是对于江南的赞美之情和忆恋(怀恋)之情。
(2)可以整组词为对象。①三首词各以问句结尾,层层深入。第一首泛忆江南,第二首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杭州景色,第三首回忆苏州往事,以三个问句结尾,形式上构成反复,内容上层层深入,从而表达了作者内心炽烈的情感。②三首词各自独立,又构成整体。各首词之间,通过句式、内容、结构的相似而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整体。在组词中,这种艺术技巧很高明。
也可以一首词为对象。①写景善于着色。春天百花盛开,经阳光照射,显得更红。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在上面,更显得波光粼粼。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色调明朗。②善于炼字。如“寻”字用得好。碧空明月,月光中的山寺,寺中的桂子,婆娑月影,一切都很美。着一“寻”字,则一切景物都通过主人公的心灵而变成有情之物,诗中有人,景中有情,情景交融。③写景动静结合。再如这一句从动态的“寻”观静态的景,下一句以静态的“看”观动态的静,动静相生,含蕴无穷。④善用比喻。如“红胜火”、“绿如蓝”这两句以贴切的比喻,写出了春光的明媚与活力。以“醉”字形容“芙蓉”,又以“醉芙蓉”形容“吴娃”的美丽,比喻更为贴切,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⑤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如第一首泛写江南春景,第二首描写杭州月夜之景和钱塘潮,都在写景中融注了对江南强烈的怀念之情。(其它答案能自圆其说就可给分,如扣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分析等。)
解析:
1.无
2.无
3.无
4.无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这首词特别为后世词家极口称道的是对“离愁”的描写,请结合表达技巧就词的下阕进行赏析。(4分)
2.简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2分)
1.(1)离愁是人们内心一种抽象的感情,后主把它写得很形象。用丝缕来比喻愁思。他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形容愁思的纷繁和难以解开,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象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纠缠着人,而无法摆脱。确实是把离愁的特点极其深刻形象地写出来了。(写到“比喻”或“化抽象为形象”的1分,结合诗句分析合理2分)
(2)结末一句写离愁的滋味,也是绝妙之笔。“别是一般滋味”也就是说不出是什么一种滋味,它可意会,不可言传。实际上这正是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1分)
2.自然朴素,天然去雕饰。写情极其自然,整首诗就象脱口说出一般,语言朴素得简直如日常口语,没有一丝刻意修饰的痕迹。(写到特色1分,结合诗句分析合理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江城子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鹧鸪天 贺 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日希,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1)两首词都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沉痛,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2)请比较苏词和贺词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亡妻的怀念之情。(2)苏词直抒胸臆,纵情放笔,淋漓酣畅;贺词情感物化,情景交融。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①不能换成“见”。(1分)因为“惊”字与首旬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1分)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1分)而“见”字仅仅是客观叙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态和情怀。(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可以换,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2分) ②答案一: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词人通过回忆当年全盛时的欢乐反衬(对比)南渡后客居的悲凉(2分),突出了沉重的爱国之思(1分)。答案二:主要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1分)。上片实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入对当年全盛时欢乐生活的回忆,结尾两句又跌入悲怆的现实(2分),表达了沉重的爱国之恩(1分)。
【注释】 赵鼎是宋代中兴名臣,此词作于健康(南京)上元(元宵)节时,表达了沉重的爱国感情。金兵南侵,转徒异乡,不知不觉又是一年的春天到了,因为小桃到了上元节即着花。从开封到南京虽然不远,但总觉得到了天涯海角一般,心里特别凄凉,不禁回忆起在汴梁时的繁华景象。花枝在皎洁的月光下是何等地婀娜多姿,宫殿晶莹剔透,云彩多么绚丽。往事晃如一场“华胥梦”。东风一吹像惊醒了似的,不禁潸然泪下。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