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试题。
忆秦娥 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词作于南渡之后。
你认为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情怀”的是哪一句?请简析该句在词中的作用。
结合诗句谈谈作品最有特色的修辞手法。
【小题1】参考答案:其一:“断香残酒情怀恶”,(1分)这一句直接写词人“情怀”,该句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1分)“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1分),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叶落”“心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不尽苦衷(2分)(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其二: “又还寂寞”(1分)是直接抒情,这一笔抒情统领全诗(1分)之景,从远景乱山.归鸦.暮色,到近处的落叶.秋风,寂寞之景,皆体现寂寞之心,含蓄而深沉(1分)。结句抒情,尤其是“又还”一词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1分)。突出的表现了词人失去亲人和故乡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__亡家之痛等复杂难言的心情(1分)。
【小题2】参考答案:“梧桐落”,落叶片片,象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1分)情景交融,(1分)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2分)。诗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哀愁,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2分)
解析:
略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片名系取自我国古代一位词人的词作。请问这位词人是谁?
A:辛弃疾 B:李煜 C:宴殊 D:李清照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试题。
临江仙
[宋]陈与义①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②。
忆昔午桥桥上饮③,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徽宗时曾任太学博士。1126年,金兵陷汴京,北宋亡,陈与义避乱于闽、粤间。1131年辗转到达南宋朝廷临时所在地绍兴,作此词。②洛中:指今河南洛阳,北宋时的西京。③午桥:桥名,在洛阳城南。
14.词,主要是为了配合隋唐时期流行的 而产生的。
15.画线句颇受后人赞美,请从情景关系角度加以赏析。
16.你对词的下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评价?
14.燕(宴)乐(1分)
15.要点:(1)用悠扬笛韵衬托月夜杏林的宁静,景象空灵。(2)言外传达良朋欢聚的雅兴,情景交融。(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16.要点:(1)直写当前饱经丧乱、劫后余生的沉痛心情,颇具世事无常的苍凉之感。(2)感慨古今兴衰化为渔樵晚唱,情绪旷达而又略显无奈(悲观)。(共4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千里梦”是什么梦?“弦断有谁听”抒发了什么情感?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两点作简要说明。
【小题1】指驰骋千里疆场,收复河山的梦想。抒发了作者主张受到排挤、抱负不得施展的愤懑之情。
【小题1】①借景抒情,用静寂的环境烘托孤寂的心情。
②用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处境孤危的忧愤之情。
③“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暗喻投降派阻挠抗金。
解析:
【小题1】4分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下列各题。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释]①玉瀣:美酒。 ②《黄庭》:道家经典著作。③元:通假字,同“原”。
请分析首句中“苍烟落照”四字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词抒写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联系具体词句进行赏析。 答:
【小题1】①“苍烟落照”四字突显了居所环境的宁谧清幽,为下文关于词人恬淡放旷的隐居生活的描写做了自然的铺垫;②也渲染出暮霭苍茫、落日残照的凄冷氛围,映衬出词人悲凉落寞的心境;③从而奠定了全词苍凉深沉的感情基调。
【小题1】答:此词虽然表面上写自己安于山林隐逸生活的恬淡情怀,内里其实隐藏了颓唐悲凉的心事和胸中的不平。尤其是结尾两句,埋怨上苍“心肠别”其实是诘责世道昏昧、朝廷苟安,慨叹“英雄老却”恰是“等闲”之事,更是直接抒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愤。
解析:
【小题1】第①②点各2分,第③点1分。
【小题1】点明思想情感3分,联系具体词句分析3分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咏梅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到,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首词中词人着意刻画出梅花的什么特点?
答:
词人为塑造形象运用了很多手法,你对其中哪一种手法的运用感受最深?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
【小题1】(2分)这首咏梅词描写了梅花婀娜多姿的俏丽风韵,赞美了梅花傲对冰雪的高洁品格,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崇高人格。
【小题1】(4分)上阕,写梅景,即描写梅花的形态,主要采取了衬托和拟人的艺术手法。先是用“雪”和“春信”、“寒”和“琼枝”相衬,以使梅花傲寒不群的品格表现的更突出,更鲜明,后用“香脸半开”、“玉人浴出”,形容梅花新蕾的秀美、妖艳,以人拟花,以花类人,形象生动,引人入胜。下阕,写梅情,即表现赏梅的情致,主要采取了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先是用明月映照雪地,营造出一个玲珑剔透、冰清玉洁的赏梅环境,并进一步烘托了梅花的圣洁,后又描写了人们踏着白雪,顶着明月,饮酒赏梅,发出了“此花不与群花比”的感叹。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1】(手法只需答出其中一点,关键看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答: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答:
(1)①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②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③侯蒙洒脱淡定。面对别人的讥笑,他不急不恼,反而称别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2)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
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解析:
(1)答对两点计满分。共4分。
(2)每点2分,共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萍洲。
(1)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2)“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如何表达词中主人公心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1)这首词刻画了一个倚楼望江盼夫归来而一再失望的妇女形象。
(2)作者先以白描手法直叙她极目远眺所见之景,千帆过尽,不见归舟,写出女子久等不至的焦急; 再用拟人手法写夕晖、流水,借以暗示思妇因失望而凝愁含恨。这种以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手法,可谓绝妙。
解析: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频洲上温庭筠(公元812~870?)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县人。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传说他作诗,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他年轻时行无检束,生活放荡,长期出人歌楼妓馆。不为统治者所喜。他屡试不第,却常替人代作文。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文坛上的地位。
《望江南》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词,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阅坊下面的宋词和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献
苏轼
霜隆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蟾宫曲·九日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苏词和张曲都有了“明日黄花”的典故,其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词曲简要分析说明。
张曲中“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描写的是什么情景?是否与主题有关?
【小题1】苏词的“明日黄花蝶也愁”因“万事到头都是梦”引出,喻良辰易逝,好花难久,正因为如此,今日对此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表现了苏轼的旷达情怀。
张曲的“蝶愁来明日黄花”因“人老去西风白发”而引起。作者感叹时光流逝之快,人生易老,有“倦客思家”的感怀。
【小题2】“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表现了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思念故乡的情怀,这恰是主题的归好表达。
解析:
【小题1】每点2分,共4分。
【小题2】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试题。
御街行. 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尖心上,无计相回避。
本首宋词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作者抒发了什么情?作者又是借助了什么景(试举两例)巧妙的抒发了这种情?
声音本是无知无觉的,可词人在其前冠以“寒”,其后缀以“碎”,前人评为极妙,你认为呢?请选其中一字,予以简要分析。
【小题1】愁。残灯,空楼,坠叶,静夜,寒声等等。
【小题2】哪个字都可以,答案扣在更好的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寂寥的心情即可。
解析:
略